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部落幾裏外的礦石采集地,在秋季陽光的照射下,石頭折射著陽光,呈現出五彩斑斕的顏色。
“叮~叮~”,沉重的鎬敲擊在鹽山附近的石頭上,將一塊塊或是石頭、或是鹽礦石的物質從洞裏給敲下來。
部落裏通往鹽山和煤鐵礦處的道路也被修整了一遍,原本需要大半天時間才能往返一趟的距離,有了驢車和通暢的道路,隻要一個小時就能到達。
“快點快點,今天的驢車快到了,還差一大筐才能裝滿,”羽落擦了一把汗,將手中的石鎬杵在地上,從旁邊的水桶裏舀了一大勺涼開水喝下,“再加把勁兒,裝滿一車就能跟著驢車迴去了。”
鹽山取礦處,早已被部落的人挖出一個個大坑,坑底及坑壁上,都是一塊塊淡黃或者純白色的鹽礦石,甚至有些地方能撿到大塊的純鹽塊。在坑中揮舞著石錘的族人,每次敲打,都能砸下來幾塊拳頭大小的鹽礦。
“上麵的,網上提一下,裝滿了!”
砸下來的鹽礦在坑底鋪滿一層後,有人用木鍬將礦石裝到桶裏,然後喊一聲,便有人從上麵遞下來一個拴著繩子的木桶,裝滿後再提上去。
留在地表的族人,將木桶中的鹽礦石倒入麻袋中,然後抬到驢車上。驢車上裝滿後,則將裝滿鹽礦石的袋子放在周圍堆起來,等待驢車的下次到來,然後將木桶再次遞給坑下的族人。
輪換工作效率不算很低,每天幾個小時的工作時間,每個鹽坑每天大概能產出鹽礦石500多斤,用於煮鹽的話基本上可以煮出來350-420斤左右的鹽,正好夠兩輛驢車的載重。而這邊的鹽坑,最多的時候有10個同時開采,目前隻有3個在投入生產,原因就是部落裏積攢的鹽礦石實在太多了。
部落現在製鹽的辦法,就是將鹽礦石破碎成小塊後,倒入到水桶中進行溶解,初步過濾溶液,將裏麵不溶於水的雜質、石子、沙土給過濾出來,然後靜置;
第二天,將木桶裏的溶液上層給分離出來,底部沉澱的雜質再次去掉,用多層細麻布織成的網作為濾網,將溶液再次過濾一遍,如此過濾後的溶液,雜質含量就非常少了,接著,便將溶液倒入到鐵鍋中,在底下燃起煤炭,將水分給蒸發掉。
負責煮鹽的族人叫樹藤,就是巫從樹部落解救迴來的原樹部落的一員,現在樹部落已經完全融入了熊部落。樹藤跟張洪學會了煮鹽後便一直帶著幾個不適合打獵的族人在此熬鹽。
煮鹽倒是對體力方麵要求不高,但張洪還是讓樹藤這個優秀的獵手來負責這個事情,而且參與煮鹽的,多是原來樹部落的這批人。還有幾個小孩子,也能拉著小車,從堆放鹽礦石的地方將礦石運送到水碓房,用水碓把大塊的鹽礦石破碎,裝到一個個盆裏,再運到煮鹽的鹽礦工坊裏。
鹽礦工坊裏麵立著好幾座灶台,每個灶台上放著一口直徑80多厘米的鐵鍋。在部落裏,鐵鍋要比陶器貴重很多,即便是熊山這些專職的鐵匠,每個月能夠成功澆鑄出來鐵鍋也隻有十幾口,成功率太低,而且部落的鐵礦現在主要用於農具的打造和工具方麵,連武器在建立了武庫後,也沒有再新增了。
幾口大鍋裏煮著飽和度趣味飽滿的鹽水,樹藤先是觀察了一下鍋中翻滾的水花,然後用木勺舀起一勺,用手指快速地在上麵沾了一點,放入口中,品嚐後覺得濃度差不多,便開始減少鍋底的火,降低一些溫度,直到鍋中的水也蒸發的差不多,出現了很多白色的鹽晶,就可以準備出鍋。
“差不多了,將柴火退出來,準備翻炒。”
這個時候最為關鍵,要是火太大,熬出來的鹽就有股糊味。用木勺快速翻炒,可以讓底下的鹽跟上麵的鹽混合,利用鍋下麵的餘溫,把鹽裏麵的水分給烘幹,這一步很是考驗操作人員的手法和時。等翻炒差不多了,移除底下的火炭,待鍋中的食鹽溫度降低之後,再將熬製好的食鹽,分裝到用獸皮和麻布製成的包裹中。
按照這個辦法煮出來的鹽,品質很好,幾乎不含任何雜質,潔白如雪,因為過濾了幾遍的緣故,吃起來也沒有太重的苦澀味道,深受族人和其他部落的喜愛,一直是熊部落對外貿易的重要物品。
煮鹽無論是刮風下雨還是大雪封山,都可以在室內完成,而且有煤礦的存在,對燃料的消耗也比較低,生產效率也高。另外,在粗鹽溶液熬製前,通常都會將這些溶液倒在一個大盆裏,蓋上網,放在太陽底下曬上兩天,蒸發掉多的水分,進一步提高鹽水中的鹽分含量,經過這種處理的溶液,每4斤的溶液就能熬出1斤多的鹽。如果按照鹽礦石和鹽的產出來比較,大概就是每2斤鹽礦石,就能得到1斤的鹽。
各個部落對鹽的用量很大,包括熊部落自己,因為最近捕魚和醃製鹹肉幹,熊部落每天的用鹽量都在100多斤,而且還要給牲口和家禽喂一些混合了鹽的飼料,鹽的消耗要是讓其他部落的人看到,絕對會驚掉下巴的。
燃料、鹵水等材料充足的情況下,一口鍋每天能產出50斤的鹽,即便按照部落現在的消耗速度,也是足夠的,每天還能剩下快100斤的鹽。而且隻要部落有需要,隨時可以將幾口大鍋也給點燃,到時候產量翻倍,也不是什麽難事。
張洪沒有停止囤積鹽礦石,是因為等到大雪封山,外麵氣溫都到零下三四十度的時候,就沒有辦法繼續開采鹽礦石了,所以趁著現在的時間,多囤積一些,反正冬日漫漫,每天點火熬鹽就是了,給部落裏的族人們也能找點事情幹,也能積累點食鹽,在春天的時候跟其他部落交換東西,想必那個時候,各個部落也開始缺鹽了吧。
“族長,巫,”樹皮來到宗廟,向正在畫地圖的張洪他們行了一禮,“不知族長是否有空。”
“嗯,你說吧,”張洪停下手中的炭筆,揉了揉手腕,炭筆在灰白色的獸皮上畫起來並不輕鬆,“現在部落裏有多少鹽了?鹽礦那邊產量如何?煮鹽有什麽問題嗎?”
“額,現在部落每天能挖500斤左右的鹽礦石出來,算上今天的,煮鹽坊的旁邊已經堆了幾萬斤的鹽礦石了,現在每天還在不斷增加中,”樹皮從懷裏掏出獸皮,指著上麵的記錄,“從他們走後,我就跟羽落帶人去采鹽礦了,這些天積累了很多。”
“那裏的鹽礦越往下挖,鹽礦石的純度就越高,族人們發現純淨的鹽塊數量也比以前多出好多。還有各種工具的使用,大家去挖鹽礦都很輕鬆,挖起來也很快。”
樹皮頓了頓,又掏出一塊獸皮,“可是煮鹽的人手一直不足,現在隻有3口鍋在煮著,每天大概就不到200斤的樣子。”
“還有就是煮出來的鹽快沒地方放了,是不是也可以搞個鹽倉出來,或者再準備兩個房間來存放。至於鹽礦石,是不是可以停止開采了,畢竟現在部落裏的庫存很多了,每天10座水碓都在不停地敲鹽礦石,鹽礦粉也是很多的。”
張洪坐在宗廟房間的桌子旁,手指有規律地敲擊著桌麵,思考了一會,“鹽礦石還是要繼續挖,本來就是要準備在冬天下雪後,停止挖礦的時候煮鹽,現在多積攢一點,省的天冷以後還得去挖。”
“還有就是煮鹽,現在開工的鍋不多,人數不足,沒有關係,部落存鹽還有很多,這段時間貿易隊還沒有迴來,每天新生產的食鹽夠這段時間用了。”
“另外是儲存的問題,這個不用擔心,熊花他們那邊正加緊趕製麻袋出來,還有熊木那邊,再過幾天就能燒出來能裝100多斤粟的罐子了,到時候多燒一些,可以用來裝鹽。”
“好的族長。”樹皮將獸皮放迴懷中。
鹽的重要性在這個時代已經能顯露出來了,陶器雖然重要,但其他部落完全可以小心一點,隻要不打破,陶器的用量便不會太高。但鹽不同,無論是煮飯還是漱口,或者是保存食物,都離不開食鹽。
更為重要的是,鹽已經成為了熊部落向其他部落“出口”最多的產品了,通過貿易隊的交換,一包包雪白的食鹽從熊部落出發,換迴一頭頭活著的牲口、一張張堅硬的獸皮。
除了鹽礦,鐵礦和煤礦的情況也大致如此。
“上帝把鐵送至人間,在那裏它為人類提供強大的力量和諸多的用途。”
中國古代的春秋時期已有冶鐵高爐,人們將鐵礦石和木炭一層夾一層地放在煉爐中焙燒,在650度至1000度溫度間,利用炭的不完全燃燒產生一氧化碳,使鐵礦中的氧化鐵還原成鐵。
因工藝所限,爐溫低,鐵塊不能完全熔化,形成海綿狀的塊煉鐵,也是含碳量高於2%的生鐵。在生鐵冶煉過程中,爐溫較高,鐵會吸收碳、硫和磷,熔點隨之降低,當含碳量達到2.0%時,熔點降至1380度,當含碳量達到4.3%時,熔點最低,僅1146度。
因此,當爐溫達到1200度時,就能使鐵充分熔化,成為液態生鐵,可直接注入模具中冷卻成型,采用這種生鐵冶煉技術,煉爐得以連續使用,降耗增效,使大量提煉鐵礦石和鑄造複雜鐵器成為可能。
部落采集到的鐵礦石中鐵含量其實並不算很多,屬於一種赤鐵礦,充其量隻有40%的品位,就是說十斤礦才能出產4斤鐵。
在原材料不給力的情況下,隻能通過增加高爐的煉鐵效率來提升鐵的產出。
“族長,”熊山赤裸著上身,將鐵錘放到鐵砧旁邊,伸手從旁邊的架子上拽過來一條麻布毛巾,擦了擦臉上的汗水,“再給我們指點指點吧,現在爐子裏的鐵水還是不多。”
通過熊山等人的不斷改良,外加張洪的一些指導,部落裏早已經將原本簡易的橫爐改成了兩米多高的高爐,爐子中空,呈圓筒狀,而在爐子中間,則是用泥土、礦渣等製成了一道布滿小孔的擋板,用於放置坩堝。
在高爐外麵,已經擺好了十幾個裝滿鐵礦石顆粒的坩堝。鐵礦石和鹽礦石一樣,都需要將大塊的進行破碎,放到坩堝裏燒的時候受熱均勻,而且時間更短。這十幾個坩堝,放在兩個高爐中間的一個碳爐裏,裏麵也有一些熱值不高的煤炭在燃燒著,放在這裏,可以將坩堝裏麵的鐵礦石粉末給加熱到八九百度的溫度,然後等高爐裏麵的鐵水倒出後,立馬就可以把這些坩堝放進去,省去了大量的等待時間。
原本要產出一塊長20厘米、寬和高各5厘米的鐵錠,需要至少半個小時的時間;通過這種簡易的預加熱的辦法,每個小時能夠讓8個坩堝產出鐵水,能得到4-6塊鐵錠。
部落高爐裏麵的鐵水,除了澆鑄成鐵錠儲存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模具和範本,用來製作規格一致的工具。比如鐮刀、鐵犁、釘子、箭頭這些,都是用成型的。
澆鑄法需要用到模具,這些模具基本上都是用黏土製成的,現在這些黏土,都是經過千百次水碓的反複捶打,裏麵找不到大一點的雜質和沙土石子。製作模具的時候,先是用木頭或者陶土製作出來器具的模型,然後將模型放在木框中,逐漸填充黏土,將模型覆蓋一半,在模型上做好標記,等待黏土風幹後,在拿另一個木框,把另外一半的模型放在裏麵,同樣填充黏土,並在頂部預留澆鑄通道。等兩個模具都幹了,合到一起,用泥土將結合縫給堵住後,把鐵水從澆注口倒入,倒滿為止,等到冷卻,就能得到一個鐵器的毛坯。
這個毛坯還需要仔細地打磨,去掉毛刺和邊邊角角的地方,越是大件的毛坯,模具製作就越複雜,成功率也就越低。
比如鐵犁頭和鐮刀,這兩件相比,明顯鐮刀就簡單很多,根本不需要兩個模具,隻要將木質的鐮刀模型放到黏土上按壓一下,將鐵水倒入凹槽裏基本上就可以了;
還有一種是對鐵錠進行鍛打。
坩堝裏麵的鐵水,含碳量比較高,澆鑄出來的基本上屬於生鐵。生鐵堅硬、耐磨,但是很脆,很容易就會斷裂,所以不適合做斧頭、刀具、長矛矛頭這些,而這些器具,就需要對鐵錠進行鍛打,敲出裏麵的雜質,讓其含碳量達到熟鐵和生鐵的中間,即鋼。
部落裏鍛打鐵錠,先是用鐵鉗子把鐵錠扔到碳爐裏進行煆燒,燒紅後,用夾子夾到鐵砧上,用錘子反複捶打,敲成所需要的形狀,然後進行淬火、再加熱等步驟,最後進行開刃。
爐子的外圍碳爐旁,則豎立著一個風箱。在最早的時候,是沒有單獨的風箱的,都是用泥巴捏成一個倒扣的陶盆樣式,裏麵用一根木棍捆上幾片樹皮,拉動木棍上的繩子,從而帶動空氣流通,提升爐溫。
“叮~叮~”,沉重的鎬敲擊在鹽山附近的石頭上,將一塊塊或是石頭、或是鹽礦石的物質從洞裏給敲下來。
部落裏通往鹽山和煤鐵礦處的道路也被修整了一遍,原本需要大半天時間才能往返一趟的距離,有了驢車和通暢的道路,隻要一個小時就能到達。
“快點快點,今天的驢車快到了,還差一大筐才能裝滿,”羽落擦了一把汗,將手中的石鎬杵在地上,從旁邊的水桶裏舀了一大勺涼開水喝下,“再加把勁兒,裝滿一車就能跟著驢車迴去了。”
鹽山取礦處,早已被部落的人挖出一個個大坑,坑底及坑壁上,都是一塊塊淡黃或者純白色的鹽礦石,甚至有些地方能撿到大塊的純鹽塊。在坑中揮舞著石錘的族人,每次敲打,都能砸下來幾塊拳頭大小的鹽礦。
“上麵的,網上提一下,裝滿了!”
砸下來的鹽礦在坑底鋪滿一層後,有人用木鍬將礦石裝到桶裏,然後喊一聲,便有人從上麵遞下來一個拴著繩子的木桶,裝滿後再提上去。
留在地表的族人,將木桶中的鹽礦石倒入麻袋中,然後抬到驢車上。驢車上裝滿後,則將裝滿鹽礦石的袋子放在周圍堆起來,等待驢車的下次到來,然後將木桶再次遞給坑下的族人。
輪換工作效率不算很低,每天幾個小時的工作時間,每個鹽坑每天大概能產出鹽礦石500多斤,用於煮鹽的話基本上可以煮出來350-420斤左右的鹽,正好夠兩輛驢車的載重。而這邊的鹽坑,最多的時候有10個同時開采,目前隻有3個在投入生產,原因就是部落裏積攢的鹽礦石實在太多了。
部落現在製鹽的辦法,就是將鹽礦石破碎成小塊後,倒入到水桶中進行溶解,初步過濾溶液,將裏麵不溶於水的雜質、石子、沙土給過濾出來,然後靜置;
第二天,將木桶裏的溶液上層給分離出來,底部沉澱的雜質再次去掉,用多層細麻布織成的網作為濾網,將溶液再次過濾一遍,如此過濾後的溶液,雜質含量就非常少了,接著,便將溶液倒入到鐵鍋中,在底下燃起煤炭,將水分給蒸發掉。
負責煮鹽的族人叫樹藤,就是巫從樹部落解救迴來的原樹部落的一員,現在樹部落已經完全融入了熊部落。樹藤跟張洪學會了煮鹽後便一直帶著幾個不適合打獵的族人在此熬鹽。
煮鹽倒是對體力方麵要求不高,但張洪還是讓樹藤這個優秀的獵手來負責這個事情,而且參與煮鹽的,多是原來樹部落的這批人。還有幾個小孩子,也能拉著小車,從堆放鹽礦石的地方將礦石運送到水碓房,用水碓把大塊的鹽礦石破碎,裝到一個個盆裏,再運到煮鹽的鹽礦工坊裏。
鹽礦工坊裏麵立著好幾座灶台,每個灶台上放著一口直徑80多厘米的鐵鍋。在部落裏,鐵鍋要比陶器貴重很多,即便是熊山這些專職的鐵匠,每個月能夠成功澆鑄出來鐵鍋也隻有十幾口,成功率太低,而且部落的鐵礦現在主要用於農具的打造和工具方麵,連武器在建立了武庫後,也沒有再新增了。
幾口大鍋裏煮著飽和度趣味飽滿的鹽水,樹藤先是觀察了一下鍋中翻滾的水花,然後用木勺舀起一勺,用手指快速地在上麵沾了一點,放入口中,品嚐後覺得濃度差不多,便開始減少鍋底的火,降低一些溫度,直到鍋中的水也蒸發的差不多,出現了很多白色的鹽晶,就可以準備出鍋。
“差不多了,將柴火退出來,準備翻炒。”
這個時候最為關鍵,要是火太大,熬出來的鹽就有股糊味。用木勺快速翻炒,可以讓底下的鹽跟上麵的鹽混合,利用鍋下麵的餘溫,把鹽裏麵的水分給烘幹,這一步很是考驗操作人員的手法和時。等翻炒差不多了,移除底下的火炭,待鍋中的食鹽溫度降低之後,再將熬製好的食鹽,分裝到用獸皮和麻布製成的包裹中。
按照這個辦法煮出來的鹽,品質很好,幾乎不含任何雜質,潔白如雪,因為過濾了幾遍的緣故,吃起來也沒有太重的苦澀味道,深受族人和其他部落的喜愛,一直是熊部落對外貿易的重要物品。
煮鹽無論是刮風下雨還是大雪封山,都可以在室內完成,而且有煤礦的存在,對燃料的消耗也比較低,生產效率也高。另外,在粗鹽溶液熬製前,通常都會將這些溶液倒在一個大盆裏,蓋上網,放在太陽底下曬上兩天,蒸發掉多的水分,進一步提高鹽水中的鹽分含量,經過這種處理的溶液,每4斤的溶液就能熬出1斤多的鹽。如果按照鹽礦石和鹽的產出來比較,大概就是每2斤鹽礦石,就能得到1斤的鹽。
各個部落對鹽的用量很大,包括熊部落自己,因為最近捕魚和醃製鹹肉幹,熊部落每天的用鹽量都在100多斤,而且還要給牲口和家禽喂一些混合了鹽的飼料,鹽的消耗要是讓其他部落的人看到,絕對會驚掉下巴的。
燃料、鹵水等材料充足的情況下,一口鍋每天能產出50斤的鹽,即便按照部落現在的消耗速度,也是足夠的,每天還能剩下快100斤的鹽。而且隻要部落有需要,隨時可以將幾口大鍋也給點燃,到時候產量翻倍,也不是什麽難事。
張洪沒有停止囤積鹽礦石,是因為等到大雪封山,外麵氣溫都到零下三四十度的時候,就沒有辦法繼續開采鹽礦石了,所以趁著現在的時間,多囤積一些,反正冬日漫漫,每天點火熬鹽就是了,給部落裏的族人們也能找點事情幹,也能積累點食鹽,在春天的時候跟其他部落交換東西,想必那個時候,各個部落也開始缺鹽了吧。
“族長,巫,”樹皮來到宗廟,向正在畫地圖的張洪他們行了一禮,“不知族長是否有空。”
“嗯,你說吧,”張洪停下手中的炭筆,揉了揉手腕,炭筆在灰白色的獸皮上畫起來並不輕鬆,“現在部落裏有多少鹽了?鹽礦那邊產量如何?煮鹽有什麽問題嗎?”
“額,現在部落每天能挖500斤左右的鹽礦石出來,算上今天的,煮鹽坊的旁邊已經堆了幾萬斤的鹽礦石了,現在每天還在不斷增加中,”樹皮從懷裏掏出獸皮,指著上麵的記錄,“從他們走後,我就跟羽落帶人去采鹽礦了,這些天積累了很多。”
“那裏的鹽礦越往下挖,鹽礦石的純度就越高,族人們發現純淨的鹽塊數量也比以前多出好多。還有各種工具的使用,大家去挖鹽礦都很輕鬆,挖起來也很快。”
樹皮頓了頓,又掏出一塊獸皮,“可是煮鹽的人手一直不足,現在隻有3口鍋在煮著,每天大概就不到200斤的樣子。”
“還有就是煮出來的鹽快沒地方放了,是不是也可以搞個鹽倉出來,或者再準備兩個房間來存放。至於鹽礦石,是不是可以停止開采了,畢竟現在部落裏的庫存很多了,每天10座水碓都在不停地敲鹽礦石,鹽礦粉也是很多的。”
張洪坐在宗廟房間的桌子旁,手指有規律地敲擊著桌麵,思考了一會,“鹽礦石還是要繼續挖,本來就是要準備在冬天下雪後,停止挖礦的時候煮鹽,現在多積攢一點,省的天冷以後還得去挖。”
“還有就是煮鹽,現在開工的鍋不多,人數不足,沒有關係,部落存鹽還有很多,這段時間貿易隊還沒有迴來,每天新生產的食鹽夠這段時間用了。”
“另外是儲存的問題,這個不用擔心,熊花他們那邊正加緊趕製麻袋出來,還有熊木那邊,再過幾天就能燒出來能裝100多斤粟的罐子了,到時候多燒一些,可以用來裝鹽。”
“好的族長。”樹皮將獸皮放迴懷中。
鹽的重要性在這個時代已經能顯露出來了,陶器雖然重要,但其他部落完全可以小心一點,隻要不打破,陶器的用量便不會太高。但鹽不同,無論是煮飯還是漱口,或者是保存食物,都離不開食鹽。
更為重要的是,鹽已經成為了熊部落向其他部落“出口”最多的產品了,通過貿易隊的交換,一包包雪白的食鹽從熊部落出發,換迴一頭頭活著的牲口、一張張堅硬的獸皮。
除了鹽礦,鐵礦和煤礦的情況也大致如此。
“上帝把鐵送至人間,在那裏它為人類提供強大的力量和諸多的用途。”
中國古代的春秋時期已有冶鐵高爐,人們將鐵礦石和木炭一層夾一層地放在煉爐中焙燒,在650度至1000度溫度間,利用炭的不完全燃燒產生一氧化碳,使鐵礦中的氧化鐵還原成鐵。
因工藝所限,爐溫低,鐵塊不能完全熔化,形成海綿狀的塊煉鐵,也是含碳量高於2%的生鐵。在生鐵冶煉過程中,爐溫較高,鐵會吸收碳、硫和磷,熔點隨之降低,當含碳量達到2.0%時,熔點降至1380度,當含碳量達到4.3%時,熔點最低,僅1146度。
因此,當爐溫達到1200度時,就能使鐵充分熔化,成為液態生鐵,可直接注入模具中冷卻成型,采用這種生鐵冶煉技術,煉爐得以連續使用,降耗增效,使大量提煉鐵礦石和鑄造複雜鐵器成為可能。
部落采集到的鐵礦石中鐵含量其實並不算很多,屬於一種赤鐵礦,充其量隻有40%的品位,就是說十斤礦才能出產4斤鐵。
在原材料不給力的情況下,隻能通過增加高爐的煉鐵效率來提升鐵的產出。
“族長,”熊山赤裸著上身,將鐵錘放到鐵砧旁邊,伸手從旁邊的架子上拽過來一條麻布毛巾,擦了擦臉上的汗水,“再給我們指點指點吧,現在爐子裏的鐵水還是不多。”
通過熊山等人的不斷改良,外加張洪的一些指導,部落裏早已經將原本簡易的橫爐改成了兩米多高的高爐,爐子中空,呈圓筒狀,而在爐子中間,則是用泥土、礦渣等製成了一道布滿小孔的擋板,用於放置坩堝。
在高爐外麵,已經擺好了十幾個裝滿鐵礦石顆粒的坩堝。鐵礦石和鹽礦石一樣,都需要將大塊的進行破碎,放到坩堝裏燒的時候受熱均勻,而且時間更短。這十幾個坩堝,放在兩個高爐中間的一個碳爐裏,裏麵也有一些熱值不高的煤炭在燃燒著,放在這裏,可以將坩堝裏麵的鐵礦石粉末給加熱到八九百度的溫度,然後等高爐裏麵的鐵水倒出後,立馬就可以把這些坩堝放進去,省去了大量的等待時間。
原本要產出一塊長20厘米、寬和高各5厘米的鐵錠,需要至少半個小時的時間;通過這種簡易的預加熱的辦法,每個小時能夠讓8個坩堝產出鐵水,能得到4-6塊鐵錠。
部落高爐裏麵的鐵水,除了澆鑄成鐵錠儲存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模具和範本,用來製作規格一致的工具。比如鐮刀、鐵犁、釘子、箭頭這些,都是用成型的。
澆鑄法需要用到模具,這些模具基本上都是用黏土製成的,現在這些黏土,都是經過千百次水碓的反複捶打,裏麵找不到大一點的雜質和沙土石子。製作模具的時候,先是用木頭或者陶土製作出來器具的模型,然後將模型放在木框中,逐漸填充黏土,將模型覆蓋一半,在模型上做好標記,等待黏土風幹後,在拿另一個木框,把另外一半的模型放在裏麵,同樣填充黏土,並在頂部預留澆鑄通道。等兩個模具都幹了,合到一起,用泥土將結合縫給堵住後,把鐵水從澆注口倒入,倒滿為止,等到冷卻,就能得到一個鐵器的毛坯。
這個毛坯還需要仔細地打磨,去掉毛刺和邊邊角角的地方,越是大件的毛坯,模具製作就越複雜,成功率也就越低。
比如鐵犁頭和鐮刀,這兩件相比,明顯鐮刀就簡單很多,根本不需要兩個模具,隻要將木質的鐮刀模型放到黏土上按壓一下,將鐵水倒入凹槽裏基本上就可以了;
還有一種是對鐵錠進行鍛打。
坩堝裏麵的鐵水,含碳量比較高,澆鑄出來的基本上屬於生鐵。生鐵堅硬、耐磨,但是很脆,很容易就會斷裂,所以不適合做斧頭、刀具、長矛矛頭這些,而這些器具,就需要對鐵錠進行鍛打,敲出裏麵的雜質,讓其含碳量達到熟鐵和生鐵的中間,即鋼。
部落裏鍛打鐵錠,先是用鐵鉗子把鐵錠扔到碳爐裏進行煆燒,燒紅後,用夾子夾到鐵砧上,用錘子反複捶打,敲成所需要的形狀,然後進行淬火、再加熱等步驟,最後進行開刃。
爐子的外圍碳爐旁,則豎立著一個風箱。在最早的時候,是沒有單獨的風箱的,都是用泥巴捏成一個倒扣的陶盆樣式,裏麵用一根木棍捆上幾片樹皮,拉動木棍上的繩子,從而帶動空氣流通,提升爐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