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洪看來,熊部落今年要大規模開墾荒地,時間很緊張,那組織耕地培訓教學和訓練十分有必要,也將十分有效。


    這個時代的原始人,別說耕地了,連種植的意識都沒有,平日采集的野菜、草籽,隻要能吃的,從野外找,從來沒想過還能進行種植。


    但作為一個華夏人,天生自帶“種地”天賦,去年的幾百畝土地隻是個開始,今年,才是要大顯身手的時候。


    日子一天天的過,煉鐵坊和木工坊生產出來的鐵犁越來越多,熟悉耕地的耕牛也越來越多,通過白天的學習和操作,更多的族人初步學會了耕牛、鐵犁以及其他農具的使用。為了將東北土丘處給利用起來,通往東北邊那個山包的小徑,也被族人用各種夯土工具夯實、拓寬,形成了一條簡易的、可以用來通行牛車馬車的道路。


    等到天邊又響起隆隆的雷聲後,一場持續三天的降雨預示著春天的到來。


    春雨貴如油,雖然對現在的部落來說並無什麽用,可下過雨之後,田野裏、小溪旁不知名的花草樹木都泛起了綠意,與之前光禿禿的景色比較,顯然更讓人心情愉悅。


    下雨持續的時間很長,但降水量並不高,全部都是毛毛細雨而且時斷時續的,雖然給熊部落耕地培訓造成了一定的麻煩,可是影響並不算太大。


    三天後天氣晴朗了起來,東風吹來,帶來些許涼意,但更多的是溫暖而緩和的春風。照例宰殺了一頭羊、豬和鹿用於祭天,向上天禱告祈求豐收之後,熊部落迎來了又一年的春耕,這也是張洪來到這裏的第三個年頭。


    “喔~吼……”


    走在道路上,遠處的森林裏傳來一些動物蘇醒、搏鬥的聲音,但對於熊部落種地的人來說,這個聲音過於遙遠。


    部落裏兩百多號人分成兩支隊伍,分別去往東邊和南邊,浩浩蕩蕩、龐大的隊伍沿著道路前進,牛聲馬嘶,傳遍了整個田野。


    周圍從漫長冬日醒來的野獸們,見到如此龐大的隊伍,隻能跑向更遠方活動。


    黑皮對手中握著的犁把很是熟悉,畢竟學了這麽久的時間,這些天幾乎做夢都在犁地。不過看著腳下的土地被手中的曲轅犁犁開、如同一條黑色的長蟲翻了個身,聞著土地裏那特有的泥腥味,黑皮竟覺得犁地也是一種享受。


    本身也不需要自己怎麽用力,隻要注意拉動韁繩,讓前麵牽引的牛不要偏離方向就行。


    半天的時間,黑皮也不知道在這塊田裏轉了多少圈,好在周圍還有很多跟他一樣的人在耕地,或者跟在他們後麵,用一個長長的木框在犁開的土地上來迴移動,那個叫做“耙”,是用來把泥土弄的更鬆軟、顆粒更小的農具。


    黑皮不知不覺間已經知道了很多農具的用途和名稱,不記得不行啊,熊部落那些人可是真拿鞭子和戒尺往自己身上抽,而且據他們族長所說,學會的這些東西,等到時候是要迴自己部落用的。


    “不知道熊部落說的是不是真的,種下一個一點點大的草籽,到秋天能收獲幾千幾萬顆?”黑皮對此不是太相信,不過這又有什麽關係呢,熊部落說是真的,那便是真的好了,畢竟粟米飯,他也隻吃過一次,味道真的很不錯,甚至感覺要比肉還要好吃。要是真像他們說的那樣收獲頗豐,那豈不是今年冬天自己也能吃上自己部落收獲的粟米飯?好好耕地,以後天天要吃粟米飯。


    一想到這裏,身體裏仿佛又從哪個角落湧現出一些力量,握著犁把的手更穩了。


    “今天是春耕第一天,我們分別在土丘(東北高坡那裏)南邊、東邊和圍牆南邊的土地上同時開始耕地,這三個地方開墾出來的麵積差不多,都在300畝左右。”巫向負責這三個地方春耕的熊大、熊奇和羽落要來數字後,進行了比較,“其中南邊因為開墾最早,土地也最軟,用20個犁就達到其他兩個地方的30個犁的效果,由此可見經常種植、耕種的土地,要比一塊新田更好開發。”


    “那是自然,去年我們還挑了那麽多的糞灑在上麵呢,”熊二得意地說,“我去年挑的最多,族長要的實驗田施肥,幾乎都是我帶著人去幹的。”


    “現在唯一的問題是犁的數量還是差了一些,有些牛隻能待在草地上吃草休息,沒有更多的工具讓它們幹活,有些浪費,”熊大眉頭緊皺,“要是打鐵的那邊速度更快一些,耕地的速度會更快。”


    “在做了在做了,現在爐子就那麽多,再催也加快不了多少啊,”熊山一臉無奈,這些天快被這幫人催瘋了,“鐵礦石開采出來也是要處理的啊,需要先破碎成粉末或者小顆粒狀,然後才能放到坩堝裏,扔到爐子裏進行煆燒。這段時間河流又封凍,水流量太小,水碓的用處不大。現在鐵礦石的破碎都是我們用人工敲打了,要不是我們還有一些鐵錘,一滴鐵水你們都得不到。”


    “這些的確不能怪你們,”張洪製止了幾個人的爭吵,“時間還有的是,不需要這麽著急。”


    是的,時間還有很多,以後世的經驗來說,可能種植某種農作物的窗口時間就那麽幾天,但粟顯然沒有那麽特殊,從春天到夏天幾乎都可以播種。


    由於張洪有其他的計劃,不可能無限期拖著耕種,而且其他部落也需要支援,熊部落預計在一個月內,把今年計劃的種植數量給完成。雖然部落在冬天的時候把今年耕地麵積從3000畝提升到了6000多畝,翻了2番,但張洪不是沒有信心成。


    首先是曲轅犁的大量生產、製作、使用,雖說大量,但隻有不到80個可用,不過這種農具的效率要比去年的直轅犁要強上很多;


    接著是牛的使用,這些牲口盡管還是有些不太習慣耕地,可是鞭子卻教會了它們,最好按照後麵那個兩腳獸的要求去做,不然會疼,而且也吃不到那麽多美味的飼料。


    此外,部落去年秋冬季節,也提前將一些地方給平整、清理了出來,大大節約了現在的時間。


    張洪並不著急,今年做好了這麽多的準備,即便是8000畝土地,按照一組犁一天犁2畝的速度來計算,擁有80副鐵犁的熊部落,完全耕完也隻要一個月的時間。


    更何況熊部落不僅僅隻有80副鐵犁,還有更多的牛在馴化中,還有更多的犁在煉鐵廠打造。


    熊大等人帶著各自的隊伍在三塊地上開墾,張洪則帶著族中的一些女性篩選種子。


    去年秋冬季的時候已經篩選過一些合適的種子,但數量不夠,隻有2000多公斤,差不多隻能滿足三分之二的種植需要。而且今年還要幫助其他部落種植,這些種子也要考慮進去,按照每個部落犁地犁上500畝計算,至少還需要近3500公斤的種子。


    這些實在是沒有辦法滿足了,總共就收獲了8萬斤,而且這其中已經吃掉了不少,剩下來的大個頭的粟籽,能當做種子的,也就堪堪3000多公斤。


    為了保證每個部落都有種子可用,隻好降低一些標準,再湊齊3000公斤種子再說。


    去年的試驗田,通過充足的水肥和驅蟲以及田間管理,整體上來說效果很好,種到地裏長出來的粟苗普遍要比其他種子長出來的大,而且結的粟質量也更高:空殼率更低、粟穗更重。


    今年也準備這樣來做,不僅僅將整個南邊300多畝的熟田當做實驗對象,還在東邊也種上了一些,並且還將這種方法用在部落其他植物的種植上麵,比如菽、綠豆等。


    能夠讓一塊農田高產的方法有很多,在沒有化學藥劑、各種人工化肥的原始社會,所依賴的,就是肥沃的土地本身,還有發酵後的糞肥,另外,再加上田間管理,這樣才有可能有較大的收獲。


    在即將開墾的6000多畝土地上,除去當做種田、試驗田的500畝粟田,剩下的還要再分割出大概500畝,用來種植菽。種菽倒不用跟種植粟一樣,一壟一壟地灑種子,而是需要用“播”的方法:隻要在修整好的田壟裏,每隔一段距離,就刨個小坑,捏上2-3粒種子放進去,再刨點土蓋起來就成。


    即使是這樣,每畝也要大概6-10萬粒的種子,保證每平方米在80-120粒左右,大約每畝10斤。以部落篩選出來的種子來看,還差個1000多斤,畢竟冬天的時候發了不少豆芽,吃了不少豆腐。


    張洪也頗感後悔,當初就是嘴饞,而且閑的手癢,要是當初忍住不吃的話,種子肯定能留下不少,至少不會在種子上有這麽大的缺口。


    沒辦法,隻能將一些不怎麽飽滿或者個頭小一點的用來充當種子了,反正田地是不能空在那裏,總歸是有點收獲,希望能夠在土地的滋潤和人工的幹預下,能夠結出更加飽滿的黃豆吧。


    這件事也給他提了個醒,以後一定要儲備好足夠多的種子,防止類似尷尬的事情再發生。


    這500畝黃豆,張洪準備種植在新開墾的土丘附近,因為黃豆的根具有集氮的作用,隨著今年部落土地開墾的麵積急劇擴大,糞肥嚴重不足,隻好先通過這種方式,自然地提升土地的肥力。


    土丘周圍還有很多適合種植苜蓿草的地方,這些也需要進行簡單地開墾,至少要把上麵生長的一些野草都給清理出來。既然是種植,就需要人工幹預,畢竟合理的種植要比隨便灑一把種子靠天收,收成絕對更高,能得到的青儲飼料也就更多。


    去年冬天這些青儲飼料再搭配上一些製作豆製品的豆渣,保證了牲口們的口糧,可謂勞苦功高。而且今年部落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任務,就是擴大牧草的種植麵積,提升部落青儲的庫存量。


    要知道,部落喂養這些牲口所需的草料,基本上就是從熊山北麵和周圍種植的苜蓿草上麵收割而來的,隨著部落牲口群的擴大,這些草場的壓力也越來越大,需要更多的土地來種植牧草。


    當然,要是現在突然有一大塊草原,熊部落就沒有這個必要專門種植了,天然草場,讓張洪很是垂涎。


    去年種植的紫花苜蓿,割了4茬,每收割一次,能得到500-1500公斤鮮草不等,平均下來畝產在5000公斤左右,曬幹成幹草,也能有個1000多公斤。


    從去年夏天開始,北麵的山坡上就連續不斷地產出這種深受部落喜愛的飼料,也在冬天養活了成群的馬牛羊等牲口。去年最後一茬苜蓿草,收獲了2000多斤的種子,按照每畝5斤播種量,足夠把土丘北麵——那塊沒有開辟成粟田的土地給種滿。


    去年的時候,部落周圍移栽了很多果樹,在春雨的滋潤下也開始發芽,它們移栽的時間尚短,至少還要2年左右,才有開花結果的可能。不過現在部落的食物很多,來源也豐富,這些果樹目前還派不上大的用場。


    種植業對季節的要求很高,雖然張洪說不在意速度,但族人們都想著早點給幹完,還要投入其他的事情。這些天部落的族人們很是忙碌,種地很是辛苦,基本上每天天不亮就得起來,拉著牛車、驢車,帶著工具和犁,去各個方向開墾土地。


    新開的土地需要用犁翻過一遍後,再用耙耙上1-2趟,將土壤裏麵的硬塊、石頭、樹根、草根地被清理幹淨,然後才能進行種植。這個時候,如果要想提高產量,就需要族人起壟。起壟用鐵鍬,在耕好的田中,沿著一個方向鏟出一條寬在10-15厘米、高出地麵5厘米左右的壟,相鄰兩條壟的距離也在10厘米左右,然後將種子播撒在壟上麵,再覆土。


    壟由高凸的壟台和低凹的壟溝組成。其優點有:壟台土層厚,土壤空隙度大,不易板結,利於作物根係生長;壟作地表麵積比平地增加20%~30%,晝間土溫比平地增高2~3c,晝夜溫差大,有利於光合產物積累;壟台與壟溝位差大,利於排水防澇,幹旱時可順溝灌水以免受旱;壟台能阻風和降低風速;利於集中施肥。


    所以在部落的耕地裏,經常看到這樣的景象:一頭牛拉著犁往前慢慢地走,後麵跟著兩頭驢子拉著耙,耙上還站個人;耙後麵則跟著兩個族人沿著耙過的土地,起壟;


    經過一個多月的耕種,部落周圍的幾千畝土地全部被撒上了粟種,有些種植的早的土地上,已經有不少粟開始發芽了。為了防止鳥類在田裏破壞新芽,每天都有族人沿著田地裏的田埂進行驅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前部落生存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隻想鏟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隻想鏟屎並收藏史前部落生存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