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異常嚴肅說道:


    “王督師,你的態度和決心,朕非常欣賞!”


    “但是要打勝仗,大的戰略方向敲定後,所有可能的細節必須思考到位。”


    崇禎眼睛眨也不眨,緊緊盯著劉希堯,問道:


    “平順伯,你剛歸順朝廷,朕特別想聽聽你的意見!”


    劉希堯常年造反,席卷大半個天下。


    論大兵團調動、遠距離奔襲,作戰經驗之豐富,恐怕連吳三桂都不一定比得過。


    劉希堯奏道:


    “北京城堅炮猛,自古屯兵堅城,久戰不利。陛下意欲引李自成大軍出城決戰的策略,臣以為乃是上策!”


    崇禎追問道:“假設你是三軍總帥,你如何準備這場大戰?”


    “臣會從糧草綢繆、嚴明軍紀、準備後手這三個方麵著手!”


    糧草和軍紀是大戰前將帥的必備功課,無需多談。


    “後手?如何準備?”崇禎問道,頗感興趣。


    “如果李自成大軍沒有按照陛下預期抵達山海關,那麽就需要準備後手。”


    “具體包括,在計劃外的情況下,如何選擇決戰之地、如何調動友軍圍剿。”


    崇禎點頭道:“善!倘若李自成不去山海關,你認為最佳的決戰之地在哪裏?”


    劉希堯搖了搖頭,“這個就不太好說,具體需要根據屆時的戰場態勢來決策!”


    “很好!”崇禎讚許道,“平順伯能有這種靈活的頭腦,朕就放心了。”


    “朕最擔心統兵大將腦子一根筋,不知變通。”


    “延綏總兵、平順伯劉希堯聽旨!”崇禎提高了語氣。


    劉希堯立刻跪下。


    “此次最終剿滅李自成,蓋虎軍為正麵主力。”


    “李自成部一旦離開京師,揮師東進,蓋虎軍正麵迎擊!“


    “你部的戰術目標是:被李自成追殺,敗走山海關。”


    “你部的戰術打法是:從通州運河開始,一路多敗少勝、先大勝後小勝、最後不勝!”


    王永吉、吳三桂、張伯宗用一種近似於震驚的眼神看著崇禎。


    誘敵深入的計策正常人都會想到,沒啥好奇怪的。


    但作為一國之君,崇禎所處不是深宮、便是廟堂,但用兵思路之清晰,指令之明確,絕不在當世任何名將之下。


    最關鍵的是,對細節的把控隱隱有漢代韓信之風。


    韓信號稱兵仙,真正的功夫在於戰前對所有細節已做好算計。


    戰爭開打以後,所有人隻需執行到位就行。


    崇禎俯視著劉希堯:


    “說一說為什麽要多敗少勝,朕要評估你對戰術的理解程度!”


    “迴陛下,隻有敗而無勝,李自成肯定會懷疑是誘敵之計。宋獻策、牛金星等人一定能看出來。”


    “非常好!”崇禎稱讚道。


    “你再說說,朕為何要你先大勝後小勝、最後不勝?”


    劉希堯稍加思索,說道:


    “如果開始不大勝,不打疼李自成,恐怕他最多隻會派一員將領尾隨追擊。決然不會精銳盡出!陛下的戰略就要付之東流。”


    “但是大勝之後也要給他信心,否則他幹脆不追了。所以後續需要用小勝。”


    “最後假裝不勝,則是給他送上迴本和翻盤的賭注,讓他一直咬著牙追到山海關!”


    崇禎鼓掌稱善,補充道:


    “ 李自成的德性,打不贏就跑,小勝就纏,大勝就會猛追。”


    “這一點你務必利用。”


    “平順伯,此役是剿滅李自成的關鍵之戰!蓋虎軍責任重大!”


    劉希堯道:


    “陛下無憂!臣既然決定歸屬朝廷、忠於陛下,就絕無二心!”


    “隻是幾萬人馬,人人並非和我一個心思。”


    這句話劉希堯本來不想說出來,但想了一下,還是決定告訴陛下。


    崇禎道:“平順伯果然是實誠君子,你不隱瞞這一點,就已經超乎朕的期望了。”


    “你部立刻準備兩千大旗,旗上寫明蓋虎軍三個大字。我要讓李自成隨時都能看到這三個字!”


    “劉希堯即刻退下,去你軍中挑選五百名百戶,稍後朕要和他們一起喝酒!”


    “大伴你出去安排,置辦五十桌酒席。”


    王承恩領旨,離開衙署。


    衙署內其餘眾人都不解其意。


    不過陛下自從出城以來,行事往往不可以常理揣度。


    劉希堯退下後,王永吉跪下道:


    “兵法有雲: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陛下方才的戰略部署,深得用兵精髓。臣感覺茅塞頓開、如醍醐灌頂!”


    不知道怎麽地,崇禎雖然知道王永吉這是在拍馬屁,但是聽起來無比舒服。


    千穿萬穿,馬屁不穿!這句話誠不我欺啊!


    吳三桂也跪下道:“玉田兩次大勝、再到薊州大勝,我部關寧軍上下,人人都心悅誠服!”


    宣府總兵張伯宗跟著崇禎從京師一路殺出來,早就成了崇禎的鐵粉。


    “陛下,臣蒙陛下超擢提拔,未立寸功。臣叩請陛下分撥任務。刀山火海,萬死不辭!”


    張伯宗說著跪下去恭恭敬敬磕了頭。


    這幾名大將雖然有表演的成分,但對於崇禎的認可是越來越高。


    不像後世那些網文小說的讀者老爺,明明每天都在偷偷地閱讀作者的書,但是始終不發一言。


    他們不發段評、不發書評,不向親友推薦,也不點催更,更不會幫忙去發書荒廣場。


    總覺得作者就該關在小黑屋每天為愛發電。


    可問題是,時間一長,那些小說平台通過後台數據認定該作者的書不受歡迎,哢嚓,停止了推薦,導致看的人越來越少。


    作者寫著寫著就抑鬱了,甚至自閉了。


    最終他一怒之下,就把正在寫的書哢嚓結尾了。


    後世很多網文讀者不知道與作者互動的重要性。


    尤其對於那些兼職晚上熬夜寫書的作者來說,本身又沒掙個三瓜兩棗,這輩子的水平也不可能成為平台的金番和殿堂級作家,能把電費和封麵書皮的錢掙迴來就算不錯了。


    所以,後世的網文讀者應該放心大膽去支持、鼓勵作者。


    作者自己有幾斤幾兩他很清楚,但他真的需要成噸的支持和鼓勵。


    在輕鬆自如的氛圍下,他才能將這本書演繹得更好、更適合看官老爺的胃口。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要積極點、活躍點,不要悶著。


    對人對事,不喜歡、該批的果斷批,喜歡、該點讚的堅決點讚。


    千萬不要悶葫蘆、胡思亂想。


    正史中的吳三桂為何被人罵成漢奸,就在於他不灑脫、不爽快。


    不做聖人、便為禽獸。


    這是後世人對他的評價。


    比如現在的王永吉、吳三桂、張伯宗這些人,心中認可崇禎就表達出來。


    不認可,你也可以去投降建奴、跪迎闖賊,大家戰場見個高低嘛。


    打一份工也好、開公司也好、維護一個家庭也好,治理一個國家也罷,任何成就的達成總離不開彼此的默契和支持。


    正史上的大明,最致命、最令人扼腕的錯誤就是崇禎和文臣武將心理上互相產生了隔閡。


    “眾位愛卿平身,大明是一條船,隻有同心同德、勇往直前,才能徹底剿滅闖賊、覆滅建奴!才能為萬世開太平!”


    崇禎的目光穿過衙署大門,凝視著夜空中燦爛而古老的星辰。


    崇禎心道:


    人生天地間,不過八個字而已,道心惟微、人心惟危。


    但隻要秉持一顆誠心,胸懷萬民,至真至仁,天下何愁不能太平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天拯救大明,我自己也沒底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才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才棍並收藏一天拯救大明,我自己也沒底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