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年,諸侯討董。
張遼拱手道,“確實如此,遼在並州領兵時,所部騎兵,已是強於關東騎軍不少,同在邊關與胡人,交戰的西涼鐵騎,實力隻在並州軍之上,實乃勁敵。”
袁熙不由問道,“對了,文遠你覺得呂布如何?”
張遼搖了搖頭,慚愧道,“遼不如也,西涼軍現在由,飛將軍呂布統領,此人極其擅長騎兵作戰,其才十倍於遼,論騎兵作戰,天下無出其右者,當避其鋒芒。”
袁熙有些不甘,“文遠,當真的沒有辦法了嗎?”
自己還是小看東漢邊軍了,東漢邊軍可是常年和鮮卑打仗的,是經過戰火洗禮的正規軍,又豈可小覷?
張遼寬慰著袁熙,“公子放心,我等也並非沒有機會,所謂沙場瞬息萬變,懂戰機者,尚且能反敗為勝,淮陰侯是也,遼定會傾盡全力,為公子一家報仇的。”
張遼也是並州軍出身,所以他對呂布的恐怖,是最有切身體驗的,麵對呂布時,他有一種天生的恐懼。
明君擇臣,臣亦擇主,張遼起初並沒有,覺得袁熙多麽出彩,但是一番相處下來後,他覺得這袁家二公子,有點不一樣,不過尚待觀察,張遼又不是傻白甜。
袁熙本想著,如果關東聯軍能攻破虎牢,他可以率騎兵奔襲洛陽,攔截住向長安逃走的,一眾文武百官。
當然,還有劉妍、貂蟬、蔡琰她們,這是他的私心,不過看這情況,好像不太樂觀了,實力不太夠。
。。。。。
袁熙和老師張紘推演過,即使董卓戰敗,他還可以退往長安,依托函穀關等險要,繼續阻擋關東盟軍。
張紘給他分析時說,如果盟軍繼續追擊,戰線將拉長數百裏,後勤補給困難,還有可能被分段擊破。
這時,候營門處傳來一陣,馬蹄吵雜的聲音。袁熙、張遼聞聲也過去查看,約莫有數百多人的樣子。
袁熙眉頭一皺,“仲康,外麵何事?如此喧鬧。”
許褚拱手說道,“公子,據說有人來投靠盟主。”
袁熙/了興致,“哦?是嗎?咱們過去瞧瞧吧?”
張遼問向一伍長,“這裏發生了什麽?如此喧嘩。”
見袁熙和張遼過來,那伍長趕緊行禮,“大人,他們說得到了,車騎將軍的征召,從河東來投奔的。”
袁熙疑惑道,“那怎麽不開門,讓他們進來。”
“但是現已入夜,沒有校尉以上軍令,是不能開門的,所以小人讓他們,還是等到天明吧,大人您看。”對於袁熙的要求,這個伍長表現的,有些為難。
袁熙又問道,“哦?那來人可有說姓名?”
伍長點了點頭,“大人,那人似乎說是,姓徐。”
五子良將,徐晃即將登場。
徐晃,字,公明,是宣武帝帳下,四大統帥之一,統帥細柳營,與張頜、鞠義、於禁,並為四鎮將軍。
。。。。。
袁熙拍了拍,那伍長的肩膀,讚許道,“不錯,能恪職盡守,你做的很好,你可知道,我是誰?”
伍長恭敬說著,“小人知道,您是盟主二公子。”
袁熙點了點頭,“我也任校尉之職,你且開門。”
伍長這才應聲,“諾!!!小人領命!!!”
有了袁熙的保證,伍長這才鬆了口氣,畢竟,若是出了事,袁熙作為公子,鐵定沒事,而他可就完了。
來到營門外,看著為首的一員將領,袁熙打量了他一番,隨即昂聲說道,“營外之人,可是,河東徐晃。”
這人格外精壯,麵貌粗獷剛毅,麵如重棗,袁熙暗暗想道,果然是氣度不凡,和關羽一樣臉都偏紅。
徐晃也不矯情,翻身下馬說道,“正是某,河東徐晃,應袁車騎征召,率本地兩百精壯,前來投奔。”
“壯哉,將軍大義。”袁熙讚歎一聲,隨即看向張遼,“文遠,勞煩你帶徐將軍,前去後營暫且安置。”
徐晃的到來,是他以袁紹名義,派人征召的義士,他二公子的麵子,還沒那麽大,隻能扯袁紹虎皮了。
徐晃所帶數百壯士,行止並不雜亂,而是很有秩序地進了營裏,對此,袁熙對他的評價,又高了幾分。
本來徐晃見天下大亂,本來想投靠就近的,軍閥楊奉,或者董卓來著,可是,趕上了天下諸侯討董。
然後,牛輔進攻河東楊奉,這事也就耽擱了。
此時有一人說來自袁家,聽說徐晃武藝精練特來相招?思索幾天後,徐晃決定帶著兩百鄉裏弟兄,來袁紹這裏看看,然後就有了前一幕,史稱太宗轅門識徐晃。
。。。。。
袁熙將徐晃一事,匯報給了袁紹,該走的程序得補上,畢竟,他是以袁紹名義,征召的徐晃對吧。
袁紹見徐晃名不經傳,且是自己兒子舉薦,所以就安排徐晃,在袁熙帳下任職,並勉勵了徐晃一番。
這可給二公子,激動壞了,這可是老爹的神助攻,徐晃的本事別人不知道,他袁熙可是門清的很呢。
當晚,袁熙就設宴款待了徐晃,並任命其為別部司馬,協同趙雲統領步兵,徐晃對此沒有太大意見,反正是功名馬上取,至於誰手下做事,他無甚所謂。
袁紹選用人才,以出身和名望為標準,所以對於剛出道的徐晃,他選擇了冷處理,也是這個時代的背景。
而曹操更好相反,他唯才是舉,發布求賢令,因此吸引了大量寒門人才,但這也和世家,產生了分裂。
亂世初期,世家人才儲備,是嚴重不夠的,所以寒門登上曆史舞台,這是一種必然趨勢。
但是,一旦進入中後期,那麽世家就會跳出來,摘取革命成果,然後,再次進入階層固化。
。。。。。
如果沒有袁熙的話,徐晃很有可能,明珠暗投去當賊了。現在,袁熙已經打著主意,讓徐晃和趙雲都獨領一軍,畢竟,趙雲、徐晃的統帥能力,還是挺高的。
太宗宣武帝袁熙,為了解決世家的問題,同時也防止重蹈曹操的覆轍,他製訂了選拔人才,一三五開的國策,也就是世家三成,寒門五成,外加一分宗室。
最後那一分,就是袁家的死忠了,世家勢力龐大,宣武帝也不得不,暫時妥協,而且為了擺脫,關東世家的束縛,袁熙接受了,帝師張紘的建議,遷都長安。
袁家本身就是,最大的門閥世家,所以,宣武帝才有資格,同其他的世家,進行政治談判,不然,大晉早就被,世家力量反噬了,而遷都就是釜底抽薪。
大晉曆代帝王,延續了宣武帝的國策,到了西晉末年,選拔人才,世家寒門比例,已經達到了二比六。
這個過程,用時兩百年,這就是代價,而晉憲宗道武帝,袁純建立的東晉王朝,開啟了平民政治。
自此,世家力量逐漸,退出了曆史舞台。這兩百多年裏,曆代的袁家人,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終於完成了,削弱世家的使命,並給憲宗袁純,鋪平了道路。
張遼拱手道,“確實如此,遼在並州領兵時,所部騎兵,已是強於關東騎軍不少,同在邊關與胡人,交戰的西涼鐵騎,實力隻在並州軍之上,實乃勁敵。”
袁熙不由問道,“對了,文遠你覺得呂布如何?”
張遼搖了搖頭,慚愧道,“遼不如也,西涼軍現在由,飛將軍呂布統領,此人極其擅長騎兵作戰,其才十倍於遼,論騎兵作戰,天下無出其右者,當避其鋒芒。”
袁熙有些不甘,“文遠,當真的沒有辦法了嗎?”
自己還是小看東漢邊軍了,東漢邊軍可是常年和鮮卑打仗的,是經過戰火洗禮的正規軍,又豈可小覷?
張遼寬慰著袁熙,“公子放心,我等也並非沒有機會,所謂沙場瞬息萬變,懂戰機者,尚且能反敗為勝,淮陰侯是也,遼定會傾盡全力,為公子一家報仇的。”
張遼也是並州軍出身,所以他對呂布的恐怖,是最有切身體驗的,麵對呂布時,他有一種天生的恐懼。
明君擇臣,臣亦擇主,張遼起初並沒有,覺得袁熙多麽出彩,但是一番相處下來後,他覺得這袁家二公子,有點不一樣,不過尚待觀察,張遼又不是傻白甜。
袁熙本想著,如果關東聯軍能攻破虎牢,他可以率騎兵奔襲洛陽,攔截住向長安逃走的,一眾文武百官。
當然,還有劉妍、貂蟬、蔡琰她們,這是他的私心,不過看這情況,好像不太樂觀了,實力不太夠。
。。。。。
袁熙和老師張紘推演過,即使董卓戰敗,他還可以退往長安,依托函穀關等險要,繼續阻擋關東盟軍。
張紘給他分析時說,如果盟軍繼續追擊,戰線將拉長數百裏,後勤補給困難,還有可能被分段擊破。
這時,候營門處傳來一陣,馬蹄吵雜的聲音。袁熙、張遼聞聲也過去查看,約莫有數百多人的樣子。
袁熙眉頭一皺,“仲康,外麵何事?如此喧鬧。”
許褚拱手說道,“公子,據說有人來投靠盟主。”
袁熙/了興致,“哦?是嗎?咱們過去瞧瞧吧?”
張遼問向一伍長,“這裏發生了什麽?如此喧嘩。”
見袁熙和張遼過來,那伍長趕緊行禮,“大人,他們說得到了,車騎將軍的征召,從河東來投奔的。”
袁熙疑惑道,“那怎麽不開門,讓他們進來。”
“但是現已入夜,沒有校尉以上軍令,是不能開門的,所以小人讓他們,還是等到天明吧,大人您看。”對於袁熙的要求,這個伍長表現的,有些為難。
袁熙又問道,“哦?那來人可有說姓名?”
伍長點了點頭,“大人,那人似乎說是,姓徐。”
五子良將,徐晃即將登場。
徐晃,字,公明,是宣武帝帳下,四大統帥之一,統帥細柳營,與張頜、鞠義、於禁,並為四鎮將軍。
。。。。。
袁熙拍了拍,那伍長的肩膀,讚許道,“不錯,能恪職盡守,你做的很好,你可知道,我是誰?”
伍長恭敬說著,“小人知道,您是盟主二公子。”
袁熙點了點頭,“我也任校尉之職,你且開門。”
伍長這才應聲,“諾!!!小人領命!!!”
有了袁熙的保證,伍長這才鬆了口氣,畢竟,若是出了事,袁熙作為公子,鐵定沒事,而他可就完了。
來到營門外,看著為首的一員將領,袁熙打量了他一番,隨即昂聲說道,“營外之人,可是,河東徐晃。”
這人格外精壯,麵貌粗獷剛毅,麵如重棗,袁熙暗暗想道,果然是氣度不凡,和關羽一樣臉都偏紅。
徐晃也不矯情,翻身下馬說道,“正是某,河東徐晃,應袁車騎征召,率本地兩百精壯,前來投奔。”
“壯哉,將軍大義。”袁熙讚歎一聲,隨即看向張遼,“文遠,勞煩你帶徐將軍,前去後營暫且安置。”
徐晃的到來,是他以袁紹名義,派人征召的義士,他二公子的麵子,還沒那麽大,隻能扯袁紹虎皮了。
徐晃所帶數百壯士,行止並不雜亂,而是很有秩序地進了營裏,對此,袁熙對他的評價,又高了幾分。
本來徐晃見天下大亂,本來想投靠就近的,軍閥楊奉,或者董卓來著,可是,趕上了天下諸侯討董。
然後,牛輔進攻河東楊奉,這事也就耽擱了。
此時有一人說來自袁家,聽說徐晃武藝精練特來相招?思索幾天後,徐晃決定帶著兩百鄉裏弟兄,來袁紹這裏看看,然後就有了前一幕,史稱太宗轅門識徐晃。
。。。。。
袁熙將徐晃一事,匯報給了袁紹,該走的程序得補上,畢竟,他是以袁紹名義,征召的徐晃對吧。
袁紹見徐晃名不經傳,且是自己兒子舉薦,所以就安排徐晃,在袁熙帳下任職,並勉勵了徐晃一番。
這可給二公子,激動壞了,這可是老爹的神助攻,徐晃的本事別人不知道,他袁熙可是門清的很呢。
當晚,袁熙就設宴款待了徐晃,並任命其為別部司馬,協同趙雲統領步兵,徐晃對此沒有太大意見,反正是功名馬上取,至於誰手下做事,他無甚所謂。
袁紹選用人才,以出身和名望為標準,所以對於剛出道的徐晃,他選擇了冷處理,也是這個時代的背景。
而曹操更好相反,他唯才是舉,發布求賢令,因此吸引了大量寒門人才,但這也和世家,產生了分裂。
亂世初期,世家人才儲備,是嚴重不夠的,所以寒門登上曆史舞台,這是一種必然趨勢。
但是,一旦進入中後期,那麽世家就會跳出來,摘取革命成果,然後,再次進入階層固化。
。。。。。
如果沒有袁熙的話,徐晃很有可能,明珠暗投去當賊了。現在,袁熙已經打著主意,讓徐晃和趙雲都獨領一軍,畢竟,趙雲、徐晃的統帥能力,還是挺高的。
太宗宣武帝袁熙,為了解決世家的問題,同時也防止重蹈曹操的覆轍,他製訂了選拔人才,一三五開的國策,也就是世家三成,寒門五成,外加一分宗室。
最後那一分,就是袁家的死忠了,世家勢力龐大,宣武帝也不得不,暫時妥協,而且為了擺脫,關東世家的束縛,袁熙接受了,帝師張紘的建議,遷都長安。
袁家本身就是,最大的門閥世家,所以,宣武帝才有資格,同其他的世家,進行政治談判,不然,大晉早就被,世家力量反噬了,而遷都就是釜底抽薪。
大晉曆代帝王,延續了宣武帝的國策,到了西晉末年,選拔人才,世家寒門比例,已經達到了二比六。
這個過程,用時兩百年,這就是代價,而晉憲宗道武帝,袁純建立的東晉王朝,開啟了平民政治。
自此,世家力量逐漸,退出了曆史舞台。這兩百多年裏,曆代的袁家人,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終於完成了,削弱世家的使命,並給憲宗袁純,鋪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