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不了解,看的都忘了,記不住,隻有偶爾那麽一句半句的能記起來。
李大鬼笑道,忘了好,忘了好,忘了才是自己的。
我說,這怎麽說的,怎麽忘了才是自己的?
李大鬼道,腦袋要是被別人占據了,你怎麽能有自己的東西?任何一個人的著作,都是人家自己的思想精華,那不是你的,隻有不斷的生活,不斷的咂摸一些智慧的點,最後才能領會出自己的東西,才會擁有屬於自己的智慧。
我說,您老說的有那麽點意思。
李大鬼道,記不住就記不住,沒什麽大不了的,隻要文字流過你的心田,就一定會在你心田中留下一些看不到摸不到的痕跡,潛移默化中就會積少成多,當使用的時候,就會如黃河決堤,咆哮奔騰!
我說,那也得找到引導它們出來的法子。
李大鬼道,當然,知識在於實踐,學而不用,白學!
我說,學習如何學?
李大鬼道,邊學邊思,邊思邊學,邊學邊用,邊用邊學,生命不息,學習不止。
我說,民間所言,活到老,學到老,就是這個意思。
李大鬼道,曆史上每一個稍微出名點的思想家,基本都是一生學習不停止,人想要有所作為,就必須不停的學習,不停的辯證思考,別怕思考犯錯,就怕不思考。
我說,聽您的意思也讀儒家之書了?
李大鬼道,閑在山中坐,唯有以書為友,多多少少也讀了那麽點。
我說,那您老給解解《大學》第一章的話唄。
李大鬼道,哪裏不明白?
我說,比如說,這個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就有很多爭論,有的說親民是新民,讓人苟日新,日日新的意思,還有的說是親近民眾,另外,止於至善有的說是追求至善的境界保持不變,有的說是抵達至善境界。反正是眾說紛紜。
李大鬼笑道,古代有大學和小學之分,小學是啟蒙教育,大學是教人做人的道理。春秋戰國之前的大周王朝,教學的目的應該是為了培養和選拔優秀的國家管理人才。
既然儒家孔子繼承了大周王宮之學,那麽儒家學問的最根本就是讓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既然有這個目的存在的話,那麽這第一句話中的親民就不是新民,就是實實在在的親民,有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思。
另外,《大學》的目的是教人學習,教人修身,那止於至善,就是讓人明白如何達到至善境界的一個進化的動態過程,所以這個止字,應該是和趾相通,即足,引申為抵達,教人如何抵達至善之境界,所以才有下一句的知止而後定,就是說一個人知道了如何抵達至善的境界,意誌才能堅定,意誌堅定了,心才能靜下來,心靜下來了就能逐漸的擁有金剛不動之心,在任何環境下都會安定,這叫處於任何環境都不亂其心,這就是找到自己的根本了,也能夠保持自己的本性不變了。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務本是近道的基本前提。
隻要一個人找到了自我安身立命的根本,那麽他就就能細細的考察環境的變化,思慮過去現在和未來,才能謀劃周詳,逐漸的就能獲得自己的智慧。
一旦一個人擁有智慧,那麽他慢慢的就知道,事物有開始有變化有終結,有重要的次要的,做事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質,就會知道先抓什麽,後抓什麽,什麽先生成,什麽後生成,就距離得道不遠了。
我說,你的解釋倒是通俗易懂,跟別人解釋的不太一樣。
李大鬼道,每一句話,不同的人都會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最根本上都是相同的,說的無非是一個人學習進步,自我修身進化,逐漸悟道的過程而已。
像這種古代格言,適合長期咂摸,不斷翻閱,記住記不住不要緊,因為這樣的格言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會因為一個人生活閱曆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體會。
我說,這話倒是真的,讀書是人生中不能停止的事情,一天不讀書就是一天不修身,不修身就很容易走偏。就跟玩遊戲似的,一天不打怪升級增加經驗值,就不會進步。不努力生活奮鬥,就會糾結,就可能遭到人的羞辱,這就如同在遊戲中被人家拿高級裝備的踩是一個樣子的。所以人要努力奮鬥,努力進步,才符合人生之道。
李大鬼嗬嗬一笑道,你這比喻挺有意思的。
說完這話,他頓了下道,儒家無非教導人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簡單的說的話,就是一個人一輩子都在幹著的事情——學,思,行。
學、思、行的過程,其實是一個自我進化和升級的過程,和我上麵所提的自我進化十個境界差不多,誠意就是比自愛高級一點的“情感”,自愛自知自明就會正心,正心之後就一定會自律,自律之後就會自立自強,那麽就會成為一個好男人或者一個好女人,那麽家庭就會和睦。
家庭是一個人溫暖的大後方,既然大後方安定了,那就是家和,家和自然萬事興。
為什麽萬事興?
因為家庭和睦,幸福開心,這人活在這小天地裏就會心情愉悅,自然而然的生活工作就會愉悅,就沒什麽可擔心的,那麽就會有定性,自然就會以家庭為中心向四周發散,開疆拓土,在自己的領域之內縱橫馳騁,必然有所成就,逐漸的就達到了思想自由,財務的自由,身體的自由。
再進一步是治國,平天下。
治國,往大了說是治理國家,往小了說是一個國家中的人應當有國家主人公的意識,國家就是你的,不是別人的,隻要你有能力,就要考慮國家有那些領域還不太完美,就可以想辦法在這一個領域有所建樹,不用管國家需不需要你去管,隻要你有餘力,有能力,你就去做,隻要走正路,隻要你開心就好了。
天下的事情,抵不過一個在正道中證道,在興趣中進步。
至於平天下,往大了說是為了世界大同而努力奮鬥,往小了說是一個個體要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精神之光溫暖一小塊地方。
隻要每個人都點亮一小塊地方,積少成多,那麽整個世界就逐漸的明亮起來,或許這就是你說的精神統一場吧!
我說,這些先賢們的格言,果然適合在不同情境,不同曆史時期,不同人生時期咂摸,你看你就理解的比較深刻,想必你的自我進化十個階段,也是從這裏麵悟出來的吧。
李大鬼道,可能受到過啟發,但並沒有根據它來設定我的修身法則,不過是我心動之時隨手寫下,然後再和先賢們的智慧相對照,然後再進行互相辯證融合而已。
我說,天下至理,果然是相通的。不過處於不同時期的人,所用的表達方式不一樣罷了。
李大鬼道,所言甚是。
我說,您老對孔子和老子是什麽評價?
李大鬼道,兩人皆高深莫測,其修身之法,皆繼承夏商周三代流傳下來的學問,從根子上來說,采自天道地德人事,皆是“智慧+情感”的雙修之法,這和佛家的修身之法是一模一樣的,也就是說人隻有有一個正向的智慧和情感,這個人的一生才能達到極致,才不會被道所棄,走向人生低穀。
說到這裏,他頓了下道,這麽說吧,儒釋道三家的共同點在於“親悟”和“正心”,親悟即是親自感悟天地萬象自然變化,人間冷暖,這需要辯證法則,需要智慧,親悟之後人就會擁有至情,至情必然至性,至性必然明至理,如此,心才能不偏不倚,達到中正境界。
儒道兩家的學問,語言看似簡單,卻玄機無限,隻不過被後人僵化了而已,要理解他們的話語,必須深入考察現實生活,結合現實世界現象自行領悟,千萬不能固守字麵上的意思,沒用的,他們的知識裏蘊藏了“道”,道可不是死的,是活的,所以他們的知識是“活”的,不是死的,因為裏麵蘊含了天地間不變的恆常之理,但這不變的恆常之理,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物質世界中,對於不同的生活經曆的人來說又有不同領悟之法,但歸根就是用心體會而已。
所以說,這兩人皆是人中之龍,在春秋戰國禮壞樂崩,天下黑暗,人情險惡之時,用了不同的手法來去拯救世道人心。
老子看似無為,卻是無為而為,孔子看似如履薄冰,卻是明知不能為而強行為之,兩人看似知識形態不同,但卻都是基於“道”,采用了不同的術,兩人皆是勇敢之人啊!
我說,有點道理。不過,現代人就喜歡曲解孔子這哥們的話,我記得曾經在網上看到有人這麽解讀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說,七十歲就可以隨心所欲,想幹什麽都可以,簡直就是扯淡。
李大鬼道,那你是怎麽認為的呢?
我說,十五歲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話一看就是一個成長過程,說的是十五歲有誌於學習,三十歲差不多就能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就能立起來,做事啥的都沒問題。
既然自立起來了,那麽他心中就有了一套做事準則,那麽在不斷的做事中成長修身之後,四十的時候差不多就沒有什麽疑惑的了,到了五十歲基本就知道未來幾十年是什麽樣子了,也知道自己這一生到底能將自己的事情做到什麽程度了。
六十歲的時候聽到別人說的什麽話一耳朵就能辨別真假,知道別人話語背後的真正意圖。
七十歲的時候,心已經修煉到極為高級的境界了。
這個境界就是隨心所欲的做事,都不會越軌,而這個規矩就是道德,比不違法、違規更高級,這可是極為高的境界,其心已是“道心”,這就合了儒家“率性謂之道”這句話。
可以這麽說,所謂儒釋道三家,全部講的都是一個人如何在整個生命曆程中,修心,做事,做人的一個知識的曆練過程,可不是信仰石頭塊子那麽低級的行為,這三家比什麽基督教以及其他的巴拉巴拉的教教們,高明之處就在這裏,那基督教所謂《聖經》無非是被一代代刪減改編的神話和民族變遷史融合的東西而已,蘊含的道理比儒釋道差遠了。
李大鬼道,你解釋的倒也通俗易懂,說的也像那麽迴事,算是一個明白人。
我說,還好了,這不是剛跟你學的嘛,我是現學現賣!
說完這話,我剛想讓他在解解《大學》第一章後麵的話,這時曹有為蹦蹦跳跳,拍著手過來了,叫道,完事了,等著就好了。
聽了這話,我和李大鬼停下話頭,一行人就走到了約定地點,耐心的等候著。
卻不知格言小精靈會不會被它不知道的格言吸引前來找我們呢?且聽下迴分解。
李大鬼笑道,忘了好,忘了好,忘了才是自己的。
我說,這怎麽說的,怎麽忘了才是自己的?
李大鬼道,腦袋要是被別人占據了,你怎麽能有自己的東西?任何一個人的著作,都是人家自己的思想精華,那不是你的,隻有不斷的生活,不斷的咂摸一些智慧的點,最後才能領會出自己的東西,才會擁有屬於自己的智慧。
我說,您老說的有那麽點意思。
李大鬼道,記不住就記不住,沒什麽大不了的,隻要文字流過你的心田,就一定會在你心田中留下一些看不到摸不到的痕跡,潛移默化中就會積少成多,當使用的時候,就會如黃河決堤,咆哮奔騰!
我說,那也得找到引導它們出來的法子。
李大鬼道,當然,知識在於實踐,學而不用,白學!
我說,學習如何學?
李大鬼道,邊學邊思,邊思邊學,邊學邊用,邊用邊學,生命不息,學習不止。
我說,民間所言,活到老,學到老,就是這個意思。
李大鬼道,曆史上每一個稍微出名點的思想家,基本都是一生學習不停止,人想要有所作為,就必須不停的學習,不停的辯證思考,別怕思考犯錯,就怕不思考。
我說,聽您的意思也讀儒家之書了?
李大鬼道,閑在山中坐,唯有以書為友,多多少少也讀了那麽點。
我說,那您老給解解《大學》第一章的話唄。
李大鬼道,哪裏不明白?
我說,比如說,這個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就有很多爭論,有的說親民是新民,讓人苟日新,日日新的意思,還有的說是親近民眾,另外,止於至善有的說是追求至善的境界保持不變,有的說是抵達至善境界。反正是眾說紛紜。
李大鬼笑道,古代有大學和小學之分,小學是啟蒙教育,大學是教人做人的道理。春秋戰國之前的大周王朝,教學的目的應該是為了培養和選拔優秀的國家管理人才。
既然儒家孔子繼承了大周王宮之學,那麽儒家學問的最根本就是讓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既然有這個目的存在的話,那麽這第一句話中的親民就不是新民,就是實實在在的親民,有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思。
另外,《大學》的目的是教人學習,教人修身,那止於至善,就是讓人明白如何達到至善境界的一個進化的動態過程,所以這個止字,應該是和趾相通,即足,引申為抵達,教人如何抵達至善之境界,所以才有下一句的知止而後定,就是說一個人知道了如何抵達至善的境界,意誌才能堅定,意誌堅定了,心才能靜下來,心靜下來了就能逐漸的擁有金剛不動之心,在任何環境下都會安定,這叫處於任何環境都不亂其心,這就是找到自己的根本了,也能夠保持自己的本性不變了。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務本是近道的基本前提。
隻要一個人找到了自我安身立命的根本,那麽他就就能細細的考察環境的變化,思慮過去現在和未來,才能謀劃周詳,逐漸的就能獲得自己的智慧。
一旦一個人擁有智慧,那麽他慢慢的就知道,事物有開始有變化有終結,有重要的次要的,做事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質,就會知道先抓什麽,後抓什麽,什麽先生成,什麽後生成,就距離得道不遠了。
我說,你的解釋倒是通俗易懂,跟別人解釋的不太一樣。
李大鬼道,每一句話,不同的人都會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最根本上都是相同的,說的無非是一個人學習進步,自我修身進化,逐漸悟道的過程而已。
像這種古代格言,適合長期咂摸,不斷翻閱,記住記不住不要緊,因為這樣的格言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會因為一個人生活閱曆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體會。
我說,這話倒是真的,讀書是人生中不能停止的事情,一天不讀書就是一天不修身,不修身就很容易走偏。就跟玩遊戲似的,一天不打怪升級增加經驗值,就不會進步。不努力生活奮鬥,就會糾結,就可能遭到人的羞辱,這就如同在遊戲中被人家拿高級裝備的踩是一個樣子的。所以人要努力奮鬥,努力進步,才符合人生之道。
李大鬼嗬嗬一笑道,你這比喻挺有意思的。
說完這話,他頓了下道,儒家無非教導人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簡單的說的話,就是一個人一輩子都在幹著的事情——學,思,行。
學、思、行的過程,其實是一個自我進化和升級的過程,和我上麵所提的自我進化十個境界差不多,誠意就是比自愛高級一點的“情感”,自愛自知自明就會正心,正心之後就一定會自律,自律之後就會自立自強,那麽就會成為一個好男人或者一個好女人,那麽家庭就會和睦。
家庭是一個人溫暖的大後方,既然大後方安定了,那就是家和,家和自然萬事興。
為什麽萬事興?
因為家庭和睦,幸福開心,這人活在這小天地裏就會心情愉悅,自然而然的生活工作就會愉悅,就沒什麽可擔心的,那麽就會有定性,自然就會以家庭為中心向四周發散,開疆拓土,在自己的領域之內縱橫馳騁,必然有所成就,逐漸的就達到了思想自由,財務的自由,身體的自由。
再進一步是治國,平天下。
治國,往大了說是治理國家,往小了說是一個國家中的人應當有國家主人公的意識,國家就是你的,不是別人的,隻要你有能力,就要考慮國家有那些領域還不太完美,就可以想辦法在這一個領域有所建樹,不用管國家需不需要你去管,隻要你有餘力,有能力,你就去做,隻要走正路,隻要你開心就好了。
天下的事情,抵不過一個在正道中證道,在興趣中進步。
至於平天下,往大了說是為了世界大同而努力奮鬥,往小了說是一個個體要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精神之光溫暖一小塊地方。
隻要每個人都點亮一小塊地方,積少成多,那麽整個世界就逐漸的明亮起來,或許這就是你說的精神統一場吧!
我說,這些先賢們的格言,果然適合在不同情境,不同曆史時期,不同人生時期咂摸,你看你就理解的比較深刻,想必你的自我進化十個階段,也是從這裏麵悟出來的吧。
李大鬼道,可能受到過啟發,但並沒有根據它來設定我的修身法則,不過是我心動之時隨手寫下,然後再和先賢們的智慧相對照,然後再進行互相辯證融合而已。
我說,天下至理,果然是相通的。不過處於不同時期的人,所用的表達方式不一樣罷了。
李大鬼道,所言甚是。
我說,您老對孔子和老子是什麽評價?
李大鬼道,兩人皆高深莫測,其修身之法,皆繼承夏商周三代流傳下來的學問,從根子上來說,采自天道地德人事,皆是“智慧+情感”的雙修之法,這和佛家的修身之法是一模一樣的,也就是說人隻有有一個正向的智慧和情感,這個人的一生才能達到極致,才不會被道所棄,走向人生低穀。
說到這裏,他頓了下道,這麽說吧,儒釋道三家的共同點在於“親悟”和“正心”,親悟即是親自感悟天地萬象自然變化,人間冷暖,這需要辯證法則,需要智慧,親悟之後人就會擁有至情,至情必然至性,至性必然明至理,如此,心才能不偏不倚,達到中正境界。
儒道兩家的學問,語言看似簡單,卻玄機無限,隻不過被後人僵化了而已,要理解他們的話語,必須深入考察現實生活,結合現實世界現象自行領悟,千萬不能固守字麵上的意思,沒用的,他們的知識裏蘊藏了“道”,道可不是死的,是活的,所以他們的知識是“活”的,不是死的,因為裏麵蘊含了天地間不變的恆常之理,但這不變的恆常之理,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物質世界中,對於不同的生活經曆的人來說又有不同領悟之法,但歸根就是用心體會而已。
所以說,這兩人皆是人中之龍,在春秋戰國禮壞樂崩,天下黑暗,人情險惡之時,用了不同的手法來去拯救世道人心。
老子看似無為,卻是無為而為,孔子看似如履薄冰,卻是明知不能為而強行為之,兩人看似知識形態不同,但卻都是基於“道”,采用了不同的術,兩人皆是勇敢之人啊!
我說,有點道理。不過,現代人就喜歡曲解孔子這哥們的話,我記得曾經在網上看到有人這麽解讀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說,七十歲就可以隨心所欲,想幹什麽都可以,簡直就是扯淡。
李大鬼道,那你是怎麽認為的呢?
我說,十五歲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話一看就是一個成長過程,說的是十五歲有誌於學習,三十歲差不多就能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就能立起來,做事啥的都沒問題。
既然自立起來了,那麽他心中就有了一套做事準則,那麽在不斷的做事中成長修身之後,四十的時候差不多就沒有什麽疑惑的了,到了五十歲基本就知道未來幾十年是什麽樣子了,也知道自己這一生到底能將自己的事情做到什麽程度了。
六十歲的時候聽到別人說的什麽話一耳朵就能辨別真假,知道別人話語背後的真正意圖。
七十歲的時候,心已經修煉到極為高級的境界了。
這個境界就是隨心所欲的做事,都不會越軌,而這個規矩就是道德,比不違法、違規更高級,這可是極為高的境界,其心已是“道心”,這就合了儒家“率性謂之道”這句話。
可以這麽說,所謂儒釋道三家,全部講的都是一個人如何在整個生命曆程中,修心,做事,做人的一個知識的曆練過程,可不是信仰石頭塊子那麽低級的行為,這三家比什麽基督教以及其他的巴拉巴拉的教教們,高明之處就在這裏,那基督教所謂《聖經》無非是被一代代刪減改編的神話和民族變遷史融合的東西而已,蘊含的道理比儒釋道差遠了。
李大鬼道,你解釋的倒也通俗易懂,說的也像那麽迴事,算是一個明白人。
我說,還好了,這不是剛跟你學的嘛,我是現學現賣!
說完這話,我剛想讓他在解解《大學》第一章後麵的話,這時曹有為蹦蹦跳跳,拍著手過來了,叫道,完事了,等著就好了。
聽了這話,我和李大鬼停下話頭,一行人就走到了約定地點,耐心的等候著。
卻不知格言小精靈會不會被它不知道的格言吸引前來找我們呢?且聽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