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
屍案調查科(1、2) 作者:九滴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老賢把手中的檢驗報告遞給明哥,準備打開另外一份。
明哥瞅了一眼報告上的大米照片,趁老賢還沒開口,又補充道:
“從大米的狀態看,嫌疑人或許自己種植有田地。”
“從米上看出來的?”
“對,你們仔細看這兩起案件現場遺留的大米,有沒有發現異常的情況?”
說著,我們把頭全部都湊了過去。
“是不是有大量的碎米?”明哥提醒了一下。
“對。這能說明什麽問題?”
“現在聯合收割機在農村已經相當普遍,我們吃的大米幾乎都是經過機械收割、脫殼而成。水稻在機械收割的過程中,被收割機快速斬斷秸稈,然後進入脫粒倉進行脫粒,機械化的設定不會使水稻有被擠壓的事情發生,所以這種水稻脫殼出來的米,幾乎沒有碎米。”
“但人工收割的稻米則不一樣,首先需要莊稼人用鐮刀割掉水稻,接著再用手動脫粒機進行脫粒。這種手動的脫粒機其實就是一個插滿彎鋼絲的滾輪,莊稼人在脫粒時,用腳使勁地踩動踏板使得滾輪飛速地運動,接著再把水稻放在滾輪上,飛速旋轉的鐵絲彎頭會把水稻從秸稈上打下來。用的全是蠻力,所以這種手工打下來的水稻,脫殼之後會有一大半是碎米。”
“這種碎米在十幾年前市場上還有人購買,由於這幾年農村機械化的普及,這種米在市麵上根本不會有人買,因為種植成本都差不多,一斤米最多差個幾毛錢,現在的人不會那麽斤斤計較,所以嫌疑人留在現場的碎米,隻能是自己種植。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從親戚朋友那兒拿來的。”
“但不管怎麽說,這個嫌疑人關係圈中的人並不是很富裕,我個人偏向他居住在農村。”一把碎米都能被分析成這樣,明哥這推理能力,不能不讓人佩服。
“國賢,我說完了,你繼續。”明哥示意道。
老賢點了點頭,翻開了手中的報告:“下一份是在死者身上發現的鱗片,這個鱗片隻有我們這起案件上有,而且量還不少,有十八片之多。”
“是什麽魚的鱗片?”
“通過分析是鯉魚,而且這些鱗片是出自四條以上鯉魚的身上。”
“結合前兩起案件受害人的問話,嫌疑人有使用黑色塑料袋套頭作案的習慣,而且黑色袋子裏有魚腥味,咱們這起案件屍體上的魚鱗,很有可能是從那塑料袋子內脫落下來的。按照我的猜測,嫌疑人或許會從事跟漁業有關的工作,據我所知,有很多農村人下溝摸魚然後到集市上販賣。”明哥接著分析。
“但我發現所有魚鱗,都是一鱗魚。”老賢打斷道。
“什麽?一鱗魚?”明哥聽到這個名詞反應很強烈,而我們卻一頭霧水。
“冷主任,什麽是一鱗魚?”葉茜沒忍住,代表我們問了出來。
“如果咱們仔細觀察魚鱗會發現,其實它們跟樹的年輪差不多,有一圈一圈的波紋狀條紋,有一條紋線的叫‘一鱗魚’,兩條紋線的叫‘二鱗魚’,以此類推。”明哥解釋道。
“那這能說明什麽?”
“拿鯉魚為例,生長一年在魚鱗上就會有一條紋線,這種魚叫‘一鱗鯉魚’。按照鯉魚的生長周期,隻有長到二鱗以上才會在市場上售賣,所以一般市場上是不會有‘一鱗鯉魚’賣的,這是其一。”
“其二,現在正值冬季,天氣冷,水溫低,鯉魚的新陳代謝變緩慢,食欲沒有秋季旺盛,活動範圍縮小,一般它們都會沉入水底,有點像冬眠,所以釣魚是肯定釣不上來。”
“如果釣不上來,那隻能有一種辦法——用漁網捕撈,但一般稍微有些年頭的池塘塘底的鯉魚不可能隻有‘一鱗魚’,按照正常情況應該是‘一鱗’‘二鱗’‘三鱗’都有才對。出現現場這種情況,隻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嫌疑人抓魚的魚塘是剛建成,裏麵隻有‘一鱗魚’,所以才會在現場上留下清一色的‘一鱗魚’鱗片。”
“一鱗魚個頭小,抓來不能賣,隻能自己吃。一般新建的魚塘,剛養了一年的魚苗肯定是不會讓外人去撈,除非這個魚塘是自己的,所以我覺得,嫌疑人可能在一年前剛承包了一個魚塘。”
“終於有指向性的結論了!”我在一旁有些興奮。
當我們所有人的表情都稍微舒緩時,老賢的麵部神經卻一直緊繃著。
“國賢,有什麽問題?”明哥看出了端倪。
“別的都還正常,唯獨現場遺留的煙頭讓我有些困擾。”
“煙頭?”
“對,剛才按照你的分析,包括前兩個案件的受害人的供述,都可以說明嫌疑人的生活層次並不是太高,可咱們來看看這三起案件的現場煙頭。”
“第一起,猥褻案,現場遺留的有三元錢一包的‘渡江’、七元一包的‘紅塔山’、四十五元一包的‘硬中華’。”
“第二起,強奸案,現場遺留的有三元錢一包的‘渡江’、四十五元一包的‘蘇煙’。”
“第三起,也就是我們這起強奸殺人的案件,現場遺留的是清一色的中華,而且還是軟中華,這一包要賣到七八十,所以我懷疑嫌疑人是不是扮豬吃老虎,本身很有錢,但為了作案而故意穿得很寒酸來混淆我們的偵查視線?”
老賢的這一番話,讓我們在場的所有人都有點猝不及防,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前麵分析了這麽多,都有可能是在浪費時間,好不容易得出的結論也會有很大的偏差。
明哥隻是稍微詫異之後,便拿起了老賢的檢驗報告,仔細地觀察起來。
也就半支煙的工夫,明哥開口道:“我覺得你說的情況不可能存在。”
“有問題?”
“咱們來看看第一起猥褻案,現場一共發現了十四枚煙頭,其中十枚為三元錢的‘渡江’;第二起強奸案,一共十一枚煙頭,有八枚為‘渡江’。很顯然,前兩次的煙頭中,低檔香煙占了一半以上的比例,而且從煙頭的數量看,嫌疑人還是一個老煙鬼。”
“常年抽煙的心理我最清楚,假如我抽習慣了某個檔次的香煙,並不會輕易地更換,除非是比這個更高檔的好煙。”
“舉個例子來說明,我平時抽的是二十元的香煙,就算我身上沒錢,我也不會買三元錢的湊合,畢竟檔次降得太多。對於老煙民來說,抽煙可不像是吃飯,吃習慣了山珍海味可以偶爾來點鹹菜調劑一下胃口。煙草的口感對於煙民來說太重要了,假如我抽習慣了二十元的,就算過得再窘迫,也隻會去買稍微低一個檔次的將就一下,比如十五元到二十元之間的煙。”
“因此從這點我可以判斷,嫌疑人雖然在現場遺留的煙頭中有高檔香煙,但其實他平時經常購買的隻是三元一包的‘渡江’,至於其他的高檔香煙,很有可能是其從某個人或者某個地方獲取而來,比如紅白喜事上拿的,親戚朋友給的,這都有可能。”
被明哥這麽一說,我們心裏稍微好受了一些。
“現在嫌疑人的體貌特征基本上可以判斷出來,再結合剛才我們的分析,其家中有父母祖輩的人去世,自己種植農田,而且很有可能家裏有人工脫粒機,在去年剛承包了魚塘,經濟水平不高。雖然我們市有那麽多自然村,但這些結論還是有一些指向性,我們現在隻能依靠拉網式調查,把符合條件的人全部給篩選出來,如果數量不多的話,再逐一進行dna檢驗,目前隻有這個偵破思路最為可行。”明哥做了總結性的發言。
“明白,冷主任。”葉茜在筆記本上唰唰地記錄。
“命案現場嫌疑人在死者的麵部遺留一泡糞便,這是侮辱屍體的表現,說明嫌疑人可能受到了某方麵的刺激,所以他應該不會選擇除了女學生以外的其他人作為作案目標。讓刑警隊聯係全市的所有轄區派出所,在嫌疑人抓獲歸案之前務必要做好全市中小學生的安全防範工作,不能讓嫌疑人再次作案。”明哥又著重地強調了這一點。
“好的,冷主任。”葉茜點了點頭。
“對了,必要時可以讓媒體介入,這樣宣傳力度要大一些,但一定要保證辦案的具體內容不要曝光。雖然這樣做可能會對以後的辦案不利,但在短時間內一定可以起到震懾犯罪的作用。”
一般我們在辦理案件的過程中最害怕的是媒體介入,並不是說有什麽不可告人的秘密,主要是因為媒體為了吸引大眾的眼球,添油加醋地報道的不在少數,這樣一方麵會泄露案情,另外一方麵會造成民眾的恐慌。有些人不解,有民眾的輿論壓力不是可以更好地督促辦案嗎?其實不然。
就拿我剛上班那會兒發生的一起攔路搶劫殺人案來說,嫌疑人在搶奪皮包的過程中,由於受害人過於激烈的反抗,嫌疑人失手將其殺害。
這件事經過媒體曝光之後,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什麽“變態殺人魔”“夜行者”的傳說被口口相傳得神乎其神,那段時間110報警平台幾乎是從早到晚都被詢問案情的民眾打爆,一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根本打不進報警電話,造成很多人對警方怨聲載道。
當然這隻是一個很小的方麵,我還曾經在派出所見過一群老婦為了幾句口舌之爭,集體靜坐不讓民警出警的情況。而且這種事情不在少數,有些時候不得不吐槽一下,很多人可能隻片麵地考慮到了自己的私欲,而忽略了大多數人的共同利益,如果我們人與人之間都多一份信任,多一份理解,現在警察也不會受到這麽多指責。
聽明哥說要讓媒體介入,我知道這起案件他準備破釜沉舟,跟嫌疑人死磕到底了。
明哥瞅了一眼報告上的大米照片,趁老賢還沒開口,又補充道:
“從大米的狀態看,嫌疑人或許自己種植有田地。”
“從米上看出來的?”
“對,你們仔細看這兩起案件現場遺留的大米,有沒有發現異常的情況?”
說著,我們把頭全部都湊了過去。
“是不是有大量的碎米?”明哥提醒了一下。
“對。這能說明什麽問題?”
“現在聯合收割機在農村已經相當普遍,我們吃的大米幾乎都是經過機械收割、脫殼而成。水稻在機械收割的過程中,被收割機快速斬斷秸稈,然後進入脫粒倉進行脫粒,機械化的設定不會使水稻有被擠壓的事情發生,所以這種水稻脫殼出來的米,幾乎沒有碎米。”
“但人工收割的稻米則不一樣,首先需要莊稼人用鐮刀割掉水稻,接著再用手動脫粒機進行脫粒。這種手動的脫粒機其實就是一個插滿彎鋼絲的滾輪,莊稼人在脫粒時,用腳使勁地踩動踏板使得滾輪飛速地運動,接著再把水稻放在滾輪上,飛速旋轉的鐵絲彎頭會把水稻從秸稈上打下來。用的全是蠻力,所以這種手工打下來的水稻,脫殼之後會有一大半是碎米。”
“這種碎米在十幾年前市場上還有人購買,由於這幾年農村機械化的普及,這種米在市麵上根本不會有人買,因為種植成本都差不多,一斤米最多差個幾毛錢,現在的人不會那麽斤斤計較,所以嫌疑人留在現場的碎米,隻能是自己種植。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從親戚朋友那兒拿來的。”
“但不管怎麽說,這個嫌疑人關係圈中的人並不是很富裕,我個人偏向他居住在農村。”一把碎米都能被分析成這樣,明哥這推理能力,不能不讓人佩服。
“國賢,我說完了,你繼續。”明哥示意道。
老賢點了點頭,翻開了手中的報告:“下一份是在死者身上發現的鱗片,這個鱗片隻有我們這起案件上有,而且量還不少,有十八片之多。”
“是什麽魚的鱗片?”
“通過分析是鯉魚,而且這些鱗片是出自四條以上鯉魚的身上。”
“結合前兩起案件受害人的問話,嫌疑人有使用黑色塑料袋套頭作案的習慣,而且黑色袋子裏有魚腥味,咱們這起案件屍體上的魚鱗,很有可能是從那塑料袋子內脫落下來的。按照我的猜測,嫌疑人或許會從事跟漁業有關的工作,據我所知,有很多農村人下溝摸魚然後到集市上販賣。”明哥接著分析。
“但我發現所有魚鱗,都是一鱗魚。”老賢打斷道。
“什麽?一鱗魚?”明哥聽到這個名詞反應很強烈,而我們卻一頭霧水。
“冷主任,什麽是一鱗魚?”葉茜沒忍住,代表我們問了出來。
“如果咱們仔細觀察魚鱗會發現,其實它們跟樹的年輪差不多,有一圈一圈的波紋狀條紋,有一條紋線的叫‘一鱗魚’,兩條紋線的叫‘二鱗魚’,以此類推。”明哥解釋道。
“那這能說明什麽?”
“拿鯉魚為例,生長一年在魚鱗上就會有一條紋線,這種魚叫‘一鱗鯉魚’。按照鯉魚的生長周期,隻有長到二鱗以上才會在市場上售賣,所以一般市場上是不會有‘一鱗鯉魚’賣的,這是其一。”
“其二,現在正值冬季,天氣冷,水溫低,鯉魚的新陳代謝變緩慢,食欲沒有秋季旺盛,活動範圍縮小,一般它們都會沉入水底,有點像冬眠,所以釣魚是肯定釣不上來。”
“如果釣不上來,那隻能有一種辦法——用漁網捕撈,但一般稍微有些年頭的池塘塘底的鯉魚不可能隻有‘一鱗魚’,按照正常情況應該是‘一鱗’‘二鱗’‘三鱗’都有才對。出現現場這種情況,隻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嫌疑人抓魚的魚塘是剛建成,裏麵隻有‘一鱗魚’,所以才會在現場上留下清一色的‘一鱗魚’鱗片。”
“一鱗魚個頭小,抓來不能賣,隻能自己吃。一般新建的魚塘,剛養了一年的魚苗肯定是不會讓外人去撈,除非這個魚塘是自己的,所以我覺得,嫌疑人可能在一年前剛承包了一個魚塘。”
“終於有指向性的結論了!”我在一旁有些興奮。
當我們所有人的表情都稍微舒緩時,老賢的麵部神經卻一直緊繃著。
“國賢,有什麽問題?”明哥看出了端倪。
“別的都還正常,唯獨現場遺留的煙頭讓我有些困擾。”
“煙頭?”
“對,剛才按照你的分析,包括前兩個案件的受害人的供述,都可以說明嫌疑人的生活層次並不是太高,可咱們來看看這三起案件的現場煙頭。”
“第一起,猥褻案,現場遺留的有三元錢一包的‘渡江’、七元一包的‘紅塔山’、四十五元一包的‘硬中華’。”
“第二起,強奸案,現場遺留的有三元錢一包的‘渡江’、四十五元一包的‘蘇煙’。”
“第三起,也就是我們這起強奸殺人的案件,現場遺留的是清一色的中華,而且還是軟中華,這一包要賣到七八十,所以我懷疑嫌疑人是不是扮豬吃老虎,本身很有錢,但為了作案而故意穿得很寒酸來混淆我們的偵查視線?”
老賢的這一番話,讓我們在場的所有人都有點猝不及防,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前麵分析了這麽多,都有可能是在浪費時間,好不容易得出的結論也會有很大的偏差。
明哥隻是稍微詫異之後,便拿起了老賢的檢驗報告,仔細地觀察起來。
也就半支煙的工夫,明哥開口道:“我覺得你說的情況不可能存在。”
“有問題?”
“咱們來看看第一起猥褻案,現場一共發現了十四枚煙頭,其中十枚為三元錢的‘渡江’;第二起強奸案,一共十一枚煙頭,有八枚為‘渡江’。很顯然,前兩次的煙頭中,低檔香煙占了一半以上的比例,而且從煙頭的數量看,嫌疑人還是一個老煙鬼。”
“常年抽煙的心理我最清楚,假如我抽習慣了某個檔次的香煙,並不會輕易地更換,除非是比這個更高檔的好煙。”
“舉個例子來說明,我平時抽的是二十元的香煙,就算我身上沒錢,我也不會買三元錢的湊合,畢竟檔次降得太多。對於老煙民來說,抽煙可不像是吃飯,吃習慣了山珍海味可以偶爾來點鹹菜調劑一下胃口。煙草的口感對於煙民來說太重要了,假如我抽習慣了二十元的,就算過得再窘迫,也隻會去買稍微低一個檔次的將就一下,比如十五元到二十元之間的煙。”
“因此從這點我可以判斷,嫌疑人雖然在現場遺留的煙頭中有高檔香煙,但其實他平時經常購買的隻是三元一包的‘渡江’,至於其他的高檔香煙,很有可能是其從某個人或者某個地方獲取而來,比如紅白喜事上拿的,親戚朋友給的,這都有可能。”
被明哥這麽一說,我們心裏稍微好受了一些。
“現在嫌疑人的體貌特征基本上可以判斷出來,再結合剛才我們的分析,其家中有父母祖輩的人去世,自己種植農田,而且很有可能家裏有人工脫粒機,在去年剛承包了魚塘,經濟水平不高。雖然我們市有那麽多自然村,但這些結論還是有一些指向性,我們現在隻能依靠拉網式調查,把符合條件的人全部給篩選出來,如果數量不多的話,再逐一進行dna檢驗,目前隻有這個偵破思路最為可行。”明哥做了總結性的發言。
“明白,冷主任。”葉茜在筆記本上唰唰地記錄。
“命案現場嫌疑人在死者的麵部遺留一泡糞便,這是侮辱屍體的表現,說明嫌疑人可能受到了某方麵的刺激,所以他應該不會選擇除了女學生以外的其他人作為作案目標。讓刑警隊聯係全市的所有轄區派出所,在嫌疑人抓獲歸案之前務必要做好全市中小學生的安全防範工作,不能讓嫌疑人再次作案。”明哥又著重地強調了這一點。
“好的,冷主任。”葉茜點了點頭。
“對了,必要時可以讓媒體介入,這樣宣傳力度要大一些,但一定要保證辦案的具體內容不要曝光。雖然這樣做可能會對以後的辦案不利,但在短時間內一定可以起到震懾犯罪的作用。”
一般我們在辦理案件的過程中最害怕的是媒體介入,並不是說有什麽不可告人的秘密,主要是因為媒體為了吸引大眾的眼球,添油加醋地報道的不在少數,這樣一方麵會泄露案情,另外一方麵會造成民眾的恐慌。有些人不解,有民眾的輿論壓力不是可以更好地督促辦案嗎?其實不然。
就拿我剛上班那會兒發生的一起攔路搶劫殺人案來說,嫌疑人在搶奪皮包的過程中,由於受害人過於激烈的反抗,嫌疑人失手將其殺害。
這件事經過媒體曝光之後,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什麽“變態殺人魔”“夜行者”的傳說被口口相傳得神乎其神,那段時間110報警平台幾乎是從早到晚都被詢問案情的民眾打爆,一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根本打不進報警電話,造成很多人對警方怨聲載道。
當然這隻是一個很小的方麵,我還曾經在派出所見過一群老婦為了幾句口舌之爭,集體靜坐不讓民警出警的情況。而且這種事情不在少數,有些時候不得不吐槽一下,很多人可能隻片麵地考慮到了自己的私欲,而忽略了大多數人的共同利益,如果我們人與人之間都多一份信任,多一份理解,現在警察也不會受到這麽多指責。
聽明哥說要讓媒體介入,我知道這起案件他準備破釜沉舟,跟嫌疑人死磕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