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鐵礦石定價權之爭
重生三十年頂級球星打造商業帝國 作者:黑臉小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個月後,88國少的紀錄片在《天下足球》的節目中播放,紀錄片講述了88國少從成隊到勇奪亞少賽冠軍的全部過程,其中著重介紹了球隊核心李景明的出色表現。最經典的部分是李景明從小參加縣小學比賽到現在的成長經曆,搭配上李景明與鄒董合唱的《我的天空》。讓李景明在微博上多了很多關注的粉絲。
同一時間,fmg的收購事宜也全部完成了。李景明用1.5億收購了安德魯手中40%的股份,卻隻用6000萬澳元,完成了fmg的私有化退市。接著,李景明向fmg注資了3億美元,用來作為工程建設的預付款。整個斷雲礦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啟動了起來。
不過注資三億美元後,將安德魯的股份也稀釋到了3%,而未來李景明還會繼續注資將近17億美元,用來結算工程款。可想而知那時安德魯的股份會稀釋到多少。
一係列的行為過後,李景明的賬戶裏也少了三億英鎊,不過換來一個年產4500萬的高品位鐵礦山,絕對是穩賺不賠。不能這麽說,應該是賺翻了。
不過對於現在的李景明而言,賺錢並不是那麽重要了。可能是因為參加國家隊比賽的原因,他的愛國情緒更加激昂了起來。總想為國家做點什麽。
而收購fmg就是為了未來的鐵礦石定價權之爭。
自1985年9月寶鋼一號高爐投產以來,由於使用了來自巴西的礦砂,中國就不由自主地卷入了鐵礦石國際定價權的漩渦之中。由於沒有國際定價權,即使到了今天,中國鋼鐵產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一,已經成長為國際上最大的鐵礦石買家,但仍受製於國際上的三大礦山,每年都要多拿出千億級別人民幣的冤枉錢來買鐵礦石。
20世紀60年代之前,由於全球鋼鐵產量所限,國際鐵礦石市場基本上處於買方市場,國際鐵礦石價格長期在低位徘徊。
隨著日本鋼鐵行業的崛起,需要進口大量鐵礦石,日本與鐵礦石資源豐富的澳大利亞達成協議,由澳大利亞為日本提供鐵礦石。由於鐵礦石開采項目建設與運營周期相當長,需要資金非常密集,日澳雙方以長期協議的方式確定雙方的鐵礦石供需合同。這就是所謂的鐵礦石長期協議定價機製。
最初,長協期限為15-20年,前7年價格不變。後來,隨著中國鋼企的加入,逐漸變更為礦山與鋼企每年談判一次。長協定價機製下形成的價格被稱為國際市場公開價或年度基準價,是三大礦山與全球鋼企經過激烈談判確定的下一礦石年度鐵礦石交易價格。
作為當時國際上最大的鐵礦石買家,經過精心布局,日本鋼鐵企業不僅通過長期協議鎖定低價鐵礦石,而且通過對國際三大礦山相當程度的入股與合作,掌握了鐵礦石的國際定價權。
長協定價機製有四大基礎原則。這四條基礎原則裏麵有一條非常奇葩的規則,日本和三大礦山就利用這條奇葩規則不斷給中國鋼鐵企業挖坑,逼迫中國鋼企被動接受高價鐵礦石。
什麽奇葩原則呢?就是首發-跟風原則。在談判中,三大礦山與國際上來自不同國家、不同企業組成很多談判隊。無論有多少談判隊,隻要有一隊談判成功,商議出了最終出價,首發價格就產生了。也就是說,第一場達成一致價格的談判形成的價格即為首發價格。而其他談判隊,無論價格是否更為合理,都隻能跟風或者接受首發價格作為下一礦石年度的基準價格。
長協國際定價機製波瀾不驚地運轉了十多年之久。直到2003年,這張談判桌旁出現了中國鋼企的身影,長協定價機製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
1991年首次長協談判到中國加入之前的2003年,國際鐵礦石價格漲跌有序,總體上漲幅是負16%,也就是下降了16%。
2003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鐵礦石進口國。那一年,寶鋼作為中國鋼企的代表出現在世界鐵礦石價格談判桌上。
2005年2月22日,日本新日鐵與巴西淡水河穀宣布率先達成談判協議,首發價格形成,將次年鐵礦石價格漲幅定為71.5%,中國鋼企被迫接受這一飆升的鐵礦石價格。2008年2月18日,同樣還是新日鐵又與巴西淡水河穀率先達成了漲價65%的首發價格協議,中國鋼企再次被逼接受了巨大的價格升幅。
自2003年中國鋼企首次加入長協機製談判以來,直到金融危機爆發的2008年,國際鐵礦石的價格累計上漲337.5%。與此同時,這5年間,中國的鋼產量從2.72億噸激增到5.12億噸。據測算,僅僅中國加入長協談判以來的前五年,中國為進口鐵礦石多花了7000億人民幣。
可笑的是,2003年到2008年這五年時間裏,除了2007年,在那張鐵礦石國際定價的談判桌上,中國鋼企隻有觀摩的份,卻沒有談判的權利。那些日子裏,中國鋼企不僅被動接受經濟上的巨大損失,精神上也受到極大的羞辱!
作為鐵礦石進口方,日本為什麽也接受國際鐵礦石價格的大幅飆升呢?因為日本通過多年的運作,在國際三大礦山裏已有相當持股,早已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麵。因此,多年來國際鐵礦石市場波瀾不驚、漲跌有序。鐵礦石價格的走高,帶來三大礦山業績的大爆發,這爆發的礦山業績,很大一部分以股利的形式又迴流到了日本。隻有中國人吃了虧,日本和三大礦山都占了大便宜,他們何樂而不為呢?
李景明目前要做的就是加快斷雲礦山的建設,盡可能的讓礦山早些投產。可能無法完全避免讓中國鋼鐵企業白白花費巨資,不過放心,他們怎麽拿走的,李景明會讓他們怎麽吐出來。
同一時間,fmg的收購事宜也全部完成了。李景明用1.5億收購了安德魯手中40%的股份,卻隻用6000萬澳元,完成了fmg的私有化退市。接著,李景明向fmg注資了3億美元,用來作為工程建設的預付款。整個斷雲礦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啟動了起來。
不過注資三億美元後,將安德魯的股份也稀釋到了3%,而未來李景明還會繼續注資將近17億美元,用來結算工程款。可想而知那時安德魯的股份會稀釋到多少。
一係列的行為過後,李景明的賬戶裏也少了三億英鎊,不過換來一個年產4500萬的高品位鐵礦山,絕對是穩賺不賠。不能這麽說,應該是賺翻了。
不過對於現在的李景明而言,賺錢並不是那麽重要了。可能是因為參加國家隊比賽的原因,他的愛國情緒更加激昂了起來。總想為國家做點什麽。
而收購fmg就是為了未來的鐵礦石定價權之爭。
自1985年9月寶鋼一號高爐投產以來,由於使用了來自巴西的礦砂,中國就不由自主地卷入了鐵礦石國際定價權的漩渦之中。由於沒有國際定價權,即使到了今天,中國鋼鐵產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一,已經成長為國際上最大的鐵礦石買家,但仍受製於國際上的三大礦山,每年都要多拿出千億級別人民幣的冤枉錢來買鐵礦石。
20世紀60年代之前,由於全球鋼鐵產量所限,國際鐵礦石市場基本上處於買方市場,國際鐵礦石價格長期在低位徘徊。
隨著日本鋼鐵行業的崛起,需要進口大量鐵礦石,日本與鐵礦石資源豐富的澳大利亞達成協議,由澳大利亞為日本提供鐵礦石。由於鐵礦石開采項目建設與運營周期相當長,需要資金非常密集,日澳雙方以長期協議的方式確定雙方的鐵礦石供需合同。這就是所謂的鐵礦石長期協議定價機製。
最初,長協期限為15-20年,前7年價格不變。後來,隨著中國鋼企的加入,逐漸變更為礦山與鋼企每年談判一次。長協定價機製下形成的價格被稱為國際市場公開價或年度基準價,是三大礦山與全球鋼企經過激烈談判確定的下一礦石年度鐵礦石交易價格。
作為當時國際上最大的鐵礦石買家,經過精心布局,日本鋼鐵企業不僅通過長期協議鎖定低價鐵礦石,而且通過對國際三大礦山相當程度的入股與合作,掌握了鐵礦石的國際定價權。
長協定價機製有四大基礎原則。這四條基礎原則裏麵有一條非常奇葩的規則,日本和三大礦山就利用這條奇葩規則不斷給中國鋼鐵企業挖坑,逼迫中國鋼企被動接受高價鐵礦石。
什麽奇葩原則呢?就是首發-跟風原則。在談判中,三大礦山與國際上來自不同國家、不同企業組成很多談判隊。無論有多少談判隊,隻要有一隊談判成功,商議出了最終出價,首發價格就產生了。也就是說,第一場達成一致價格的談判形成的價格即為首發價格。而其他談判隊,無論價格是否更為合理,都隻能跟風或者接受首發價格作為下一礦石年度的基準價格。
長協國際定價機製波瀾不驚地運轉了十多年之久。直到2003年,這張談判桌旁出現了中國鋼企的身影,長協定價機製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
1991年首次長協談判到中國加入之前的2003年,國際鐵礦石價格漲跌有序,總體上漲幅是負16%,也就是下降了16%。
2003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鐵礦石進口國。那一年,寶鋼作為中國鋼企的代表出現在世界鐵礦石價格談判桌上。
2005年2月22日,日本新日鐵與巴西淡水河穀宣布率先達成談判協議,首發價格形成,將次年鐵礦石價格漲幅定為71.5%,中國鋼企被迫接受這一飆升的鐵礦石價格。2008年2月18日,同樣還是新日鐵又與巴西淡水河穀率先達成了漲價65%的首發價格協議,中國鋼企再次被逼接受了巨大的價格升幅。
自2003年中國鋼企首次加入長協機製談判以來,直到金融危機爆發的2008年,國際鐵礦石的價格累計上漲337.5%。與此同時,這5年間,中國的鋼產量從2.72億噸激增到5.12億噸。據測算,僅僅中國加入長協談判以來的前五年,中國為進口鐵礦石多花了7000億人民幣。
可笑的是,2003年到2008年這五年時間裏,除了2007年,在那張鐵礦石國際定價的談判桌上,中國鋼企隻有觀摩的份,卻沒有談判的權利。那些日子裏,中國鋼企不僅被動接受經濟上的巨大損失,精神上也受到極大的羞辱!
作為鐵礦石進口方,日本為什麽也接受國際鐵礦石價格的大幅飆升呢?因為日本通過多年的運作,在國際三大礦山裏已有相當持股,早已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麵。因此,多年來國際鐵礦石市場波瀾不驚、漲跌有序。鐵礦石價格的走高,帶來三大礦山業績的大爆發,這爆發的礦山業績,很大一部分以股利的形式又迴流到了日本。隻有中國人吃了虧,日本和三大礦山都占了大便宜,他們何樂而不為呢?
李景明目前要做的就是加快斷雲礦山的建設,盡可能的讓礦山早些投產。可能無法完全避免讓中國鋼鐵企業白白花費巨資,不過放心,他們怎麽拿走的,李景明會讓他們怎麽吐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