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權過渡到了司馬昭手上,急需穩住局勢。


    此時賈充推薦了一個深受司馬懿賞識的人物——鄧艾。


    盡管鄧艾言辭木訥且偶有口吃,但在解答如何對抗薑維的戰略問題上,他堅定地提出“屯田”


    之策。


    在他眼中,薑維是一位傑出將領,其作戰能力值得讚賞,但也因不擅長內政民生管理而顯得有所不足。


    尤其是在寒冷貧瘠的雍涼之地,後勤補給線的脆弱讓北伐無法持久,超過三個月,蜀漢軍隊就不得不要麵對糧草斷絕的局麵。


    因此鄧艾認為,唯有通過屯田來確保持續穩定的糧食供給才是長久之道。


    而目前由於蜀軍未在雍涼建立穩固的根基,貿然嚐試屯田可能會遭致魏軍進攻,因此他們隻能依賴遠程補給線並搶奪魏軍的物資以維持生存。


    隨著戰局擴大,幾萬人的糧秣補給成為了決定成敗的關鍵問題。


    薑維雖然精通遊擊戰術,但當指揮大規模兵團時,這些短板愈發明顯。


    若沒有充足的糧草供應,即便薑維再英明,也難逃無米之炊的困境。


    鄧艾的戰略簡明直接:他指揮魏軍大肆屯田儲糧,確保己方糧草無憂。


    “隻要我們糧食充足,就不怕薑維不來攻打!”


    一旦蜀軍有所行動,魏軍可以預先知曉其動向,從而進行精確部署。


    這樣一來,鄧艾不僅洞悉了薑維擅長遊擊戰的優劣之處,還為接下來的對決做好了充分準備,雙方的戰鬥即將進入最為激烈的階段。


    似乎他們二人注定是敵對的宿命對手。


    那一年,薑維成為了蜀漢的大將軍,而鄧艾也在同年被任命為曹魏的鎮西將軍。


    蜀漢延熙十九年,薑維在完成了詳盡規劃之後,再度舉兵攻隴西,意圖進一步擴大戰果。


    他率三萬精銳主力出擊,同時請求成都的鎮西將軍胡濟提供援軍。


    戰前,薑維與胡濟約定在上邽附近的會師點集合,但鄧艾早就算計到他的路線,提前率部設伏攔住了他。


    情急之下,薑維隻能另尋路徑,並派使節通知胡濟在段穀匯合。


    沒想到的是,首次參與北伐的胡濟竟在山中迷失方向,在山中徘徊五日依然找不到正確的行軍線路。


    由於兵力不足加上援軍遲到,鄧艾聯同牽弘對薑維展開兩麵夾擊,蜀軍最終一敗塗地,這就是曆史所記載的“段穀之戰”


    。


    此役中,薑維損失超過九千名士兵,對蜀漢這樣的小國而言,幾乎是其常規軍隊數量的十分之一!


    當薑維帶著失敗迴到漢中時,他麵臨了諸多指責和非議。


    朝廷中的投降派如譙周等乘機批評薑維無能,稱連年征戰消耗國力。


    在這種聲討下,民眾的不滿逐漸積累。


    最終,薑維向後主劉禪奏請降職為後將軍。


    盡管表麵上被貶低了軍職,但在事實上他仍以後將軍的身份行使大將軍的權利。


    無論如何,對於蜀漢軍隊來說,“段穀之戰”


    的慘敗仍是沉重打擊;鄧艾則逐步鞏固在隴西的地位。


    蜀漢的北伐事業自此愈發充滿艱難險阻。


    到了延熙二十年,曹魏征東大將軍諸葛誕因不滿司馬氏的統治而在淮南發動叛亂。


    諸葛誕之所以能獲得如今這地位高權重的身份全賴司馬師的賞識提拔,而今隨著司馬師逝去,形勢陡然生變……


    對於司馬昭而言,諸葛誕宣布謀反,無疑是向他挑釁的行為!為了鞏固自己在魏國的聲望,司馬昭決定親自率軍前往淮南平叛。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淮南發生的第三次叛亂,前兩次分別是王淩和母丘儉發動的,他們都因為反對司馬氏掌權而采取了行動。


    然而,諸葛誕更多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雖然已故的司馬師與諸葛誕之間關係密切,但司馬昭與諸葛誕的關係卻疏遠很多。


    作為曹魏朝廷中的關鍵官員,征東大將軍的職位極為重要。


    司馬昭無法容忍如此重要的職位落到不可信賴的人手中,即使諸葛誕不主動反叛,將來一旦有機會,司馬昭也會找個借口對付他。


    因此,諸葛誕不如早日發難,也許還能爭取成為新一代的權臣。


    盡管諸葛誕的軍事指揮才能 ** ,但在外交上表現出色。


    深知單憑自身實力無法戰勝司馬昭,諸葛誕提前派遣使者聯絡東吳和蜀漢尋求支援。


    東吳的皇帝孫休派遣將領留讚率領軍隊前往壽春助陣,而蜀漢的薑維也同意派出援兵。


    薑維精選了兩萬名精銳士卒,借魏國內憂外患之際,直接進攻秦川三輔地區,並試圖切斷魏國與涼州的聯係。


    可惜,薑維剛剛出兵時,鄧艾已經搶先駐紮在五丈原附近的“小長城”


    ,並構建起嚴密的防線,使得薑維多日強攻無效。


    戰事拖延到第二年春天,彼時諸葛誕已經戰敗身亡,東吳派出的留讚也在戰場上犧牲。


    獲知諸葛誕死亡的消息後,薑維無奈撤退。


    這次北伐幾乎無果而終,讓蜀地民眾對薑維的不滿日漸加深。


    屋漏偏逢連夜雨,在北伐迴國不久後,薑維的政治盟友陳祗病逝,以譙周為代表的主和派勢力趁機抬頭。


    益州各處反對其北伐的聲音越來越大,就連皇帝劉禪也不得不慎重考慮繼續北伐的代價。


    為緩和矛盾,薑維隻得申請去遝中屯田,劉禪同意了他的請求,並收迴了他大約三分之二的兵權。


    薑維在戰敗後,再次接過了他曾因責任而失去的大將軍職位。


    表麵上看,他似乎卸下了北伐的重擔,但實際上,他的心中時刻銘記著北伐是自己一生中最偉大的事業。


    為了安定人心並為未來的戰爭做準備,薑維前往遝中屯田,積累糧草。


    然而,他畢竟不擅長內政,盡管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屯田的效果依然不盡如人意。


    在未來三年裏,薑維再也沒有組織過任何北伐行動,整個蜀漢似乎陷入了一種表麵的太平景象中。


    很快,隨著鄧艾在涼州開始大規模招募士兵,薑維意識到情況並不樂觀。


    鄧艾治下的涼州幾乎固若金湯,突然擴軍的行為顯然是為了準備進攻蜀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開局盤點三十位統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麻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麻麻並收藏三國:開局盤點三十位統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