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龍三年(235年),司馬懿升任太尉,累增封邑。蜀將馬岱入境侵擾,司馬懿派牛金迎擊,斬蜀軍千餘人。武都氐王苻雙和強端率領其屬下六千餘人來降。
平定遼東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時,公孫度據有遼東。這個割據勢力對曹魏一直時叛時降,保持著半獨立的地位。公孫淵繼為遼東太守後,對魏更加不遜。魏明帝震怒,派荊州刺史毋丘儉出任幽州刺史,時遼水大漲,毋丘儉不利而還。毋丘儉討伐受阻,使公孫淵更加得意。景初元年(237年),原魏遼東太守公孫淵背叛魏國,自立為燕王,置列百官,定都襄平(今遼寧遼陽)。公孫淵遣使南通孫權,封拜邊民,誘唿鮮卑,侵擾北方。
司馬懿出兵遼東
景初二年(238年)當年正月,司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騎四萬,從京師出發,經孤竹,越碣石,六月,進至遼水。公孫淵急令大將軍卑衍、楊祚等人率步騎數萬,依遼水圍塹20餘裏,堅壁高壘,阻擊魏軍。司馬懿采用聲東擊西之計,先在南線多張旗幟,佯攻圍塹,吸引敵軍主力,而以主力隱蔽渡過遼水,逼進敵軍的襄平本營,部將不解問其原因。司馬懿說:“敵人堅營高壘,就是想讓我們兵疲糧盡,若攻城,正中其計。
古人曰,敵雖高壘,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現在他們大軍在此,老巢卻空。我直指襄平,敵軍必懼,懼而求戰,破之必矣”。接著整頓陣列前進,敵軍果然出來截擊。司馬懿對諸將說:“我之所以不攻其營,正是要等現在的局麵。”於是指揮魏軍痛擊,三戰皆捷,遂乘勝進圍襄平。
當初公孫淵聞魏軍來攻,求救於孫權,孫權也出兵為其聲援,並給公孫淵寫信:“司馬懿善用兵所向無前,深深為賢弟感到擔憂啊。”適逢連降大雨,遼水暴漲,平地數尺,魏軍恐懼,諸將思欲遷營。司馬懿下令有敢言遷營者斬,都督令史張靜違令被斬,軍心始安。公孫淵軍乘雨出城,打柴牧馬,安然自若。
魏將領請求出擊,司馬懿不允。司馬陳圭曰問司馬懿:“當年攻上庸,八路並進,晝夜不停,故能在一旬半時間裏,攻下堅城,殺了孟達。這次遠道而來,為什麽行動卻更加緩慢?”司馬懿說:“當年孟達軍隊少而糧食能支持一年,我們的軍隊是孟達的四倍,糧食卻不足一月,以一月糧的軍隊對付有一年糧的軍隊,怎能不速戰速決?以四攻一,即使一半人傷亡,也是可行的,當時不計死傷,正是要為有限的糧草爭取時間。
而今敵兵多我軍少,敵糧少我糧多,又遇大雨,想速戰也不可能。從出兵開始,我就不擔心敵人來進攻,而是怕他們會逃跑。如今敵軍糧草將盡,我軍包圍尚未合攏,若現在搶掠牛馬,會逼他們逃走。兵者詭道,善因事變。他們憑借人多和大水,雖然饑困,也不肯就擒。這時候更當穩住對方,不能為得小利而把敵人嚇跑。”司馬懿將計就計,故意示弱。朝廷聽說雨大敵強,不少人請求召還司馬懿。魏明帝卻說:“司馬懿臨危製變,生擒公孫淵指日可待。”
月餘,雨停,水漸退去。魏軍完成對襄平的包圍,晝夜強攻。城內糧盡,死者甚多,其將楊祚等降。當時城中愈發震恐,公孫淵也很驚懼,八月,公孫淵派相國王建、禦史大夫柳甫請求解圍,司馬懿斬殺使者,發布檄文嚴責。公孫淵又派侍中衛演來請求定日期送人質,司馬懿拒絕人質。公孫淵欲從城南突圍,司馬懿縱兵擊破其軍,公孫淵戰死在梁水邊上。
入城後,司馬懿下令屠殺十五歲以上男子七千多人,收集屍體,築造京觀。而後他又把公孫淵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斬首,殺死將軍畢盛等二千多人,收編百姓四萬戶。
司馬懿釋放了當年被公孫淵篡奪官位的公孫恭,又為被公孫淵迫害的綸直、賈範等人修了墳墓,表彰他們的後代。下令說:“古代討伐一個國家,僅殺其中頑固兇惡的人而已。各位被公孫淵所連累的人,全部寬恕。中原人願意返迴故鄉的,各隨己願。”
當時司馬懿軍中有的士兵衣單寒冷,請求發給短襖,司馬懿不給,表示“襦者官物,人臣無私施也”。於是上奏朝廷,把一千多名六十歲以上的士兵解除兵役,送返迴鄉。在原定一年的期限內,勝利班師。魏明帝派使者到薊去犒勞部隊,增司馬懿食昆陽縣,前後共二縣。曹魏數十年來遼東問題終於徹底解決。
托孤重臣
原本朝廷讓司馬懿便道往鎮關中。uu看書 ww.uunsh.om 但當到達白屋時,有詔書召他火速迴京,三日之間,詔書五至。魏明帝手書說:“間側息望到,到便直排閣入,視吾麵”。據說,司馬懿在襄平時,曾夢見魏明帝枕在他膝上,說:“視吾麵。”
他俯視,見魏明帝麵有異色。如今一見詔書此語,大驚,乘追鋒車晝夜兼行,從白屋到京城,四百多裏,一夜而至。至則徑人嘉福殿內禦床旁邊,滿眼流淚,指問疾病。魏明帝拉著他的手,目視太子齊王,說:“以後事相托。死乃複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見,無所複恨矣。”(《三國誌·魏書·明帝紀》為“吾疾甚,以後事屬君,君其與爽輔少子。吾得見君,無所恨。)
當天,魏明帝去世。時為景初三年(239年)正月。齊王曹芳繼位,年僅八歲,司馬懿乃與大將軍曹爽一起接受遺詔輔佐少主。齊王即位,司馬懿任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和曹爽各統精兵三千人,共執朝政。曹爽欲排擠司馬懿,想讓尚書奏事先通過自己,以便專權,向天子進言,改任司馬懿為大司馬。
朝臣們認為以前大司馬,有好多都死在任上,不吉,於是任命司馬懿為太傅,效仿西漢丞相蕭何那樣,入殿不趨,讚拜不名,劍履上殿。以世子司馬師為散騎常侍,子弟三人為列侯,四人為騎都尉。司馬懿韜光養晦,大力拒絕不讓子弟為官。
平定遼東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時,公孫度據有遼東。這個割據勢力對曹魏一直時叛時降,保持著半獨立的地位。公孫淵繼為遼東太守後,對魏更加不遜。魏明帝震怒,派荊州刺史毋丘儉出任幽州刺史,時遼水大漲,毋丘儉不利而還。毋丘儉討伐受阻,使公孫淵更加得意。景初元年(237年),原魏遼東太守公孫淵背叛魏國,自立為燕王,置列百官,定都襄平(今遼寧遼陽)。公孫淵遣使南通孫權,封拜邊民,誘唿鮮卑,侵擾北方。
司馬懿出兵遼東
景初二年(238年)當年正月,司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騎四萬,從京師出發,經孤竹,越碣石,六月,進至遼水。公孫淵急令大將軍卑衍、楊祚等人率步騎數萬,依遼水圍塹20餘裏,堅壁高壘,阻擊魏軍。司馬懿采用聲東擊西之計,先在南線多張旗幟,佯攻圍塹,吸引敵軍主力,而以主力隱蔽渡過遼水,逼進敵軍的襄平本營,部將不解問其原因。司馬懿說:“敵人堅營高壘,就是想讓我們兵疲糧盡,若攻城,正中其計。
古人曰,敵雖高壘,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現在他們大軍在此,老巢卻空。我直指襄平,敵軍必懼,懼而求戰,破之必矣”。接著整頓陣列前進,敵軍果然出來截擊。司馬懿對諸將說:“我之所以不攻其營,正是要等現在的局麵。”於是指揮魏軍痛擊,三戰皆捷,遂乘勝進圍襄平。
當初公孫淵聞魏軍來攻,求救於孫權,孫權也出兵為其聲援,並給公孫淵寫信:“司馬懿善用兵所向無前,深深為賢弟感到擔憂啊。”適逢連降大雨,遼水暴漲,平地數尺,魏軍恐懼,諸將思欲遷營。司馬懿下令有敢言遷營者斬,都督令史張靜違令被斬,軍心始安。公孫淵軍乘雨出城,打柴牧馬,安然自若。
魏將領請求出擊,司馬懿不允。司馬陳圭曰問司馬懿:“當年攻上庸,八路並進,晝夜不停,故能在一旬半時間裏,攻下堅城,殺了孟達。這次遠道而來,為什麽行動卻更加緩慢?”司馬懿說:“當年孟達軍隊少而糧食能支持一年,我們的軍隊是孟達的四倍,糧食卻不足一月,以一月糧的軍隊對付有一年糧的軍隊,怎能不速戰速決?以四攻一,即使一半人傷亡,也是可行的,當時不計死傷,正是要為有限的糧草爭取時間。
而今敵兵多我軍少,敵糧少我糧多,又遇大雨,想速戰也不可能。從出兵開始,我就不擔心敵人來進攻,而是怕他們會逃跑。如今敵軍糧草將盡,我軍包圍尚未合攏,若現在搶掠牛馬,會逼他們逃走。兵者詭道,善因事變。他們憑借人多和大水,雖然饑困,也不肯就擒。這時候更當穩住對方,不能為得小利而把敵人嚇跑。”司馬懿將計就計,故意示弱。朝廷聽說雨大敵強,不少人請求召還司馬懿。魏明帝卻說:“司馬懿臨危製變,生擒公孫淵指日可待。”
月餘,雨停,水漸退去。魏軍完成對襄平的包圍,晝夜強攻。城內糧盡,死者甚多,其將楊祚等降。當時城中愈發震恐,公孫淵也很驚懼,八月,公孫淵派相國王建、禦史大夫柳甫請求解圍,司馬懿斬殺使者,發布檄文嚴責。公孫淵又派侍中衛演來請求定日期送人質,司馬懿拒絕人質。公孫淵欲從城南突圍,司馬懿縱兵擊破其軍,公孫淵戰死在梁水邊上。
入城後,司馬懿下令屠殺十五歲以上男子七千多人,收集屍體,築造京觀。而後他又把公孫淵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斬首,殺死將軍畢盛等二千多人,收編百姓四萬戶。
司馬懿釋放了當年被公孫淵篡奪官位的公孫恭,又為被公孫淵迫害的綸直、賈範等人修了墳墓,表彰他們的後代。下令說:“古代討伐一個國家,僅殺其中頑固兇惡的人而已。各位被公孫淵所連累的人,全部寬恕。中原人願意返迴故鄉的,各隨己願。”
當時司馬懿軍中有的士兵衣單寒冷,請求發給短襖,司馬懿不給,表示“襦者官物,人臣無私施也”。於是上奏朝廷,把一千多名六十歲以上的士兵解除兵役,送返迴鄉。在原定一年的期限內,勝利班師。魏明帝派使者到薊去犒勞部隊,增司馬懿食昆陽縣,前後共二縣。曹魏數十年來遼東問題終於徹底解決。
托孤重臣
原本朝廷讓司馬懿便道往鎮關中。uu看書 ww.uunsh.om 但當到達白屋時,有詔書召他火速迴京,三日之間,詔書五至。魏明帝手書說:“間側息望到,到便直排閣入,視吾麵”。據說,司馬懿在襄平時,曾夢見魏明帝枕在他膝上,說:“視吾麵。”
他俯視,見魏明帝麵有異色。如今一見詔書此語,大驚,乘追鋒車晝夜兼行,從白屋到京城,四百多裏,一夜而至。至則徑人嘉福殿內禦床旁邊,滿眼流淚,指問疾病。魏明帝拉著他的手,目視太子齊王,說:“以後事相托。死乃複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見,無所複恨矣。”(《三國誌·魏書·明帝紀》為“吾疾甚,以後事屬君,君其與爽輔少子。吾得見君,無所恨。)
當天,魏明帝去世。時為景初三年(239年)正月。齊王曹芳繼位,年僅八歲,司馬懿乃與大將軍曹爽一起接受遺詔輔佐少主。齊王即位,司馬懿任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和曹爽各統精兵三千人,共執朝政。曹爽欲排擠司馬懿,想讓尚書奏事先通過自己,以便專權,向天子進言,改任司馬懿為大司馬。
朝臣們認為以前大司馬,有好多都死在任上,不吉,於是任命司馬懿為太傅,效仿西漢丞相蕭何那樣,入殿不趨,讚拜不名,劍履上殿。以世子司馬師為散騎常侍,子弟三人為列侯,四人為騎都尉。司馬懿韜光養晦,大力拒絕不讓子弟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