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似乎更加寒冷了。
冬季第三個月,滴水成冰嗬氣成霜,部落庭院門前的河水已經完全冰封,部落裏除了每天派一隊人去河邊鑿冰取水外,基本上沒有人願意離開溫暖的房間去外麵喝西北風。
“今天上午教的字,等到明天上午我會一個人一個人的過,到時候要是寫不出來,這個星期的雞蛋就沒有了。”
巫拿著一根細木棍,在牆上砌著的石板上跟教室裏的“學生”們大聲說著。巫在部落裏的地位數一數二,族人對他的敬畏遠勝於張洪,在張洪授課時嘻嘻哈哈的熊大熊奇等人,在巫授課就老老實實的如同乖寶寶,尤其是被細木棍打手心時,如同打在臉上,不僅自己手疼,其他人還會嘲笑,故而在巫上課時,紀律就會好上很多。
部落裏秋天的時候就有近100隻野雞,這些野雞都被用火把翅膀和尾巴上的羽毛給燒掉,飛不起來。通過這段時間的喂養,自我繁殖的第一代小雞也孵化出來七八十隻。
雖然冬天氣溫低、光照時間短,但張洪給的飼料足,收集的一些草籽、水果、堅果等不適合人食用的,喂野雞野鴨倒是可以,而且野雞已經適應了部落裏不愁吃不愁喝的環境,加上雞窩裏遮風擋雨,環境好了,很多原本在春夏才會下蛋的母雞,在冬天偶爾也會下一些。
這些雞蛋由於沒有母雞抱窩,或者沒有受精,不適合或者根本孵化不出小雞,每日能夠收集20-30個左右,除了給生孩子的熊花熊草吃,張洪和巫每隔一日也能吃上一個,剩下的,就放到房間,給每日識字最好的3個族人吃。
胡蘿卜加大棒的手段,讓巫的課堂與張洪教課時混亂的情況形成明顯的對比,張洪樂得輕鬆,在平時不斷地向巫灌輸什麽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觀點。果然,長時間的洗腦還是有效果的,巫最近去看牲畜的時間也少了,去教室的次數變多了,也變得愛生氣了,張洪則每日在房間裏,規劃來年春耕播種的事情。
離院子南邊大約800米的地方,小溪的南邊,有一大片荒地,上麵布滿了雜草,快入冬的時候,張洪帶人將這塊荒地上的雜草等植被給燒了,燒出來大概600多畝的地,入冬以後,一場又一場的降雪覆蓋了這裏。
要將這600畝地初步開墾出來,靠部落裏能幹重活的人,即便停下手上的事情,也隻能擠出50個人,一個人平均下來要幹12畝,幾乎要一個月才能搞完。開墾荒地是個很重的活,需要翻地,就是把底下至少十幾厘米深的土給翻上來;然後將成塊的土給破碎開,再將上麵的草根等雜物給清理出去。沒有合適的工具,光是翻土,就能讓部落花費極大的力氣。
這個時代的冬季很漫長,春季很短暫,張洪沒有一個月的時間去慢慢地開墾荒地,所以趁著現在,就需要準備工具。
首先是種子,秋天的時候,自己帶著人花了幾天的時間將野生的粟給收割迴來並晾曬入倉,收獲了大概400多斤的粟種,春天播下去,種植不那麽密集的話,大概需要10斤種子才能種一畝,所以,這400多斤的種子,最多也隻能種40多畝。
剩下的張洪不準備趕著開墾出來,這樣工作量太大,而且目前部落沒有那麽多種子能種,再者就是荒地開墾出來,有個一段時間的養地過程是最好不過的。
其次是土地。因為種子的緣故,張洪準備采取輪作的方法,簡單說來,就是這600多畝荒地,開春先開個200畝,將40畝的粟種下,然後種上60畝的大豆,再然後,栽上幾畝冬瓜、葫蘆、瓠等蔬菜,剩下的80畝,就種上一些白菜、蔥、韭菜、薺菜這些,足夠族人從春天吃到冬天。
剩餘的400畝,在春耕後閑置一段時間,然後在夏季雨水來臨之前,開墾200畝,然後種上一些苜蓿草,不讓土地閑著,又能避免雜草叢生,還能收獲日常喂養牲口的飼料。
再用100畝,等到冬天過去接著種苜蓿,配合著其他雜草,將部落裏的牲口都趕到這裏來喂養,這樣就能減輕族人收集草料時的痛苦。剩餘的100畝,就種上黃麻,因為一片地不能連續地種,不然會影響土地肥力,所以明年以後會換另外一塊地種黃麻。
接下來是工具,即使是200畝地,所耗費的人工也十分龐大,用木頭或者石頭,基本上一天能戳出來100平就謝天謝地了,而有了鐵質的鬆土叉、鐵鍬、鋤頭,這個效率就高得多了,一個人差不多一天就能清理出來1畝地。如果有牛就好了,張洪憧憬著,有了鐵,再製作一套犁,那部落就有能力開墾更多的土地,將現在打獵采集的生活方式徹底轉變。
除了開墾土地,對種植物的田間管理也非常重要,播種、施肥、除草、灌溉、驅獸,這些在這個時代都是需要耗費很多精力去做,才能做成的事情。
播種、施肥倒是簡單,反正明年開墾的土地就那麽多,種子按照比例撒下去就行,施肥也隻要把那些糞便給挑到田裏弄到土裏。
但灌溉就需要提前規劃一下了。
南邊的土地離小溪比較近,附近用水比較方便,但是離水源越遠,用水也就困難了起來,需要在田地裏挖一條灌溉用的溝渠,將水給引入進去,提升灌溉的效率。這道溝渠可以將溪流連接到西南方向的那條河,從而解決溪流水流量小,水位低的問題。
部落居住地的人畜廁所,每天都會清理一次,幾個月下來,所堆積的糞便也頗為可觀。當初為了族人的健康,張洪讓人每天將糞便給挑到遠離居住地的地方,在溪流下遊設置了一個糞便堆積點。
張洪知道,在沒有化肥的原始社會,要想肥田,隻能通過挖河道淤泥或者人畜糞便來提升土壤肥力。或者采用更原始的辦法,刀耕火種,一把火把樹林、雜草燒個幹淨,再在土地上種植,等到來年,再燒另外一片樹林。
刀耕火種,張洪不準備這樣做,哪怕是部落第一次種植農作物,也不準備采用這種即使在原始社會也顯得原始的方式。
原因有很多,一來擔心火勢失控,將周圍的樹林、草場全部燒毀,那麽部落才起步的養殖業就麵臨巨大的風險;其次是張洪與族人在此裏棲息久了,對周圍已經產生了領地的意識,這裏對他們來說就是家園,不允許存在可能破壞家園的行為;再者就是熊部落已經有了鐵器的小範圍運用,接下來擴大生產無非是投入人力、物力等擴大規模,用鐵器的效率要遠遠高於一把火燒掉後再處理。
農耕文明不是那種走到哪破壞到哪的生產方式和文明,她是溫和的、建設性的,部落在此地紮根,周圍的森林、草場、河流,都給部落一個棲息生存的環境,而張洪發展農業,也就會將對它們的破壞降到最低。
竭澤而漁,已經影響到了部落的發展。冬季到來之前,部落裏經常捕魚的隊伍發現了一個問題,越到後麵,捕到的魚就越少,而且個頭也越小。
張洪知道在河流中漁業資源總量是很豐富,但某一個區域內,漁業資源的數量卻是一定的。部落短時間高強度的捕撈,勢必會給原來的生態係統中帶來一定的破壞,就導致捕到的魚越來越少也越來越小。這並不是說要在原始社會談什麽動物保護、環境保護的理念,而是要發展,更好地發展,這些問題和隱憂就不能視而不見。
要保證部落有足夠多的魚,就要經常更換捕撈地點,而且有計劃地采取人工養殖的辦法。
人工養殖魚蝦,在這個原始社會倒是不難,無非是找個水塘或者大一點的水坑,放上一些魚蝦幼苗,隔一段時間灑一些動物內髒或草籽就行,實在不行,甚至可以不用管,隻等著秋季捕魚就行了。
當然這樣子的產量也會低很多,可沒有其他辦法,人的口糧都不足,更何況魚類呢。在營地取水的小溪旁,有一個大概10畝左右的窪地,平時窪地裏麵也有一個個的小水坑,在第一場雪降臨前的幾天,張洪帶著族人花了兩天的時間,把這個水坑挖深挖大了一些,裏麵也連成了一體,最深的地方離地麵大概有2米深,水坑僅留有一條半米寬的水道與小溪連接。
在灌滿水之後,張洪又讓人把水道給堵了起來,防止放養在水坑中的小魚小蝦遊走。提起小魚小蝦,不得不說織的麻布,一開始織的麻布質量參差不齊,最差的跟漁網差不多,張洪也沒讓人拆掉,就用這種布製成了手推網,在小溪旁撈小魚小蝦,一部分用來喂營地的雞鴨,一部分就放養到水坑裏。
在冬天結束後,張洪準備擴大部落的居住區,並且將牲口們全部搬出居住區,遷往後山,作為它們的棲息地和養殖場。
在熊羆山北麵的一些小樹林,離部落500多米,不算很遠,麵積三十幾畝,而且多為野蘋果樹和板栗樹,樹木並不茂密。
張洪準備在這裏將野雞野鴨、鹿以及捕捉到的其他野禽進行散養,用來產禽蛋以及禽肉。而在熊羆山的北側山坡上,是一片占地約五百多畝的草場,開春後將全部撒上苜蓿草的種子,配合著其他野草,用於飼養部落的山羊、野豬等牲口。
山坡南麵是個陡坡,部落就在這個陡坡延伸下來一塊巨石下的崖壁中,而東麵西麵要比北坡還要陡峭一些,而且多為亂石,不利於獸類的行動。從地形上看,這裏就是一處絕佳的牧場,隻要等到來年春天,草長起來後,部落裏的牲口們,就不用像現在這樣還需要草料來喂,自己就能在草場找到吃的。
節省下來的勞動力,張洪另有安排。首先居住區還要繼續擴大,如果按照自己的規劃,那麽到來年秋季,部落裏收獲的食物和麻等原料會更多,以部落現在的存儲條件來看,怕是有些不足。
而且現在很多物資都混著堆放,不管是管理起來還是找起來都很麻煩。與其到後麵用的時候花費精力去找,不如現在從一開始就規劃好。
其次要建一座用於堆放粟的倉庫,還要有一間用於存儲麻皮的地方,另外生產的陶器、鐵器、武器等,都需要專門的房間進行擺放。
另外,居住區的安全問題也是一大隱患,現在的部落,因為大雪封山的緣故,很少有猛獸或者其他部落的人過來搞破壞,但這不代表以後都會這麽安全。
自從在野外碰到過一隻劍齒虎後,張洪對自身安全的重視程度就從來沒有減輕過。部落每晚安排值班,就是為了防止有猛獸因為凍餓而鋌而走險,來襲擊部落的人。
原本隻有一個山洞的營地還好,遇到危險大不了全員躲進去就行,現在搬到山洞外麵的房子裏,每晚必須要有人呆在院子裏值班,而且還要巡視整個營地區域,這樣一直值班很是辛苦,尤其是冬天。所以需要建一個更大、更結實的院子,要有一圈堅固、高大的院牆,來讓部落的族人在夜晚有個安心休息的場所。
新規劃的院子在保留現有建築的基礎上,向南麵、西麵各推進了200米,依舊準備用土和石子等材料進行建築,唯一不同的是,居住的房間,張洪準備在規劃的工業區燒製磚瓦,用磚瓦來蓋房子。
製作磚瓦和窯洞,就要大量的土。在小溪對岸的地方,張洪準備種植粟田的區域,已經提前規劃了一片陶器、磚瓦取土的區域。在這個範圍進行取土、用模具製作磚瓦胚子,然後挖出來的坑,可以引入溪水,用於灌溉和養魚。磚瓦胚子在這邊晾曬幹燥後,通過搭建的木橋與部落新建的道路連接,運送到規劃中的燒窯區域。
這條路張洪已經想好了,要用石子和爐渣先鋪地基,然後用黃土石子混合著煤灰、礦渣、石灰夯實,整條路在約3米寬,長度大概在1000米以內。
要修這樣一條路,光靠族人的力量可能有些吃力,倒是可以考慮依靠周圍部落的力量,來幫助部落修路。
冬季第三個月,滴水成冰嗬氣成霜,部落庭院門前的河水已經完全冰封,部落裏除了每天派一隊人去河邊鑿冰取水外,基本上沒有人願意離開溫暖的房間去外麵喝西北風。
“今天上午教的字,等到明天上午我會一個人一個人的過,到時候要是寫不出來,這個星期的雞蛋就沒有了。”
巫拿著一根細木棍,在牆上砌著的石板上跟教室裏的“學生”們大聲說著。巫在部落裏的地位數一數二,族人對他的敬畏遠勝於張洪,在張洪授課時嘻嘻哈哈的熊大熊奇等人,在巫授課就老老實實的如同乖寶寶,尤其是被細木棍打手心時,如同打在臉上,不僅自己手疼,其他人還會嘲笑,故而在巫上課時,紀律就會好上很多。
部落裏秋天的時候就有近100隻野雞,這些野雞都被用火把翅膀和尾巴上的羽毛給燒掉,飛不起來。通過這段時間的喂養,自我繁殖的第一代小雞也孵化出來七八十隻。
雖然冬天氣溫低、光照時間短,但張洪給的飼料足,收集的一些草籽、水果、堅果等不適合人食用的,喂野雞野鴨倒是可以,而且野雞已經適應了部落裏不愁吃不愁喝的環境,加上雞窩裏遮風擋雨,環境好了,很多原本在春夏才會下蛋的母雞,在冬天偶爾也會下一些。
這些雞蛋由於沒有母雞抱窩,或者沒有受精,不適合或者根本孵化不出小雞,每日能夠收集20-30個左右,除了給生孩子的熊花熊草吃,張洪和巫每隔一日也能吃上一個,剩下的,就放到房間,給每日識字最好的3個族人吃。
胡蘿卜加大棒的手段,讓巫的課堂與張洪教課時混亂的情況形成明顯的對比,張洪樂得輕鬆,在平時不斷地向巫灌輸什麽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觀點。果然,長時間的洗腦還是有效果的,巫最近去看牲畜的時間也少了,去教室的次數變多了,也變得愛生氣了,張洪則每日在房間裏,規劃來年春耕播種的事情。
離院子南邊大約800米的地方,小溪的南邊,有一大片荒地,上麵布滿了雜草,快入冬的時候,張洪帶人將這塊荒地上的雜草等植被給燒了,燒出來大概600多畝的地,入冬以後,一場又一場的降雪覆蓋了這裏。
要將這600畝地初步開墾出來,靠部落裏能幹重活的人,即便停下手上的事情,也隻能擠出50個人,一個人平均下來要幹12畝,幾乎要一個月才能搞完。開墾荒地是個很重的活,需要翻地,就是把底下至少十幾厘米深的土給翻上來;然後將成塊的土給破碎開,再將上麵的草根等雜物給清理出去。沒有合適的工具,光是翻土,就能讓部落花費極大的力氣。
這個時代的冬季很漫長,春季很短暫,張洪沒有一個月的時間去慢慢地開墾荒地,所以趁著現在,就需要準備工具。
首先是種子,秋天的時候,自己帶著人花了幾天的時間將野生的粟給收割迴來並晾曬入倉,收獲了大概400多斤的粟種,春天播下去,種植不那麽密集的話,大概需要10斤種子才能種一畝,所以,這400多斤的種子,最多也隻能種40多畝。
剩下的張洪不準備趕著開墾出來,這樣工作量太大,而且目前部落沒有那麽多種子能種,再者就是荒地開墾出來,有個一段時間的養地過程是最好不過的。
其次是土地。因為種子的緣故,張洪準備采取輪作的方法,簡單說來,就是這600多畝荒地,開春先開個200畝,將40畝的粟種下,然後種上60畝的大豆,再然後,栽上幾畝冬瓜、葫蘆、瓠等蔬菜,剩下的80畝,就種上一些白菜、蔥、韭菜、薺菜這些,足夠族人從春天吃到冬天。
剩餘的400畝,在春耕後閑置一段時間,然後在夏季雨水來臨之前,開墾200畝,然後種上一些苜蓿草,不讓土地閑著,又能避免雜草叢生,還能收獲日常喂養牲口的飼料。
再用100畝,等到冬天過去接著種苜蓿,配合著其他雜草,將部落裏的牲口都趕到這裏來喂養,這樣就能減輕族人收集草料時的痛苦。剩餘的100畝,就種上黃麻,因為一片地不能連續地種,不然會影響土地肥力,所以明年以後會換另外一塊地種黃麻。
接下來是工具,即使是200畝地,所耗費的人工也十分龐大,用木頭或者石頭,基本上一天能戳出來100平就謝天謝地了,而有了鐵質的鬆土叉、鐵鍬、鋤頭,這個效率就高得多了,一個人差不多一天就能清理出來1畝地。如果有牛就好了,張洪憧憬著,有了鐵,再製作一套犁,那部落就有能力開墾更多的土地,將現在打獵采集的生活方式徹底轉變。
除了開墾土地,對種植物的田間管理也非常重要,播種、施肥、除草、灌溉、驅獸,這些在這個時代都是需要耗費很多精力去做,才能做成的事情。
播種、施肥倒是簡單,反正明年開墾的土地就那麽多,種子按照比例撒下去就行,施肥也隻要把那些糞便給挑到田裏弄到土裏。
但灌溉就需要提前規劃一下了。
南邊的土地離小溪比較近,附近用水比較方便,但是離水源越遠,用水也就困難了起來,需要在田地裏挖一條灌溉用的溝渠,將水給引入進去,提升灌溉的效率。這道溝渠可以將溪流連接到西南方向的那條河,從而解決溪流水流量小,水位低的問題。
部落居住地的人畜廁所,每天都會清理一次,幾個月下來,所堆積的糞便也頗為可觀。當初為了族人的健康,張洪讓人每天將糞便給挑到遠離居住地的地方,在溪流下遊設置了一個糞便堆積點。
張洪知道,在沒有化肥的原始社會,要想肥田,隻能通過挖河道淤泥或者人畜糞便來提升土壤肥力。或者采用更原始的辦法,刀耕火種,一把火把樹林、雜草燒個幹淨,再在土地上種植,等到來年,再燒另外一片樹林。
刀耕火種,張洪不準備這樣做,哪怕是部落第一次種植農作物,也不準備采用這種即使在原始社會也顯得原始的方式。
原因有很多,一來擔心火勢失控,將周圍的樹林、草場全部燒毀,那麽部落才起步的養殖業就麵臨巨大的風險;其次是張洪與族人在此裏棲息久了,對周圍已經產生了領地的意識,這裏對他們來說就是家園,不允許存在可能破壞家園的行為;再者就是熊部落已經有了鐵器的小範圍運用,接下來擴大生產無非是投入人力、物力等擴大規模,用鐵器的效率要遠遠高於一把火燒掉後再處理。
農耕文明不是那種走到哪破壞到哪的生產方式和文明,她是溫和的、建設性的,部落在此地紮根,周圍的森林、草場、河流,都給部落一個棲息生存的環境,而張洪發展農業,也就會將對它們的破壞降到最低。
竭澤而漁,已經影響到了部落的發展。冬季到來之前,部落裏經常捕魚的隊伍發現了一個問題,越到後麵,捕到的魚就越少,而且個頭也越小。
張洪知道在河流中漁業資源總量是很豐富,但某一個區域內,漁業資源的數量卻是一定的。部落短時間高強度的捕撈,勢必會給原來的生態係統中帶來一定的破壞,就導致捕到的魚越來越少也越來越小。這並不是說要在原始社會談什麽動物保護、環境保護的理念,而是要發展,更好地發展,這些問題和隱憂就不能視而不見。
要保證部落有足夠多的魚,就要經常更換捕撈地點,而且有計劃地采取人工養殖的辦法。
人工養殖魚蝦,在這個原始社會倒是不難,無非是找個水塘或者大一點的水坑,放上一些魚蝦幼苗,隔一段時間灑一些動物內髒或草籽就行,實在不行,甚至可以不用管,隻等著秋季捕魚就行了。
當然這樣子的產量也會低很多,可沒有其他辦法,人的口糧都不足,更何況魚類呢。在營地取水的小溪旁,有一個大概10畝左右的窪地,平時窪地裏麵也有一個個的小水坑,在第一場雪降臨前的幾天,張洪帶著族人花了兩天的時間,把這個水坑挖深挖大了一些,裏麵也連成了一體,最深的地方離地麵大概有2米深,水坑僅留有一條半米寬的水道與小溪連接。
在灌滿水之後,張洪又讓人把水道給堵了起來,防止放養在水坑中的小魚小蝦遊走。提起小魚小蝦,不得不說織的麻布,一開始織的麻布質量參差不齊,最差的跟漁網差不多,張洪也沒讓人拆掉,就用這種布製成了手推網,在小溪旁撈小魚小蝦,一部分用來喂營地的雞鴨,一部分就放養到水坑裏。
在冬天結束後,張洪準備擴大部落的居住區,並且將牲口們全部搬出居住區,遷往後山,作為它們的棲息地和養殖場。
在熊羆山北麵的一些小樹林,離部落500多米,不算很遠,麵積三十幾畝,而且多為野蘋果樹和板栗樹,樹木並不茂密。
張洪準備在這裏將野雞野鴨、鹿以及捕捉到的其他野禽進行散養,用來產禽蛋以及禽肉。而在熊羆山的北側山坡上,是一片占地約五百多畝的草場,開春後將全部撒上苜蓿草的種子,配合著其他野草,用於飼養部落的山羊、野豬等牲口。
山坡南麵是個陡坡,部落就在這個陡坡延伸下來一塊巨石下的崖壁中,而東麵西麵要比北坡還要陡峭一些,而且多為亂石,不利於獸類的行動。從地形上看,這裏就是一處絕佳的牧場,隻要等到來年春天,草長起來後,部落裏的牲口們,就不用像現在這樣還需要草料來喂,自己就能在草場找到吃的。
節省下來的勞動力,張洪另有安排。首先居住區還要繼續擴大,如果按照自己的規劃,那麽到來年秋季,部落裏收獲的食物和麻等原料會更多,以部落現在的存儲條件來看,怕是有些不足。
而且現在很多物資都混著堆放,不管是管理起來還是找起來都很麻煩。與其到後麵用的時候花費精力去找,不如現在從一開始就規劃好。
其次要建一座用於堆放粟的倉庫,還要有一間用於存儲麻皮的地方,另外生產的陶器、鐵器、武器等,都需要專門的房間進行擺放。
另外,居住區的安全問題也是一大隱患,現在的部落,因為大雪封山的緣故,很少有猛獸或者其他部落的人過來搞破壞,但這不代表以後都會這麽安全。
自從在野外碰到過一隻劍齒虎後,張洪對自身安全的重視程度就從來沒有減輕過。部落每晚安排值班,就是為了防止有猛獸因為凍餓而鋌而走險,來襲擊部落的人。
原本隻有一個山洞的營地還好,遇到危險大不了全員躲進去就行,現在搬到山洞外麵的房子裏,每晚必須要有人呆在院子裏值班,而且還要巡視整個營地區域,這樣一直值班很是辛苦,尤其是冬天。所以需要建一個更大、更結實的院子,要有一圈堅固、高大的院牆,來讓部落的族人在夜晚有個安心休息的場所。
新規劃的院子在保留現有建築的基礎上,向南麵、西麵各推進了200米,依舊準備用土和石子等材料進行建築,唯一不同的是,居住的房間,張洪準備在規劃的工業區燒製磚瓦,用磚瓦來蓋房子。
製作磚瓦和窯洞,就要大量的土。在小溪對岸的地方,張洪準備種植粟田的區域,已經提前規劃了一片陶器、磚瓦取土的區域。在這個範圍進行取土、用模具製作磚瓦胚子,然後挖出來的坑,可以引入溪水,用於灌溉和養魚。磚瓦胚子在這邊晾曬幹燥後,通過搭建的木橋與部落新建的道路連接,運送到規劃中的燒窯區域。
這條路張洪已經想好了,要用石子和爐渣先鋪地基,然後用黃土石子混合著煤灰、礦渣、石灰夯實,整條路在約3米寬,長度大概在1000米以內。
要修這樣一條路,光靠族人的力量可能有些吃力,倒是可以考慮依靠周圍部落的力量,來幫助部落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