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羽絨服”漏風跑毛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張洪等人,好在最外麵的獸皮大衣還是挺厚實的,讓“羽絨服”多少也發揮了一些作用。張洪在驚訝之餘,更多的是高興,族人們能夠從生活中出發,發現一些連他都不知道或者疏漏的事情,並且能進行改進,這比捕獵到一大群獵物都要讓他開心。
不過采用這樣的方法來製作羊毛氈,質量不能保證之外,效率還很低。隻能讓他們沒事的時候來做一些了。
這些毛氈迴頭會用在製作帳篷上,甚至大衣的內存裏麵。
羊毛的使用,張洪不是沒有想過,但後世的思維,更傾向於讓他對羊毛進行更精細的加工,比如製成羊毛衫這樣的成品,忽略了這些原材料本身,隻要稍微處理就能派上用場。
這件事讓他有了警醒,畢竟自己不是全能的人,總會有一些疏漏。
一年之計在於春。
除夕夜的爆竹聲猶在耳邊,族人們還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之中,但張洪已經開始籌劃今年的建設目標。
這些天來,張洪將冬季出行行程中,記錄在日記上的一些想法拿出來,反複迴想和翻閱,真讓他找出來不少能夠改進的地方。
先是大家都同意了在開春春耕後,從部落往東、西道路兩個方向上修建幾座“驛站”,用來充當各部落之間互相溝通時,臨時休憩的地點:
明年的計劃中,打算在東西兩線各自修建3個驛站,並且改造沿途2個部落的生活區,讓他們從山洞中搬出來,習慣住在有圍牆和柵欄保護的建築內。當然幫助他們改造並不是無償的,他們首先得根據熊部落的要求準備建房的材料和物資,然後還要找一塊地方來建造,最後還給熊部落一些物資,比如獸皮或者粟米、麻等原材料,或者以“勞務輸出”的方式,用自己的勞動力來換取熊部落的建築材料、技術等。
事實上,幫助這些部落從山洞裏搬到平地上,也是張洪特別想推進的一個想法——每次去他們的山洞,不僅昏暗,而且味道極其難聞。山洞的容量也是有限的,在部落的生產能力越來越高的時候,原本為部落提供庇護的地方,也逐漸成為了限製發展的枷鎖。
張洪設計的磚窯,預計在春耕之後就能破土動工,到時候燒製出來的磚瓦,就可以隨著貿易的線路,運輸到各個部落中。張洪不是沒想過,把這些最基礎的產業放到各個部落裏,但現實還是有不少的問題,比如原材料提供的問題、運輸的問題,現階段,還是放在熊部落來生產最符合實際,各種成本也最低。
當然,除了修驛站,還有就是旅程途中保暖的問題。
冬日保暖是個很重要很嚴肅的事情,在這次長途行動中,張洪親身體驗,鵝絨做成的羽絨背心,放在兩層獸皮的夾層裏,保暖效果是真的很好,要比兩層皮衣穿起來還要保暖;
這就需要部落有更多的鵝。
去年發現一群大雁的落腳點,今年也可以利用起來,再抓上一些進行養殖。從春天開始養,在夏季的時候可以收集它們身上褪下來的絨毛,等到秋天還會再長。
在羽絨服外麵,如果再套上一件由麻布和獸皮混合縫製成的大衣,那幾乎就感覺不到寒風的侵襲。
不過也不是完全無懈可擊,寒風還是會順著衣服上的縫隙往身體裏麵鑽,尤其是雙手,即便有手套的保護,還是經常被凍的冰冷,失去靈活性,隻能放在雙腿中間焐熱。
最新版的手套也就根據族人們的反饋給設計並製作出來了:雙層麻布夾著鴨絨作為內襯,外麵再包裹著裁剪很薄的鹿皮,讓整個手套變得很是保暖,而且不像之前的那種透風且沉重。
部落各種刀具也越來越豐富,對各種動物的毛皮利用也越來越好,比如這種手套上的鹿皮,以現在熊部落的技術,就被族人們削成了兩層。
還有一個重要的地方需要加強保暖,就是爬犁上,這次部落製作的爬犁,算是很寬敞了,就是有點透風,哪怕墊了厚厚的草墊也有寒風嗖嗖地從屁股往上鑽。為此,部落現在急需一種能夠塗抹在麻布上、用來封堵住麻布上網眼的材料,用來製作類似後世油氈布一樣的東西。
而熊花發明出來的毛氈,再經過處理之後,應該能夠作為各種車輛、房屋等空間縫隙的填充物。
在旅途中還有另一個問題需要引起注意,就是食物補充的問題。
雖然冬季很是寒冷,極其不適合在野外行動,但是從食物保存的角度來看,反而是保存難度最小的季節,天然的低溫讓蚊蟲、蒼蠅無法活動,而零度以下的氣溫,也讓這些鮮肉不需要任何處理就凍成硬梆梆的凍肉,食用的時候,隻要解凍就行了。
比如這次出行,就直接帶上了一爬犁的肉幹或鹹肉,防備著在野外毫無收獲的情況下,還能有食物保證。但在中途沒想到能獵取到這麽多的野牛野馬肉,稍微處理一下扔在爬犁上,不用半天就能凍的硬邦邦,完全不用操心怎麽存儲的問題。
不過隨著氣溫的逐漸迴暖,食材保鮮的問題不得不考慮了,在部落裏還好,有山洞,鹹肉和肉幹也不會壞的那麽快,總能保存一段時間;但在野外旅行途中,天氣炎熱很容易就會變質,即便是肉幹和鹹肉,也會因為保存不當而產生一些輕微的變化,影響口感,甚至危害族人的身體健康。
針對這種情況,最好的辦法就是帶上粟米這種方便保存、運輸並且營養豐富的食材,肉食的話可以沿途打獵來補充一些。
理想情況下的食物補充很是簡單,可是實際中仍舊產生了很多問題:比如這次雪地中的捉馬行動,由於充滿了不確定性,再加上天寒地凍的天氣情況,部落根本沒有時間花在狩獵上,那族人隻能吃事先準備的鹹肉和菜幹,包括一些粟米。雖然勉強能吃飽,但做法還是很複雜,部落急需一種能夠在運動途中就能補充熱量和營養的食物。
好在族人不經意間發現了奶酪的製作方法。
要說大部分華夏人都認為奶酪起源於西方,可是關於奶酪的起源迄今沒有定論,沒有人知道第一塊奶酪是在什麽時候、什麽地方製造的。但是,很多人想不到,全球現有的曆史最悠久的奶酪,在華夏。2014年,中國新疆羅布泊小河墓地,科學家發現了公元前1615年的奶酪實物,距今已有3600多年,是目前發現的世界最古老的奶酪。這比羅馬文獻中出現的奶酪足足早了1600多年,充分證明了中國人在夏末商初就開始製作、食用奶酪了。
熊部落得到奶酪的製作辦法純屬偶然。
熊葉,是部落裏專門收集牛乳和羊乳的族人,因為之前部落裏的野牛有不少帶牛犢子的,張洪一度產生了讓部落也喝牛奶的念頭。
當時他想要給族人們增加營養,故而讓幾個族人專門負責收集,但因為野牛的乳汁分泌的太少,遠遠比不上後世專門生產牛奶的奶牛,並且部落對小牛犢子更是看重,所以擠牛奶這個事情也就暫時擱置了,張洪便計劃等部落裏牛足夠多的時候,再繼續這個工程。
工程停了下來,原本擠牛奶的這幾個族人,陸陸續續也都被其他工坊要走了,隻留下她一個剛剛能夠幹活的小姑娘,繼續著對這些牛犢子的照顧,偶爾擠一些出來嚐試著喂一些其他動物的幼崽。
秋季的時候,正式部落開始擠牛奶的時候,不過因為產量太少,而且喝下去之後就拉肚子,讓族人們失去興趣。有一次盛放牛奶的桶裏還剩一些牛奶,沒有刷,而擠奶的族人那幾天恰好去幫助製作羽絨服了,等她幾天後迴來,發現裏麵殘存的牛奶底部結成了一些幹硬的東西,吃起來味道還不錯。
這種東西原本張洪以為是奶酪,但更應該稱唿奶幹。奶幹一度讓族中的小孩子們很是歡迎,但沒幾天擠奶的工作就被暫停了,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而熊葉在之前擠奶時,也聽那個族人說過可以把牛奶放放,等幹了之後就好吃。
她擠了一大桶的牛奶,放在鍋中加熱了一小會就給盛了出來,聽族長說什麽高溫消毒什麽的。然後將盛出來的牛奶放在房間裏,從麻布坊那邊要來一塊麻布,蓋在上麵,防止灰塵落入;等過上幾天,水桶裏的牛奶自然分層,用幹淨的麻布過濾一下,將上層的清澈一些的給倒掉,然後把剩下的給收集起來。
收集起來的凝乳,跟沒有凝結的豆花一樣,熊葉做過豆腐,也按照做豆腐的辦法,將這些凝乳放到模具中壓成型,並擠出多餘的水分。
跟點豆腐一樣,熊葉也嚐試了用各種材料來點,隻不過最終還是用鹽水泡效果最好。
做好的奶酪,熊葉吃過之後便吐了出來,太難吃了,恐怕部落裏沒有人會喜歡這個東西的。
於是做好的十幾塊奶酪,就這樣被放在了房間裏,冬日房間裏火炕一直燒著,溫度溫暖,而這些奶酪也就扔在房間角落的竹筐裏,被蓋上蓋子放在一旁。
同房間的族想勸她把這些散發著異味的東西給扔掉,被她拒絕了,好在異味持續的時間不長,放在角落裏的時間一長,包括她自己,都忘記有這種東西的存在了。
好在在過年時的大掃除中,熊葉把這個東西給清理了出來。
由於之前嚐過這個東西的味道,熊葉並沒有鼓起勇氣再次去嚐試,並且這個奶幹的表麵居然有些地方有黴菌出現,這一度讓她以為是放壞了,正準備扔掉的時候,正好碰到了來居住區檢查炕的熊木等人。
熊木接過去,翻來覆去地查看著。
原本白色的奶塊變成了淡黃色的硬塊,手摸上去,有一種光滑的質感。
用小刀切下一塊放到嘴裏細細嚼著,品嚐著白色奶塊散發出來的味道,雖然怪怪的,但沒有什麽難以接受的味道,口感居然還不錯,於是熊葉和奶酪就這樣出現在張洪的視線裏。
張洪自然知道奶酪的作用,後世橫掃歐羅巴大陸的上帝之鞭阿提拉和成吉思汗,他們的部隊就會隨身帶著這些東西,當做幹糧,用來補充作戰時的體能消耗。
在知曉熊葉的故事之後,張洪也開始製作這個東西,奶酪。
“以炮以燔,以亨(烹)以炙,以為醴酪。”
製作奶酪的第一步是將乳清與凝乳分離,為了更好地達到這個效果,從野外收集到不知名的酸果——保存到現在居然還沒有壞——就被碾碎加入到牛奶中;
然後是將凝乳中的水分去除,並在模具上壓實。模具是個大圓桶,可以放上好幾斤的凝乳,基本上現在部落一天的牛奶量隻夠填滿兩個模具。
接著就是將定型的奶塊放在盆裏用鹽摩擦,給它洗個鹽浴,這樣會讓它更有風味,同時也能減少一些有害細菌的繁殖。
做完這些,就要放到架子上發酵了,因為是第一批,張洪決定後麵要經常來品嚐這個奶酪的發酵程度,確定最佳的食用時間。
隻要這些奶酪能夠成功,那麽即便遠距離出行時緊急情況下,沒有多少食物補充,每個人攜帶上一些,再帶上水,就能維持基本的吃喝問題,讓族人在緊急時刻能夠快速補充營養和熱量。
長途行動還有必須要解決的一個技術問題,那就是方向的辨別。
沒有gps和各種電子地圖的指示,在野外如何保持方向、不迷失道路,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張洪這次出去,憑借著前世探索隊的經驗,能夠明顯感覺到沿途各個部落所修的道路,有著很大的改進空間,比如原本可以直接沿直線連接的兩處地點,非要拐個大彎,一處兩處可能是為了避開樹林、巨石這些障礙,但西線這一路上,像這樣的地點有很多,粗略算下來,有至少30多處。
這個可能跟各個部落修路的水平有關,有時修著修著,路就開始偏移,發現偏移後,路也修的差不多了,怎麽辦?拆掉重新修嗎?那就隻能將就著用唄,再繞迴去就是,反正比原來也多不了多少距離。
一個部落如此,各個部落都如此呢?所以導致各個部落之間的道路,即便沒有障礙物存在,也被修的歪歪斜斜的。
還有一個需要指南針的原因,張洪不可能一直圍繞著熟悉的這十幾個部落打轉,不去探索更遠的地方。
以這次冬季尋找野馬為例子,張洪為了避免迷失方向,每經過一段距離,就會插下一麵旗子或者將旗子捆在樹上作為沿途的標記,迴程的時候也會沿著這些標記返迴。
中途有過兩次,標記的旗杆被刮斷或者被野獸破壞,那兩次就差點迷失方向,要不是有族人還勉強記得周圍的地形,找到了下一處地點的旗幟,那麽張洪等人現在搞不好還在雪原上打轉呢。
這兩次的教訓讓張洪加大了對沿途插旗子做標記的力度,縮小兩個旗子之間的間隔,也讓他極度渴望得到能夠辨別方向的東西——磁石。
其實現在也不是沒有辨別方向的方法,隻不過限製條件很多,比如夜晚看北極星,可以分辨出北方,但夜晚也不趕路啊;白天的時候倒是可以依靠陽光,但限製依舊也有,有時候天氣陰沉或者下雪,這種辦法就沒法使用了。
而如果有了磁石就不同了,稍加打磨就可以製成指南針,再結合現在的手繪地圖,至少可以保證外出上一兩百公裏的範圍不會迷路。
磁石礦沒有發現,但去年在鐵礦石開采地發現了伴生的磁石,雖然隻有不到拳頭大的一塊,但已經足夠部落製作出幾十個能夠指示南北的指南針了。
將這塊磁石給敲碎,由於結構的原因,這塊磁石碎成了大大小小的很多塊,但基本上都是細長狀的,這些隻要稍加打磨,就可以用細線吊著,讓這些磁針的兩端達到平衡,靜置一段時間後,就能知道南方和北方了,在北極一端做好標記,這根磁針就能夠讓族人在野外不至於迷失方向了。
不過采用這樣的方法來製作羊毛氈,質量不能保證之外,效率還很低。隻能讓他們沒事的時候來做一些了。
這些毛氈迴頭會用在製作帳篷上,甚至大衣的內存裏麵。
羊毛的使用,張洪不是沒有想過,但後世的思維,更傾向於讓他對羊毛進行更精細的加工,比如製成羊毛衫這樣的成品,忽略了這些原材料本身,隻要稍微處理就能派上用場。
這件事讓他有了警醒,畢竟自己不是全能的人,總會有一些疏漏。
一年之計在於春。
除夕夜的爆竹聲猶在耳邊,族人們還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之中,但張洪已經開始籌劃今年的建設目標。
這些天來,張洪將冬季出行行程中,記錄在日記上的一些想法拿出來,反複迴想和翻閱,真讓他找出來不少能夠改進的地方。
先是大家都同意了在開春春耕後,從部落往東、西道路兩個方向上修建幾座“驛站”,用來充當各部落之間互相溝通時,臨時休憩的地點:
明年的計劃中,打算在東西兩線各自修建3個驛站,並且改造沿途2個部落的生活區,讓他們從山洞中搬出來,習慣住在有圍牆和柵欄保護的建築內。當然幫助他們改造並不是無償的,他們首先得根據熊部落的要求準備建房的材料和物資,然後還要找一塊地方來建造,最後還給熊部落一些物資,比如獸皮或者粟米、麻等原材料,或者以“勞務輸出”的方式,用自己的勞動力來換取熊部落的建築材料、技術等。
事實上,幫助這些部落從山洞裏搬到平地上,也是張洪特別想推進的一個想法——每次去他們的山洞,不僅昏暗,而且味道極其難聞。山洞的容量也是有限的,在部落的生產能力越來越高的時候,原本為部落提供庇護的地方,也逐漸成為了限製發展的枷鎖。
張洪設計的磚窯,預計在春耕之後就能破土動工,到時候燒製出來的磚瓦,就可以隨著貿易的線路,運輸到各個部落中。張洪不是沒想過,把這些最基礎的產業放到各個部落裏,但現實還是有不少的問題,比如原材料提供的問題、運輸的問題,現階段,還是放在熊部落來生產最符合實際,各種成本也最低。
當然,除了修驛站,還有就是旅程途中保暖的問題。
冬日保暖是個很重要很嚴肅的事情,在這次長途行動中,張洪親身體驗,鵝絨做成的羽絨背心,放在兩層獸皮的夾層裏,保暖效果是真的很好,要比兩層皮衣穿起來還要保暖;
這就需要部落有更多的鵝。
去年發現一群大雁的落腳點,今年也可以利用起來,再抓上一些進行養殖。從春天開始養,在夏季的時候可以收集它們身上褪下來的絨毛,等到秋天還會再長。
在羽絨服外麵,如果再套上一件由麻布和獸皮混合縫製成的大衣,那幾乎就感覺不到寒風的侵襲。
不過也不是完全無懈可擊,寒風還是會順著衣服上的縫隙往身體裏麵鑽,尤其是雙手,即便有手套的保護,還是經常被凍的冰冷,失去靈活性,隻能放在雙腿中間焐熱。
最新版的手套也就根據族人們的反饋給設計並製作出來了:雙層麻布夾著鴨絨作為內襯,外麵再包裹著裁剪很薄的鹿皮,讓整個手套變得很是保暖,而且不像之前的那種透風且沉重。
部落各種刀具也越來越豐富,對各種動物的毛皮利用也越來越好,比如這種手套上的鹿皮,以現在熊部落的技術,就被族人們削成了兩層。
還有一個重要的地方需要加強保暖,就是爬犁上,這次部落製作的爬犁,算是很寬敞了,就是有點透風,哪怕墊了厚厚的草墊也有寒風嗖嗖地從屁股往上鑽。為此,部落現在急需一種能夠塗抹在麻布上、用來封堵住麻布上網眼的材料,用來製作類似後世油氈布一樣的東西。
而熊花發明出來的毛氈,再經過處理之後,應該能夠作為各種車輛、房屋等空間縫隙的填充物。
在旅途中還有另一個問題需要引起注意,就是食物補充的問題。
雖然冬季很是寒冷,極其不適合在野外行動,但是從食物保存的角度來看,反而是保存難度最小的季節,天然的低溫讓蚊蟲、蒼蠅無法活動,而零度以下的氣溫,也讓這些鮮肉不需要任何處理就凍成硬梆梆的凍肉,食用的時候,隻要解凍就行了。
比如這次出行,就直接帶上了一爬犁的肉幹或鹹肉,防備著在野外毫無收獲的情況下,還能有食物保證。但在中途沒想到能獵取到這麽多的野牛野馬肉,稍微處理一下扔在爬犁上,不用半天就能凍的硬邦邦,完全不用操心怎麽存儲的問題。
不過隨著氣溫的逐漸迴暖,食材保鮮的問題不得不考慮了,在部落裏還好,有山洞,鹹肉和肉幹也不會壞的那麽快,總能保存一段時間;但在野外旅行途中,天氣炎熱很容易就會變質,即便是肉幹和鹹肉,也會因為保存不當而產生一些輕微的變化,影響口感,甚至危害族人的身體健康。
針對這種情況,最好的辦法就是帶上粟米這種方便保存、運輸並且營養豐富的食材,肉食的話可以沿途打獵來補充一些。
理想情況下的食物補充很是簡單,可是實際中仍舊產生了很多問題:比如這次雪地中的捉馬行動,由於充滿了不確定性,再加上天寒地凍的天氣情況,部落根本沒有時間花在狩獵上,那族人隻能吃事先準備的鹹肉和菜幹,包括一些粟米。雖然勉強能吃飽,但做法還是很複雜,部落急需一種能夠在運動途中就能補充熱量和營養的食物。
好在族人不經意間發現了奶酪的製作方法。
要說大部分華夏人都認為奶酪起源於西方,可是關於奶酪的起源迄今沒有定論,沒有人知道第一塊奶酪是在什麽時候、什麽地方製造的。但是,很多人想不到,全球現有的曆史最悠久的奶酪,在華夏。2014年,中國新疆羅布泊小河墓地,科學家發現了公元前1615年的奶酪實物,距今已有3600多年,是目前發現的世界最古老的奶酪。這比羅馬文獻中出現的奶酪足足早了1600多年,充分證明了中國人在夏末商初就開始製作、食用奶酪了。
熊部落得到奶酪的製作辦法純屬偶然。
熊葉,是部落裏專門收集牛乳和羊乳的族人,因為之前部落裏的野牛有不少帶牛犢子的,張洪一度產生了讓部落也喝牛奶的念頭。
當時他想要給族人們增加營養,故而讓幾個族人專門負責收集,但因為野牛的乳汁分泌的太少,遠遠比不上後世專門生產牛奶的奶牛,並且部落對小牛犢子更是看重,所以擠牛奶這個事情也就暫時擱置了,張洪便計劃等部落裏牛足夠多的時候,再繼續這個工程。
工程停了下來,原本擠牛奶的這幾個族人,陸陸續續也都被其他工坊要走了,隻留下她一個剛剛能夠幹活的小姑娘,繼續著對這些牛犢子的照顧,偶爾擠一些出來嚐試著喂一些其他動物的幼崽。
秋季的時候,正式部落開始擠牛奶的時候,不過因為產量太少,而且喝下去之後就拉肚子,讓族人們失去興趣。有一次盛放牛奶的桶裏還剩一些牛奶,沒有刷,而擠奶的族人那幾天恰好去幫助製作羽絨服了,等她幾天後迴來,發現裏麵殘存的牛奶底部結成了一些幹硬的東西,吃起來味道還不錯。
這種東西原本張洪以為是奶酪,但更應該稱唿奶幹。奶幹一度讓族中的小孩子們很是歡迎,但沒幾天擠奶的工作就被暫停了,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而熊葉在之前擠奶時,也聽那個族人說過可以把牛奶放放,等幹了之後就好吃。
她擠了一大桶的牛奶,放在鍋中加熱了一小會就給盛了出來,聽族長說什麽高溫消毒什麽的。然後將盛出來的牛奶放在房間裏,從麻布坊那邊要來一塊麻布,蓋在上麵,防止灰塵落入;等過上幾天,水桶裏的牛奶自然分層,用幹淨的麻布過濾一下,將上層的清澈一些的給倒掉,然後把剩下的給收集起來。
收集起來的凝乳,跟沒有凝結的豆花一樣,熊葉做過豆腐,也按照做豆腐的辦法,將這些凝乳放到模具中壓成型,並擠出多餘的水分。
跟點豆腐一樣,熊葉也嚐試了用各種材料來點,隻不過最終還是用鹽水泡效果最好。
做好的奶酪,熊葉吃過之後便吐了出來,太難吃了,恐怕部落裏沒有人會喜歡這個東西的。
於是做好的十幾塊奶酪,就這樣被放在了房間裏,冬日房間裏火炕一直燒著,溫度溫暖,而這些奶酪也就扔在房間角落的竹筐裏,被蓋上蓋子放在一旁。
同房間的族想勸她把這些散發著異味的東西給扔掉,被她拒絕了,好在異味持續的時間不長,放在角落裏的時間一長,包括她自己,都忘記有這種東西的存在了。
好在在過年時的大掃除中,熊葉把這個東西給清理了出來。
由於之前嚐過這個東西的味道,熊葉並沒有鼓起勇氣再次去嚐試,並且這個奶幹的表麵居然有些地方有黴菌出現,這一度讓她以為是放壞了,正準備扔掉的時候,正好碰到了來居住區檢查炕的熊木等人。
熊木接過去,翻來覆去地查看著。
原本白色的奶塊變成了淡黃色的硬塊,手摸上去,有一種光滑的質感。
用小刀切下一塊放到嘴裏細細嚼著,品嚐著白色奶塊散發出來的味道,雖然怪怪的,但沒有什麽難以接受的味道,口感居然還不錯,於是熊葉和奶酪就這樣出現在張洪的視線裏。
張洪自然知道奶酪的作用,後世橫掃歐羅巴大陸的上帝之鞭阿提拉和成吉思汗,他們的部隊就會隨身帶著這些東西,當做幹糧,用來補充作戰時的體能消耗。
在知曉熊葉的故事之後,張洪也開始製作這個東西,奶酪。
“以炮以燔,以亨(烹)以炙,以為醴酪。”
製作奶酪的第一步是將乳清與凝乳分離,為了更好地達到這個效果,從野外收集到不知名的酸果——保存到現在居然還沒有壞——就被碾碎加入到牛奶中;
然後是將凝乳中的水分去除,並在模具上壓實。模具是個大圓桶,可以放上好幾斤的凝乳,基本上現在部落一天的牛奶量隻夠填滿兩個模具。
接著就是將定型的奶塊放在盆裏用鹽摩擦,給它洗個鹽浴,這樣會讓它更有風味,同時也能減少一些有害細菌的繁殖。
做完這些,就要放到架子上發酵了,因為是第一批,張洪決定後麵要經常來品嚐這個奶酪的發酵程度,確定最佳的食用時間。
隻要這些奶酪能夠成功,那麽即便遠距離出行時緊急情況下,沒有多少食物補充,每個人攜帶上一些,再帶上水,就能維持基本的吃喝問題,讓族人在緊急時刻能夠快速補充營養和熱量。
長途行動還有必須要解決的一個技術問題,那就是方向的辨別。
沒有gps和各種電子地圖的指示,在野外如何保持方向、不迷失道路,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張洪這次出去,憑借著前世探索隊的經驗,能夠明顯感覺到沿途各個部落所修的道路,有著很大的改進空間,比如原本可以直接沿直線連接的兩處地點,非要拐個大彎,一處兩處可能是為了避開樹林、巨石這些障礙,但西線這一路上,像這樣的地點有很多,粗略算下來,有至少30多處。
這個可能跟各個部落修路的水平有關,有時修著修著,路就開始偏移,發現偏移後,路也修的差不多了,怎麽辦?拆掉重新修嗎?那就隻能將就著用唄,再繞迴去就是,反正比原來也多不了多少距離。
一個部落如此,各個部落都如此呢?所以導致各個部落之間的道路,即便沒有障礙物存在,也被修的歪歪斜斜的。
還有一個需要指南針的原因,張洪不可能一直圍繞著熟悉的這十幾個部落打轉,不去探索更遠的地方。
以這次冬季尋找野馬為例子,張洪為了避免迷失方向,每經過一段距離,就會插下一麵旗子或者將旗子捆在樹上作為沿途的標記,迴程的時候也會沿著這些標記返迴。
中途有過兩次,標記的旗杆被刮斷或者被野獸破壞,那兩次就差點迷失方向,要不是有族人還勉強記得周圍的地形,找到了下一處地點的旗幟,那麽張洪等人現在搞不好還在雪原上打轉呢。
這兩次的教訓讓張洪加大了對沿途插旗子做標記的力度,縮小兩個旗子之間的間隔,也讓他極度渴望得到能夠辨別方向的東西——磁石。
其實現在也不是沒有辨別方向的方法,隻不過限製條件很多,比如夜晚看北極星,可以分辨出北方,但夜晚也不趕路啊;白天的時候倒是可以依靠陽光,但限製依舊也有,有時候天氣陰沉或者下雪,這種辦法就沒法使用了。
而如果有了磁石就不同了,稍加打磨就可以製成指南針,再結合現在的手繪地圖,至少可以保證外出上一兩百公裏的範圍不會迷路。
磁石礦沒有發現,但去年在鐵礦石開采地發現了伴生的磁石,雖然隻有不到拳頭大的一塊,但已經足夠部落製作出幾十個能夠指示南北的指南針了。
將這塊磁石給敲碎,由於結構的原因,這塊磁石碎成了大大小小的很多塊,但基本上都是細長狀的,這些隻要稍加打磨,就可以用細線吊著,讓這些磁針的兩端達到平衡,靜置一段時間後,就能知道南方和北方了,在北極一端做好標記,這根磁針就能夠讓族人在野外不至於迷失方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