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木為巢室,襲葉為衣裳。


    熊部落最早的棲息地是崖壁下方的空間,第一代可以稱得上房屋的東西,就是現在居住的土牆木頂的建築,但現在已經有些破損,畢竟當時技術還不成熟,工具種類也不是很多,建造的材料也隻是一些土木和石頭。


    雖然這些土房子牆體很厚,給族人遮風擋雨完全足夠,厚重的感覺給族人十分可靠的安全感,倒是可以再使用使用,可是每到下雨下雪就要提防上麵破損處或破洞滴下來的雨水,或者積雪將上麵的一些木頭給壓斷,不斷地維修令人不勝厭煩,今年,可以考慮修建一些更好的房子了。


    最早修建的房屋,還是張洪第一年秋天帶著人修的小院落,隻有20間,當時是夠部落的幾十號人居住的,但隨著部落的壯大、各個部落經常性地“派”族人來幫助建設,熊部落居住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圍牆裏快沒有多少地方能夠用來蓋老式的土坯房了。


    對於建造房屋的材料,也需要進行革新了。


    張洪知道,雖然部落周圍石頭挺多,采集起來也很方便,而且周圍的泥土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是建造土坯房的速度卻快不到哪去,並且有些步驟要有一些熟練的族人操作才能順利完成。


    並且對於空間的利用率,也需要進行提升。土坯房內部的空間很大,足以容納10-15人,可是對於一些有家小、有配偶的族人來說,著實有些不太方便。雖然這個年代還是史前的原始文明,但不代表沒有形成一些家庭的概念。


    為了提升部落的凝聚力,推動部落的發展,張洪現在就要逐步地在部落樹立家庭的觀念,為以後部落的“私有化”打下基礎。


    為了解決住房問題,張洪想到了後世的合租房——沒錯,就是連儲物間、地下室、客廳都能被房東們隔成小房間的合租房,後世都在用,那麽在這個時代,用一下這種房子的基本結構,也是很合適很符合邏輯的吧?


    當然張洪倒不至於連一些基本的房屋空間也給“優化”掉,每座房屋還是有一些儲物室、客廳等類似的功能空間,盡量給部落的族人,在休息時有個安靜、不那麽吵鬧的房間。


    另外,各個部落已經很多次向張洪反映,他們要搬出山洞,跟熊部落一樣,修建圍牆和房屋,讓族人在更加寬敞溫暖的地方生活。


    張洪明白這些人在看到熊部落的住房和圍牆裏麵的生活後,那種向往和渴望,但他也明白,如果單純依靠他們自己,即便是張洪把建造圍牆的方法和各種技術都教給他們,他們也沒有那麽多時間和勞動力來建造,反而會耽誤他們自己的生活節奏。


    當然,他們的需求還是要滿足的,正好,熊部落自己領地的範圍也要繼續擴大,雖然圍牆還能用上好幾年,但不斷增長的牲口需要遷出去,分散到各個養殖地集中養殖,而這些牲口在每天晚上,就不用趕到圍牆裏,而是就近在養殖地進行休憩,這些養殖地也會建造一些堅固的房屋和圍牆,防止野獸或者潛在的敵人襲擊。


    而建造這些養殖點、幫助其他部落建房、解決族人的住房問題,光靠夯土為牆、壘石為屋,就有些拖時間了。後世張洪生活的農村,雖然還有不少土坯房在使用,但大部分都在改革開放後逐漸變成了磚瓦房,直到變成商品房。


    那些磚瓦房,現在應該可以解決熊部落在建造房屋方麵遇到的問題。


    在部落的西北方向,離部落大概十裏左右,有一處小土坡,高出地麵十幾米,上麵生長著一些樹,因為地形的原因,不太適合種植莊稼和蔬菜。


    經過探查,這裏有很多的黃土,黏性足夠,正好張洪需要燒磚和瓦,要用到大量的黃土,於是這裏就成為了今年開春新建的第一個新產業——磚瓦坊。


    平心而論,建造土坯房倒是難度很低,而且效果不見得比磚瓦房差,但是土坯房也有一些缺點,比如蓋起來比較慢,不能蓋太高等,遠沒有用磚瓦更加靈活。


    小時候,張洪就見過農村蓋房子,一板車一板車的紅磚或者青磚,被卸下來之後,他也跟小夥伴一起玩過過家家的遊戲,用青磚搭房子,然後再加個屋頂,蓋房子是童年經常做的事情。


    製作磚瓦從技術上來說沒有什麽挑戰性,主要還是在於產量和效率。


    采集黃土倒沒有什麽難度,隻要將表麵的雜草去掉,往下挖就行了,挖出來的黃土,需要先進行破碎,將其中的石子和雜物給去掉。當然也不是什麽土都能用的,生產磚瓦使用的是地表以下一米多深的高純度黃色粘土,因為隻有土質較厚的地方才有黃土,所以這個山包往下挖上一米左右,才有符合的黃土,也算是屬於比較特殊的資源了。


    將地表黑色土壤清理幹淨,用鋤頭挖掘,族人們用背簍運輸到山包不遠處的製胚地點,每製作一次土坯需要用背簍馱運數百筐黃土。


    這些黃土旁邊有個池子,是用來攪拌黃土用的,池子不深,隻有半米左右,但半徑有3米多。


    通過竹管水槽跟小溪那邊互通,用水的時候,隻要在小溪旁邊提水倒入水槽,這些水就能沿著水槽流入到這個坑裏。


    張洪讓人用竹子編成了有孔洞的大篩子,四周用粗木固定,斜斜地搭在木架上。黃土的初步破碎,是將采集來的黃土,攤開在平整硬化過的地麵上,用牛拉著石滾,在上麵反複壓,壓完後,用鐵鍬鏟起來,往立在旁邊的篩子上揚,經過孔洞的篩選,將大的顆粒給篩出來。


    篩過的細土,還要混合上少量的沙子,加水攪拌均勻後,集中堆放在挖好的平整圓形坑裏麵,放入適量的水,等水滲透充分,然後牽上一頭牛在土坑裏來迴踩踏,直到黃土與水分充分結合,具有足夠粘性,能夠塑形為準,踩踏揉土過程大概需要一天時間。第二天,待揉好的黃土收水後,將黃土收攏成堆,鋪上粟杆編成的草席,定時灑水防止水分蒸發。


    為了避免太陽直射造成黃土幹燥,在這裏還搭了一個草棚,即便是下雨天,也能容納族人在這裏製作泥胚。在製作泥胚時,需要在幾天內將揉好的土坯全部做成磚塊,否則超過一個星期土坯水分蒸發後就不能使用了。


    之後就是做生磚,也就是未燒製前的磚胚。做磚的主要工具有模具、繩弓、墊板,幾樣工具需要相互配合使用。


    模具是做磚專用的模具,用四塊木板拚接而成,可以卸下,做好的磚胚,長度在20厘米,寬10厘米,厚5厘米。基本上一坑的泥土有個10立方米左右,按照1立方米能製作1000塊磚胚來算,這一坑做成這種體型的磚,可以做1萬塊。


    做磚胚時將模具放在操作平台上,盒子底下放上墊板,用繩弓切割一塊土坯,雙手將土坯抓在手上高高舉起,用力砸入模具裏麵,或者用木錘使勁砸實,再用繩弓將模具表麵多餘的土坯割掉,把墊板與模具一同運到盛放生磚的木板上整齊擺放,再用右手將模具側麵的鎖扣解開,鬆開夾板,取出模具,這樣生磚就算是做好了,接下來的時間就是等待它自然風幹。


    風幹的過程會持續較長的時間,好在這段時間不需要怎麽看護,防止暴曬就行,這段時間裏還能再做更多的磚胚,所以也不算浪費時間。


    等到晾幹之後,就需要放到窯裏進行燒製了,這一步有些困難,即便是有燒窯和煉鐵的經驗,也不適合用來燒製磚塊。因為要大批量燒製,需要建造更大的窯。


    結合後世的經驗,張洪決定在山坡附近,先掏一個窯洞出來,等第一批磚燒好之後,可以用這些磚,再砌成地麵上專門用來燒磚瓦的窯出來。


    掏好的窯,深約3米,高2米5,為了讓窯裏充分燃燒,還在頂部用竹筒打了幾個煙囪,用來排氣。


    晾曬好的磚胚,按照一定的位置進行擺放,縫隙之間用煤炭給填充起來。一次可以燒製三萬塊磚,裝窯一次基本上需要一整天的時間。裝窯完成後要將窯門、天窗、地窗密封,窯門修成灶台的樣子,裏麵有火塘,有觀察窗。


    燒製的時候,前兩天用低溫文火緩慢加熱,防止升溫過快發生裂口。第三天溫度達到後,開始加旺火煆燒,並通過觀察窗查看顏色變化,這樣連續高溫煆燒三天後就不用添加煤炭了,燒製到第七天後用泥漿把天窗、地窗和窯門封死,把窯頂水槽中裝滿水,用鐵釺從水槽裏往窯內扡插,讓水槽裏的水緩慢流入窯內,達到在無氧條件下降溫的效果。待窯內冷卻結束,即可打開窯門將燒製好的磚瓦取出。


    這樣做好的磚,顏色發青,很是堅硬,硬度上跟石頭也差不多。


    第一批的3萬塊磚,很快就派上了用場:用來建造一座更大的磚窯。


    新建造的磚窯,從天空往下看,是一個圓角矩形的樣子,長20米,寬5米,在正麵,每隔5米還開了一個小門,用來運送磚塊和燃料。


    整個磚窯高3米左右,內部也用磚塊和石頭隔成了一個個的小房間,可以分別對放在房間裏的磚塊進行煆燒。


    頂部比較難處理,張洪知道用穹頂的方式,可以很穩固。


    限於技術的不足,在建造穹頂一開始時,磚窯裏麵就開始分隔,每隔一定的距離,就建造一堵牆,不僅用來支撐頂部,還能將整個磚窯的空間給隔開,合理利用。這樣頂部的拱形屋頂,跨度就沒有那麽大,隻有一米多一些,這樣,連續幾個拱形相互連接,就形成了整個磚窯的頂部。每間燃燒室也修好了煙囪,從頂部穿出,用來排出煙氣。


    為了保持磚窯牆體的穩定和減少內部溫度的散失,張洪還讓人在磚窯外側堆了很多泥土,跟磚窯頂部齊平,隻留幾個觀察窗和添料口,另外就是每間燃燒室留上一道門。


    修建好的磚窯,有4個大的煆燒室,靠近裏麵,是堆放磚胚和燃料的地方,往外走,是一堵臨時的牆,牆上有開窗,用來填放燃料和觀察,再往外,就是磚窯的門。


    這樣的磚窯,一次性能燒出大概15萬塊的磚,而持續的時間,隻需要3-5天。


    從取土開始算,到最終磚被搬出來,大概需要半個月的時間。最耗費時間的,就是製作磚胚的過程。


    有了磚,瓦也要製作。


    製作瓦片,要比製作磚塊更麻煩一些。


    瓦片是有弧度的,這樣才能讓雨水順著瓦片形成的溝槽流下來,防止屋頂漏水。一開始,族人用手搓出來的瓦片,弧度總是不統一,哪怕是同一個人做出來的瓦片,兩塊之間都會有一些差別。


    後來張洪迴想到,製作瓦片需要用到類似木桶的工具。


    部落的木桶是由一塊塊帶有帶弧度的木板捆紮到一起做成的,在製作瓦片的時候,也可以用到這樣的工具。


    將發好的泥土揉平,放在一個長約2米1、寬40厘米、厚3厘米的木框中,然後用木錘反複捶打,捶打完成後用繩弓每隔30厘米切開;接著拿出構成一個木桶的7塊帶有一定弧度的木板,將切開的泥板覆蓋在木板上,讓泥板與木板結合緊密。等到泥板陰幹,就能得到相同弧度的瓦胚了。


    由於這個木桶的半徑固定,所以構成木桶的木板,能夠大量生產且不會有太大的區別。


    除了這種瓦片,還需要有蓋瓦和屋脊上的脊瓦,為了固定瓦片不至於因為刮風下雨掉下來,還需要在有些瓦片上麵進行打孔,方便後麵用鐵釘將瓦片固定在屋簷下麵的房梁上。


    這些瓦片煆燒起來跟磚一樣,都需要慢慢地升溫,到第三天才能加大火力溫度。


    新式磚窯很快就產出了第一批合格的磚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前部落生存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隻想鏟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隻想鏟屎並收藏史前部落生存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