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良再有天分,再是一個百年難得一遇的帶兵的天才,匈奴王帳也不會毫無底線的允許他胡鬧下去,黎昌百最後給馬良療好了傷,帶著稍有落魄的馬良,一行五十二人,就這樣踏上了歸途。
說到底馬良還隻是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慕容觀海不說,黎昌百不問,他們其實都知道馬良這樣不守軍規到底是為了什麽。
若不能宣泄他心中的那口氣,那股積壓了八年許久的對於匈奴軍隊中那些宵小之輩的惡氣,他是沒有辦法真正懷著一顆平常的心去統領這隻六十萬的軍隊的。
若是真的不宣泄,或許真的會出現馬良拉著成堆成堆的匈奴鐵騎去圍攻酆城的景象,騎兵攻城,在西域的那種小土牆麵前還有的打,在這世上最擅長打造城池的漢人麵前,這真的就是送人頭到人家麵前。
不管是成功與否,馬良都必須給自己一次放縱的機會,他想去看看當年老師究竟是敗在了怎麽樣一個人手中,漢人又是在他們這縱橫天下的騎軍麵前有著什麽樣的反應。
結果當然出來了,馬良不是個天生的習武之人,他雖然跟隨老師曆經軍旅生活,但是也僅限於體驗,他的指責基本上也就限定在一個行軍中書的崗位之上,上陣打仗沒有他,他重在學習。
馬良讀了許多兵書,匈奴人的兵書不提也罷,雖然匈奴人騎戰兇狠無敵,但是實際上匈奴人的文字出現的卻很晚,最早匈奴人占領這片草原的時候,那時候匈奴人隻是在馬背上做出了一個很隨意的決定,幾個部族一聯合,先是驅趕走了羌戎羯、又在自己的部族之中分出了一個高下。
匈奴獨孤部、賀蘭部、虛連提部連同赫連、拓跋等等部族進行了長達百年的混戰,在此期間,匈奴草原之上南疆附近的部族不斷地吸取當時偏安的漢人學識,也通過自己民族的努力,創造出了自己的文字,有了文字的部族不說是對於軍事有什麽幫助,但是對於這個部族的發展絕對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然而……在匈奴騎軍成長起來之後,很多年之後人們才理解了何謂兵法,行軍打仗之前他們都是靠著單一的方法——衝鋒、迂迴,僅此而已,匈奴人的智慧當然覺醒的很早很早,這與漢人的祖宗一帶基本上也是相差不遠的,但是就在文化傳承這一方麵,畢竟是遊牧民族,他們沒有那種豐足的生活,自然也就沒有了富餘的時間來做這些學術性的研究,匈奴千年來的智慧都用在了戰爭之上,因此戰鬥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了他們的身上,這也是為什麽匈奴的兵法一旦被總結出來了,像是天降單於這樣的雄主立刻就能帶領匈奴橫掃天下,連這片大地之上千年的霸主,也在匈奴人強悍的戰爭技巧之下吃盡了苦頭。
這些馬良在書中讀的透徹,也並沒有什麽抵觸,他之前很是不明白為什麽自己會有一個漢人的姓名,隻不過從書中,他似乎也找到了不少的答案。
馬良是以漢人的生活方式長大的,對此,慕容大帥應該最有發言權,馬良從懵懂兒童時期一直跟隨著他,他知道匈奴人的那種粗獷的教育方式是根本培養不出像是大漢霍牧那樣的人才的,一個國家,當他的將領都要親自披掛上陣的時候,其實這樣的國家或者軍隊,是相當不堪一擊的。
當主帥也已經身處戰場中心了,這就說明這隻軍隊已經毫無保留了,一旦輸了,主將身死,兵士圍滅,龐大的國家,一日便可傾覆。
慕容觀海看的很遠,他知道匈奴若是真的想要與大漢長久的相持下去,匈奴絕對不是對手,匈奴看起來幅員遼闊,北起黑繩州,一直到達南方都門州、塞門州還有燕雲州三州之地,南北縱覽萬裏有餘,東起凍海,西至庫勒,與西域相接,又是八千裏的廣袤土地,隻是這片土地上,除了草原,便是荒漠,褚河畔的農人辛苦種植的稞麥,那都是寸粒寸金,別看大漢與匈奴打的火熱,但是燕雲之地卻又是與大漢貿易最為興盛的地方,凍海每至冬日都有千裏冰封之景,這也攔不住來自大漢南方富庶之地的商人,成船的運送著來自大漢最好的糧食。
邊境上的人們靠著這個生活、發家,這是攔都攔不住的,但是匈奴幾百年過去了,還是老樣子,還是要靠大漢活著,如果大漢真的到了與匈奴不得不傾盡全力一戰的時候,慕容觀海不敢相信,如今這個富庶的大漢要將匈奴人拖死在足足有半年之久的軍道上到底有多麽輕鬆。
慕容觀海盡管對於大漢有一個籠統的概念認知,知道大漢如今內部也不太平,但是真正知道大漢情況的也隻有他們自己人,雙方此時都在戒備著對方,慕容觀海是真心為匈奴考慮,卻依然得不到公正的對待,這也是讓馬良不得不違背自己的內心去領南部大人一職的原因。
慕容觀海將馬良培養成一個漢人,一個徹徹底底的漢人,因為隻有這樣,匈奴朝廷才有機會在接下來的短短十年之內,運用足夠的兵力優勢去與大漢來一場真正的決戰,拖……已經拖不得了。
再去期許貴族大姓們培養出一個個的優良將領,這實在是不現實,整個匈奴,慕容觀海看得起的家族也隻有赫連一家還有虛連提一家,除此之外,連同獨孤一族,慕容觀海也認為他們已經是垂垂老矣,獨孤哚已經是他們最後的餘光餘熱了。
馬良讀完了匈奴的兵書,還要去了解大漢的兵書,這些都是給他最好的補充,慕容觀海給他一個馬姓,也不是不能理解。
在匈奴,很少有漢人能夠真正掌握大權的,馬良不隻一次的聽到別人的挖苦諷刺,說他一個被人撿來的孤兒,誰知道他骨子裏是不是一個漢人,甚至還有人拿他的姓名去彈劾他的,這絕對不是少數。
為了服眾,馬良最需要做的還是他自身的強大,匈奴人崇尚武力,這是不變的事實。
準確來說,馬良從一無所知的普通人成為一名大宗師,隻用了七天。
慕容大帥現在就像是風中殘燭一般,他的身體經曆了那一次的戰鬥之後本就是落下了隱患,隨後自斷四肢又將他身體那麽多年辛辛苦苦修煉的一個渾圓給徹底破壞。
如果僅是靠著境界的話,慕容觀海覺得自己可能還能在活個五十年不成問題,沒有人是不朽的,這是一句實話,隻不過如今的話,躺在院子裏乘著涼,吃著葡萄喝著佳釀的慕容觀海大概隻有十年的活頭了。
他一身的境界都被他轉到了馬良身上,也就是馬良八年前還是一個少年的時候,他就已經是一個通玄境了,這應該是破了所有最年輕的成為通玄境的記錄了,大漢的國師,那個身背軒轅劍的道士,如果不算他出關的時間,可能他也是二十歲的時候才成為了大宗師,馬良卻要提早了很多年。
不過他的確是特例。
成為大宗師之後,現在已經過去了八年,他沒有任何的進步,八年的時間他全部用來鞏固自己的境界,因為慕容觀海這種醍醐灌頂的方式的確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有著相當大的副作用,如果隻是一個普通的大宗師,想要將自身的修為傳給別人,後果很可能是受功的那人身體因為承受不住這樣龐大的靈氣而被撐得四分五裂,最終身死道消。
慕容觀海這麽做也是不得已,因為馬良必須有這樣的能力,漢人有那些所謂的儒將,不是因為他們真的就不用自身實力過硬,而是漢人對於這些人的保護那是到了一種無微不至的地步,天機閣作為與軍隊綁定的存在,在戰時,他們的戰鬥力甚至是要強過一隻百人的騎軍的,多麽重要的將領就應該有多少尊重,這在大漢的軍隊中是一個共識,但是匈奴人恰恰相反,匈奴的軍隊隻認為那些能夠帶他們衝鋒陷陣的將軍才是好將軍,像是馬良這種,過去不是沒有出現過,最後無一都在漢匈戰爭中萬劫不複,不是因為他們沒有那種指揮的才能,而是因為不光是漢人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強大的敵人,失敗在所難免,而且還因為自身軍隊中也有相當高的仇視的態度。
紙上談兵,這是匈奴人很喜歡的一個漢人的成語,說的就是那些根本不上陣不殺敵的將領隻會縮在後麵指指點點,最後隻能夠帶領軍隊走向失敗,這樣的一個成語故事被匈奴人廣為流傳,他們就真的以為那些運籌帷幄的人是沒有骨氣沒有能力的體現。
卻殊不知,大漢還有諸多智謀決勝的用兵如神的典例,不知道先秦時候,有一個跛子都能坐在輪車之上談笑傾覆千軍萬馬,圍魏救趙、瞞天過海……
慕容觀海知道這些,他要將馬良培養成兵聖一樣的人物,卻又不得不去給兵聖填上虎翼,隻是為了給這群野獸們一個交代,說這個指揮他們的其實也是萬獸之王。
不得已而為之,這是最讓人無可奈何的事情。
馬良走了,一時間因為死士的爆發,西域諸多部落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擊,很多部落部族之中德高望重的人都受到了死士的刺殺,這讓很多人都感覺到無比的憤怒。
但是同時,他們又完全不清楚究竟是誰做了這樣的事情,西域人在這種陰謀詭計麵前還是很難以反抗的,馬良就此玩了一招偷梁換柱,隻是為了將整個西域,將整個月輪國的局勢攪得更亂。
隻要那些部落之人將怒火傾向月輪國皇家的不作為,月輪國的佛子又會出現相當困難的局麵,霍牧想要用月輪國來牽製匈奴留在西域的真實力量,馬良卻幹脆的金蟬脫殼,直接從中抽身。
也不知道究竟是霍牧被馬良擺了一道,還是什麽,離開的時候,馬良的心情好多了。
隻是黎昌百不肯給他用道家的方法療傷,這讓他痛苦的掙紮了一路……霍牧是沒有下殺手,因為他沒法與馬良他們糾纏,料定對方一定會有援軍,所以霍牧帶著庫格羅素飛快的脫身了,若是真的下殺手了,也不知道黎昌百來不來得及救他。
西域的馬賊王柳折枝的故事也到此為止了,直到幾年之後西域人才反應過來,被落日軍格殺的那個昔日兇悍的馬賊王似乎早就已經換了人,宵小之輩的偽裝沒有什麽難以戳穿的地方,到頭來,隻有柳折枝插下的一路枯柳,成了這個傳說最後的見證者。
……
薦一法師接管了月輪國之後,看書.uukanhu.co 月輪國就呈現出了當年小月氏完全不可相提並論的盛景,佛家治國這的確是相當難得的史料,哪怕是中天竺,得了釋迦祖師的佛舍利,也沒有見過萬國信眾來朝的景象,而月輪國卻偏偏做到了。
月輪國的統治在佛子降生之後達到了鼎盛,一臉二十多年的時間之中都是西域最強大的國家,昔日的霸主大宛被月輪國那無所不至的滲透給搞得焦頭爛額,像是烏孫與安康這種小國幹脆就成了月輪國的附庸。
幾年前看,誰也不會想到月輪國的高樓會那樣脆弱的傾倒,佛子死在他鄉異域,萬千僧人誓要討債卻被人家給趕了迴來,為信仰而戰的戰爭是相當無厘頭的,不管在什麽時代,都是這樣。
用信仰統治的國家,不給予人們足夠的生活資源,這樣的統治也是不穩固的。
薦一法師已經羽化了,如今接管整個月輪寺還有月輪國事務的那個人被人們稱作法戒大師,他是薦一法師當年的徒孫一級的人,如今斬斷了六根,成為了又一位月輪寺的活佛,說起來的確是很有威望的一個人。
但是大家的確不是傻子,你當了這麽多年的月輪寺的住持,怎麽之前怎麽也不稱活佛,佛子一死,立刻就六根清淨,出來主持大局了?
巴克特裏亞城如今的確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說到底馬良還隻是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慕容觀海不說,黎昌百不問,他們其實都知道馬良這樣不守軍規到底是為了什麽。
若不能宣泄他心中的那口氣,那股積壓了八年許久的對於匈奴軍隊中那些宵小之輩的惡氣,他是沒有辦法真正懷著一顆平常的心去統領這隻六十萬的軍隊的。
若是真的不宣泄,或許真的會出現馬良拉著成堆成堆的匈奴鐵騎去圍攻酆城的景象,騎兵攻城,在西域的那種小土牆麵前還有的打,在這世上最擅長打造城池的漢人麵前,這真的就是送人頭到人家麵前。
不管是成功與否,馬良都必須給自己一次放縱的機會,他想去看看當年老師究竟是敗在了怎麽樣一個人手中,漢人又是在他們這縱橫天下的騎軍麵前有著什麽樣的反應。
結果當然出來了,馬良不是個天生的習武之人,他雖然跟隨老師曆經軍旅生活,但是也僅限於體驗,他的指責基本上也就限定在一個行軍中書的崗位之上,上陣打仗沒有他,他重在學習。
馬良讀了許多兵書,匈奴人的兵書不提也罷,雖然匈奴人騎戰兇狠無敵,但是實際上匈奴人的文字出現的卻很晚,最早匈奴人占領這片草原的時候,那時候匈奴人隻是在馬背上做出了一個很隨意的決定,幾個部族一聯合,先是驅趕走了羌戎羯、又在自己的部族之中分出了一個高下。
匈奴獨孤部、賀蘭部、虛連提部連同赫連、拓跋等等部族進行了長達百年的混戰,在此期間,匈奴草原之上南疆附近的部族不斷地吸取當時偏安的漢人學識,也通過自己民族的努力,創造出了自己的文字,有了文字的部族不說是對於軍事有什麽幫助,但是對於這個部族的發展絕對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然而……在匈奴騎軍成長起來之後,很多年之後人們才理解了何謂兵法,行軍打仗之前他們都是靠著單一的方法——衝鋒、迂迴,僅此而已,匈奴人的智慧當然覺醒的很早很早,這與漢人的祖宗一帶基本上也是相差不遠的,但是就在文化傳承這一方麵,畢竟是遊牧民族,他們沒有那種豐足的生活,自然也就沒有了富餘的時間來做這些學術性的研究,匈奴千年來的智慧都用在了戰爭之上,因此戰鬥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了他們的身上,這也是為什麽匈奴的兵法一旦被總結出來了,像是天降單於這樣的雄主立刻就能帶領匈奴橫掃天下,連這片大地之上千年的霸主,也在匈奴人強悍的戰爭技巧之下吃盡了苦頭。
這些馬良在書中讀的透徹,也並沒有什麽抵觸,他之前很是不明白為什麽自己會有一個漢人的姓名,隻不過從書中,他似乎也找到了不少的答案。
馬良是以漢人的生活方式長大的,對此,慕容大帥應該最有發言權,馬良從懵懂兒童時期一直跟隨著他,他知道匈奴人的那種粗獷的教育方式是根本培養不出像是大漢霍牧那樣的人才的,一個國家,當他的將領都要親自披掛上陣的時候,其實這樣的國家或者軍隊,是相當不堪一擊的。
當主帥也已經身處戰場中心了,這就說明這隻軍隊已經毫無保留了,一旦輸了,主將身死,兵士圍滅,龐大的國家,一日便可傾覆。
慕容觀海看的很遠,他知道匈奴若是真的想要與大漢長久的相持下去,匈奴絕對不是對手,匈奴看起來幅員遼闊,北起黑繩州,一直到達南方都門州、塞門州還有燕雲州三州之地,南北縱覽萬裏有餘,東起凍海,西至庫勒,與西域相接,又是八千裏的廣袤土地,隻是這片土地上,除了草原,便是荒漠,褚河畔的農人辛苦種植的稞麥,那都是寸粒寸金,別看大漢與匈奴打的火熱,但是燕雲之地卻又是與大漢貿易最為興盛的地方,凍海每至冬日都有千裏冰封之景,這也攔不住來自大漢南方富庶之地的商人,成船的運送著來自大漢最好的糧食。
邊境上的人們靠著這個生活、發家,這是攔都攔不住的,但是匈奴幾百年過去了,還是老樣子,還是要靠大漢活著,如果大漢真的到了與匈奴不得不傾盡全力一戰的時候,慕容觀海不敢相信,如今這個富庶的大漢要將匈奴人拖死在足足有半年之久的軍道上到底有多麽輕鬆。
慕容觀海盡管對於大漢有一個籠統的概念認知,知道大漢如今內部也不太平,但是真正知道大漢情況的也隻有他們自己人,雙方此時都在戒備著對方,慕容觀海是真心為匈奴考慮,卻依然得不到公正的對待,這也是讓馬良不得不違背自己的內心去領南部大人一職的原因。
慕容觀海將馬良培養成一個漢人,一個徹徹底底的漢人,因為隻有這樣,匈奴朝廷才有機會在接下來的短短十年之內,運用足夠的兵力優勢去與大漢來一場真正的決戰,拖……已經拖不得了。
再去期許貴族大姓們培養出一個個的優良將領,這實在是不現實,整個匈奴,慕容觀海看得起的家族也隻有赫連一家還有虛連提一家,除此之外,連同獨孤一族,慕容觀海也認為他們已經是垂垂老矣,獨孤哚已經是他們最後的餘光餘熱了。
馬良讀完了匈奴的兵書,還要去了解大漢的兵書,這些都是給他最好的補充,慕容觀海給他一個馬姓,也不是不能理解。
在匈奴,很少有漢人能夠真正掌握大權的,馬良不隻一次的聽到別人的挖苦諷刺,說他一個被人撿來的孤兒,誰知道他骨子裏是不是一個漢人,甚至還有人拿他的姓名去彈劾他的,這絕對不是少數。
為了服眾,馬良最需要做的還是他自身的強大,匈奴人崇尚武力,這是不變的事實。
準確來說,馬良從一無所知的普通人成為一名大宗師,隻用了七天。
慕容大帥現在就像是風中殘燭一般,他的身體經曆了那一次的戰鬥之後本就是落下了隱患,隨後自斷四肢又將他身體那麽多年辛辛苦苦修煉的一個渾圓給徹底破壞。
如果僅是靠著境界的話,慕容觀海覺得自己可能還能在活個五十年不成問題,沒有人是不朽的,這是一句實話,隻不過如今的話,躺在院子裏乘著涼,吃著葡萄喝著佳釀的慕容觀海大概隻有十年的活頭了。
他一身的境界都被他轉到了馬良身上,也就是馬良八年前還是一個少年的時候,他就已經是一個通玄境了,這應該是破了所有最年輕的成為通玄境的記錄了,大漢的國師,那個身背軒轅劍的道士,如果不算他出關的時間,可能他也是二十歲的時候才成為了大宗師,馬良卻要提早了很多年。
不過他的確是特例。
成為大宗師之後,現在已經過去了八年,他沒有任何的進步,八年的時間他全部用來鞏固自己的境界,因為慕容觀海這種醍醐灌頂的方式的確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有著相當大的副作用,如果隻是一個普通的大宗師,想要將自身的修為傳給別人,後果很可能是受功的那人身體因為承受不住這樣龐大的靈氣而被撐得四分五裂,最終身死道消。
慕容觀海這麽做也是不得已,因為馬良必須有這樣的能力,漢人有那些所謂的儒將,不是因為他們真的就不用自身實力過硬,而是漢人對於這些人的保護那是到了一種無微不至的地步,天機閣作為與軍隊綁定的存在,在戰時,他們的戰鬥力甚至是要強過一隻百人的騎軍的,多麽重要的將領就應該有多少尊重,這在大漢的軍隊中是一個共識,但是匈奴人恰恰相反,匈奴的軍隊隻認為那些能夠帶他們衝鋒陷陣的將軍才是好將軍,像是馬良這種,過去不是沒有出現過,最後無一都在漢匈戰爭中萬劫不複,不是因為他們沒有那種指揮的才能,而是因為不光是漢人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強大的敵人,失敗在所難免,而且還因為自身軍隊中也有相當高的仇視的態度。
紙上談兵,這是匈奴人很喜歡的一個漢人的成語,說的就是那些根本不上陣不殺敵的將領隻會縮在後麵指指點點,最後隻能夠帶領軍隊走向失敗,這樣的一個成語故事被匈奴人廣為流傳,他們就真的以為那些運籌帷幄的人是沒有骨氣沒有能力的體現。
卻殊不知,大漢還有諸多智謀決勝的用兵如神的典例,不知道先秦時候,有一個跛子都能坐在輪車之上談笑傾覆千軍萬馬,圍魏救趙、瞞天過海……
慕容觀海知道這些,他要將馬良培養成兵聖一樣的人物,卻又不得不去給兵聖填上虎翼,隻是為了給這群野獸們一個交代,說這個指揮他們的其實也是萬獸之王。
不得已而為之,這是最讓人無可奈何的事情。
馬良走了,一時間因為死士的爆發,西域諸多部落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擊,很多部落部族之中德高望重的人都受到了死士的刺殺,這讓很多人都感覺到無比的憤怒。
但是同時,他們又完全不清楚究竟是誰做了這樣的事情,西域人在這種陰謀詭計麵前還是很難以反抗的,馬良就此玩了一招偷梁換柱,隻是為了將整個西域,將整個月輪國的局勢攪得更亂。
隻要那些部落之人將怒火傾向月輪國皇家的不作為,月輪國的佛子又會出現相當困難的局麵,霍牧想要用月輪國來牽製匈奴留在西域的真實力量,馬良卻幹脆的金蟬脫殼,直接從中抽身。
也不知道究竟是霍牧被馬良擺了一道,還是什麽,離開的時候,馬良的心情好多了。
隻是黎昌百不肯給他用道家的方法療傷,這讓他痛苦的掙紮了一路……霍牧是沒有下殺手,因為他沒法與馬良他們糾纏,料定對方一定會有援軍,所以霍牧帶著庫格羅素飛快的脫身了,若是真的下殺手了,也不知道黎昌百來不來得及救他。
西域的馬賊王柳折枝的故事也到此為止了,直到幾年之後西域人才反應過來,被落日軍格殺的那個昔日兇悍的馬賊王似乎早就已經換了人,宵小之輩的偽裝沒有什麽難以戳穿的地方,到頭來,隻有柳折枝插下的一路枯柳,成了這個傳說最後的見證者。
……
薦一法師接管了月輪國之後,看書.uukanhu.co 月輪國就呈現出了當年小月氏完全不可相提並論的盛景,佛家治國這的確是相當難得的史料,哪怕是中天竺,得了釋迦祖師的佛舍利,也沒有見過萬國信眾來朝的景象,而月輪國卻偏偏做到了。
月輪國的統治在佛子降生之後達到了鼎盛,一臉二十多年的時間之中都是西域最強大的國家,昔日的霸主大宛被月輪國那無所不至的滲透給搞得焦頭爛額,像是烏孫與安康這種小國幹脆就成了月輪國的附庸。
幾年前看,誰也不會想到月輪國的高樓會那樣脆弱的傾倒,佛子死在他鄉異域,萬千僧人誓要討債卻被人家給趕了迴來,為信仰而戰的戰爭是相當無厘頭的,不管在什麽時代,都是這樣。
用信仰統治的國家,不給予人們足夠的生活資源,這樣的統治也是不穩固的。
薦一法師已經羽化了,如今接管整個月輪寺還有月輪國事務的那個人被人們稱作法戒大師,他是薦一法師當年的徒孫一級的人,如今斬斷了六根,成為了又一位月輪寺的活佛,說起來的確是很有威望的一個人。
但是大家的確不是傻子,你當了這麽多年的月輪寺的住持,怎麽之前怎麽也不稱活佛,佛子一死,立刻就六根清淨,出來主持大局了?
巴克特裏亞城如今的確處在水深火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