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喜的故事在部落中流傳開來,很多人都說張洪對熊喜這個年輕的女性感興趣,搞不好以後會跟她鑽小樹林這類的八卦……


    當然還有更多的族人開始琢磨起手上的工作是否有改進的地方,隻要做出了改進,張洪從來不吝於給這些族人一些鼓勵和獎勵。


    當然張洪的個人問題也是族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儼然成了部落裏每日必談的一件事情。雖然知道族長不會對部落的女性產生什麽綺念,可是族人們就是喜歡說這件事情,每到這個時候,部落裏還未成家的女子就會被那些有配偶的女性,所講的一些事情羞紅了臉。


    故事中的兩個當事人,熊喜自然是在繼續織布,提升織機的效率,而張洪則開始了對黃豆的研究和處理。


    “這可是個好東西,現在你覺得它不起眼,吃起來也難吃,還經常放屁,但你再等等,保證讓你以後每頓飯都想吃它。”張洪端著一盆泡開的黃豆,對滿臉疑惑的熊巫一臉鄙夷,“這東西處理好了,也能算肉呢。”


    “我們以前也吃過啊,把平整一些的石板給放到火裏燒熱,然後把這些黃豆給灑上去,等它爆開,再撿起來吃,味道還不錯,但怎麽說都沒有跟肉一樣的味道啊。”


    “那是不會處理,就像竹子編織東西一樣,不經過處理,怎麽能好吃呢?”


    “你是說把它泡到水裏嗎?也吃過,泡開後放到套鍋裏跟肉一塊煮,雖然味道比烤著吃好一些,也有一些肉味,但吃多了還是容易放屁的,這些東西,也就給驢子喂喂,雞都不怎麽吃。”


    “現在不跟你說這些,等到做好了,你就知道什麽叫美味了。”


    黃豆,是華夏傳統的五穀之一,在古代的稱唿就是菽,富含豐富的蛋白質,在後世,很多的豆製品受人喜愛,比如豆漿、豆腐、豆皮,還有用黃豆製成的黃豆醬、醬油以及豆芽,可以說,除了主食之外,人們接觸最多的食物就是各種豆製品,每天都離不開它。


    但在張洪麵前,有著豐富應用前景的黃豆,正被堆在倉庫裏,族人偶爾會在煮湯的時候放上一些,剩下的,都摻在飼料裏喂驢子和牛去了。


    幸好張洪在織布的時候突然想到了大豆,否則這些好不容易收集迴來的菽,很可能就會被族人們給揮霍光了。


    部落在今年種植了幾百畝的粟田後,又趁著有一些空閑的時間,把周圍的荒地種上了一些其他作物,比如油菜、蘿卜和葫蘆、冬瓜,當然也有不少的黃豆。


    雖然重點放在的粟田上,但對於這些作物也不是完全不關心,偶爾也會讓族人澆澆水、除除草,好在這些作物雖然產量遠不如後世,但生命力也比後世強上很多,倒是也有一些收獲。


    一整年的時間,經過部落種植、野外采集、貿易交換等辦法得到的黃豆,已經有一萬多斤了,是去年500多斤的20倍還多。不過現在的菽跟後世的黃豆差別還是很大,植株要矮上一些,而且結出來的豆莢也小,豆子的大小也要小上一些。


    在豆莢都是青綠色的時候,可以把豆莢摘下來洗淨,放到鍋裏加上鹽、水、生薑等一起煮,煮熟之後,就是一道美味的食物,在夏天修建圍牆的時候,族人們和其他部落的“勞工”們,就特別喜歡在吃過晚飯後,來上一碟。


    不過對於黃豆的食用方式也就如此了,青色的毛豆,時間很短,隻有不到半個月的時間,綠色的葉子,也被用來喂養羊和驢子這些牲口,要說黃豆有更大的作用,幾乎沒有人會信。


    但還是那句話,不怕你起點低,就怕你沒有發展潛力,這種農作物更容易被人工馴化和提升產量。張洪可是知道後世大豆的產量和種植規模,尤其是漂亮國和華夏國,通過雜交的方式,推出了很多優質高產的品種。


    讓張洪想要大力推動黃豆種植的,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原因:黃豆的根部有聚合含氮化合物的功能。


    這個作用的原理直到後世19世紀才被發現,但實際運用,卻是很早之前就被華夏文明發現了。


    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 這是一場雙贏的“交易”:豆科植物根部會長出瘤狀結構供根瘤菌“居住”,給它提供生長所必需的碳水化合物;作為迴報,根瘤菌會將氮氣轉變成含氮化合物,滿足豆科植物對氮元素的需求。


    可以這麽說,粟是需要土地裏的營養物質來供應的,但黃豆可以反過來反哺土地,後世流傳著一個有趣的說法:豆類是一種可以反響奶土地的植物。


    熊部落要擴大種植的土地麵積,但肥料缺少,依靠糞肥遠遠不夠,那就得想一些辦法,張洪的想法就是采用輪耕的方式,每隔兩年,就會在種植粟的土地上種上豆類,增加土地營養,防止過分吸收土地肥力,反而造成農作物的減產。


    話又說迴來,現在推行黃豆的種植,最大的阻力是這些族人不知道黃豆怎麽做才好吃。


    原先的熊部落,吃菽的時候,分為兩個季節,初夏的時候,吃上麵最嫩的葉子,放在火上稍微烤一下,卷上烤肉,下咽的時候就沒有那麽難受;還有一種就是在夏末的時候,菽果成熟,曬幹後放在火裏或者燒熱的石頭上烤,外皮烤焦的時候,裏麵也差不多能吃了。


    族人們隻知道這些經過簡單的處理,就可以食用的方法,但有了粟米、肉幹和鹹魚,大家對原來視若珍寶的菽,也就不那麽在意了。


    先給大家來個炒豆芽,讓他們開開眼。


    將倉庫中隨意堆放的黃豆取出10斤,然後用篩子篩去灰塵和石子,再挑出一些破損和壞的豆子,然後放在溫水裏浸泡。浸泡一夜之後,在鋪了一層麻布的篩子上,將黃豆均勻地鋪開,在上麵鋪上一層麻布,將篩子整個給蓋起來,放到光線陰暗的地方,而這個房間因為有炕和小火爐,溫度比外麵要高,大概有個20度左右,可以讓黃豆發芽。


    在篩子底下放上一口大缸,用水瓢舀清水,均勻地倒在篩子上,多餘的水會通過篩孔流到缸中。這樣子澆水,每隔4-5個小時澆上一次,每次3-5分鍾,而且需要經常來觀察,隻要發覺幹了,就要立刻澆水。


    接下來就隻要等待就行了,大概5天多的時間,黃豆就能長成豆芽。


    豆芽收獲的時候,張洪特意叫上了巫,看著原本隻有10斤的黃豆發出了30斤的豆芽,巫顯得很是驚訝。


    冬季,除了儲存的白菜和蘿卜,外加地裏的油菜,沒有其他綠色的蔬菜可以食用,而白菜蘿卜已經讓張洪和巫吃夠了。


    冬季漫長而又枯燥,至少在前兩年,幾乎沒有什麽事情可做,現在,巫除了給族人上課,教授知識,剩下的時間,不是呆在屋子裏,就是去看看獸欄裏麵的牲口,整天興致缺缺,倒真像個老態龍鍾的巫一樣。


    而張洪用豬油炒了一盤豆芽之後,巫的食欲明顯地好了起來,精神也突然煥發了一下——一盤豆芽給他吃了大半。


    這種好東西怎麽能瞞得過熊大熊二他們,當流著口水的熊二一臉諂媚地看著張洪,張洪深深地感覺到一股寒意——惡寒,原本準備自己吃的炒豆芽也隻好給了他們。


    “唔,真好吃,要比炒葫蘆和蘿卜脆好多。”


    “你個跟野豬一樣的人,也能吃出來好壞了?哎,別搶我的!”


    “吃菘菜吃的我都快變成菘菜了,沒想到這個豆芽真是不錯,尤其是配上一點點肉沫,好香。”


    ……


    隨著聞訊而來的族人們越來越多,豆芽隻要炒好一鍋,很快就被分掉,而沒吃到的還可憐巴巴地看著張洪,讓他不得不再次抄起鍋鏟,抓起一把豆芽就撒到鍋裏。


    當族長的,還得負責給人做飯?張洪受不了一會一個人來央求炒豆芽,便將做菜的方法交給了熊火他們,看了十幾遍的熊火,終於也有了用武之地,雖然前幾鍋炒出來的有點糊,但味道卻差不了多少。


    當晚,發好的幾十斤豆芽就都給炒掉了,而族人們在吃過豆芽之後,也主動地將倉庫裏散落的黃豆給收拾整齊,強烈要求再發一些出來。


    而明年的耕地計劃,也因為這一盤炒豆芽,發生了一些變化:明年至少要開墾出來200畝的土地用來種植黃豆,按照現在一畝地40多公斤的產量來計算,明年部落至少能收獲8000公斤的黃豆,再加上從野地裏收獲的和其他部落交易來的,至少能達到1萬多公斤。


    這些黃豆,就能大大緩解部落主食的壓力。


    在發豆芽的同時,張洪還讓人將之前製作水碓時,做好的一個石磨給搬了過來。這個石磨放在磨坊裏,很少使用,因為張洪忙於其他事務,完全不記得有這樣一樣工具,而其他人也不會用,所以一直放在水碓處吃灰。


    幸好因為黃豆的豐收,張洪想要換換口味,嚐試著製作豆漿豆腐,才想起來還有這樣的一件工具。


    張洪此時真想狠狠地給自己腦袋上來上一巴掌,夏天的時候就想著要磨豆漿點豆腐的,怎麽一忙起來就給忘記了呢?


    幸好現在時間充裕了,那麽製作豆腐,就能提上日程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前部落生存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隻想鏟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隻想鏟屎並收藏史前部落生存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