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真的有人經曆過當年天子北伐的那個年代,估計也不會說楚王的什麽不是了。


    天子之所以被稱為千古一帝,那就是因為他之後為大漢北擊匈奴做出的貢獻,比之衛青、霍去病雖然不太妥當,但是他也是唯一一個可以稱之為神將的皇帝了。


    熊望關當年就是天子的麾下的偏將一名,不然他也不會能夠在當年鎮北大將軍位置不在的時候,親力親為,代理其職,親自踏臨過上京城,踏臨過那匈奴百年雄城之下,一睹過臨近亡國時一個國家究竟可以有多瘋狂。


    老楚王當年隨天子征戰,擔得就是一個定海神針的作用,有他坐鎮中軍,將士們便可以衝殺敵陣而不用擔心腹背受敵,可以說當年那次的一躍而去長城以北的北伐,若不是因為天子的意外重傷,在楚王的輔佐之下,眾將士眾誌成城,很有可能一舉滅亡匈奴……


    隻能說時運不濟,但是這更讓楚王反應過來了一件事情……主將作為一支軍隊的靈魂,若是主帥真的有什麽三長兩短,不是說你有多少軍隊就可以安然無事的。


    慕容觀海當年作為匈奴的頂梁柱,也無愧於匈奴第一守將的稱唿,大漢三十萬大軍圍城兩月,死傷十萬,古來攻城的近乎所有計策都派上了用場,然而都被慕容觀海一一化解。


    但最關鍵的……慕容觀海當年就是一個大宗師級別的武夫……這才是真正的讓所有人都無法逃避的事實,天子登城牆,卻被這慕容觀海以勢如破竹的攻勢直接殺到了麵前,若不是後來攻城將士的拚命解圍,軍中郎中的高超醫術,很有可能天子就會被那大宗師級別的一槍斃命……


    如今經曆過當年北伐一戰的老兵多是已經告老還鄉了,而天子的傷勢為了穩定朝野,秘而不宣,基本上是沒有人知道天子的傷情當時究竟到了多麽危機的情況。


    最後真正穩定下來還是靠著老國師與蕭師兩人的共同療養,人們如今才能夠看到這樣一個雄韜武略的英雄天子,而老楚王這次迴去,卻也預見了一些事情,他也老了。


    曾經也有人當年在北伐前勸過天子,說是要帶一些實力強勁的護衛,當時天機閣初設,還沒有擔任那麽多的職責,最重要的還是要保證驛路暢通,不能耽誤軍機,完全沒有如今的這種大權在握,便宜行事的感覺。


    朝廷可用的護衛其實也都是那些驍勇的武將,老太傅開科舉之製,民間卻還沒有武舉的說法,大漢的兵役製度當然是相當完善的,想要晉升那便需要軍功,每年皇城近侍自然也會招收軍人,最後層層選拔,出來的親衛便是天子身邊最為強力的護衛。


    但是……這些實在是不夠看的。


    那場北伐,大家不說,但是真正知情的人都很是後悔一件事情……當年老國師說是要派武當山的道士前去征戰,結果被大臣們以不合傳統而拒絕了,如今想來,若是當年有一名與如今國師這樣強悍無比的劍士守護在天子身邊,是不是……


    不過當年的事情誰又能說得清呢?


    北伐之後,天子便再也沒有親自去往前線過了,那段青黃不接的時間,正是大漢與匈奴同事修養的時間,雙方不約而同的停戰休養生息,因為一鼓作氣,漢軍攻下的城池多是沒有留軍駐守的,更重要的是若是當年留下軍隊駐紮在每一個城池的話,也就不會有三十萬大軍兵臨池下的事情了,分散兵力的話,不管是多麽雄壯的軍隊都是不堪一擊的。


    楚王那時也已經有五十的年歲,便從京師退了下來,專心於楚地的事宜,不再過問朝政,也是從這個時候,不少大臣開始有了那種楚王威脅的言論,畢竟老楚王在軍事與政治方麵的才能是公認的一等一的好。


    當年大漢如此多的王爺,唯有楚王與魏王去往了前線,其餘的諸王不是托病便是有疾。


    一個健康的王朝,最重要的是不能出現力量的偏駁,當年本應該擁有最多勢力的秦王與燕王在經過了那段皇位爭奪的歲月之後,完全陷入了沉默的狀態,燕王比老秦王去世的更早,大概是因為北方的惡劣天氣吧。


    因為這些事情,北伐迴朝之後,論功行賞,魏王加任驍騎將軍,並領尚書令,留在朝中輔佐天子朝政。


    然而本應居首功的楚王,推脫掉了所有的分封,獨領一個開府儀同三司以及上柱國的空名號,實在是讓人無法相信原先那樣沉迷財權的楚王會突然成為周公一樣的人物。


    不過老楚王並不介意那些事情。


    一晃這麽二十年過去,天子也變成了老人,他這樣原先就已經是德高望重的老漢,如今更是垂垂暮已,他這麽多年的經營,沒有人相信他就會這樣平庸的病逝。


    若是王位被收迴了,他的那些經營一生的財富與權力大半都會失去依靠……聽聞那位頗具雄韜武略的世子殿下可是對這個王位虎視眈眈呢……


    楚王家事便是這些,他從來都沒有當著眾人的麵挑明過任何事情,任由朝上的官員們猜測,甚至對於東南有種嚴刑苛稅的“照料”。


    ……


    不過有一件事情是老楚王和群臣打成了共識的事情,那就是對於江湖修行者的態度。


    從天子班師之後,天機閣的權力被放的無限大,更是有朝野共同努力,來不斷地進行江湖勢力的管製,天機閣的人才製度也有了良好的循環,這其中其實也是有著當年老楚王奏折的作用。


    朝上如此,如此多人嫉妒的情況下,老楚王又怎麽會不重視自身的安保呢?


    別看如今夜裏,楚王府裏一片安靜,當年老楚王迴到揚州之後,可是大設宴席,很是款待過周邊的宗門大戶們,特別是獅吼門……


    向他們這些江湖人士,自身的地位再足,也隻會是來自江湖人的恭維,若是沒有了實力,那自身便是留下了一個笑話,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官與民之間的距離感。


    當官的與百姓之間要親切……這是從多少年前就已經總結出來的經驗,但是更重要的是要保持一種距離感,若是為官之人與百姓之間沒有了任何距離,那官員也就失去了身為官宦應有的那種威懾力。


    法以嚴攝眾,官以威理民。


    就算是獅吼門,這個久負盛名的東南頂尖宗派,他們何時也沒有想到過會受到貴族的款待,更不用說是這位已有周公吐輔之名的楚王的招待了。


    自那以後,王府上的自告奮勇要投奔的江湖人是絡繹不絕的,後來也就有了揚州城人絕對熟知的一件趣事。


    楚王府的王下十三太保。


    他們個個都是揚州城中的大人物,重要的是他們每個人都有著相當強悍的實力,這才是得到眾人尊重的根源。


    他們平日裏久居王府,隻負責一件事情,那就是楚王的安全,老楚王雖是推脫掉了功名,但是天子依然遣人送來了無數的珠寶財富,意味著這是朝廷給他的補償,也是他應得的財富。


    那日揚州城熙熙攘攘,說是有人沒有看到那壯觀的五車珠寶,人們都是不相信的,畢竟那一日幾乎揚州城中所有的店鋪都關了門,所有人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這天底下最為富有的人應該是什麽樣子的。


    然而財寶運迴王府之後免不了被有心之人惦記。


    那時天機閣對於江湖勢力要有一個相當清晰的判斷,所以也就有了後來為普通群眾所津津樂道的天機閣十榜。


    盜榜之上赫然有著數位久負盛名的江洋大盜在列,更可怕的是他們從來對於財富的嗅覺是敏銳到極點的,楚王府的財富他們一聽說之後,不約而同的都趕到了揚州城之中,甚至有人放出了狠話,就是說要大搖大擺的從楚王府正門進入。


    那時軍民不一家,不管是北伐什麽的事情,若是消息不靈通的地方,都要過數月才會得到消息,因為天子可以隱藏行蹤的事情,那年北伐大捷的事情還是等到同年臘月才真正被大漢各地熟知,那可是已經過了半年之後的事情了。


    這些江洋大盜可對於王爺一類的王公沒有任何的尊重,他們眼裏當然就隻有錢財一樣東西,甚至有人明明是腰纏萬貫,但是依然要去偷盜,隻是為了這樣的成就感。


    聽聞數位盜榜大盜來到了揚州城,約定好了,誰要是能夠得到最多的財富,誰就能成為盜榜的第一,當時還被城中之人大肆宣傳,完全沒有人在乎楚王是什麽態度。


    更沒有人去關注,之前楚王府之中傳出的十三太保的消息。


    什麽十三太保?難道有盜榜上的狠人厲害?


    當年的盜榜也是相當單調,隻是由偷盜技術高超的那些大道與飛賊構成,哪裏像如今這樣將惡人也一起並了進去,基本上是成為了一個懸賞榜一樣的存在。


    他們說是偷盜,那就是真的要靠技術靠手段去偷盜。


    然而半個月過去了,揚州城依然繁華,依然是熱鬧無比的,老楚王那時候還喜歡逛一逛揚州城,揚州城的美景是為旅人所稱讚的首屈一指的地方,老楚王一出便是三五年,迴來看看家鄉的樣子自然是沒有什麽問題的。


    但是沒有人再能夠聽說當時半個月前揚言要將王府的財富盜盡的人如今在哪裏,似乎人們的記憶也是如此,被每日平淡的生活緩緩衝淡,隨後便無人可知了。


    後來有人在城門外一個荒郊野嶺之上發現了一些已經被野獸啃食幹淨的屍體,情急之下便報了官……結果,,事情一層層的往上報,驚動了太守大人,揚州城的太守一直是以揚州城的治安為業績的,關鍵是他十年上任,揚州城是大漢極少數連意外死傷都很少有的一個重鎮。


    聽聞次年,他便要靠著累計升遷為揚州刺史了,州官與郡官的區別還是很大的,揚州刺史堂堂正正的正四品官員,在朝堂之上也是挺直了腰板站著,一人升官,整個祖輩全都是要光榮無比的。


    這突然出現了數具慘死的屍身,還離得揚州城如此之近,若是那些人還是什麽貴人,他真的是不敢想象自己的後果。


    然而……王府隻迴來的一個答複,那便是讓他安心……


    後來有人特地前去那處地方觀察過那群人的衣物,畢竟拋屍野外也是一件相當不雅的事情,官服必須給他們好好埋掉,然而有衙役顯然是相當了解江湖上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他很是了解當時那些人的打扮,有一人在過城門的時候就沒有掩飾過自己的身份,uu看書 .uknsh 特地從守城將士麵前晃了晃,不過一溜煙就沒有人影了。


    他的衣物這個衙役可是記得清清楚楚,分明就是與這死無全屍的枯骨完全相同。


    後來便有不少江湖人也來參與幫助,紛紛指認,屍身全部被認了出來,完全就是那幾日裏風光無限的大盜們。


    他們埋骨荒山的時候哪裏還有當年的那種輕鬆寫意?哪有當時的那種驕狂?


    王府沒有說任何話,自然也沒有人敢去問,這時人們才想起了當時王府中傳出的那十三太保的事情……聽說那些人都是江湖上難以見到的散修,多是楚王花大價錢從各種地方請來的高手中的高手。


    不過畢竟沒有證據,所有人都不敢輕易地斷定。


    直到後來……


    對於揚州城的人來說,他們可能是大漢少有的真正見過大能在城山戰鬥的百姓了,平時若是受到了波及,就算是修行者也很有可能會受到傷害,但是他們卻沒有。


    他們經曆過的事情當然就是當年獅吼門覆滅一事,聽說當年獅吼門的二長老騰空而立,一招一式之間所散發出來的那種氣息都會讓城牆炸裂,而對麵的黑衣劍客的劍影根本就是無影無蹤,隻能聽見一聲一聲的劍鳴,讓人心中陡生恐懼。


    而阻止他們的……便是一個很是普通的蹬著木屐,坦著胸懷,胡子拉碴的男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那可是名俠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絲留他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絲留他方並收藏那可是名俠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