第五百五十章 長城我們來了


    翌日清晨,大家在酒店吃了早餐,出發了。


    按照計劃,上午去長城,下午到十三陵。


    四輛車按時出發,導遊上崗工作。她開始了介紹當天的日程,讓大家心裏有個數和時間概念。


    “我們現在出發去長城,”導遊標準的英文介紹開始:“俗話說的好,不到長城非好漢,我們今天正要證明,我們就是好漢!”


    她接著介紹:“長城,宛如一條巨龍蜿蜒盤旋於中國北方的崇山峻嶺之間,它是中華民族的偉大象征,承載著數千年的曆史與文明。


    長城的修築曆史可追溯至西周時期,著名的“烽火戲諸侯”典故便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各國為了互相防禦,紛紛在各自邊境修築起高大的城牆,這些城牆便是長城的雛形。


    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將各國的長城連接起來並加以修繕,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築起了萬裏長城,以抵禦北方匈奴的入侵。


    此後,漢、明等多個朝代都對長城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和加固。


    長城的建築風格雄偉壯麗,其結構複雜多樣。城牆大多以磚石、土坯等材料築成,平均高度約7至8米,上寬約4至5米,下寬約5至6米,足夠並行兩輛馬車。城牆之上設有了望口、射孔、垛口等防禦設施,既能有效地抵禦外敵入侵,又方便士兵觀察和攻擊敵人。每隔一段距離,還建有烽火台,一旦發現敵情,守軍便會點燃烽火,通過烽火的傳遞迅速將信息傳達給後方。


    長城不僅是一項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更是一部凝固的曆史,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興衰榮辱。在漫長的歲月裏,長城內外發生了無數次戰爭與和平的交替。它曾抵禦過匈奴、鮮卑、突厥等遊牧民族的侵擾,保護了中原地區的農耕文明;也見證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在和平時期,長城沿線成為了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促進了不同民族之間的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播。


    長城承載著中華民族堅韌不拔、頑強不屈的精神。修築長城的過程中,無數勞動人民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生命的代價。他們不畏艱難險阻,用簡陋的工具在陡峭的山巒上開鑿石料、搬運土方,憑借著堅定的意誌和卓越的智慧,創造了這一世界奇跡。這種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在麵對困難和挑戰時勇往直前、永不放棄。


    如今,長城已不再具有軍事防禦的功能,但它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吸引著無數中外遊客前來觀光遊覽。站在長城之上,撫摸著古老的磚石,仿佛能聽到曆史的迴聲,感受到中華民族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長城不僅是中國的驕傲,更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它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勤勞、智慧和偉大的創造力。 ”


    這時羅麗絲的嫂子問:“孟薑女哭長城是這個長城嗎?”


    導遊迴答:“是這個長城,但不是這一段。”


    她接著慢慢道來:“秦朝時,江南有個美麗善良的女子叫孟薑女。一日,她在自家院子的葡萄架下,遇到了從外麵匆忙躲進來的範喜良。原來秦始皇為修長城,四處抓人做苦役,範喜良不堪忍受,才逃了出來。孟薑女心生憐憫,將他藏在家中。 兩人相處中,漸生情愫,在孟家父母的見證下,結為夫妻。然而,新婚的甜蜜還未消散,官兵就闖進孟家,把範喜良抓走送去修長城。


    孟薑女日夜思念丈夫,眼看冬天將至,她擔心丈夫在北方受凍,於是決定親手為丈夫縫製棉衣,然後千裏迢迢送去長城。一路上,孟薑女風餐露宿,翻山越嶺。餓了,就吃些自帶的幹糧;渴了,便向路人討口水喝。遇到狂風暴雨,她就找個破廟暫且躲避。


    終於,孟薑女來到了長城腳下。這裏到處都是勞作的民夫,一片淒慘景象。孟薑女向他們打聽範喜良的下落,卻無人知曉。她焦急萬分,逢人便問,找了一天又一天,始終沒有丈夫的消息。


    直到有一天,一個和範喜良一起做工的老鄉告訴孟薑女,範喜良早已累死,屍體就埋在長城腳下。孟薑女如遭雷擊,悲痛欲絕。她來到長城邊,放聲大哭,哭聲感天動地。她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昏天黑地,日月無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懲治邪惡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愛吃冬酒的易經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愛吃冬酒的易經丹並收藏懲治邪惡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