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聽聽。”
“有些官員擔心,商人勢力太大會影響朝廷統治。他們建議加強管製。”
徐平安笑道:“這倒不必擔心。告訴他們,聯合會不是獨立王國,而是要在朝廷監督下運作的。”
“這……”
“你想啊,”
徐平安解釋道,“商人最需要的是什麽?是穩定的環境。有了朝廷的支持,他們才能安心做生意。”
唐向文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徐平安又說:“不過也要防止有人鑽空子。我們得建立一個監督機製。”
當天晚上,他就召集人手,開始起草監督條例。
主要內容包括:定期審查賬目、禁止壟斷操作、保護小商戶利益等。
“這個條例寫得不錯。”
唐向文看完後說,“既保護了商人利益,又防止他們做得太過。”
徐平安點頭:“是啊。”
正說著,趙錢孫進來報告:“少主,外麵有幾個商人求見。”
“請進來吧。”
原來是幾個新加入聯合會的商人,他們遇到了一些問題。
“徐大人,”
一個商人說,“我們想在外地開店,但當地商會不太歡迎。”
“哦?具體說說。”
商人解釋說,他們想去南方開店,但當地商會設置了很多障礙,比如收取高額會費等。
徐平安聽完,沉思片刻:“這確實是個問題。看來要製定一個統一的規則了。”
他立即召集各地商會代表開會,商議此事。
經過激烈討論,最終達成一致:各地商會不得設置不合理門檻,但新加入者也要遵守當地規矩。
“這樣很好。”
徐平安說,“既保護了本地商人利益,又給了外來者機會。”
有了這個規定,商業活動更加活躍了。
各地商人可以自由往來,做大生意。
這天,徐平安正在書房處理公務,突然收到一封信。
“咦?”
他看完後露出驚訝的表情。
“怎麽了,少主?”
趙錢孫問。
“倭國來人了。他們想學習我們的商業製度。”
原來倭國的商人聽說了大唐的新商業製度,特意派人來考察學習。
徐平安想了想:“這倒是個機會。”
“什麽機會?”
“擴大對外貿易的機會啊!”
徐平安說,“我們可以和他們建立長期的貿易關係。”
於是他立即安排人接待倭國使者,詳細介紹聯合會的運作方式。
“妙啊!”
唐向文讚歎道,“這樣不僅能賺錢,還能擴大我們的影響力。”
徐平安點頭:“沒錯。規則的力量就在於此。它不僅能讓內部運轉順暢,還能吸引外部加入。”
這件事給了徐平安啟發。
他開始考慮如何擴大對外貿易。
“趙錢孫,”
他吩咐道,“去查查其他國家的商業情況。看看有沒有合作機會。”
“是!”
很快,趙錢孫就帶來了詳細報告。
徐平安仔細研究後,製定了一個對外貿易計劃:首先和周邊國家建立聯係,然後逐步擴大到更遠的地方。
“這個計劃很有遠見。”
唐向文說,“不過要注意一點。”
“什麽?”
“和外國做生意,規矩更要嚴格。否則很容易出問題。”
徐平安讚同:“對。所以我準備成立一個專門機構,負責對外貿易。”
這個機構很快就建立起來,專門處理涉外商務,製定相關規則。
“少主果然高明!”
趙錢孫感歎道,“這樣一來,我們的商業網絡就更完整了。”
徐平安笑道:“這都是規則的力量。隻要規則公平合理,自然會有人遵守。”
夜深了,徐平安還在書房寫東西。
“少主,該休息了。”
趙錢孫勸道。
徐平安搖搖頭:“我在寫一本書,就叫《商道》。把這些年的經驗都記錄下來,讓後人有個參考。”
趙錢孫看著伏案疾書的少主。
因為他知道,徐平安不隻是在做生意,而是在創造一個新的商業文明!
“對了,”
徐平安突然說,“明天去請幾個文人來。我要把這些規則編成通俗易懂的讀本,讓更多人明白這個道理。”
“他娘的,這幫老頑固!”
徐平安放下手中的信件,忍不住爆了句粗口。
趙錢孫嚇了一跳,還從沒見過少主這麽生氣:“少主,怎麽了?”
“沒什麽,就是看到一些令人生氣的話。”
徐平安擺擺手,“這些人整天就知道說什麽‘末世重商’‘人心不古’,真是氣死我了。”
“是說那些老學究們對我們的商業改革有意見?”
趙錢孫小心翼翼地問道。
“可不是嘛!”
徐平安站起身來在書房裏走來走去,“他們以為我是要大家都去經商?他們懂個屁!我是想讓更多人明白商業的規則,讓整個社會運轉得更好。”
“少主說得對。”
趙錢孫深以為然,“可那些老學究們怎麽就想不通呢?”
徐平安停下腳步,眼睛一亮:“對了!與其讓他們在外麵瞎嚷嚷,不如把他們請來當麵說道說道。”
“請他們來?”
趙錢孫有點擔心,“那些老學究脾氣都不太好……”
“怕什麽?”
徐平安笑道,“正好借這個機會,把我的想法說清楚。趙錢孫,你去準備一下,把城裏有名的文人都請來,就說我要編寫一本商業讀本,請他們指點。”
三天後,京城裏有名的文人都收到了徐平安的請帖。
大家都很好奇,這個年輕的商業改革者為什麽突然要找他們。
“徐大人這是要幹什麽?”
在一家茶館裏,幾個文人正在討論這事。
“聽說是要編寫什麽商業讀本。”
一個白胡子老者說道。
“哼,商業讀本?”
另一個人冷笑,“怕不是想把讀書人都拉去經商吧?”
“別這麽說。”
一個年輕些的文人道,“我覺得徐大人做的改革挺有意思的。你們看現在的商業,比以前規範多了。”
“你懂什麽!”
白胡子老者拍案而起,“商業發達了,人心就會變壞。到時候人人都想發財,還有誰去種地?誰去讀聖賢書?”
正說著,外麵傳來一陣笑聲:“李老先生此言差矣。難道讀了聖賢書的人就不能經商?經商的人就不能明理?”
“有些官員擔心,商人勢力太大會影響朝廷統治。他們建議加強管製。”
徐平安笑道:“這倒不必擔心。告訴他們,聯合會不是獨立王國,而是要在朝廷監督下運作的。”
“這……”
“你想啊,”
徐平安解釋道,“商人最需要的是什麽?是穩定的環境。有了朝廷的支持,他們才能安心做生意。”
唐向文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徐平安又說:“不過也要防止有人鑽空子。我們得建立一個監督機製。”
當天晚上,他就召集人手,開始起草監督條例。
主要內容包括:定期審查賬目、禁止壟斷操作、保護小商戶利益等。
“這個條例寫得不錯。”
唐向文看完後說,“既保護了商人利益,又防止他們做得太過。”
徐平安點頭:“是啊。”
正說著,趙錢孫進來報告:“少主,外麵有幾個商人求見。”
“請進來吧。”
原來是幾個新加入聯合會的商人,他們遇到了一些問題。
“徐大人,”
一個商人說,“我們想在外地開店,但當地商會不太歡迎。”
“哦?具體說說。”
商人解釋說,他們想去南方開店,但當地商會設置了很多障礙,比如收取高額會費等。
徐平安聽完,沉思片刻:“這確實是個問題。看來要製定一個統一的規則了。”
他立即召集各地商會代表開會,商議此事。
經過激烈討論,最終達成一致:各地商會不得設置不合理門檻,但新加入者也要遵守當地規矩。
“這樣很好。”
徐平安說,“既保護了本地商人利益,又給了外來者機會。”
有了這個規定,商業活動更加活躍了。
各地商人可以自由往來,做大生意。
這天,徐平安正在書房處理公務,突然收到一封信。
“咦?”
他看完後露出驚訝的表情。
“怎麽了,少主?”
趙錢孫問。
“倭國來人了。他們想學習我們的商業製度。”
原來倭國的商人聽說了大唐的新商業製度,特意派人來考察學習。
徐平安想了想:“這倒是個機會。”
“什麽機會?”
“擴大對外貿易的機會啊!”
徐平安說,“我們可以和他們建立長期的貿易關係。”
於是他立即安排人接待倭國使者,詳細介紹聯合會的運作方式。
“妙啊!”
唐向文讚歎道,“這樣不僅能賺錢,還能擴大我們的影響力。”
徐平安點頭:“沒錯。規則的力量就在於此。它不僅能讓內部運轉順暢,還能吸引外部加入。”
這件事給了徐平安啟發。
他開始考慮如何擴大對外貿易。
“趙錢孫,”
他吩咐道,“去查查其他國家的商業情況。看看有沒有合作機會。”
“是!”
很快,趙錢孫就帶來了詳細報告。
徐平安仔細研究後,製定了一個對外貿易計劃:首先和周邊國家建立聯係,然後逐步擴大到更遠的地方。
“這個計劃很有遠見。”
唐向文說,“不過要注意一點。”
“什麽?”
“和外國做生意,規矩更要嚴格。否則很容易出問題。”
徐平安讚同:“對。所以我準備成立一個專門機構,負責對外貿易。”
這個機構很快就建立起來,專門處理涉外商務,製定相關規則。
“少主果然高明!”
趙錢孫感歎道,“這樣一來,我們的商業網絡就更完整了。”
徐平安笑道:“這都是規則的力量。隻要規則公平合理,自然會有人遵守。”
夜深了,徐平安還在書房寫東西。
“少主,該休息了。”
趙錢孫勸道。
徐平安搖搖頭:“我在寫一本書,就叫《商道》。把這些年的經驗都記錄下來,讓後人有個參考。”
趙錢孫看著伏案疾書的少主。
因為他知道,徐平安不隻是在做生意,而是在創造一個新的商業文明!
“對了,”
徐平安突然說,“明天去請幾個文人來。我要把這些規則編成通俗易懂的讀本,讓更多人明白這個道理。”
“他娘的,這幫老頑固!”
徐平安放下手中的信件,忍不住爆了句粗口。
趙錢孫嚇了一跳,還從沒見過少主這麽生氣:“少主,怎麽了?”
“沒什麽,就是看到一些令人生氣的話。”
徐平安擺擺手,“這些人整天就知道說什麽‘末世重商’‘人心不古’,真是氣死我了。”
“是說那些老學究們對我們的商業改革有意見?”
趙錢孫小心翼翼地問道。
“可不是嘛!”
徐平安站起身來在書房裏走來走去,“他們以為我是要大家都去經商?他們懂個屁!我是想讓更多人明白商業的規則,讓整個社會運轉得更好。”
“少主說得對。”
趙錢孫深以為然,“可那些老學究們怎麽就想不通呢?”
徐平安停下腳步,眼睛一亮:“對了!與其讓他們在外麵瞎嚷嚷,不如把他們請來當麵說道說道。”
“請他們來?”
趙錢孫有點擔心,“那些老學究脾氣都不太好……”
“怕什麽?”
徐平安笑道,“正好借這個機會,把我的想法說清楚。趙錢孫,你去準備一下,把城裏有名的文人都請來,就說我要編寫一本商業讀本,請他們指點。”
三天後,京城裏有名的文人都收到了徐平安的請帖。
大家都很好奇,這個年輕的商業改革者為什麽突然要找他們。
“徐大人這是要幹什麽?”
在一家茶館裏,幾個文人正在討論這事。
“聽說是要編寫什麽商業讀本。”
一個白胡子老者說道。
“哼,商業讀本?”
另一個人冷笑,“怕不是想把讀書人都拉去經商吧?”
“別這麽說。”
一個年輕些的文人道,“我覺得徐大人做的改革挺有意思的。你們看現在的商業,比以前規範多了。”
“你懂什麽!”
白胡子老者拍案而起,“商業發達了,人心就會變壞。到時候人人都想發財,還有誰去種地?誰去讀聖賢書?”
正說著,外麵傳來一陣笑聲:“李老先生此言差矣。難道讀了聖賢書的人就不能經商?經商的人就不能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