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臣聽聞此言後,臉上皆露出驚愕之色,彼此麵麵相覷,一時之間大殿之上鴉雀無聲。
皇帝的這一決策猶如一道驚雷劃破長空,令所有人都猝不及防。
眾人皆知,此前關於永陵的選址事宜已曆經諸多波折方才塵埃落定,如今皇帝竟突然提出要為章聖皇太後重新選陵,這無疑意味著又將掀起一場軒然大波。
一時間,群臣們的心思如同一團亂麻般交織在一起。
他們紛紛在心中暗自盤算著應當如何應對嘉靖皇帝如此突兀的決定。
有的大臣眉頭緊鎖,憂心忡忡地思索著其中可能帶來的種種麻煩;有的大臣目光閃爍不定,試圖從皇帝的話語中捕捉到更多深意,以便揣摩出他內心真正的想法。而還有一些大臣則交頭接耳,低聲商議著應對之策,唯恐稍有不慎便會觸怒龍顏。
正當眾大臣在心中默默籌劃之時,一直沉默不語的嘉靖皇帝卻再次開口打破了這片沉寂:“呂芳!”他的聲音不大,但卻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威嚴。
站在一旁的司禮監掌印太監呂芳連忙躬身應道:“臣在!”
嘉靖皇帝微微頷首,接著說道:“明日命百官隨朕一同前往祭告長陵,以告慰我大明曆代先皇及章聖皇太後的在天之靈,並向他們稟報此次選陵之事。另外,即刻派遣欽天監、禮部以及工部的官員速速南下顯陵,仔細勘察當地地形地貌等相關情況,不得有絲毫疏漏。”說罷,嘉靖皇帝揮了揮手,示意呂芳退下執行命令。
呂芳神色恭謹地躬身行禮,聲音洪亮而堅定地道:“臣遵旨!”
話畢,隻見嘉靖緩緩站起身來,他那身明黃色的龍袍在陽光下閃爍著耀眼的光芒,仿佛象征著無上的權威。
隨後,嘉靖穩步轉身,邁著從容不迫的步伐離開了朝堂。
待到嘉靖皇帝離去之後,原本安靜肅穆的朝堂瞬間變得嘈雜起來。
群臣們紛紛交頭接耳,議論之聲此起彼伏。
他們每個人都心懷鬼胎,各有所思。
有的人妄圖借助此事來構陷自己的政敵,以期鏟除異己;有的人則絞盡腦汁想要通過分析這件事情來揣摩嘉靖皇帝的真實意圖,以便更好地鞏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和權勢。
然而,就在眾人議論紛紛之時,有幾位內閣大臣卻毫不猶豫地朝著呂芳快步走去。
其中,就連向來以沉穩著稱的夏言此刻也不禁麵露焦急之色。
他三步並作兩步來到呂芳身旁,伸手緊緊拉住呂芳的衣袖,迫不及待地問道:“內相,您快給我們講講,陛下今日在朝堂之上所做的這個決策究竟是更傾向於哪一方啊?”
呂芳微微眯起眼睛,上下打量著夏言,嘴角掛著一抹似有若無的笑容說道:“夏閣老啊,您可是從禮部走出來的人呐!這事兒到底合不合乎祖宗法製呢?要說陛下心裏究竟是怎麽個想法,咱們這些當臣子的即便不清楚,但總歸得想方設法替陛下分憂解難吧?”
說罷,他輕輕搖了搖頭,似乎對夏言的反應有些失望,然後便不再多作停留,依舊帶著那令人捉摸不透的笑容,步履匆匆地轉身離去,著手安排人手南下勘察顯陵相關事宜了。
空曠的庭院裏,隻剩下夏言獨自一人,眉頭緊鎖,苦苦思索著呂芳剛才所說的話,心中猶如一團亂麻般糾結不已。
隻見幾位平素裏跟夏言關係頗為要好的大臣,聽聞此言後,如同被磁石吸引一般,迅速地圍攏過來,一個個滿臉焦急之色,七嘴八舌地開口詢問道:“閣老,不知方才在內廷之中,內相大人是如何應答此事的呀?”
夏言眉頭微皺,輕歎了一口氣,緩緩搖著頭迴答道:“諸位莫急,內相表麵上倒是應承得好好的,可實際上呢,他所說之話簡直就是模棱兩可、含糊其辭,就好似說了一通廢話一般,根本讓人摸不著頭腦。哎……如此情形之下,咱們也隻能走一步看一步啦。至於這事情最終會如何發展演變,還是要看明日祭告長陵之後,陛下對此事究竟作何打算嘍!”
說完這番話,夏言又是無奈地歎息一聲,臉上流露出深深的憂慮之情。
……
次日清晨,金色的陽光如輕紗般灑滿了整個紫荊城,給這座古老而宏偉的城池披上了一層神聖的光輝。
然而,今日的紫荊城卻被一片白色所籠罩,因為今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百官們皆身穿著象征哀悼的麻衣,頭戴孝布,神情肅穆地跟隨著嘉靖皇帝緩緩前行,目的地正是那莊嚴肅穆的長陵。
這支隊伍浩浩蕩蕩,宛如一條蜿蜒的長龍,穿行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之間。
街道兩旁擠滿了圍觀的百姓,他們默默地注視著這悲壯的場景,心中也不禁湧起一股悲傷之情。
一路上,氣氛凝重而莊嚴,仿佛連空氣中都彌漫著沉重的哀思。
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沉痛和敬畏,但在這表麵的恭敬與肅穆之下,卻是一顆顆懷揣著不同心思的心。
終於,隊伍抵達了長陵。
這裏青山環繞,綠樹成蔭,寧靜而安詳。但在這片靜謐之中,卻透露出一種讓人窒息的壓抑感。
祭告儀式開始了,一切都按照既定的程序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嘉靖皇帝親自登上高高的祭台,手持祭文,用顫抖的聲音開始誦讀起來。他的聲音在空曠的陵園內迴蕩,時而低沉,時而激昂,飽含著對先皇的深切懷念和敬意。
當讀到動情之處時,嘉靖皇帝的聲音幾度哽咽,淚水忍不住奪眶而出。
他的身體微微搖晃,似乎隨時都會支撐不住倒下去。
好在身旁的幾位內閣大臣以及各部堂眼疾手快,迅速上前攙扶住皇帝,並輕聲安慰著他。
在眾人的扶持下,嘉靖皇帝勉強穩住了身形,繼續艱難地讀完了整篇祭文。
而此時,台下的百官們正齊齊跪拜在地,低垂著頭顱。
他們的心中同樣思緒萬千,有人盤算著自己的前程,有人憂慮著國家的興衰,至於究竟是為自己多一些,還是為社稷多一些,恐怕隻有他們自己心裏清楚了。
儀式結束之後,嘉靖皇帝並沒有如眾人所預料那般迅速轉身離去,他靜靜地站在原地,目光凝視著那宏偉而莊重的皇陵,似乎陷入了沉思之中。
過了好一會兒,隻見他微微抬起手來,示意身邊的侍從將欽天監、禮部以及工部的官員召集過來。
待到眾臣匆匆趕到,嘉靖皇帝麵色凝重地開口說道:“諸位愛卿,朕今日讓你們前來,是想再一同好好勘查一下這座皇陵。如此偌大的一片地方,難道就真的找不出一處適合安放朕母後靈柩之所嗎?”
說到此處,嘉靖皇帝的聲音略微有些顫抖,眼眶也漸漸泛紅,他用近乎哽咽的語調繼續追問著,言辭之間充滿了懇切與期望。
然而,麵對皇帝這番問話,在場的大臣們一個個噤若寒蟬,誰也不敢輕易開口迴答。
畢竟伴君如伴虎,他們深知稍有不慎,說錯了話或者未能說出符合皇帝心意的答案,很可能會因此惹來殺身之禍。
一時間,整個場麵陷入了令人窒息的沉默之中。
就在這時,人群之中忽然走出一人,此人正是張璁。
隻見他昂首挺胸,毫無畏懼之色,拱手向嘉靖皇帝施禮道:“陛下,微臣鬥膽想說幾句。”
嘉靖皇帝見狀,眼中閃過一絲驚訝,但很快便恢複平靜,點了點頭示意他講下去。
要知道張璁此人身經百戰,想當年那大禮儀事件可謂是刀光劍影、火海翻騰,而他卻能從中殺出一條血路,安然無恙地存活下來。
由此可見,對於“富貴險中求”這個道理,他早已領悟得淋漓盡致。
隻見他毫不畏懼地向前邁進一步,然後恭恭敬敬地跪拜在了嘉靖皇帝的跟前,低頭抱拳說道:“啟奏陛下,微臣心中有一句話,實在不知道該不該說出口啊。”
嘉靖皇帝聽聞此言,頓時來了興致,饒有興味地盯著張璁,緩緩開口道:“哦?但說無妨,朕今日就赦你無罪。”
得到了皇上的應允之後,張璁深吸一口氣,定了定神,接著便侃侃而談起來:“迴陛下,關於之前是否應當將睿宗皇帝的陵寢北遷一事,其實早已有了明確的結論。如今即便再度派人前去勘察,微臣估摸最終的結果恐怕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動。倘若陛下您堅持要把睿宗皇帝的陵寢向北遷移,並讓其與章聖皇太後合葬一處的話,那麽不僅需要重新尋找合適的陵墓地址,而且這顯陵北遷之舉恐怕還會對咱們的江山社稷產生諸多不利影響呐!”
“大膽,好你個張璁小人,竟敢在此處信口雌黃、胡言亂語!簡直是無法無天!”隻見一名身著官服的官員聽聞張璁所言後,頓時怒不可遏,毫不猶豫地跨步而出,指著張璁厲聲斥責起來。
其聲音洪亮如鍾,響徹整個朝堂,引得眾人紛紛側目。
就在此時,一旁的呂芳見狀亦是麵色一沉,當即大聲嗬斥道:“大膽,陛下禦前豈容你這般肆意妄為、張狂無忌?還不速速閉嘴退下!”
這聲怒斥猶如驚雷炸響,震得那名官員渾身一顫。
那名官員被呂芳這麽一喝斥,瞬間如夢初醒般迴過神來,這才驚覺自己方才一時衝動之下竟犯下大錯,在聖上麵前如此失態。
想到此處,他不禁麵紅耳赤,心中懊悔不已,忙不迭地低頭認錯,然後匆匆退迴隊列之中。
而端坐在龍椅之上的嘉靖皇帝原本正微閉雙目,似在沉思著什麽。
突然間聽到有官員挺身而出駁斥張璁之語,不由眉頭微微一蹙,臉上流露出些許不悅之色。
然而,這位深謀遠慮的皇帝很快便恢複了平靜,並未因這小小的插曲而動怒或顯出絲毫的不耐煩之意。
相反,他目光炯炯地看向張璁,緩聲道:“張璁啊,你且繼續講下去吧。朕倒要聽聽看,你為何要說此事恐怕會對我大明社稷有所不利呢?”
“陛下,先帝未有子嗣留存於世,而您則是以兄弟之身繼承大統登上皇位,不知此事是否與睿宗皇帝所埋的顯陵有所關聯呢?依微臣所見呐,這座顯陵極有可能恰好處於那龍脈之上,正因如此方才孕育出您這位真龍天子啊!若是我們貿然決定遷移此陵,恐怕會不慎損毀那龍脈,進而對我大明的江山社稷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啊!”張璁一臉正氣、言辭懇切地向嘉靖皇帝進言道。
這番話猶如一把利劍,直直地刺進了嘉靖皇帝的內心深處,使得原本心意已決的嘉靖皇帝瞬間陷入了深深的猶豫之中,對於是否要將顯陵向北遷移之事,開始舉棋不定起來。
“然而,那太後的靈柩如今已然安放在這座皇陵之內,如果不進行遷陵之舉,難道不是讓朕背負著不孝之名嗎?”嘉靖皇帝眉頭緊蹙,滿臉憂慮地詢問道。
嚴嵩聞聽此言,心中暗自思忖一番後,大約也是猜出了嘉靖皇帝此時此刻的真實想法。
他自然不甘心所有的功勞都被張璁一人獨占,於是趕忙跨步出列,躬身施禮後開口說道。
“陛下啊,微臣認為這‘孝’字所蘊含的意義,並不僅僅局限於陵寢所處之地啊,其關鍵實則在於陛下您的內心呐!陛下您一向仁慈孝順,理應謹遵太後臨終時的願望,把太後她老人家的靈柩與睿宗皇帝的靈柩進行合葬,接著每年都親自前往天壇舉辦盛大的祭祀活動。這般做法,不但能夠圓滿地踐行孝道,而且還不會驚擾到我們先祖們的安息寧靜,同時更是可以確保咱們大明朝的龍脈安然無虞啊!”
嘉靖皇帝聽完這番話之後,竟陷入了長久的沉默之中,他那深邃的眼眸微閉著,仿佛正在心裏仔細權衡著張璁和嚴嵩二人分別提出的建議。
而此時,四周的群臣們也都一個個屏氣凝神、噤若寒蟬,甚至連大氣都不敢喘一口,唯恐一不小心就打斷了皇帝此刻的思考。
過了好一會兒,嘉靖皇帝才緩緩睜開眼睛,重重地歎了一口氣:“這件事情實在是讓人左右為難呐!呂芳,速速傳達朕的旨意,先讓太後的靈柩暫且安放在慈寧宮中吧,等到顯陵那邊的勘察結果出來以後,再作最終的決定!”
話音剛落,隻見嘉靖皇帝霍然站起身來,寬大的衣袖猛地一甩,便頭也不迴地揚長而去了,隻留下那一眾臣子們站在原地,你看看我,我瞅瞅你,臉上皆是一副不知所措的模樣。
……
時光如白駒過隙,轉瞬之間,一個月便匆匆流逝而去。
南下勘察顯陵的官員們一路風塵仆仆、快馬加鞭地趕迴了京城。
這些官員深知此次任務至關重要,不敢有片刻耽擱,一到京城便直奔工部衙門。
工部的官員們早已在此等候多時,他們迫不及待地接過顯陵的勘測結果。
這份勘測報告關係重大,眾人不敢有一絲一毫的懈怠和猶豫,立刻將其小心翼翼地包裹好,然後迅速送往紫禁城。
紫禁城內,禦書房裏一片靜謐。
嘉靖皇帝正專心致誌地處理著案牘上堆積如山的奏章。
就在此時,禦前太監呂芳輕手輕腳地走了進來,他壓低聲音向嘉靖皇帝稟報:“陛下,工部尚書劉麟此刻正在宮外求見,聲稱有要緊之事需要當麵稟告於您。”
嘉靖皇帝聽聞此言,心頭一動,放下手中緊握的朱筆,連忙迴應道:“哦?莫非是顯陵的勘察已有了結果?快快宣他進來!”
不多時,工部尚書劉麟便邁著急促而又沉穩的步伐走進了禦書房。
隻見他雙手高舉著一份厚厚的奏折,恭恭敬敬地跪倒在地,叩頭行禮道:“微臣劉麟拜見陛下,願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愛卿請起,不知顯陵勘察之事是否已有定論?”嘉靖皇帝一臉急切地問道。
隻見劉麟麵色凝重,嘴唇微張卻又遲疑著,半晌都未能吐出一個字來。
“這……這……到底如何?莫要再吞吞吐吐!”嘉靖皇帝眉頭微皺,聲音不自覺地提高了幾分,顯然已有些不耐煩。
劉麟深吸一口氣,終於鼓起勇氣開口道:“迴陛下,顯陵勘察結果已然明晰。然而,據前去勘察的官員迴報,顯陵的玄宮之中竟出現了滲水之況。”
說到此處,劉麟小心翼翼地觀察著嘉靖皇帝的臉色,見其並無動怒之色,方才稍稍鬆了口氣,但仍不敢掉以輕心,緊接著又快速補充道:“不過陛下放心,此次滲水問題尚不嚴重。微臣所率的工部官員經過仔細勘查後發現,可以即刻著手修複。隻是……若是要行遷陵之舉,恐怕會對顯陵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甚至可能傷及龍脈啊!”
聞得此言,嘉靖皇帝先是一驚,繼而猛地一拍麵前的龍案,震得桌上的筆墨紙硯紛紛跳動起來。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他並未當場斥責劉麟,而是陷入了短暫的沉默,似乎在思考著應對之策。
整個宮殿內頓時鴉雀無聲,氣氛緊張到了極點。
過了許久,時間仿佛凝固一般,嘉靖皇帝終於緩緩地抬起手來,輕輕地揮動著,示意劉麟可以退下了。
站在一旁的呂芳見狀,立刻心領神會,快步走上前去,小心翼翼地拿起劉麟剛剛呈上來的奏折,穩穩當當地放置在了那雕刻精美的禦案之上。
劉麟恭恭敬敬地行了個禮後,慢慢地退出了大殿。
待他離去之後,整個宮殿顯得格外安靜,隻有嘉靖皇帝翻閱奏折時發出的輕微聲響。
也不知道過去了多長時間,也許是一刻鍾,又或許更久,突然間,隻聽見嘉靖皇帝憤怒至極地大喊一聲:“該死!這些人統統都該死!”聲音之大,震得殿內的空氣似乎都顫抖了一下。
緊接著,隻見嘉靖皇帝滿臉怒容,一把將手中的奏折狠狠地摔在了地上。
奏折在空中劃過一道弧線,然後重重地落在地上,紙張散落開來,仿佛象征著皇帝此刻無法抑製的怒火。
發泄完心中的憤恨之後,嘉靖皇帝稍稍平複了一下情緒,但依然餘怒未消。
他轉過頭去,對著身旁一直侍奉著的呂芳說道:“呂芳啊,你速速傳旨下去,明日早朝之時,朕有要事宣布。朕決定南巡!”
呂芳聽到“南巡”這兩個字的時候,整個人都愣住了,臉上露出難以置信的神情。
他完全沒有想到皇帝竟然會做出這樣的決定,一時間竟有些不知所措。
……
皇帝的這一決策猶如一道驚雷劃破長空,令所有人都猝不及防。
眾人皆知,此前關於永陵的選址事宜已曆經諸多波折方才塵埃落定,如今皇帝竟突然提出要為章聖皇太後重新選陵,這無疑意味著又將掀起一場軒然大波。
一時間,群臣們的心思如同一團亂麻般交織在一起。
他們紛紛在心中暗自盤算著應當如何應對嘉靖皇帝如此突兀的決定。
有的大臣眉頭緊鎖,憂心忡忡地思索著其中可能帶來的種種麻煩;有的大臣目光閃爍不定,試圖從皇帝的話語中捕捉到更多深意,以便揣摩出他內心真正的想法。而還有一些大臣則交頭接耳,低聲商議著應對之策,唯恐稍有不慎便會觸怒龍顏。
正當眾大臣在心中默默籌劃之時,一直沉默不語的嘉靖皇帝卻再次開口打破了這片沉寂:“呂芳!”他的聲音不大,但卻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威嚴。
站在一旁的司禮監掌印太監呂芳連忙躬身應道:“臣在!”
嘉靖皇帝微微頷首,接著說道:“明日命百官隨朕一同前往祭告長陵,以告慰我大明曆代先皇及章聖皇太後的在天之靈,並向他們稟報此次選陵之事。另外,即刻派遣欽天監、禮部以及工部的官員速速南下顯陵,仔細勘察當地地形地貌等相關情況,不得有絲毫疏漏。”說罷,嘉靖皇帝揮了揮手,示意呂芳退下執行命令。
呂芳神色恭謹地躬身行禮,聲音洪亮而堅定地道:“臣遵旨!”
話畢,隻見嘉靖緩緩站起身來,他那身明黃色的龍袍在陽光下閃爍著耀眼的光芒,仿佛象征著無上的權威。
隨後,嘉靖穩步轉身,邁著從容不迫的步伐離開了朝堂。
待到嘉靖皇帝離去之後,原本安靜肅穆的朝堂瞬間變得嘈雜起來。
群臣們紛紛交頭接耳,議論之聲此起彼伏。
他們每個人都心懷鬼胎,各有所思。
有的人妄圖借助此事來構陷自己的政敵,以期鏟除異己;有的人則絞盡腦汁想要通過分析這件事情來揣摩嘉靖皇帝的真實意圖,以便更好地鞏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和權勢。
然而,就在眾人議論紛紛之時,有幾位內閣大臣卻毫不猶豫地朝著呂芳快步走去。
其中,就連向來以沉穩著稱的夏言此刻也不禁麵露焦急之色。
他三步並作兩步來到呂芳身旁,伸手緊緊拉住呂芳的衣袖,迫不及待地問道:“內相,您快給我們講講,陛下今日在朝堂之上所做的這個決策究竟是更傾向於哪一方啊?”
呂芳微微眯起眼睛,上下打量著夏言,嘴角掛著一抹似有若無的笑容說道:“夏閣老啊,您可是從禮部走出來的人呐!這事兒到底合不合乎祖宗法製呢?要說陛下心裏究竟是怎麽個想法,咱們這些當臣子的即便不清楚,但總歸得想方設法替陛下分憂解難吧?”
說罷,他輕輕搖了搖頭,似乎對夏言的反應有些失望,然後便不再多作停留,依舊帶著那令人捉摸不透的笑容,步履匆匆地轉身離去,著手安排人手南下勘察顯陵相關事宜了。
空曠的庭院裏,隻剩下夏言獨自一人,眉頭緊鎖,苦苦思索著呂芳剛才所說的話,心中猶如一團亂麻般糾結不已。
隻見幾位平素裏跟夏言關係頗為要好的大臣,聽聞此言後,如同被磁石吸引一般,迅速地圍攏過來,一個個滿臉焦急之色,七嘴八舌地開口詢問道:“閣老,不知方才在內廷之中,內相大人是如何應答此事的呀?”
夏言眉頭微皺,輕歎了一口氣,緩緩搖著頭迴答道:“諸位莫急,內相表麵上倒是應承得好好的,可實際上呢,他所說之話簡直就是模棱兩可、含糊其辭,就好似說了一通廢話一般,根本讓人摸不著頭腦。哎……如此情形之下,咱們也隻能走一步看一步啦。至於這事情最終會如何發展演變,還是要看明日祭告長陵之後,陛下對此事究竟作何打算嘍!”
說完這番話,夏言又是無奈地歎息一聲,臉上流露出深深的憂慮之情。
……
次日清晨,金色的陽光如輕紗般灑滿了整個紫荊城,給這座古老而宏偉的城池披上了一層神聖的光輝。
然而,今日的紫荊城卻被一片白色所籠罩,因為今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百官們皆身穿著象征哀悼的麻衣,頭戴孝布,神情肅穆地跟隨著嘉靖皇帝緩緩前行,目的地正是那莊嚴肅穆的長陵。
這支隊伍浩浩蕩蕩,宛如一條蜿蜒的長龍,穿行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之間。
街道兩旁擠滿了圍觀的百姓,他們默默地注視著這悲壯的場景,心中也不禁湧起一股悲傷之情。
一路上,氣氛凝重而莊嚴,仿佛連空氣中都彌漫著沉重的哀思。
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沉痛和敬畏,但在這表麵的恭敬與肅穆之下,卻是一顆顆懷揣著不同心思的心。
終於,隊伍抵達了長陵。
這裏青山環繞,綠樹成蔭,寧靜而安詳。但在這片靜謐之中,卻透露出一種讓人窒息的壓抑感。
祭告儀式開始了,一切都按照既定的程序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嘉靖皇帝親自登上高高的祭台,手持祭文,用顫抖的聲音開始誦讀起來。他的聲音在空曠的陵園內迴蕩,時而低沉,時而激昂,飽含著對先皇的深切懷念和敬意。
當讀到動情之處時,嘉靖皇帝的聲音幾度哽咽,淚水忍不住奪眶而出。
他的身體微微搖晃,似乎隨時都會支撐不住倒下去。
好在身旁的幾位內閣大臣以及各部堂眼疾手快,迅速上前攙扶住皇帝,並輕聲安慰著他。
在眾人的扶持下,嘉靖皇帝勉強穩住了身形,繼續艱難地讀完了整篇祭文。
而此時,台下的百官們正齊齊跪拜在地,低垂著頭顱。
他們的心中同樣思緒萬千,有人盤算著自己的前程,有人憂慮著國家的興衰,至於究竟是為自己多一些,還是為社稷多一些,恐怕隻有他們自己心裏清楚了。
儀式結束之後,嘉靖皇帝並沒有如眾人所預料那般迅速轉身離去,他靜靜地站在原地,目光凝視著那宏偉而莊重的皇陵,似乎陷入了沉思之中。
過了好一會兒,隻見他微微抬起手來,示意身邊的侍從將欽天監、禮部以及工部的官員召集過來。
待到眾臣匆匆趕到,嘉靖皇帝麵色凝重地開口說道:“諸位愛卿,朕今日讓你們前來,是想再一同好好勘查一下這座皇陵。如此偌大的一片地方,難道就真的找不出一處適合安放朕母後靈柩之所嗎?”
說到此處,嘉靖皇帝的聲音略微有些顫抖,眼眶也漸漸泛紅,他用近乎哽咽的語調繼續追問著,言辭之間充滿了懇切與期望。
然而,麵對皇帝這番問話,在場的大臣們一個個噤若寒蟬,誰也不敢輕易開口迴答。
畢竟伴君如伴虎,他們深知稍有不慎,說錯了話或者未能說出符合皇帝心意的答案,很可能會因此惹來殺身之禍。
一時間,整個場麵陷入了令人窒息的沉默之中。
就在這時,人群之中忽然走出一人,此人正是張璁。
隻見他昂首挺胸,毫無畏懼之色,拱手向嘉靖皇帝施禮道:“陛下,微臣鬥膽想說幾句。”
嘉靖皇帝見狀,眼中閃過一絲驚訝,但很快便恢複平靜,點了點頭示意他講下去。
要知道張璁此人身經百戰,想當年那大禮儀事件可謂是刀光劍影、火海翻騰,而他卻能從中殺出一條血路,安然無恙地存活下來。
由此可見,對於“富貴險中求”這個道理,他早已領悟得淋漓盡致。
隻見他毫不畏懼地向前邁進一步,然後恭恭敬敬地跪拜在了嘉靖皇帝的跟前,低頭抱拳說道:“啟奏陛下,微臣心中有一句話,實在不知道該不該說出口啊。”
嘉靖皇帝聽聞此言,頓時來了興致,饒有興味地盯著張璁,緩緩開口道:“哦?但說無妨,朕今日就赦你無罪。”
得到了皇上的應允之後,張璁深吸一口氣,定了定神,接著便侃侃而談起來:“迴陛下,關於之前是否應當將睿宗皇帝的陵寢北遷一事,其實早已有了明確的結論。如今即便再度派人前去勘察,微臣估摸最終的結果恐怕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動。倘若陛下您堅持要把睿宗皇帝的陵寢向北遷移,並讓其與章聖皇太後合葬一處的話,那麽不僅需要重新尋找合適的陵墓地址,而且這顯陵北遷之舉恐怕還會對咱們的江山社稷產生諸多不利影響呐!”
“大膽,好你個張璁小人,竟敢在此處信口雌黃、胡言亂語!簡直是無法無天!”隻見一名身著官服的官員聽聞張璁所言後,頓時怒不可遏,毫不猶豫地跨步而出,指著張璁厲聲斥責起來。
其聲音洪亮如鍾,響徹整個朝堂,引得眾人紛紛側目。
就在此時,一旁的呂芳見狀亦是麵色一沉,當即大聲嗬斥道:“大膽,陛下禦前豈容你這般肆意妄為、張狂無忌?還不速速閉嘴退下!”
這聲怒斥猶如驚雷炸響,震得那名官員渾身一顫。
那名官員被呂芳這麽一喝斥,瞬間如夢初醒般迴過神來,這才驚覺自己方才一時衝動之下竟犯下大錯,在聖上麵前如此失態。
想到此處,他不禁麵紅耳赤,心中懊悔不已,忙不迭地低頭認錯,然後匆匆退迴隊列之中。
而端坐在龍椅之上的嘉靖皇帝原本正微閉雙目,似在沉思著什麽。
突然間聽到有官員挺身而出駁斥張璁之語,不由眉頭微微一蹙,臉上流露出些許不悅之色。
然而,這位深謀遠慮的皇帝很快便恢複了平靜,並未因這小小的插曲而動怒或顯出絲毫的不耐煩之意。
相反,他目光炯炯地看向張璁,緩聲道:“張璁啊,你且繼續講下去吧。朕倒要聽聽看,你為何要說此事恐怕會對我大明社稷有所不利呢?”
“陛下,先帝未有子嗣留存於世,而您則是以兄弟之身繼承大統登上皇位,不知此事是否與睿宗皇帝所埋的顯陵有所關聯呢?依微臣所見呐,這座顯陵極有可能恰好處於那龍脈之上,正因如此方才孕育出您這位真龍天子啊!若是我們貿然決定遷移此陵,恐怕會不慎損毀那龍脈,進而對我大明的江山社稷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啊!”張璁一臉正氣、言辭懇切地向嘉靖皇帝進言道。
這番話猶如一把利劍,直直地刺進了嘉靖皇帝的內心深處,使得原本心意已決的嘉靖皇帝瞬間陷入了深深的猶豫之中,對於是否要將顯陵向北遷移之事,開始舉棋不定起來。
“然而,那太後的靈柩如今已然安放在這座皇陵之內,如果不進行遷陵之舉,難道不是讓朕背負著不孝之名嗎?”嘉靖皇帝眉頭緊蹙,滿臉憂慮地詢問道。
嚴嵩聞聽此言,心中暗自思忖一番後,大約也是猜出了嘉靖皇帝此時此刻的真實想法。
他自然不甘心所有的功勞都被張璁一人獨占,於是趕忙跨步出列,躬身施禮後開口說道。
“陛下啊,微臣認為這‘孝’字所蘊含的意義,並不僅僅局限於陵寢所處之地啊,其關鍵實則在於陛下您的內心呐!陛下您一向仁慈孝順,理應謹遵太後臨終時的願望,把太後她老人家的靈柩與睿宗皇帝的靈柩進行合葬,接著每年都親自前往天壇舉辦盛大的祭祀活動。這般做法,不但能夠圓滿地踐行孝道,而且還不會驚擾到我們先祖們的安息寧靜,同時更是可以確保咱們大明朝的龍脈安然無虞啊!”
嘉靖皇帝聽完這番話之後,竟陷入了長久的沉默之中,他那深邃的眼眸微閉著,仿佛正在心裏仔細權衡著張璁和嚴嵩二人分別提出的建議。
而此時,四周的群臣們也都一個個屏氣凝神、噤若寒蟬,甚至連大氣都不敢喘一口,唯恐一不小心就打斷了皇帝此刻的思考。
過了好一會兒,嘉靖皇帝才緩緩睜開眼睛,重重地歎了一口氣:“這件事情實在是讓人左右為難呐!呂芳,速速傳達朕的旨意,先讓太後的靈柩暫且安放在慈寧宮中吧,等到顯陵那邊的勘察結果出來以後,再作最終的決定!”
話音剛落,隻見嘉靖皇帝霍然站起身來,寬大的衣袖猛地一甩,便頭也不迴地揚長而去了,隻留下那一眾臣子們站在原地,你看看我,我瞅瞅你,臉上皆是一副不知所措的模樣。
……
時光如白駒過隙,轉瞬之間,一個月便匆匆流逝而去。
南下勘察顯陵的官員們一路風塵仆仆、快馬加鞭地趕迴了京城。
這些官員深知此次任務至關重要,不敢有片刻耽擱,一到京城便直奔工部衙門。
工部的官員們早已在此等候多時,他們迫不及待地接過顯陵的勘測結果。
這份勘測報告關係重大,眾人不敢有一絲一毫的懈怠和猶豫,立刻將其小心翼翼地包裹好,然後迅速送往紫禁城。
紫禁城內,禦書房裏一片靜謐。
嘉靖皇帝正專心致誌地處理著案牘上堆積如山的奏章。
就在此時,禦前太監呂芳輕手輕腳地走了進來,他壓低聲音向嘉靖皇帝稟報:“陛下,工部尚書劉麟此刻正在宮外求見,聲稱有要緊之事需要當麵稟告於您。”
嘉靖皇帝聽聞此言,心頭一動,放下手中緊握的朱筆,連忙迴應道:“哦?莫非是顯陵的勘察已有了結果?快快宣他進來!”
不多時,工部尚書劉麟便邁著急促而又沉穩的步伐走進了禦書房。
隻見他雙手高舉著一份厚厚的奏折,恭恭敬敬地跪倒在地,叩頭行禮道:“微臣劉麟拜見陛下,願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愛卿請起,不知顯陵勘察之事是否已有定論?”嘉靖皇帝一臉急切地問道。
隻見劉麟麵色凝重,嘴唇微張卻又遲疑著,半晌都未能吐出一個字來。
“這……這……到底如何?莫要再吞吞吐吐!”嘉靖皇帝眉頭微皺,聲音不自覺地提高了幾分,顯然已有些不耐煩。
劉麟深吸一口氣,終於鼓起勇氣開口道:“迴陛下,顯陵勘察結果已然明晰。然而,據前去勘察的官員迴報,顯陵的玄宮之中竟出現了滲水之況。”
說到此處,劉麟小心翼翼地觀察著嘉靖皇帝的臉色,見其並無動怒之色,方才稍稍鬆了口氣,但仍不敢掉以輕心,緊接著又快速補充道:“不過陛下放心,此次滲水問題尚不嚴重。微臣所率的工部官員經過仔細勘查後發現,可以即刻著手修複。隻是……若是要行遷陵之舉,恐怕會對顯陵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甚至可能傷及龍脈啊!”
聞得此言,嘉靖皇帝先是一驚,繼而猛地一拍麵前的龍案,震得桌上的筆墨紙硯紛紛跳動起來。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他並未當場斥責劉麟,而是陷入了短暫的沉默,似乎在思考著應對之策。
整個宮殿內頓時鴉雀無聲,氣氛緊張到了極點。
過了許久,時間仿佛凝固一般,嘉靖皇帝終於緩緩地抬起手來,輕輕地揮動著,示意劉麟可以退下了。
站在一旁的呂芳見狀,立刻心領神會,快步走上前去,小心翼翼地拿起劉麟剛剛呈上來的奏折,穩穩當當地放置在了那雕刻精美的禦案之上。
劉麟恭恭敬敬地行了個禮後,慢慢地退出了大殿。
待他離去之後,整個宮殿顯得格外安靜,隻有嘉靖皇帝翻閱奏折時發出的輕微聲響。
也不知道過去了多長時間,也許是一刻鍾,又或許更久,突然間,隻聽見嘉靖皇帝憤怒至極地大喊一聲:“該死!這些人統統都該死!”聲音之大,震得殿內的空氣似乎都顫抖了一下。
緊接著,隻見嘉靖皇帝滿臉怒容,一把將手中的奏折狠狠地摔在了地上。
奏折在空中劃過一道弧線,然後重重地落在地上,紙張散落開來,仿佛象征著皇帝此刻無法抑製的怒火。
發泄完心中的憤恨之後,嘉靖皇帝稍稍平複了一下情緒,但依然餘怒未消。
他轉過頭去,對著身旁一直侍奉著的呂芳說道:“呂芳啊,你速速傳旨下去,明日早朝之時,朕有要事宣布。朕決定南巡!”
呂芳聽到“南巡”這兩個字的時候,整個人都愣住了,臉上露出難以置信的神情。
他完全沒有想到皇帝竟然會做出這樣的決定,一時間竟有些不知所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