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我要組建工兵營
一天拯救大明,我自己也沒底 作者:三才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吳三桂衝著台下一萬五千名俘虜高聲說道:
“本將乃寧遠團練總兵吳三桂!”
“奉旨,在爾等中挑選五千騎兵!”
楊坤、吳國貴、郭雲龍、祖邦文、吳國寶等將領立刻行動起來。
在關寧騎兵驅使下,一萬五千名俘虜以單人單列隊形,開始在場地上轉圈。
每個人必須跟著隊形轉到將台前。
吳三桂站在將台上選人,他的彎刀指向哪名俘虜,就意味著哪名俘虜被選中。
被選中的人去場地另一側集中。
吳三桂選擇騎兵有四個基礎標準:
腿長、手長、腰細、神態木訥。
神態木訥不是傻,是說這個人質樸、不油滑。
這和戚繼光將軍當年招募兵士的標準有異曲同工之妙。
軍隊戰力的核心前提是紀律,紀律能夠執行到位的核心前提是這些人沒那麽聰明。
這種完全憑眼神和經驗判斷選人的操作,有時候比各種比試還要靠譜些。
選軍人不是選武狀元,選的是戰爭機器中的一個配件。
吳三桂最大的本事不是帶兵打仗,而是招募和訓練騎兵。
鬆錦之戰後,大明在遼東損失了很多騎兵。
吳三桂兩年內給朝廷訓練出來三萬騎兵。
五千騎兵很快挑選完畢,吳三桂退到崇禎身旁,低聲請示道:
“陛下,剩餘一萬名俘虜該如何處置?”
崇禎道:“從中挑選五千名,組建工兵營。”
工兵營?
這個說法很新鮮。
古代很長時間都沒有專門的工兵。
防禦工事或者進攻設施、設備一般都是征集民夫來做,人手不夠的時候,戰兵也得自己上陣構築工事。
“陛下,工兵營的選人標準,請陛下定奪!”
“腰腹有力、能適應長期勞作。”
“工兵營中,需要配置大量石匠、木匠、鐵匠、彈花匠、窯匠等。”
“如果這些俘虜中不夠,即刻去山海關關內的府、縣匠戶中征集。”
崇禎盯著吳三桂,表情非常嚴肅。
“吳三桂,這個工兵營是未來打贏建奴的關鍵所在!”
穿越而來的崇禎,不是神。
他腦海中殘留的知識記憶大部分是碎片化的,而且文科生的特質讓他搞不出什麽發明創造。
諸如趙士楨、徐光啟、孫元化這樣的科學技術人才早就掛了。
編成《軍器圖說》的武器專家畢懋康也辭官了。
要是能讓湯若望把采礦和冶金的技術發展一波就太好了。
還有解決鼠疫問題、幹旱情況下新的糧食作物推廣,等等,很多問題都是決定大明生死存亡的關鍵。
需要技術、需要人才、需要銀子。
可是剛剛從北京城逃出來,江山還能不能坐穩都是未知數,崇禎現在根本就沒有時間、空間來搞研究。
他隻能在現有的生產力和技術條件下,搞似是而非的微操。
經過今天這場戰鬥後,吳三桂內心對崇禎的看法和以前不一樣了。
他現在感覺陛下似乎有一種異於常人的敏銳和決斷能力。
陛下今天用的這種棉花燃燒包,看似平常,但是在衝陣的時候,可以填補弓箭和火銃的攻擊空白。
而且可遠遠拋過去,也可以近距離照著敵人臉上砸。
“臣一定不負陛下所托,挑選出最好的人選!”吳三桂迴道。
吳三桂領命而去。
“皇爺,還有剩餘五千餘名俘虜怎麽辦?”王承恩問道。
看今天陛下殺氣騰騰的樣子,王承恩真怕陛下將最後五千名俘虜殺害。
“把唐通口中抹布去掉!”崇禎道。
唐通閉著眼,不住在地上磕頭。
他不敢看崇禎,因為他實在無法麵對崇禎。
他沒有說話,因為他實在沒臉說話。
崇禎看著唐通不停磕頭,半晌不發一言。
唐通的額頭都已經磕破了皮。
京師被圍困前,崇禎向各地總兵下達了勤王命令。
隻有唐通一個人帶兵到了京師。
他的投降有偶然也有必然,但無論如何,最初勤王的時候,他的忠心無可置疑。
所以,崇禎並不想殺唐通。
在大明國運衰微的當下,缺兵少將、不管什麽樣的人,能團結一波是一波。
崇禎朝王承恩丟個眼色。
王承恩會意,跪下大聲道:
“啟奏陛下,總兵唐通投降闖賊,實為叛徒,內臣請陛下下旨誅殺唐通!”
旁邊的唐通渾身一抖,心想:完蛋了。
但是他還是沒法開口。
投降闖賊、打開居庸關讓京師直接被反賊包圍,現在又帶兵攻打陛下。
誅十族都不為過。
崇禎沉吟半晌,說道:
“唐通是當時唯一帶兵勤王的邊鎮總兵。他心中還是有朕、有大明的。”
“唐通!你睜開眼睛!”
唐通睜開了眼睛,但依然不敢看崇禎。
“你的罪,萬死不足以瀉朕心頭之恨!”
“念你當初圍城前上有一點忠心,這次你的狗命朕先給你留著!”
唐通頓時痛哭流涕,叩首道:
“微臣唐通,對不起陛下,對不起大明!”
“剩餘的五千俘虜,本來大部分都是你的部下,你繼續帶著!”
“總兵官的職位你暫時不要想了,朕將你降為征糧遊擊將軍,負責就近征集大軍糧草。”
“謝陛下不斬之恩,從今往後,微臣寧死也不投敵!”
……
整個關寧軍現在最大的麻煩不是欠餉 ,而是隨軍糧草即將告罄。
為什麽要啟用唐通征糧?
因為他不要臉,他可以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包括投降、叛變他都願意做。
從玉田往豐潤、永平等府、縣,大順軍隊尚沒有大規模占據。
在這些府、縣、村鎮征糧,在這個時候的背景下,很多地方的老百姓、士紳、地主寧願把糧食給大順,也不會給大明。
闖賊那句“三年免征”欺騙了無數的人。
他們心中從未有想過,三年免征後,李自成組建的朝廷、那麽多的軍隊,吃啥喝啥?
陝西米脂的西北鳳嗎?
所以,唐通這種亦正亦邪的人物就能派上用場。
他可以撕下臉皮去搶。
其他的大明官員還真不敢這樣做。
崇禎現在也鐵了心不做道德偽君子了。
建奴來了,他們可以搶!
闖賊來了,他們可以又騙又搶!
唯獨大明不行。
大明要維持合法性就不能搶。
但是如果不犧牲一批人的利益,大明就要完犢子!
無論唐通采取什麽手段征糧,隻要不殺人、不奸淫婦女,朕就能忍!
“唐通,你起來說話!”崇禎冷冷道。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你這個征糧遊擊的擔子很重!”
唐通一拍胸脯,道:“微臣一定不辱使命!”
“為確保征糧成功,朕給你一個特許權!”
“本將乃寧遠團練總兵吳三桂!”
“奉旨,在爾等中挑選五千騎兵!”
楊坤、吳國貴、郭雲龍、祖邦文、吳國寶等將領立刻行動起來。
在關寧騎兵驅使下,一萬五千名俘虜以單人單列隊形,開始在場地上轉圈。
每個人必須跟著隊形轉到將台前。
吳三桂站在將台上選人,他的彎刀指向哪名俘虜,就意味著哪名俘虜被選中。
被選中的人去場地另一側集中。
吳三桂選擇騎兵有四個基礎標準:
腿長、手長、腰細、神態木訥。
神態木訥不是傻,是說這個人質樸、不油滑。
這和戚繼光將軍當年招募兵士的標準有異曲同工之妙。
軍隊戰力的核心前提是紀律,紀律能夠執行到位的核心前提是這些人沒那麽聰明。
這種完全憑眼神和經驗判斷選人的操作,有時候比各種比試還要靠譜些。
選軍人不是選武狀元,選的是戰爭機器中的一個配件。
吳三桂最大的本事不是帶兵打仗,而是招募和訓練騎兵。
鬆錦之戰後,大明在遼東損失了很多騎兵。
吳三桂兩年內給朝廷訓練出來三萬騎兵。
五千騎兵很快挑選完畢,吳三桂退到崇禎身旁,低聲請示道:
“陛下,剩餘一萬名俘虜該如何處置?”
崇禎道:“從中挑選五千名,組建工兵營。”
工兵營?
這個說法很新鮮。
古代很長時間都沒有專門的工兵。
防禦工事或者進攻設施、設備一般都是征集民夫來做,人手不夠的時候,戰兵也得自己上陣構築工事。
“陛下,工兵營的選人標準,請陛下定奪!”
“腰腹有力、能適應長期勞作。”
“工兵營中,需要配置大量石匠、木匠、鐵匠、彈花匠、窯匠等。”
“如果這些俘虜中不夠,即刻去山海關關內的府、縣匠戶中征集。”
崇禎盯著吳三桂,表情非常嚴肅。
“吳三桂,這個工兵營是未來打贏建奴的關鍵所在!”
穿越而來的崇禎,不是神。
他腦海中殘留的知識記憶大部分是碎片化的,而且文科生的特質讓他搞不出什麽發明創造。
諸如趙士楨、徐光啟、孫元化這樣的科學技術人才早就掛了。
編成《軍器圖說》的武器專家畢懋康也辭官了。
要是能讓湯若望把采礦和冶金的技術發展一波就太好了。
還有解決鼠疫問題、幹旱情況下新的糧食作物推廣,等等,很多問題都是決定大明生死存亡的關鍵。
需要技術、需要人才、需要銀子。
可是剛剛從北京城逃出來,江山還能不能坐穩都是未知數,崇禎現在根本就沒有時間、空間來搞研究。
他隻能在現有的生產力和技術條件下,搞似是而非的微操。
經過今天這場戰鬥後,吳三桂內心對崇禎的看法和以前不一樣了。
他現在感覺陛下似乎有一種異於常人的敏銳和決斷能力。
陛下今天用的這種棉花燃燒包,看似平常,但是在衝陣的時候,可以填補弓箭和火銃的攻擊空白。
而且可遠遠拋過去,也可以近距離照著敵人臉上砸。
“臣一定不負陛下所托,挑選出最好的人選!”吳三桂迴道。
吳三桂領命而去。
“皇爺,還有剩餘五千餘名俘虜怎麽辦?”王承恩問道。
看今天陛下殺氣騰騰的樣子,王承恩真怕陛下將最後五千名俘虜殺害。
“把唐通口中抹布去掉!”崇禎道。
唐通閉著眼,不住在地上磕頭。
他不敢看崇禎,因為他實在無法麵對崇禎。
他沒有說話,因為他實在沒臉說話。
崇禎看著唐通不停磕頭,半晌不發一言。
唐通的額頭都已經磕破了皮。
京師被圍困前,崇禎向各地總兵下達了勤王命令。
隻有唐通一個人帶兵到了京師。
他的投降有偶然也有必然,但無論如何,最初勤王的時候,他的忠心無可置疑。
所以,崇禎並不想殺唐通。
在大明國運衰微的當下,缺兵少將、不管什麽樣的人,能團結一波是一波。
崇禎朝王承恩丟個眼色。
王承恩會意,跪下大聲道:
“啟奏陛下,總兵唐通投降闖賊,實為叛徒,內臣請陛下下旨誅殺唐通!”
旁邊的唐通渾身一抖,心想:完蛋了。
但是他還是沒法開口。
投降闖賊、打開居庸關讓京師直接被反賊包圍,現在又帶兵攻打陛下。
誅十族都不為過。
崇禎沉吟半晌,說道:
“唐通是當時唯一帶兵勤王的邊鎮總兵。他心中還是有朕、有大明的。”
“唐通!你睜開眼睛!”
唐通睜開了眼睛,但依然不敢看崇禎。
“你的罪,萬死不足以瀉朕心頭之恨!”
“念你當初圍城前上有一點忠心,這次你的狗命朕先給你留著!”
唐通頓時痛哭流涕,叩首道:
“微臣唐通,對不起陛下,對不起大明!”
“剩餘的五千俘虜,本來大部分都是你的部下,你繼續帶著!”
“總兵官的職位你暫時不要想了,朕將你降為征糧遊擊將軍,負責就近征集大軍糧草。”
“謝陛下不斬之恩,從今往後,微臣寧死也不投敵!”
……
整個關寧軍現在最大的麻煩不是欠餉 ,而是隨軍糧草即將告罄。
為什麽要啟用唐通征糧?
因為他不要臉,他可以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包括投降、叛變他都願意做。
從玉田往豐潤、永平等府、縣,大順軍隊尚沒有大規模占據。
在這些府、縣、村鎮征糧,在這個時候的背景下,很多地方的老百姓、士紳、地主寧願把糧食給大順,也不會給大明。
闖賊那句“三年免征”欺騙了無數的人。
他們心中從未有想過,三年免征後,李自成組建的朝廷、那麽多的軍隊,吃啥喝啥?
陝西米脂的西北鳳嗎?
所以,唐通這種亦正亦邪的人物就能派上用場。
他可以撕下臉皮去搶。
其他的大明官員還真不敢這樣做。
崇禎現在也鐵了心不做道德偽君子了。
建奴來了,他們可以搶!
闖賊來了,他們可以又騙又搶!
唯獨大明不行。
大明要維持合法性就不能搶。
但是如果不犧牲一批人的利益,大明就要完犢子!
無論唐通采取什麽手段征糧,隻要不殺人、不奸淫婦女,朕就能忍!
“唐通,你起來說話!”崇禎冷冷道。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你這個征糧遊擊的擔子很重!”
唐通一拍胸脯,道:“微臣一定不辱使命!”
“為確保征糧成功,朕給你一個特許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