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州城,尤其西城門外全部籠罩在厚厚的濃霧中。


    城牆上的崇禎、吳三桂、李若鏈、王承恩等人也隱入了霧中。


    王承恩和李若鏈緊緊貼身跟著崇禎,生怕走散了。


    吳三桂也跟在後麵,“陛下,如此濃霧,不利大軍行動!”


    “現在無論說什麽、做什麽都改變不了什麽了。”崇禎語調充滿神秘。


    “隻要吳國貴的家丁營、祖邦文的騎兵,還有玉田方向過來的一萬關寧騎兵保持衝鋒,其餘的都不重要了。”


    吳國貴、祖邦文等人長期混跡遼東軍中,本來忌憚穀可成大軍的弓箭射擊,現在濃霧四起,正好衝陣。


    而且大隊騎兵結陣衝擊,靠的就是一鼓作氣的悍勇。


    猶猶豫豫、跑跑停停根本沒有殺傷力。


    隻有咬牙猛衝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父帥,不好,趕緊撤!”


    白良賢話音未落,對麵的濃霧中就射過來一排箭。


    得虧白良賢在馬上一直伏著身體,否則濃霧中根本沒法躲避。


    此時白廣恩也早已沒入濃霧中,相互之間誰都看不見誰。


    但他能聽到白良賢的聲音。


    “吾兒小心,先設法衝出這片大霧區域!”


    又有人在高喊:


    “放箭!”


    “不管來的是誰,給老子射死!”


    這是穀可成的聲音。


    白廣恩的求生欲望也被徹底激發。


    他們如果不還手,一定會被穀可成的大軍射成篩子。


    “周圍所有軍士,能射擊的就都射擊!”


    “馬匹方向不要改變!”


    聽到白廣恩的命令,周圍的軍士也發了狠,開始不停射擊。


    中途不斷有人發出臨死前的慘叫聲。


    還有連人帶馬翻滾跌落到陷馬坑中的咒罵聲。


    穀可成在這個方向上布置的陷馬坑,白廣恩的騎兵一踩一個準。


    跟在後麵的吳國貴和祖邦文大約五千名騎兵,隊形還能勉強保持住。


    聽到前麵的慘叫,他們都明白,即便前麵有陷馬坑、拒馬樁,大部分也會被白廣恩的騎兵消耗掉。


    吳國貴隱隱約約看到前方有人,立刻命令道:


    ‘“戰馬走直線!”


    “三眼火銃平舉!”


    “燃火!”


    濃濃大霧中,至少兩千名家丁營騎兵點燃了三眼火銃。


    多年和建奴對拚的經驗教會他們:


    兩軍對壘,作為騎兵部隊,要麽不衝、一開始就跑的遠遠的。


    要麽就一衝到底。


    衝到底,多半就能贏!


    最忌諱衝到一半路程,掉頭逃跑。


    迅速燃燒的火繩就像給家丁營下了統一命令一般,他們不約而同催動戰馬,加快了衝擊的速度。


    砰砰砰砰!


    兩千多支三眼火銃炒豆子般響了起來。


    火舌噴吐,猶如來自地獄的毒蛇。


    前方濃霧中不斷有人倒下、慘唿。


    “再次提速!”吳國貴吼道。


    他知道,這種鬼地方一丁點猶豫就會被射成刺蝟。


    三眼火銃第二根管子前端的火繩開始出現絲絲火花。


    十步之後,三眼火銃吐出了第二次火舌。


    砰砰砰砰!


    前方濃霧中同樣的聲音、同樣的人影倒下。


    三眼火銃雖然精度遠遠比不上鳥銃,甚至普通火銃都不如。


    但是在集群使用的情況下,隻要距離足夠近,一片片打過去的鐵砂和彈丸,會給對方造成片的傷亡。


    用後世網絡遊戲中的術語來說,就是範圍傷害、濺射傷害。


    大兵團作戰,單體傷害的作用有時候可以忽略。


    除非有機會可以點射敵對方的大將。


    祖邦文那邊雖然三眼火銃不多,但是基本都是清一色的弩,外加火銃。


    雖然弩和火銃的裝填都需要時間。


    但是祖邦文認為騎兵衝陣,沒有太多的時間停下來重新拉弓射箭、搗藥裝彈丸。


    弩的連發功能加上火銃的遠距離打擊,搭配的好,對方不一定招架得住。


    實際上弩在明朝已逐漸被淘汰,相對於先秦時期、兩漢時期的皮甲和青銅甲,明朝的護甲水平很高。


    鐵甲、鋼甲在大明後期都是常見之物。


    大明的冶煉技術在當時的世界非但不落後,還很先進。


    焦煤冶煉、畜力和水力鼓風機在大明有廣泛的運用。


    還出現了著名的“蘇鋼”,這是一種采用獨特生鐵淋口工藝的高碳鋼,達到了後世普通工具鋼的水平,在當時的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可惜後來坐了江山的建奴,滿腦子感覺都是漿糊。


    他們認為八旗弓馬嫻熟,發展火器、煉製鋼鐵是奇技淫巧。


    到了建奴的康麻子時期,他們舉國之力發展騎兵:


    口外馬場軍馬超十萬匹、太仆寺戰馬二十萬有餘、直隸到河南有戰馬二十萬。


    他們將絕大部分的資源和科技樹都點到了戰馬這個選項上。


    所以後來,歐洲隨便來個半吊子國家都可以吊打他們。


    弩在四十步以後穿透力就減弱了,遠遠比不上火銃。


    但是祖邦文說服吳三桂特許其部下列裝弩。


    每支弩配一個矢盒,每盒可裝二十支弩矢。


    弩每次可以齊射兩支弩矢,通過機關的傳動,可以連發十次。


    當然連發中間也是有時間間隔的。


    不可能有類似後世的機關槍那樣的射速。


    不過矢盒配合機關,比用弓箭射擊要快很多。


    漢代的李陵帶五千步兵和敢和匈奴騎兵打對攻,八天內殺死超過一萬名匈奴騎兵,靠的就是弩的連發功能。


    《漢書·李陵傳》記載:一日五十萬矢皆盡。


    可推測弩的兩大使用特點:量大管飽、連發。


    濃霧中的祖邦文命令道:


    “燃火銃!”


    “火銃高馬頭一尺!”


    祖邦文手下騎兵伏低身子,等待火銃發射。


    密密麻麻的爆裂聲如同爆竹一般,一百五十步甚至兩百步外的人影紛紛落馬。


    “收火銃!開弩!”


    騎兵們胯下戰馬絲毫未停,距離對麵人影越來越近。


    機簧之聲咯吱響個不停。


    突然著嗖嗖兩聲,兩枚弩矢飛速激射而出。


    對麵的人根本來不及做出反應,慘叫哀痛之聲不絕於耳。


    然後祖邦文命令將弩矢全部打光!


    白廣恩的騎兵和穀可成的大軍互相對射,在白廣恩騎兵的衝擊下,這個方向的軍陣被撕開了一個大口子。


    白廣恩麾下數千騎兵大部分都陣亡了。


    雖然濃霧彌漫、且時不時有騎兵誤入陷馬坑倒地,吳國貴和祖邦文已經


    突入到穀可成大軍核心。


    穀可成的中軍、前軍部分已經潰散。


    很多大順軍士在濃霧中渾水摸魚,試圖脫離戰場。


    那幾排督戰隊幾乎沒有一人活著了。


    大順軍士對他們恨之入骨。


    如此大霧,又沒有目擊證人,凡是督戰隊的,看到一個宰一個。


    穀可成在幾百名親兵的護衛下,僅僅龜縮在一團。


    他不是不想撤,大軍的下場雖然看不清楚,但是能夠聽得清楚。


    敗局已成。


    他一撤,以後就別想在闖王軍中混了。


    七萬大軍玩廢,劉宗敏估計會騎在他頭上拉屎拉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天拯救大明,我自己也沒底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才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才棍並收藏一天拯救大明,我自己也沒底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