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的發展壯大實際上就是人口越來越多。
跟後世不一樣,這個時代每個部落都是想著有更多的新生兒出生,在熊部落裏,一般都是按照族長、巫、狩獵隊員、采集隊員的順序來“分配”配偶,例如去羽部落進行交流,都是帶著部落裏這些能夠承擔打獵任務的族人。至於一些弱小的,很可能一生下來,就沒有了。
有人說,生物存在的意義就是幹飯和瑟瑟,張洪很是認同,瑟瑟在這個時代,隻是跟所有生物一樣,承擔著繁衍的任務。
而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生存,安全是最重要的,體現在具體的內容上,食物的供應和保障永遠占第一位。
“民以食為天”這句流傳了千年的古話,可不僅僅隻是簡單的幾個字,而是從幾千年的饑餓曆史中總結出來的。作為一個有著後世經驗的社畜,對食物如何獲得,可能比不上整日掙紮在饑餓邊緣的原始人厲害,但對食物重要性的認識,絕對是數一數二的,尤其是後世的華夏,才吃飽飯幾年?很多老人描述三年災害的時候,那種慘狀,簡直是駭人聽聞。
部落的發展,首先是需要穩定的食物供給。光靠熊部落或者其他部落目前的打獵、采集方式,無法保證食物的穩定供給,就沒有發展壯大的前提條件。
依靠采集和捕獵,存在一個很明顯的悖論:部落人口多了壯大了,所需要的獵物就更多,需要的獵物更多,就會破壞掉原本就脆弱的生態鏈,生態鏈斷裂,就逼迫壯大的族群減員或遷徙,減員與遷徙,部落人口又會下降……
要跳出這個永無止境的循環,光靠狩獵和采集,根本達不到食物穩定供應的目的,從而迫使部落的規模永遠被限定在一個區間範圍內。
熊部落發明了網,可以從水中獲取額外的食物,而且從目前的食物獲取量來看,絲毫不亞於十幾個人組成的隊伍,捕獵獲得的收益。
這種就是更高級一點的漁獵方式,但與農業相比,還是差了很多。
要想達到食物來源的穩定和充足,最重要的,就是轉變現有的方式,將部落的人口從食物采集者轉變成食物生產者,現在熊部落的57人中,約有三分之二負責捕獵、打魚和采集,而這,也是部落能用勞動力的極限了。
農業,在原本的時空中,直到年前左右,這個過程才逐漸開始。部落接下來將要從兩個方麵入手解決食物的來源問題:馴化植物和獵物,即發展農業種植農作物、發展畜牧業飼養禽畜。
這個時代這個環境裏,還沒有後世的各種高產作物:原始水稻可能在溫暖濕潤的南方、小麥起源於中亞地區,而中國傳統的五穀雜糧裏,黍和高粱如今更可能隻是草原上的一株狗尾巴草,更別提發源自美洲的玉米和土豆了。
張洪想要種植農作物,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對這些原始的主糧進行人工幹預,從而達到獲得穩定食物來源的目的,而這個時間很可能在他有生之年都不一定能夠完成。
漫長的時間令人沮喪,但張洪還是決定要去做這件事情,因為這些事情不去做的話,野草終歸是野草。
而且發展農業和畜牧業,並不僅僅隻是空想,實際上條件也基本滿足了:在流經熊部落的溪流和河流兩岸,張洪曾看到過類似粟的狗尾巴草和類似高粱的植物,至於是不是這兩種農作物的祖先,那就要看人工幹預的結果了。張洪對於植物的馴化一竅不通,但後世家喻戶曉的袁爺爺,培育出超級雜交水稻,其中的方法,是可以借鑒一下的。
而對於飼養家禽和牲口,這個就相對容易一些。自從發明了網,除了用來捕魚外,張洪還教會了大家用網如何活捉獵物,而熊二在這個過程中展現出過人的天賦,連張洪也自愧不如。
用麻繩編成的網,配合上張洪教他布設的陷阱,在他手裏幾乎每天都能獵到一些大大小小的獵物,如野雞、鹿、山羊等,甚至還獵到一頭熊,隻不過熊的力氣太大,將網扯碎後就大搖大擺地走了,留下瑟瑟發抖的眾人遠遠地看著。
短時間來看,目前部落的食物收獲遠大於食物消耗,口糧安全暫時穩定。因為有鹽和漁網,外加陶器烹飪食物,還有部落裏婦女孩子勤勞采集野果和漿果作為補充,部落能夠存儲下來的食物總量也在不斷提升。多樣化的食物來源和構成,讓部落的營養結構更加科學,吸收效率的提升從而也減少了對食物的消耗。
鹽和網投入使用一個月以來,除了維持族人的一日兩餐(上午大概九點到十點吃一頓,下午在四點到五點吃一頓)外,其餘的食物都進行了保存,如野豬、鹿、山羊、魚肉等肉類,都用鹽進行醃製並進行了風幹保存;而水果、野菜等這些不便長期保存的,有一些用鹽和陶罐進行了醃製,一些曬成了菜幹,還有一些則被做成了原始的水果罐頭,放上幾個月應該問題不大。
水果罐頭,這是張洪起的惡趣味的名字。
後世很少有人沒有吃過罐頭,無論是水果罐頭還是肉食罐頭,幾乎隨處可見,尤其是漂亮國,各種品類的罐頭就像華夏的菜市場,他們對罐頭也比華夏更加情有獨鍾。
在華夏,張洪最喜歡吃的就是黃桃罐頭,還有一些橘子、梨、山楂等等,給了他一個充滿甜蜜迴憶的童年。
原始森林裏,隻要願意去找,總能找到很多水果,從春末到深秋,都有不同時節的水果成熟。
如今盛夏時節,森林裏也有很多水果陸陸續續地成熟,族中的婦女和小孩,幾乎每天都要到外麵去進行采集,還需要狩獵的隊伍進行保護和協助。
在森林裏,很輕鬆就能從地上或者樹上撿到摘到很多野果,而這些野果所散發出來的香氣,也吸引著一些小動物到樹下來吃落下的果子。光靠野果不能當飯吃,但可以作為食物的一種補充。這些水果采集迴來幾天不吃就會變質,而且果子的食用期很短,看到它成熟再過幾天采摘,可能所有的果子都落在地上變質,或者給鳥類和小獸吃掉了。
為了不至於浪費掉這些大自然的饋贈,麵對這樣的問題,張洪想到一個辦法,讓熊木用黏土做了一些口小腹大的罐子,然後在窯中燒製好。燒製好的陶罐整體呈橢圓形,頂部和底部隻有碗口大,而罐體中間,則大了很多。每個罐子大概能裝水5斤左右,自從燒製好這種罐子,部落製陶的人馬,也似乎被張洪打開了思維,在後麵又燒製了很多奇形怪狀但非常好用的陶器。
部落周圍能夠采集到的野果,有不少種,除了原始的林檎、李子、杏、櫻桃之外,還有一些未成熟的梨、山桃、山楂、板栗等,還有更多張洪不認識但吃起來口感還不錯的水果。
張洪帶著熊花熊果和族中的婦女,將野果洗淨去核後,放到陶罐中,加入清水沒過水果,然後將裝滿水果的陶罐放在灶上煮,等罐子裏的水開後,拿一大片洗淨的樹葉,蓋到罐口,並用黃泥密封,等待冷卻後就放到陰涼處進行保存。經過這樣的操作,水果的儲存時間就被拉長了,至於能不能挺到過冬,張洪也沒有太在意,成功更好,不成功,也不算浪費了食物。
而一些果肉多的水果,比如林檎、杏等,被去核後用鹽醃製了一下,然後放到網上或者地上曬幹。做成果脯最好的方法還是用糖來醃製,可是別說糖了,這裏連甘蔗都沒有辦法生存,隻能寄希望於這幾年能夠找到一些原始的甜菜吧。
從春天到夏天,通過這兩個多月的努力,即便部落從現在開始停止捕獵和采集,僅依靠部落現有的存糧,也足夠使大家節省點撐到來年開春。
居安思危,不僅僅是張洪知道,其他人也都明白這個道理。
將食物安全放在第一位的不止是張洪,其他人骨子裏也患有“食物不足恐懼症”,對食物不足的危機感,讓他們在狩獵和采集的時候,族人們都堅決地執行,從不打折扣。
巫最近很開心,經常跑到山洞裏掏出獸皮寫寫畫畫,而且喜歡躺在放著肉幹和鹹魚的罐子旁休息,對他來說,沒有什麽比看著部落日益增多的食物更加開心的事情了。
從今年的記錄來看,食物的存量要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多很多,山崖下的儲藏室快放不下了,張洪不得不讓族人們在狩獵的時候,盡量活捉。
而因為有了網的配合,部落捕捉到了很多活著的獵物,這些牲口也需要找地方圈養,並且每日收集草料、爛水果的工作,已經占用了五六個原本采集漿果的族人,現在很多工作甚至都讓幾個小孩子在做了,很多地方都由於缺乏人口而降低了生產效率。
人口問題還是製約著部落的發展啊,張洪無奈地想著。
這時節天氣炎熱,而蚊蟲、毒蛇等動物在野外活躍程度更高,不適合讓巫帶著人去其他部落用陶器、鹽換人,所以即使巫三番五次地要求出去,張洪也要攔著:一方麵是部落裏如果再減掉十來個人去“相親”,會影響目前部落的各項工作,另一方麵是張洪近期需要人手蓋“房子”,以供族人居住和圈養牲畜。
早在一個月前的狩獵時,張洪就叮囑過,盡量抓活的獵物,而肉幹掛滿了儲藏室之後,這種要求就被執行的更加徹底了,網的使用讓活捉的可能性大大提升。
一年最熱的時候,部落裏臨時搭建的草棚裏,已經有了八隻大小不一的鹿,三公五母;野山羊一起共9隻,兩隻公的;還有抓住野雞野鴨十餘隻,掏迴來的野雞蛋共有三十多枚。
在以往偶爾也能捉到一些幼年期的活著的牲口,但之前部落裏從來沒有想過將獵物一直飼養下去,這些獵物最多活上幾天就要被殺死吃肉,因為餓上幾天的牲口,體重就會減輕很多。
現在要進行飼養這些牲口,那就不能像以前一樣,隨便丟點草就不管了,這些牲口最低也得要活到冬天,如果食物不足的情況下。而如果食物充足,在冬天不需要打這些牲口的主意,張洪隻要宰殺掉一些年老的減輕喂養壓力,剩下的一直飼養,在開春的時候等待它們繁殖就可以了。
跟後世不一樣,這個時代每個部落都是想著有更多的新生兒出生,在熊部落裏,一般都是按照族長、巫、狩獵隊員、采集隊員的順序來“分配”配偶,例如去羽部落進行交流,都是帶著部落裏這些能夠承擔打獵任務的族人。至於一些弱小的,很可能一生下來,就沒有了。
有人說,生物存在的意義就是幹飯和瑟瑟,張洪很是認同,瑟瑟在這個時代,隻是跟所有生物一樣,承擔著繁衍的任務。
而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生存,安全是最重要的,體現在具體的內容上,食物的供應和保障永遠占第一位。
“民以食為天”這句流傳了千年的古話,可不僅僅隻是簡單的幾個字,而是從幾千年的饑餓曆史中總結出來的。作為一個有著後世經驗的社畜,對食物如何獲得,可能比不上整日掙紮在饑餓邊緣的原始人厲害,但對食物重要性的認識,絕對是數一數二的,尤其是後世的華夏,才吃飽飯幾年?很多老人描述三年災害的時候,那種慘狀,簡直是駭人聽聞。
部落的發展,首先是需要穩定的食物供給。光靠熊部落或者其他部落目前的打獵、采集方式,無法保證食物的穩定供給,就沒有發展壯大的前提條件。
依靠采集和捕獵,存在一個很明顯的悖論:部落人口多了壯大了,所需要的獵物就更多,需要的獵物更多,就會破壞掉原本就脆弱的生態鏈,生態鏈斷裂,就逼迫壯大的族群減員或遷徙,減員與遷徙,部落人口又會下降……
要跳出這個永無止境的循環,光靠狩獵和采集,根本達不到食物穩定供應的目的,從而迫使部落的規模永遠被限定在一個區間範圍內。
熊部落發明了網,可以從水中獲取額外的食物,而且從目前的食物獲取量來看,絲毫不亞於十幾個人組成的隊伍,捕獵獲得的收益。
這種就是更高級一點的漁獵方式,但與農業相比,還是差了很多。
要想達到食物來源的穩定和充足,最重要的,就是轉變現有的方式,將部落的人口從食物采集者轉變成食物生產者,現在熊部落的57人中,約有三分之二負責捕獵、打魚和采集,而這,也是部落能用勞動力的極限了。
農業,在原本的時空中,直到年前左右,這個過程才逐漸開始。部落接下來將要從兩個方麵入手解決食物的來源問題:馴化植物和獵物,即發展農業種植農作物、發展畜牧業飼養禽畜。
這個時代這個環境裏,還沒有後世的各種高產作物:原始水稻可能在溫暖濕潤的南方、小麥起源於中亞地區,而中國傳統的五穀雜糧裏,黍和高粱如今更可能隻是草原上的一株狗尾巴草,更別提發源自美洲的玉米和土豆了。
張洪想要種植農作物,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對這些原始的主糧進行人工幹預,從而達到獲得穩定食物來源的目的,而這個時間很可能在他有生之年都不一定能夠完成。
漫長的時間令人沮喪,但張洪還是決定要去做這件事情,因為這些事情不去做的話,野草終歸是野草。
而且發展農業和畜牧業,並不僅僅隻是空想,實際上條件也基本滿足了:在流經熊部落的溪流和河流兩岸,張洪曾看到過類似粟的狗尾巴草和類似高粱的植物,至於是不是這兩種農作物的祖先,那就要看人工幹預的結果了。張洪對於植物的馴化一竅不通,但後世家喻戶曉的袁爺爺,培育出超級雜交水稻,其中的方法,是可以借鑒一下的。
而對於飼養家禽和牲口,這個就相對容易一些。自從發明了網,除了用來捕魚外,張洪還教會了大家用網如何活捉獵物,而熊二在這個過程中展現出過人的天賦,連張洪也自愧不如。
用麻繩編成的網,配合上張洪教他布設的陷阱,在他手裏幾乎每天都能獵到一些大大小小的獵物,如野雞、鹿、山羊等,甚至還獵到一頭熊,隻不過熊的力氣太大,將網扯碎後就大搖大擺地走了,留下瑟瑟發抖的眾人遠遠地看著。
短時間來看,目前部落的食物收獲遠大於食物消耗,口糧安全暫時穩定。因為有鹽和漁網,外加陶器烹飪食物,還有部落裏婦女孩子勤勞采集野果和漿果作為補充,部落能夠存儲下來的食物總量也在不斷提升。多樣化的食物來源和構成,讓部落的營養結構更加科學,吸收效率的提升從而也減少了對食物的消耗。
鹽和網投入使用一個月以來,除了維持族人的一日兩餐(上午大概九點到十點吃一頓,下午在四點到五點吃一頓)外,其餘的食物都進行了保存,如野豬、鹿、山羊、魚肉等肉類,都用鹽進行醃製並進行了風幹保存;而水果、野菜等這些不便長期保存的,有一些用鹽和陶罐進行了醃製,一些曬成了菜幹,還有一些則被做成了原始的水果罐頭,放上幾個月應該問題不大。
水果罐頭,這是張洪起的惡趣味的名字。
後世很少有人沒有吃過罐頭,無論是水果罐頭還是肉食罐頭,幾乎隨處可見,尤其是漂亮國,各種品類的罐頭就像華夏的菜市場,他們對罐頭也比華夏更加情有獨鍾。
在華夏,張洪最喜歡吃的就是黃桃罐頭,還有一些橘子、梨、山楂等等,給了他一個充滿甜蜜迴憶的童年。
原始森林裏,隻要願意去找,總能找到很多水果,從春末到深秋,都有不同時節的水果成熟。
如今盛夏時節,森林裏也有很多水果陸陸續續地成熟,族中的婦女和小孩,幾乎每天都要到外麵去進行采集,還需要狩獵的隊伍進行保護和協助。
在森林裏,很輕鬆就能從地上或者樹上撿到摘到很多野果,而這些野果所散發出來的香氣,也吸引著一些小動物到樹下來吃落下的果子。光靠野果不能當飯吃,但可以作為食物的一種補充。這些水果采集迴來幾天不吃就會變質,而且果子的食用期很短,看到它成熟再過幾天采摘,可能所有的果子都落在地上變質,或者給鳥類和小獸吃掉了。
為了不至於浪費掉這些大自然的饋贈,麵對這樣的問題,張洪想到一個辦法,讓熊木用黏土做了一些口小腹大的罐子,然後在窯中燒製好。燒製好的陶罐整體呈橢圓形,頂部和底部隻有碗口大,而罐體中間,則大了很多。每個罐子大概能裝水5斤左右,自從燒製好這種罐子,部落製陶的人馬,也似乎被張洪打開了思維,在後麵又燒製了很多奇形怪狀但非常好用的陶器。
部落周圍能夠采集到的野果,有不少種,除了原始的林檎、李子、杏、櫻桃之外,還有一些未成熟的梨、山桃、山楂、板栗等,還有更多張洪不認識但吃起來口感還不錯的水果。
張洪帶著熊花熊果和族中的婦女,將野果洗淨去核後,放到陶罐中,加入清水沒過水果,然後將裝滿水果的陶罐放在灶上煮,等罐子裏的水開後,拿一大片洗淨的樹葉,蓋到罐口,並用黃泥密封,等待冷卻後就放到陰涼處進行保存。經過這樣的操作,水果的儲存時間就被拉長了,至於能不能挺到過冬,張洪也沒有太在意,成功更好,不成功,也不算浪費了食物。
而一些果肉多的水果,比如林檎、杏等,被去核後用鹽醃製了一下,然後放到網上或者地上曬幹。做成果脯最好的方法還是用糖來醃製,可是別說糖了,這裏連甘蔗都沒有辦法生存,隻能寄希望於這幾年能夠找到一些原始的甜菜吧。
從春天到夏天,通過這兩個多月的努力,即便部落從現在開始停止捕獵和采集,僅依靠部落現有的存糧,也足夠使大家節省點撐到來年開春。
居安思危,不僅僅是張洪知道,其他人也都明白這個道理。
將食物安全放在第一位的不止是張洪,其他人骨子裏也患有“食物不足恐懼症”,對食物不足的危機感,讓他們在狩獵和采集的時候,族人們都堅決地執行,從不打折扣。
巫最近很開心,經常跑到山洞裏掏出獸皮寫寫畫畫,而且喜歡躺在放著肉幹和鹹魚的罐子旁休息,對他來說,沒有什麽比看著部落日益增多的食物更加開心的事情了。
從今年的記錄來看,食物的存量要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多很多,山崖下的儲藏室快放不下了,張洪不得不讓族人們在狩獵的時候,盡量活捉。
而因為有了網的配合,部落捕捉到了很多活著的獵物,這些牲口也需要找地方圈養,並且每日收集草料、爛水果的工作,已經占用了五六個原本采集漿果的族人,現在很多工作甚至都讓幾個小孩子在做了,很多地方都由於缺乏人口而降低了生產效率。
人口問題還是製約著部落的發展啊,張洪無奈地想著。
這時節天氣炎熱,而蚊蟲、毒蛇等動物在野外活躍程度更高,不適合讓巫帶著人去其他部落用陶器、鹽換人,所以即使巫三番五次地要求出去,張洪也要攔著:一方麵是部落裏如果再減掉十來個人去“相親”,會影響目前部落的各項工作,另一方麵是張洪近期需要人手蓋“房子”,以供族人居住和圈養牲畜。
早在一個月前的狩獵時,張洪就叮囑過,盡量抓活的獵物,而肉幹掛滿了儲藏室之後,這種要求就被執行的更加徹底了,網的使用讓活捉的可能性大大提升。
一年最熱的時候,部落裏臨時搭建的草棚裏,已經有了八隻大小不一的鹿,三公五母;野山羊一起共9隻,兩隻公的;還有抓住野雞野鴨十餘隻,掏迴來的野雞蛋共有三十多枚。
在以往偶爾也能捉到一些幼年期的活著的牲口,但之前部落裏從來沒有想過將獵物一直飼養下去,這些獵物最多活上幾天就要被殺死吃肉,因為餓上幾天的牲口,體重就會減輕很多。
現在要進行飼養這些牲口,那就不能像以前一樣,隨便丟點草就不管了,這些牲口最低也得要活到冬天,如果食物不足的情況下。而如果食物充足,在冬天不需要打這些牲口的主意,張洪隻要宰殺掉一些年老的減輕喂養壓力,剩下的一直飼養,在開春的時候等待它們繁殖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