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地牧民者,務在四時,守在倉廩。……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熊洪離開部落一個月後,在收割完油菜籽後,另外一個問題就暴露了出來。
豐收在即,一個月後收獲粟,在解決完收割脫粒之後,還需要再想辦法解決這些收獲後的糧食,儲存的問題。
去年秋天收獲的粟,其實是分為兩個部分來儲存的:一個是粟籽,沒有脫粒前,存放在穀倉中;另外一部分,用水碓或者人工舂搗脫殼後,存放在陶缸中,方便族人取用做飯。
但絕大部分的粟,都是沒有脫殼的。
水碓很好用,但大部分時間都得用在破碎鐵礦石上麵,而且去年粟米收獲的並不算多,族人們不能無限製地食用,隻能隔一天吃上一頓。
去年緊急修建的十座穀倉,因為風吹日曬,外加原本使用的材料就是緊急情況下找到的,使用壽命並不算太長,現在已經有兩座穀倉底部的支撐木頭腐朽了。
今年要存儲,肯定要換一處新的糧倉。
根據去年60公斤每畝的畝產量來預測,今年8000多畝粟田,最少可以收獲到48萬公斤。就算折合成體積,大約9600石接近一萬石。這麽多的粟,要是用去年隻能存放100石粟籽的“第一代”穀倉,需要至少100個,而要新建這麽多的穀倉,不僅時間、材料上完全來不及,甚至連放置的地方一時半會都找不到那麽大的。
熊巫不是沒考慮過在地上挖坑進行存儲,而且之前也跟熊洪討論過,挖地坑存儲相比較是最省事,也是存儲最多的方式。
但熊部落周圍地形並不算太高,而且往下挖上幾米,就會滲水,一個晚上水就能鋪滿坑底。
而要是把坑壁周圍給夯實、用火燒結實,再圍上石灰石、幹草或者其他填充物來防潮的話,這樣雖然能避免泥土中的水汽侵入粟籽,但修建地坑的勞動力成本又太高,時間也是個問題。
思來想去,還是得存儲在房間裏,就像去年的穀倉一樣,但要求要更加高一些:底部還是要進行架空,而且還要方便取出和存入,畢竟這快百萬斤的粟籽,要是按照去年一筐一筐的運送方式,不知道什麽時間才能給搞好。
好在熊洪走之前跟他提了不止一個辦法,有種被稱為“幹欄式糧倉”的建造方式,讓熊巫等人覺得,這個辦法或許可行。
事實上,中國古代對於糧食的存儲極為重視,以農立國的思想,糧食的生產和儲備都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因素,曆代統治者對於農時安排和農業生產都十分重視。
我國古代儲藏糧食的建築有地下和地上之分,地下的建築為窖,地麵上的則為倉。但是修建地窖存糧已經被排除掉,那麽能夠修建的,隻能在地麵上進行建築了。
“幹欄式糧倉”其實在中國南方用的更多,不過熊部落所在的區域,降水量雖然不多,但周圍的河流、小溪等水網較多,地下水也很豐富,比較適合用這種建築方式。
“大家看,這個是我們準備修建的糧倉草圖,”在熊洪的傳授和指導下,熊木、熊山等“原始技術工人”對尺子、圓規等繪圖工具掌握的很快,基本上可以畫出符合要求的建築圖形出來,再加上熊黑——這個經常作為老師的族人,畫草圖對他們來說並不複雜。
“我們準備在圍牆的南邊,就是原來堆放草料和養雞的地方,平整出一大塊空地,大概長50米,寬10米,這裏需要把底下的土給夯實,然後在上麵建築。”熊黑對著熊巫和石雪等人侃侃而談,“四周用磚砌好,牆體大概40厘米厚,在這個裏麵,每隔一定距離,就需要砌一根高度在50厘米的磚柱,用來作為糧倉上層的支撐柱。”
“砌完後的糧倉內部,南北長約45米,東西寬8米,在這個建築裏麵,中間留2米寬的過道,兩邊各修建3米寬、3米長的廒間,作為儲存糧食的具體地點。”
“並且為了充分利用這裏的空間,我們的糧倉高度有近5米高,分為上下兩層,底部架空50厘米,第一層二米五,第二層二米二,上通往上層需要在南北兩個門口外側,各修建一條坡道,供運輸的板車進出。”
“這樣一來,整個糧倉,上下會有廒間60個,每個廒間裏麵,大概能有18立方米的儲存空間,就是升的空間。儲存粟最多能到公斤,大約360石。”
“那就是說,如果60個廒間全部用上的話,我們能存放至少石的糧食?!”熊二看了看獸皮上畫著的規規整整的圖案,對這個儲存數量很是懷疑,上課的時候他可沒有好好聽課的習慣,對於這種算術上麵的,他更是嫌麻煩。
“沒錯,如果全部用上的話,可能還會存更多的糧食。”熊黑跟熊木互相看了一眼,確認道。
“但是今年我們收獲下來的,估計不也是隻有9600多石麽?”石雪有些不解,“就算有個石,那還剩下一半的空房子啊,這些是不是有點太浪費了?”
“我們覺得並不算是浪費,”熊山甕聲甕氣地迴複,“今年粟田的長勢,我們也去看過,前兩天還在幾個地方分別用尺子量了一下粟穗的長度,平均下來,要比去年還要長1-1.5厘米。而且這些田地上麵的管理都挺好,雜草不多,各種動物的破壞也少,收成肯定是要比我們預想的要多一些。”
“可就算多一些,那剩下的厫間怎麽辦?”
“我們除了粟籽,還有油菜籽、黃豆這些糧食啊,”熊黑站起來說,“別忘了,前段時間收下來的油菜籽,現在還放在房間和草棚裏堆著呢,再不想辦法給轉移到合適的地方,很快就要發芽了。”
“還有一件事不知道你們考慮到了沒有,”熊木此時和熊黑、熊山站在一塊,“我們幫助其他部落開墾土地,教他們種植,也是要收一些粟籽迴來的。按照約定的數量,是一半的收成。他們今年第一年種植,可能收成不是太好,但總量擺在那裏,有個快6000畝,按照50公斤一畝的數量,也能收獲個30萬公斤,我們收一半,就有15萬,大約3000石,這部分也要算在糧倉裏,至少也要8到9個廒間。”
熊巫、石雪和熊槐等人反應了過來,是啊,要是按照這個算法,那這座糧倉的規模差不多算是合適的。因為除了存放粟籽等農作物的收成,一些蔬菜幹、蘑菇等也要存放在這裏,甚至一些肉幹,也得放在這裏存起來。
並且這個糧倉可不是一次性的,今年用來儲存糧食,明年依舊可以儲存,這幾十萬斤的粟米,可不是現在這點人和牲口就能吃完的,那到明年秋收,這些空餘的厫間,就又能裝滿粟米了。
去年的穀倉,讓族人們初步學習到,儲糧環境如果潮熱,就很容易生蟲變質,其中有一座穀倉,可能是因為防水沒有做好,裏麵的粟都有些發黴了,除了用來喂雞,族人們根本沒有辦法食用。
因此今年要建造的糧倉,牆體較厚,在厫間裏麵的牆壁、地上還用曬幹粟杆編成的草墊鋪好,防止受潮。
厫間隻開設較少的倉口、門窗,以此增加密封隔潮性能。另外,糧食收倉後會有一個後熟期,需要伴隨唿吸作用才能完成,因此還要在糧倉上設置氣孔和天窗,利於糧倉內通風散熱,調節溫濕度,保障糧食不易發黴或生蟲。
所以在整個糧倉的中間,還修了一條2米寬的過道,上麵就是二樓,將南北方向兩個門都打開後,可以用來通風。每個廒間麵向過道的方向,會在離底部50厘米的地方向外開一道小門,糧食存儲的時候,會用一塊高1.5米的木板擋住門,防止糧食溢出來,這樣廒間裏麵就能形成一個3米長3米寬2米高的糧食堆。
此外,老鼠也會使糧食受到侵害,這個時代還沒有貓這種動物傳到這裏來,所以在防鼠上,隻能依靠人工定期巡查,而且熊巫還計劃著抓一些黃鼠狼過來,實現熊洪所說的“動物防治”。因此這個糧倉上,在支撐倉房的柱頂還安裝有防鼠作用的擋板裝置。
“而且還有一個情況可能也會發生,”經過這段時間的風吹日曬,熊黑臉色似乎更黑了,“今年其他部落,每個部落都種植了粟米和黃豆,他們自己本身的存儲能力很是值得懷疑,基本上是沒有這樣的條件和技術去存儲糧食。”
“你的意思是?”熊巫似乎明白了過來,盯著熊黑。
“嗯,他們收獲的糧食,很有可能在留夠過冬的之後,剩下的也放在我們部落存儲,我不止一次聽到其他族人在討論這個問題。”
“嗯,的確是個大問題,光是運輸就夠人頭疼的了,”熊木捏了捏有些酸澀的眼角,“每個部落差不多都有個200石的粟,這些要是讓他們直接堆到山洞裏,很快就會發芽變質,太過浪費。我想有這樣想法的部落不止一個兩個,他們的族長也會想到這個問題的。”
“對,不用再過多討論這個問題了,就按照你們的想法和計劃,快點把這個糧倉給修建起來吧,我們真沒多少時間了。”熊巫最終定下了計劃,“要用多少人,多少材料,你們討論好,給我,我來安排人手。”
“好的,基本上的材料都是齊全的,隻不過需要盡快運送到這裏來。”
當天下午,從部落周圍的各個地方,就源源不斷地運來生石灰、碎石子、磚瓦、木材等材料,並且臨時讓一些青壯扛起大錘,以及一些夯土的工具一起帶來。
施工時,先是把一些大塊的石頭從地麵上移走,然後端起鐵鍬,把這裏給弄平整。隨後在上麵撒上一層黃土,用力夯實,用牛拉著石滾子來迴碾壓。壓實壓緊後,再撒上一些石灰作為吸水的材料,隨後又鋪上一層碎石子,再次壓實。
在平整土地的同時,周圍按照已經畫好的線,來開挖地基了。
熊部落對於建造建築的地基還是有些經驗的,這座糧倉比較高大,地基的深度也就深一些,而且每隔一定的距離,還用黏土、石灰和沙子混合物,填充到作為支撐的柱子模板裏,裏麵還有一根根長長的竹片,作為加強筋。
砌到1.5米高之後,就得搭腳手架了。
用竹子搭建的架子底部,被牢牢埋在地裏,上麵每隔一截距離和高度,還用堅實的漁網作為圍擋,防止族人掉下來。在重視安全的基礎上,熊巫才會準許熊山等人的建設。
畢竟現在任何一個人口都是寶貴的,而且熊洪寧可讓一些工作停下或者變慢,也不願意做給族人的安全帶來威脅的事情,這個原則也讓其他人堅持和學習了下來。
“在上麵慢一點,一定小心。”
有著充足的原材料和人力,再加上熊巫每天至少往這邊跑2趟,這座占地麵積300多平的建築隻花了十天的時間,就到了封頂的階段。這座糧倉的倉頂采用了中間高,兩邊低的“人”字形布局,四麵出簷,房簷向外突出約1米,這樣能夠有效起到防雨的作用。
為了方便房頂的維修及冬日清掃積雪,在這座糧倉的外側,還設置了幾個空中平台,由樓梯相連接,房頂破損或者積雪過厚時,可以直接爬上平台進行處理,不需要族人站在5米多高的梯子上小心地進行維護了。
熊洪離開部落一個月後,在收割完油菜籽後,另外一個問題就暴露了出來。
豐收在即,一個月後收獲粟,在解決完收割脫粒之後,還需要再想辦法解決這些收獲後的糧食,儲存的問題。
去年秋天收獲的粟,其實是分為兩個部分來儲存的:一個是粟籽,沒有脫粒前,存放在穀倉中;另外一部分,用水碓或者人工舂搗脫殼後,存放在陶缸中,方便族人取用做飯。
但絕大部分的粟,都是沒有脫殼的。
水碓很好用,但大部分時間都得用在破碎鐵礦石上麵,而且去年粟米收獲的並不算多,族人們不能無限製地食用,隻能隔一天吃上一頓。
去年緊急修建的十座穀倉,因為風吹日曬,外加原本使用的材料就是緊急情況下找到的,使用壽命並不算太長,現在已經有兩座穀倉底部的支撐木頭腐朽了。
今年要存儲,肯定要換一處新的糧倉。
根據去年60公斤每畝的畝產量來預測,今年8000多畝粟田,最少可以收獲到48萬公斤。就算折合成體積,大約9600石接近一萬石。這麽多的粟,要是用去年隻能存放100石粟籽的“第一代”穀倉,需要至少100個,而要新建這麽多的穀倉,不僅時間、材料上完全來不及,甚至連放置的地方一時半會都找不到那麽大的。
熊巫不是沒考慮過在地上挖坑進行存儲,而且之前也跟熊洪討論過,挖地坑存儲相比較是最省事,也是存儲最多的方式。
但熊部落周圍地形並不算太高,而且往下挖上幾米,就會滲水,一個晚上水就能鋪滿坑底。
而要是把坑壁周圍給夯實、用火燒結實,再圍上石灰石、幹草或者其他填充物來防潮的話,這樣雖然能避免泥土中的水汽侵入粟籽,但修建地坑的勞動力成本又太高,時間也是個問題。
思來想去,還是得存儲在房間裏,就像去年的穀倉一樣,但要求要更加高一些:底部還是要進行架空,而且還要方便取出和存入,畢竟這快百萬斤的粟籽,要是按照去年一筐一筐的運送方式,不知道什麽時間才能給搞好。
好在熊洪走之前跟他提了不止一個辦法,有種被稱為“幹欄式糧倉”的建造方式,讓熊巫等人覺得,這個辦法或許可行。
事實上,中國古代對於糧食的存儲極為重視,以農立國的思想,糧食的生產和儲備都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因素,曆代統治者對於農時安排和農業生產都十分重視。
我國古代儲藏糧食的建築有地下和地上之分,地下的建築為窖,地麵上的則為倉。但是修建地窖存糧已經被排除掉,那麽能夠修建的,隻能在地麵上進行建築了。
“幹欄式糧倉”其實在中國南方用的更多,不過熊部落所在的區域,降水量雖然不多,但周圍的河流、小溪等水網較多,地下水也很豐富,比較適合用這種建築方式。
“大家看,這個是我們準備修建的糧倉草圖,”在熊洪的傳授和指導下,熊木、熊山等“原始技術工人”對尺子、圓規等繪圖工具掌握的很快,基本上可以畫出符合要求的建築圖形出來,再加上熊黑——這個經常作為老師的族人,畫草圖對他們來說並不複雜。
“我們準備在圍牆的南邊,就是原來堆放草料和養雞的地方,平整出一大塊空地,大概長50米,寬10米,這裏需要把底下的土給夯實,然後在上麵建築。”熊黑對著熊巫和石雪等人侃侃而談,“四周用磚砌好,牆體大概40厘米厚,在這個裏麵,每隔一定距離,就需要砌一根高度在50厘米的磚柱,用來作為糧倉上層的支撐柱。”
“砌完後的糧倉內部,南北長約45米,東西寬8米,在這個建築裏麵,中間留2米寬的過道,兩邊各修建3米寬、3米長的廒間,作為儲存糧食的具體地點。”
“並且為了充分利用這裏的空間,我們的糧倉高度有近5米高,分為上下兩層,底部架空50厘米,第一層二米五,第二層二米二,上通往上層需要在南北兩個門口外側,各修建一條坡道,供運輸的板車進出。”
“這樣一來,整個糧倉,上下會有廒間60個,每個廒間裏麵,大概能有18立方米的儲存空間,就是升的空間。儲存粟最多能到公斤,大約360石。”
“那就是說,如果60個廒間全部用上的話,我們能存放至少石的糧食?!”熊二看了看獸皮上畫著的規規整整的圖案,對這個儲存數量很是懷疑,上課的時候他可沒有好好聽課的習慣,對於這種算術上麵的,他更是嫌麻煩。
“沒錯,如果全部用上的話,可能還會存更多的糧食。”熊黑跟熊木互相看了一眼,確認道。
“但是今年我們收獲下來的,估計不也是隻有9600多石麽?”石雪有些不解,“就算有個石,那還剩下一半的空房子啊,這些是不是有點太浪費了?”
“我們覺得並不算是浪費,”熊山甕聲甕氣地迴複,“今年粟田的長勢,我們也去看過,前兩天還在幾個地方分別用尺子量了一下粟穗的長度,平均下來,要比去年還要長1-1.5厘米。而且這些田地上麵的管理都挺好,雜草不多,各種動物的破壞也少,收成肯定是要比我們預想的要多一些。”
“可就算多一些,那剩下的厫間怎麽辦?”
“我們除了粟籽,還有油菜籽、黃豆這些糧食啊,”熊黑站起來說,“別忘了,前段時間收下來的油菜籽,現在還放在房間和草棚裏堆著呢,再不想辦法給轉移到合適的地方,很快就要發芽了。”
“還有一件事不知道你們考慮到了沒有,”熊木此時和熊黑、熊山站在一塊,“我們幫助其他部落開墾土地,教他們種植,也是要收一些粟籽迴來的。按照約定的數量,是一半的收成。他們今年第一年種植,可能收成不是太好,但總量擺在那裏,有個快6000畝,按照50公斤一畝的數量,也能收獲個30萬公斤,我們收一半,就有15萬,大約3000石,這部分也要算在糧倉裏,至少也要8到9個廒間。”
熊巫、石雪和熊槐等人反應了過來,是啊,要是按照這個算法,那這座糧倉的規模差不多算是合適的。因為除了存放粟籽等農作物的收成,一些蔬菜幹、蘑菇等也要存放在這裏,甚至一些肉幹,也得放在這裏存起來。
並且這個糧倉可不是一次性的,今年用來儲存糧食,明年依舊可以儲存,這幾十萬斤的粟米,可不是現在這點人和牲口就能吃完的,那到明年秋收,這些空餘的厫間,就又能裝滿粟米了。
去年的穀倉,讓族人們初步學習到,儲糧環境如果潮熱,就很容易生蟲變質,其中有一座穀倉,可能是因為防水沒有做好,裏麵的粟都有些發黴了,除了用來喂雞,族人們根本沒有辦法食用。
因此今年要建造的糧倉,牆體較厚,在厫間裏麵的牆壁、地上還用曬幹粟杆編成的草墊鋪好,防止受潮。
厫間隻開設較少的倉口、門窗,以此增加密封隔潮性能。另外,糧食收倉後會有一個後熟期,需要伴隨唿吸作用才能完成,因此還要在糧倉上設置氣孔和天窗,利於糧倉內通風散熱,調節溫濕度,保障糧食不易發黴或生蟲。
所以在整個糧倉的中間,還修了一條2米寬的過道,上麵就是二樓,將南北方向兩個門都打開後,可以用來通風。每個廒間麵向過道的方向,會在離底部50厘米的地方向外開一道小門,糧食存儲的時候,會用一塊高1.5米的木板擋住門,防止糧食溢出來,這樣廒間裏麵就能形成一個3米長3米寬2米高的糧食堆。
此外,老鼠也會使糧食受到侵害,這個時代還沒有貓這種動物傳到這裏來,所以在防鼠上,隻能依靠人工定期巡查,而且熊巫還計劃著抓一些黃鼠狼過來,實現熊洪所說的“動物防治”。因此這個糧倉上,在支撐倉房的柱頂還安裝有防鼠作用的擋板裝置。
“而且還有一個情況可能也會發生,”經過這段時間的風吹日曬,熊黑臉色似乎更黑了,“今年其他部落,每個部落都種植了粟米和黃豆,他們自己本身的存儲能力很是值得懷疑,基本上是沒有這樣的條件和技術去存儲糧食。”
“你的意思是?”熊巫似乎明白了過來,盯著熊黑。
“嗯,他們收獲的糧食,很有可能在留夠過冬的之後,剩下的也放在我們部落存儲,我不止一次聽到其他族人在討論這個問題。”
“嗯,的確是個大問題,光是運輸就夠人頭疼的了,”熊木捏了捏有些酸澀的眼角,“每個部落差不多都有個200石的粟,這些要是讓他們直接堆到山洞裏,很快就會發芽變質,太過浪費。我想有這樣想法的部落不止一個兩個,他們的族長也會想到這個問題的。”
“對,不用再過多討論這個問題了,就按照你們的想法和計劃,快點把這個糧倉給修建起來吧,我們真沒多少時間了。”熊巫最終定下了計劃,“要用多少人,多少材料,你們討論好,給我,我來安排人手。”
“好的,基本上的材料都是齊全的,隻不過需要盡快運送到這裏來。”
當天下午,從部落周圍的各個地方,就源源不斷地運來生石灰、碎石子、磚瓦、木材等材料,並且臨時讓一些青壯扛起大錘,以及一些夯土的工具一起帶來。
施工時,先是把一些大塊的石頭從地麵上移走,然後端起鐵鍬,把這裏給弄平整。隨後在上麵撒上一層黃土,用力夯實,用牛拉著石滾子來迴碾壓。壓實壓緊後,再撒上一些石灰作為吸水的材料,隨後又鋪上一層碎石子,再次壓實。
在平整土地的同時,周圍按照已經畫好的線,來開挖地基了。
熊部落對於建造建築的地基還是有些經驗的,這座糧倉比較高大,地基的深度也就深一些,而且每隔一定的距離,還用黏土、石灰和沙子混合物,填充到作為支撐的柱子模板裏,裏麵還有一根根長長的竹片,作為加強筋。
砌到1.5米高之後,就得搭腳手架了。
用竹子搭建的架子底部,被牢牢埋在地裏,上麵每隔一截距離和高度,還用堅實的漁網作為圍擋,防止族人掉下來。在重視安全的基礎上,熊巫才會準許熊山等人的建設。
畢竟現在任何一個人口都是寶貴的,而且熊洪寧可讓一些工作停下或者變慢,也不願意做給族人的安全帶來威脅的事情,這個原則也讓其他人堅持和學習了下來。
“在上麵慢一點,一定小心。”
有著充足的原材料和人力,再加上熊巫每天至少往這邊跑2趟,這座占地麵積300多平的建築隻花了十天的時間,就到了封頂的階段。這座糧倉的倉頂采用了中間高,兩邊低的“人”字形布局,四麵出簷,房簷向外突出約1米,這樣能夠有效起到防雨的作用。
為了方便房頂的維修及冬日清掃積雪,在這座糧倉的外側,還設置了幾個空中平台,由樓梯相連接,房頂破損或者積雪過厚時,可以直接爬上平台進行處理,不需要族人站在5米多高的梯子上小心地進行維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