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年底,洛陽城的宮殿內,氣氛壓抑而沉悶。


    董卓坐在那高高的首座之上,肥胖的身軀幾乎占據了整個座位,他皺著眉頭,滿臉的橫肉顯得更加猙獰。李儒站在下方,眼睛裏閃爍著狡黠的光芒。


    “主公,如今袁紹、袁術兄弟在外麵蠢蠢欲動,對主公您可是個不小的威脅啊。”李儒輕聲說道。


    董卓惱怒地哼了一聲:“那袁家兄弟,仗著四世三公的名頭,妄圖與我作對。我真想現在就發兵滅了他們。”


    李儒搖了搖頭:“主公,現在發兵並非明智之舉。袁家在天下的威望頗高,他們的門生故吏遍布各地。若是貿然發兵,恐怕會引起各方諸侯的聯合抵抗。”


    見李儒如此說道,董卓不耐煩地問:“那你說怎麽辦?總不能任由他們發展吧。”


    李儒微微一笑:“主公,我們可以采取安撫之策。給他們一些官職,將他們穩住。袁紹可封為渤海太守,那渤海之地雖有潛力,但目前還在韓馥勢力範圍可控之內;袁術封為宛城太守,宛城也是戰略要地,不過隻要我們掌控得當,他們也翻不起什麽大浪。這樣既給了袁家麵子,又能讓他們為了保住官職,而不敢輕易與主公為敵。”


    董卓聽後,沉思片刻,然後大笑起來:“哈哈,李儒啊,你這主意不錯。就這麽辦。”


    於是,董卓的使者帶著任命詔書,分別前往袁紹和袁術所在之處。當然,他們也告知了洛陽的袁隗。


    袁紹此時正在冀州,他聽聞董卓封自己為渤海太守,心中冷笑。他對身邊的逢紀說:“董卓這老賊,以為給我個渤海太守,就能讓我安分守己?他想得太簡單了。”


    逢紀也笑著說:“主公,這不過是董卓的緩兵之計,我們自然不會被他迷惑。不過,這渤海太守之位我們可以先接受,正好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在渤海擴充勢力。”


    袁紹點了點頭,虎目一瞪:“逢紀先生你說得對。等我們實力足夠,定要將董卓那廝從洛陽趕出去。”


    另一邊,袁術在自己的營帳中接到任命詔書。


    他憤怒地將詔書扔在地上,朝著洛陽方向大罵道:“董卓這個逆賊,他以為我袁術是那種貪圖小利之人嗎?這宛城太守的職位,不過是他的糖衣炮彈。”


    他的謀士楊弘趕緊撿起詔書,小心勸說道:“主公,雖然這是董卓的陰謀,但我們不妨先接受。”


    “宛城也是個好地方,我們可以在那裏積攢糧草,招募士兵。等時機成熟,再與董卓一決高下。”


    袁術氣唿唿地坐在椅子上,想了一會兒後說:“哼,暫且先聽你的。不過這董卓的賬,遲早要算。”


    董卓以為封了袁紹和袁術官職就能安撫袁家,讓他們不再與自己作對。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這一舉動反而讓袁家兄弟,更加堅定了討伐他的決心。


    袁紹和袁術在各自的領地開始秘密謀劃,他們不斷地聯絡各方諸侯,擴充自己的力量,一場更大規模的針對董卓的風暴,正在悄悄醞釀之中。


    。。。。。


    袁熙的營帳內,燈火搖曳。袁熙坐在簡陋的書桌前,對麵坐著他的老師張紘,一旁站著猛將許褚。


    張紘和許褚到了後,袁熙麵色凝重地說:“老師,如今我們的三千馬已安置妥當。但要在這亂世之中有所作為,父親的勢力必須進一步擴大。”


    張紘手撫胡須,點了點頭說道:“公子所言極是,擴充勢力的關鍵在於招攬賢才,如今田豐出山成為長史,是個很好的開端。”


    袁熙站起身來,來迴踱步:“僅僅如此還不夠,董卓亂政,天下民不聊生。我們袁家四世三公,理應為天下先。我想勸說父親首先發難討伐董卓,這樣一來可表明我們袁家的正義立場,二來也能召集更多有誌之士。”


    許褚聽了,興奮地拍了下桌子:“公子這個主意好啊,俺老許早就想,跟那董卓老兒幹上一場了。”


    袁熙笑了笑,轉身對張紘說:“老師,您覺得如何?”


    張紘沒有那樣樂觀,他沉思片刻後:“公子,這是個很有遠見的想法。不過,一旦發布討董聲明,就等於與董卓公開為敵,我們必須做好萬全的準備。”


    袁熙堅定地說:“老師放心,我已有打算。隻要我們能召集各方正義之士,定能與董卓一較高下。”


    於是,袁熙前往袁紹的營帳。


    袁紹正與田豐商議糧草之事,看到袁熙進來,便問道:“顯奕,你前來可是有要事?”


    袁熙行禮後,說道:“父親,如今董卓在洛陽倒行逆施,穢亂宮廷,百姓苦不堪言。我們袁家世代蒙受皇恩,此時應當站出來,首先發布討伐董卓的聲明。這不僅是為了拯救漢室,也是為了我們袁家的威望。”


    袁紹聽了,眼中一亮:“顯奕,這個想法不錯。但這聲明需要一篇有力的檄文,才能讓天下人響應。”


    袁熙趕忙說道:“父親,可令人起草檄文。”


    袁紹審視著袁熙:“顯奕,那此事就交給你了。”


    袁熙先是一愣,隨即應聲道,“孩兒領命。”


    袁熙迴到自己的營帳,開始精心構思檄文。他坐在書桌前,腦海中浮現出董卓的種種惡行:廢立皇帝、殘害忠良、搜刮民脂民膏。他提起筆,筆鋒淩厲地寫道:


    “蓋聞明主圖危以製變,忠臣慮難以立權。”


    “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立非常之功。夫董卓者,性殘忍而不仁,遂恣睢其兇焰,上亂朝堂,下虐百姓。弑君之罪,擢發難數;劫財之惡,罄竹難書。”袁熙越寫越激動,他繼續寫道:。


    “吾袁家四世三公,受國厚恩,不忍見漢室傾頹於董賊之手。今袁紹,承祖宗之遺誌,順天下之民心,舉義兵以討董賊。望天下諸侯,同仇敵愾,共赴國難。凡有忠義之心者,當速來響應,共誅董卓,恢複漢室之榮光。”


    袁熙反複修改,直到滿意為止。


    然後他將檄文呈給袁紹。袁紹看後,讚不絕口:“我兒顯奕,此檄文寫得甚好,足以振奮人心。”


    袁紹隨即命人將檄文抄錄多份,發布天下。檄文傳至各地,天下震動。許多有誌之士看到檄文後,紛紛表示願意響應袁紹的號召,加入討董的大軍。


    在一個小村莊裏,一位名叫趙雲的年輕壯士,讀完這等檄文後,激動地對同伴說:“袁家此舉真是大快人心,我定要前往投靠,為討伐董卓出一份力。”


    河東,一位年輕用開山斧的壯士,對著手下的幾百號人馬說道:“諸位,袁紹發布討董檄文,此乃正義之舉。我們應當支持,這也是我們揚名立萬的好機會。”


    隨著檄文的傳播,袁紹的營帳前,前來投靠的人絡繹不絕。袁熙看著這一切,心中充滿了成就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袁熙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0曆史的天空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0曆史的天空0並收藏三國袁熙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