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年,冀州,鄴城。


    “主公,張郃將軍傳來戰報。”逢紀向袁紹稟報道,“公孫瓚大軍進犯清河。”


    聞言,袁紹大吃一驚,“什麽?公孫瓚這就開戰了?不是得開春之後嗎?”


    逢紀頓了頓說道,“主公勿憂,此乃公孫瓚麾下偏師,並非其主力大軍。”


    聽到這裏,袁紹鬆了口氣,“甚好,如今統兵之人,乃是何人?人數多少?”


    “統兵之人乃田豫,公孫瓚麾下騎將,兵馬約有一萬之數,並無大礙。”逢紀看了眼戰報,徐徐向袁紹說道。


    “張郃抵擋的住嗎?”袁紹有些不自信。


    “張郃乃冀州名將,麾下萬餘兵馬,抵擋公孫一偏師,不在話下。”


    對於張郃的能力,逢紀還是了解的。


    “我們要給張郃,下達什麽作戰命令嗎?”袁紹怕張郃有所閃失。


    逢紀搖了搖頭,他如實說道,“戰場之上,瞬息萬變,我們的作戰計劃,未必行得通,可讓其便宜行事。”


    袁紹猶豫了一下,最終還是答應下來,“先生你替我迴書,告訴張郃將軍,清河之軍事,吾任其施展。”


    ~~~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對於降將張郃,袁紹給予了他,充足的信任。


    同樣桀驁的鞠義,袁紹也是予以重用,但這老兄不討喜,喜歡作死。


    沮授作為韓馥舊部,袁紹反讓他節製三軍,這讓冀州士人感動不已。


    不管袁紹用心如何,但他這樣做了,那就夠了,所以河北人心歸附。


    。。。。。


    “君以國士待我,吾以國士報君。”呂蒙擊敗了袁熙水軍,前來祭奠周瑜。


    周瑜,第一任大都督。


    魯肅,第二任大都督。


    呂蒙,第三任大都督。


    如果魯肅繼承的,是周瑜的位置,而呂蒙繼承的,則是周瑜的意誌。


    周瑜和呂蒙,雖無君臣之名,但有君臣之義,這也是孫權不允許的。


    。。。。。


    當李世民、李靖、李績,三人往台前一站,這仗不用打了,直接投誠吧。


    三大軍神同朝而立,在整個曆史長河中,都是,絕無僅有的存在。


    也就,龍鳳之姿的李世民,能鎮的住,李靖和李績這兩大軍神了。


    我想給二鳳陛下當狗,都未必有資格,這就是太宗皇帝的魅力。


    袁熙一直把李世民,當做自己的榜樣,不過差點成為,第二個楊廣。


    新生代帝王中,李世民敢說第二,誰站出來敢說第一,沒有一個人。


    。。。。。


    191年,洛陽,金庸城西南。


    隨著大量箭雨襲來,朱沐由於提前分散,這才減少了傷亡,也讓將士不由佩服,少將軍朱沐的遠見。


    然而,就算朱沐準備充分,他們也損失了數百人,索性沒有暴露。


    “徐將軍,需要搜山嗎?”段煨稟問道。


    徐榮搖了搖頭,並不以為意,“不用了,我們乃先鋒軍,當抵達既定戰場,此等小患,留給李榷他們了。”


    “諾,末將明白。”段煨應聲領命。


    接著,徐榮率領大軍,開始向金庸城前進,一刻都沒有停留,山林中有沒有伏兵,他徐榮不在乎這些。


    徐榮真正在意的是,正麵擊敗老將軍朱俊,這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對於名將來說,隻有擊敗名將,才能給他們帶來,更加無上的榮譽。


    徐榮早就想會會,老一代的軍神了,皇甫嵩沒在這裏,那就朱俊好了。


    ~~~


    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朱俊雖然已老,但畢竟名聲在外,隻要擊敗朱俊,徐榮便是新一代軍神。


    屠龍是每個人的夢想,擊敗同時代強者,這也是徐榮心中的執念。


    至於曹操和孫堅,其軍事能力也很強,但徐榮已經擊敗過他們了。


    至於柱國的皇甫嵩,目前屬於他們陣營,徐榮沒有擊敗他的機會了。


    。。。。。


    194年,而我們的袁熙,正在急行軍,朝著金庸城奔去,他們已經過了洛陽舊城。


    原先的洛陽舊址,已經殘破不堪了,防禦工事也很簡單,所以朱俊才在洛陽以西,根據地勢重新修建。


    而河北清河的戰鬥,也正式打響了,張郃並沒有等,袁紹的命令下來,他就已經開始行動了,這一次他是主動出擊,不同於上次的龜縮死守。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就是張郃的信條,但他也的確有這個能力。


    幾番交戰下來,張郃基本上摸清了,田豫的用兵模式,然後便退迴了。


    然後,白天以防守為主,到了晚上,張郃便派騎兵,不斷騷擾偷襲。


    這讓田豫防不勝防,而且張郃沒有後顧之憂,田豫還得堤防,高覽背後的偷襲,所以,公孫大軍陷入了被動。


    ~~~


    前期的袁紹,還沒有微操,手下將領自主權比較大,戰勝率也高。


    直到鞠義作死起,袁紹開始收緊了,將領的自主權,猜忌心加重了。


    袁紹猜忌眾將後,又放權給三個兒子,這就導致了,眾將紛紛站隊。


    猜忌成本是很大的,按部就班的製度,或許有缺陷,但它確是最穩定的,委任則成便是,因功定爵賞。


    。。。。。


    金庸城下。


    “朱老將軍,別來無恙否?”看著城牆上憔悴的朱俊,徐榮抱拳高聲喊道。


    朱俊眉頭一皺,大聲迴道,“徐將軍,你乃國之良臣,何苦助紂為孽?”


    “朱老將軍你糊塗,陛下在長安朝廷,何來的悖逆之說。”徐榮大聲應道。


    “董卓鳩殺少帝,今又挾持天子,迫害朝廷大臣,天下當共誅之。”


    朱俊道義相責,徐榮麵露愧色,他調轉馬頭,揚鞭東指,“老將軍,善自保重,一刻後,我軍便要攻城。”


    望著迴陣的徐榮,朱俊很是惋惜,大聲喊道,“如此良將,奈何助賊?”


    這一聲洪亮至極,徐榮訝然轉身,肩膀微微一顫,他極力克製著情緒。


    不一會兒,徐榮睜開了眼,他再次朝朱俊喊道,氣勢弱了幾分,“徐榮乃朝廷之將,奉天子旨意,平叛洛陽。”


    聽到徐榮的話,朱俊難得一笑,他高聲喊道,“徐將軍,你乃天子之將,食我漢家俸祿,切記今日之承諾。”


    ~~~


    朱俊的攻心之言,直接擊中了徐榮內心深處,那最為隱秘角落。


    他也曾經年輕過,他也曾經熱血過,他也曾經許諾,為大漢獻身過。


    可惜,他徐榮報國無門,世家門閥壓抑下,沒人舉薦出身寒門的他。


    直到黃巾之亂,徐榮遇到了董卓,他才嶄露頭角,登上了曆史舞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袁熙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0曆史的天空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0曆史的天空0並收藏三國袁熙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