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上的達摩:
人物生平
達摩祖師,原印度人,原名菩提多羅,後改名菩提達摩,自稱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為中國禪宗的始祖,故中國的禪宗又稱達摩宗,主要宣揚二入四行禪法,達摩祖師的思想,對中華文化起了很大的影響。菩提達摩(英文:bodhidharma;?~536,另說532、528)通稱達摩,又稱初祖達摩或初祖菩提達摩,是大乘佛教中國禪宗的始祖。他生於南天竺(印度),刹帝利種姓,傳說他是南天竺國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後傾心大乘佛法,出家後從般若多羅大師。
南朝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說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來到廣州,從這裏北行至北魏,到處以禪法教人。
據說他在洛陽看見永寧寺寶塔建築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歲,曆遊各國都不曾見過,於是“口唱南無,合掌連日”(《洛陽伽藍記》卷一)。
他的名字原本叫菩提多羅,成年之後依照習俗更名為達摩多羅,是印度禪宗第二十七代祖師般若多尊者的大弟子,成為印度禪宗第二十八代祖師。菩提達摩自小就聰明過人,因為香至王對佛法十分虔誠,因此從小菩提達摩就能夠遍覽佛經,而且在交談中會有精辟的見解。
般若多尊者在遊曆天竺國時,一路弘揚佛法教化眾生。菩提達摩被般若多尊者普度眾生的理想,以及豐富的佛學智慧所吸引,就拜在般若多尊者的門下,成為禪宗的門徒,而且發願要將當時印度分裂的佛法思想統一起來,使佛法在印度重新振興。後來菩提達摩繼承了師父的衣缽,在天竺國內弘揚佛法。有一天,他聽到自己的侄子,繼承南天竺王位的異見王,為了自己的國家不受外邦的欺淩,要采取禁止信仰的法令。
於是,菩提達摩便派弟子婆羅提前往勸諫,波羅提不辱師命,成功地扭轉了異見王的禁教政策,並且使異見王成為虔誠的佛教徒。
達摩至中國後,成為求那跋陀羅的弟子,屬於南天竺一乘宗(又稱楞伽宗)。求那跋陀羅(gunabhadra),義譯為功德賢,中天竺人。於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譯出《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後菩提達摩以此四卷本《楞伽經》傳授徒眾。
葬身之處
空相寺是佛教初祖達摩大師弘漢葬身之處,來此尋根問祖古老的空相寺過去是佛門
達摩聖地
據清朝和民國的《陝州誌》記載,佛教於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傳入陝州時,就修建了空相寺,距今已1900多年,是與中國第一古刹白馬寺同一時期的佛門聖地。空相寺是禪宗初祖菩提達摩的葬地,它以達摩舍身求法、開創佛教禪宗而聞名天下。
據史籍記載,達摩初祖在少林寺傳法慧可之後,即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傳法5年,於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十二月圓寂,終年一百五十歲。
眾僧徒悲痛之極,依佛禮將初祖大師葬於定林寺內,並修建了達摩靈塔和達摩殿。梁武帝蕭衍親自撰寫了“南朝菩提達摩大師頌並序”的碑文,以示對達摩大師創立禪宗的紀念。
後來東魏使臣於元象元年自西域取經返迴途中,遇見達摩大師杖挑隻履西歸,立即報於皇帝。
皇帝聞之,命人挖開達摩墓葬,隻見隻履空棺,方知大師已脫化成佛,遂將定林寺更名為“空相寺”。
籍貫種姓
關於達摩之籍貫以及他的種姓,禪宗諸書亦傳說不一,據《洛陽伽藍記》稱他為“波斯國胡人也”;《開元釋教錄》卷第六引菩提流支傳亦謂:“西域沙門達摩者,波斯國人也”。而《續高僧傳》則謂:“南天竺婆羅門種”。但《曆代法寶記》卻載:“南天竺國王第三子,幼而出家,早稟師氏於言下悟,闡化南天,大作佛事”(《大正》101冊180下)。
此中未載那一國王名。到了《景德傳燈錄》即載有其國王名,謂:“菩提達摩,南天竺國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刹帝利”。這裏“香至”是國王之名,或國名不能確定,可是《傳法正宗記》卷第五中所載之文則明顯完整指出:“菩提達磨尊者,南天竺國人也,姓刹帝利,初名……父曰香至,蓋其國之王,達磨即王之第三子也”(《大正》102冊739中)。日人宇井伯壽《禪宗史研究》第三頁引《略辨大乘人道四行·弟子曇林序》載:“法師者,uu看書.uuansu 西域南天竺國人,是大婆羅門國王第三子也”。古印度對於四姓階級分得很清楚,唯刹帝利族統治國家,婆羅門隻管祭祀事,何況是大婆羅門怎稱國王?
上述達摩之籍貫,最早史料謂:“波斯國人”,而道宣之《續高僧傳》以後諸書均謂:“南天竺人”。傳說紛紜,莫衷一是。既稱為“波斯國人”,就不是“南天竺婆羅門種”;如果是“婆羅門種”,就不可能稱為“香至王子”;王子乃是“刹帝利種”,不可能是“婆羅門種”。凡此諸說,初謂:“胡人”,後稱:“王子”。(羅香林之《唐代文化史》)《舊唐書·僧神秀傳疏證》謂:“達摩後稱‘碧眼胡僧’,作者意謂:‘波斯胡人’一說,實較可信”。他根據:“馮應榴《蘇詩合注》,卷七‘贈上天竺辯才詩’,‘碧眼照山穀’句下,馮注引宋施顧注,謂:《高僧傳》,達摩大師,眼紺青色,後稱碧眼胡僧’。
又雲:‘榴案,又見《祖庭事苑》。按《祖庭事苑》”,宋釋善卿編(日《續藏經》第二編第十八套第一冊),是宋時固以達摩為‘碧眼胡僧’也。唐時印人是否碧眼,今不可考,波斯人則至今尚碧眼也。楊街之著《伽藍記》時,與達摩人華相去不遠,所記‘波斯胡人’一說,較後起諸說為近實際,而宋人所稱‘碧眼胡僧’,亦與波斯人種暗合,故謂達摩為波斯胡人。作者文智認為實可信也。
人物生平
達摩祖師,原印度人,原名菩提多羅,後改名菩提達摩,自稱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為中國禪宗的始祖,故中國的禪宗又稱達摩宗,主要宣揚二入四行禪法,達摩祖師的思想,對中華文化起了很大的影響。菩提達摩(英文:bodhidharma;?~536,另說532、528)通稱達摩,又稱初祖達摩或初祖菩提達摩,是大乘佛教中國禪宗的始祖。他生於南天竺(印度),刹帝利種姓,傳說他是南天竺國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後傾心大乘佛法,出家後從般若多羅大師。
南朝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說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來到廣州,從這裏北行至北魏,到處以禪法教人。
據說他在洛陽看見永寧寺寶塔建築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歲,曆遊各國都不曾見過,於是“口唱南無,合掌連日”(《洛陽伽藍記》卷一)。
他的名字原本叫菩提多羅,成年之後依照習俗更名為達摩多羅,是印度禪宗第二十七代祖師般若多尊者的大弟子,成為印度禪宗第二十八代祖師。菩提達摩自小就聰明過人,因為香至王對佛法十分虔誠,因此從小菩提達摩就能夠遍覽佛經,而且在交談中會有精辟的見解。
般若多尊者在遊曆天竺國時,一路弘揚佛法教化眾生。菩提達摩被般若多尊者普度眾生的理想,以及豐富的佛學智慧所吸引,就拜在般若多尊者的門下,成為禪宗的門徒,而且發願要將當時印度分裂的佛法思想統一起來,使佛法在印度重新振興。後來菩提達摩繼承了師父的衣缽,在天竺國內弘揚佛法。有一天,他聽到自己的侄子,繼承南天竺王位的異見王,為了自己的國家不受外邦的欺淩,要采取禁止信仰的法令。
於是,菩提達摩便派弟子婆羅提前往勸諫,波羅提不辱師命,成功地扭轉了異見王的禁教政策,並且使異見王成為虔誠的佛教徒。
達摩至中國後,成為求那跋陀羅的弟子,屬於南天竺一乘宗(又稱楞伽宗)。求那跋陀羅(gunabhadra),義譯為功德賢,中天竺人。於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譯出《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後菩提達摩以此四卷本《楞伽經》傳授徒眾。
葬身之處
空相寺是佛教初祖達摩大師弘漢葬身之處,來此尋根問祖古老的空相寺過去是佛門
達摩聖地
據清朝和民國的《陝州誌》記載,佛教於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傳入陝州時,就修建了空相寺,距今已1900多年,是與中國第一古刹白馬寺同一時期的佛門聖地。空相寺是禪宗初祖菩提達摩的葬地,它以達摩舍身求法、開創佛教禪宗而聞名天下。
據史籍記載,達摩初祖在少林寺傳法慧可之後,即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傳法5年,於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十二月圓寂,終年一百五十歲。
眾僧徒悲痛之極,依佛禮將初祖大師葬於定林寺內,並修建了達摩靈塔和達摩殿。梁武帝蕭衍親自撰寫了“南朝菩提達摩大師頌並序”的碑文,以示對達摩大師創立禪宗的紀念。
後來東魏使臣於元象元年自西域取經返迴途中,遇見達摩大師杖挑隻履西歸,立即報於皇帝。
皇帝聞之,命人挖開達摩墓葬,隻見隻履空棺,方知大師已脫化成佛,遂將定林寺更名為“空相寺”。
籍貫種姓
關於達摩之籍貫以及他的種姓,禪宗諸書亦傳說不一,據《洛陽伽藍記》稱他為“波斯國胡人也”;《開元釋教錄》卷第六引菩提流支傳亦謂:“西域沙門達摩者,波斯國人也”。而《續高僧傳》則謂:“南天竺婆羅門種”。但《曆代法寶記》卻載:“南天竺國王第三子,幼而出家,早稟師氏於言下悟,闡化南天,大作佛事”(《大正》101冊180下)。
此中未載那一國王名。到了《景德傳燈錄》即載有其國王名,謂:“菩提達摩,南天竺國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刹帝利”。這裏“香至”是國王之名,或國名不能確定,可是《傳法正宗記》卷第五中所載之文則明顯完整指出:“菩提達磨尊者,南天竺國人也,姓刹帝利,初名……父曰香至,蓋其國之王,達磨即王之第三子也”(《大正》102冊739中)。日人宇井伯壽《禪宗史研究》第三頁引《略辨大乘人道四行·弟子曇林序》載:“法師者,uu看書.uuansu 西域南天竺國人,是大婆羅門國王第三子也”。古印度對於四姓階級分得很清楚,唯刹帝利族統治國家,婆羅門隻管祭祀事,何況是大婆羅門怎稱國王?
上述達摩之籍貫,最早史料謂:“波斯國人”,而道宣之《續高僧傳》以後諸書均謂:“南天竺人”。傳說紛紜,莫衷一是。既稱為“波斯國人”,就不是“南天竺婆羅門種”;如果是“婆羅門種”,就不可能稱為“香至王子”;王子乃是“刹帝利種”,不可能是“婆羅門種”。凡此諸說,初謂:“胡人”,後稱:“王子”。(羅香林之《唐代文化史》)《舊唐書·僧神秀傳疏證》謂:“達摩後稱‘碧眼胡僧’,作者意謂:‘波斯胡人’一說,實較可信”。他根據:“馮應榴《蘇詩合注》,卷七‘贈上天竺辯才詩’,‘碧眼照山穀’句下,馮注引宋施顧注,謂:《高僧傳》,達摩大師,眼紺青色,後稱碧眼胡僧’。
又雲:‘榴案,又見《祖庭事苑》。按《祖庭事苑》”,宋釋善卿編(日《續藏經》第二編第十八套第一冊),是宋時固以達摩為‘碧眼胡僧’也。唐時印人是否碧眼,今不可考,波斯人則至今尚碧眼也。楊街之著《伽藍記》時,與達摩人華相去不遠,所記‘波斯胡人’一說,較後起諸說為近實際,而宋人所稱‘碧眼胡僧’,亦與波斯人種暗合,故謂達摩為波斯胡人。作者文智認為實可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