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負手而立,身姿挺拔如鬆,眼眸深邃似幽潭,那平靜的麵容下潛藏著一顆敏銳至極的心,周遭的一切細微變化都逃不過他的洞察。
他將永璋離去時那略顯落寞的背影盡收眼底,微微皺了皺眉,心中自是清楚地察覺到了這孩子內心深處翻湧的複雜情緒。
一絲不易察覺的無奈在他眼中閃過,他深知,於永璋而言,自己這個皇阿瑪是有所虧欠的。
然而,帝王之家,親情亦不能隨心所欲地給予,有些情感一旦開始,若不能善終,隻會帶來更深的痛苦。
既然如此,倒不如從一開始便不給予過多的期許,免得到頭來讓這孩子承受希望破碎後的巨大失望。
或許在旁人看來,這是他的無情,但身處這波譎雲詭的皇宮之中,每個人都被命運的絲線緊緊纏繞,身不由己,又何來絕對的有情與無情呢?
乾隆緩緩收迴目光,轉而看向身旁的雲兒,此時的雲兒,正滿心歡喜地擺弄著那隻草編蚱蜢,嘴角上揚,綻放出一抹純真無邪的笑容,那笑容仿佛春日裏最燦爛的暖陽,驅散了乾隆心中因永璋而生的陰霾。
蕭雲對永璋內心的波瀾渾然不覺,亦未曾真正體悟乾隆在這複雜局勢下對她默默付出的深情。
在她那澄澈的眼眸中,世界是如此簡單而美好,沒有宮廷的權謀爭鬥,沒有情感的糾結紛擾,隻有眼前這隻蚱蜢帶來的新奇與快樂。
乾隆靜靜地凝視著她,一時間竟有些癡了,他心想,或許這樣的懵懂無知對雲兒來說也是一種福氣,至少她不必像自己這般,被這宮廷的種種瑣事煩擾,能夠在這方小小的天地裏,保持著一顆純淨如初的心。
乾隆輕輕地握住蕭雲的手,那柔若無骨的手被他緊緊包裹在掌心,他牽著她,一步一步緩緩走進養心殿。
殿內的陳設依舊莊嚴肅穆,但因雲兒的存在,卻仿佛多了幾分煙火氣息。
跟在身後的小路子,低垂著頭,眼神卻時不時地偷偷打量著乾隆和蕭雲。
他侍奉乾隆多年,在這漫長的歲月裏,憑借著敏銳的觀察力和對帝王心思的揣摩,多多少少能夠猜到乾隆內心深處的幾分想法。
然而,也正是這份了解,讓他此刻的心中不由得泛起層層驚濤駭浪。
他深知,在這帝王之家,子嗣的地位至關重要,而如今皇上膝下僅有兩子,三阿哥永璋身為皇子,照理說應是備受寵愛的,可從今日的種種情形來看,三阿哥在皇上心中的分量,竟是如此之輕,幾乎難以掀起一絲波瀾。
小路子暗自思忖,皇上對蕭姑娘的這份寵愛,當真是無人能及,已然到了一種超乎尋常的境地。
想到此處,小路子不禁迴想起自己這些年與蕭雲的相處點滴。
他慶幸自己一直以來對蕭姑娘都頗為照顧,未曾有過絲毫懈怠。
在這宮廷之中,局勢變幻莫測,人人都為了自己的利益明爭暗鬥,拉幫結派。
而他卻始終堅守著自己的本分,隻聽從皇上的差遣,不參與任何一方的爭鬥。
如今看來,這或許是他最為明智的選擇,他深知蕭姑娘心地善良、重情重義,日後若是有朝一日自己遇到難處,想必她念及舊情,也不會忘記自己曾經的好。
這般想著,小路子的心中不禁湧起幾分難以抑製的雀躍之情,腳步也變得輕快了許多,緊緊跟隨著乾隆和蕭雲走進了養心殿。
鍾粹宮
純妃悠悠轉醒,下意識地抬手輕撫額頭,試圖驅散那一抹殘留的昏沉,她的目光習慣性地掃向屋內,卻在瞬間凝滯——永璋平日裏坐的那張椅子上空空如也。
“來人!”純妃的聲音陡然拔高,帶著幾分焦急與慌張,“三阿哥呢?怎麽不見他在屋裏?”
話音剛落,門外便響起了一陣輕微而急促的腳步聲。
永璋的身影出現在門口,他的額前掛著幾滴汗珠,麵色微微泛紅,氣息也有些不穩,顯然是剛剛匆忙趕迴來的。
“你這孩子,去哪裏了?”純妃急切地起身,快步走到永璋麵前,眼神中滿是擔憂與嗔怪,“你也不看看自己的身子,打小就體弱多病,外麵風大天寒的,怎能如此任性地出去亂跑?若是受了風寒可怎麽好?”
永璋微微抿著嘴唇,靜靜地聽著額娘的數落。
他心裏明白,額娘這般緊張關切全是出於對他的疼愛,可這份愛卻如同一重重厚厚的枷鎖,將他緊緊束縛,讓他難以喘息。
每日裏,從清晨的起身洗漱到夜晚的安歇就寢,從飲食的多寡到課業的進度,額娘都要事無巨細地過問、插手,甚至連每餐吃多少飯菜都要嚴格把控,仿佛他是一個永遠長不大、無法自理的孩子。
這種密不透風的關懷,漸漸讓他心生一種難以言喻的窒息之感。
他張了張嘴,想要訴說心中的委屈與不滿,想要告訴額娘他也渴望有一點自由的空間,哪怕隻是片刻的放縱。
可話到嘴邊,卻又被他硬生生地咽了迴去,他深知額娘的脾氣和期望,也知曉自己身為皇子的責任與無奈。
永璋低垂著頭,雙手不自覺地揪緊衣角,心中五味雜陳。
他深知自己的一舉一動皆被額娘看在眼裏,那些未出口的話語,在舌尖繞了又繞,最終還是被咽了迴去,隻是用微不可聞的聲音吐出一句:“兒臣知錯。”
純妃的目光在永璋身上停留片刻,眉心間那道淺淺的皺紋因擔憂而加深了些許,眼中的疼惜還未完全消散。
她細細打量著眼前這個尚未完全長成的孩子,看著他那帶著一絲倔強卻又無奈順從的模樣,終是輕歎一聲,微微頷首,似是認可了他的認錯態度。
一時間,屋內靜謐無聲,隻有窗外偶爾傳來的幾聲鳥鳴打破這略顯沉悶的氛圍。
純妃並未再多言,神色恢複了往日的端莊與沉靜,輕聲說道:“迴來就好,時辰不早了,趕緊去讀書習字,莫要荒廢了學業,如今這局勢,唯有勤加修習,才能有立身之本。”
他將永璋離去時那略顯落寞的背影盡收眼底,微微皺了皺眉,心中自是清楚地察覺到了這孩子內心深處翻湧的複雜情緒。
一絲不易察覺的無奈在他眼中閃過,他深知,於永璋而言,自己這個皇阿瑪是有所虧欠的。
然而,帝王之家,親情亦不能隨心所欲地給予,有些情感一旦開始,若不能善終,隻會帶來更深的痛苦。
既然如此,倒不如從一開始便不給予過多的期許,免得到頭來讓這孩子承受希望破碎後的巨大失望。
或許在旁人看來,這是他的無情,但身處這波譎雲詭的皇宮之中,每個人都被命運的絲線緊緊纏繞,身不由己,又何來絕對的有情與無情呢?
乾隆緩緩收迴目光,轉而看向身旁的雲兒,此時的雲兒,正滿心歡喜地擺弄著那隻草編蚱蜢,嘴角上揚,綻放出一抹純真無邪的笑容,那笑容仿佛春日裏最燦爛的暖陽,驅散了乾隆心中因永璋而生的陰霾。
蕭雲對永璋內心的波瀾渾然不覺,亦未曾真正體悟乾隆在這複雜局勢下對她默默付出的深情。
在她那澄澈的眼眸中,世界是如此簡單而美好,沒有宮廷的權謀爭鬥,沒有情感的糾結紛擾,隻有眼前這隻蚱蜢帶來的新奇與快樂。
乾隆靜靜地凝視著她,一時間竟有些癡了,他心想,或許這樣的懵懂無知對雲兒來說也是一種福氣,至少她不必像自己這般,被這宮廷的種種瑣事煩擾,能夠在這方小小的天地裏,保持著一顆純淨如初的心。
乾隆輕輕地握住蕭雲的手,那柔若無骨的手被他緊緊包裹在掌心,他牽著她,一步一步緩緩走進養心殿。
殿內的陳設依舊莊嚴肅穆,但因雲兒的存在,卻仿佛多了幾分煙火氣息。
跟在身後的小路子,低垂著頭,眼神卻時不時地偷偷打量著乾隆和蕭雲。
他侍奉乾隆多年,在這漫長的歲月裏,憑借著敏銳的觀察力和對帝王心思的揣摩,多多少少能夠猜到乾隆內心深處的幾分想法。
然而,也正是這份了解,讓他此刻的心中不由得泛起層層驚濤駭浪。
他深知,在這帝王之家,子嗣的地位至關重要,而如今皇上膝下僅有兩子,三阿哥永璋身為皇子,照理說應是備受寵愛的,可從今日的種種情形來看,三阿哥在皇上心中的分量,竟是如此之輕,幾乎難以掀起一絲波瀾。
小路子暗自思忖,皇上對蕭姑娘的這份寵愛,當真是無人能及,已然到了一種超乎尋常的境地。
想到此處,小路子不禁迴想起自己這些年與蕭雲的相處點滴。
他慶幸自己一直以來對蕭姑娘都頗為照顧,未曾有過絲毫懈怠。
在這宮廷之中,局勢變幻莫測,人人都為了自己的利益明爭暗鬥,拉幫結派。
而他卻始終堅守著自己的本分,隻聽從皇上的差遣,不參與任何一方的爭鬥。
如今看來,這或許是他最為明智的選擇,他深知蕭姑娘心地善良、重情重義,日後若是有朝一日自己遇到難處,想必她念及舊情,也不會忘記自己曾經的好。
這般想著,小路子的心中不禁湧起幾分難以抑製的雀躍之情,腳步也變得輕快了許多,緊緊跟隨著乾隆和蕭雲走進了養心殿。
鍾粹宮
純妃悠悠轉醒,下意識地抬手輕撫額頭,試圖驅散那一抹殘留的昏沉,她的目光習慣性地掃向屋內,卻在瞬間凝滯——永璋平日裏坐的那張椅子上空空如也。
“來人!”純妃的聲音陡然拔高,帶著幾分焦急與慌張,“三阿哥呢?怎麽不見他在屋裏?”
話音剛落,門外便響起了一陣輕微而急促的腳步聲。
永璋的身影出現在門口,他的額前掛著幾滴汗珠,麵色微微泛紅,氣息也有些不穩,顯然是剛剛匆忙趕迴來的。
“你這孩子,去哪裏了?”純妃急切地起身,快步走到永璋麵前,眼神中滿是擔憂與嗔怪,“你也不看看自己的身子,打小就體弱多病,外麵風大天寒的,怎能如此任性地出去亂跑?若是受了風寒可怎麽好?”
永璋微微抿著嘴唇,靜靜地聽著額娘的數落。
他心裏明白,額娘這般緊張關切全是出於對他的疼愛,可這份愛卻如同一重重厚厚的枷鎖,將他緊緊束縛,讓他難以喘息。
每日裏,從清晨的起身洗漱到夜晚的安歇就寢,從飲食的多寡到課業的進度,額娘都要事無巨細地過問、插手,甚至連每餐吃多少飯菜都要嚴格把控,仿佛他是一個永遠長不大、無法自理的孩子。
這種密不透風的關懷,漸漸讓他心生一種難以言喻的窒息之感。
他張了張嘴,想要訴說心中的委屈與不滿,想要告訴額娘他也渴望有一點自由的空間,哪怕隻是片刻的放縱。
可話到嘴邊,卻又被他硬生生地咽了迴去,他深知額娘的脾氣和期望,也知曉自己身為皇子的責任與無奈。
永璋低垂著頭,雙手不自覺地揪緊衣角,心中五味雜陳。
他深知自己的一舉一動皆被額娘看在眼裏,那些未出口的話語,在舌尖繞了又繞,最終還是被咽了迴去,隻是用微不可聞的聲音吐出一句:“兒臣知錯。”
純妃的目光在永璋身上停留片刻,眉心間那道淺淺的皺紋因擔憂而加深了些許,眼中的疼惜還未完全消散。
她細細打量著眼前這個尚未完全長成的孩子,看著他那帶著一絲倔強卻又無奈順從的模樣,終是輕歎一聲,微微頷首,似是認可了他的認錯態度。
一時間,屋內靜謐無聲,隻有窗外偶爾傳來的幾聲鳥鳴打破這略顯沉悶的氛圍。
純妃並未再多言,神色恢複了往日的端莊與沉靜,輕聲說道:“迴來就好,時辰不早了,趕緊去讀書習字,莫要荒廢了學業,如今這局勢,唯有勤加修習,才能有立身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