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9年12月2日。傍晚4時57分。v鎮近郊。
他們進入一座廢棄遊樂園。
四下無人。天光昏暗。黯淡的白月隱藏於天際一角。大片霞色已斂聚為模糊暈光。k與eurydice正穿越一處蔓生著葛藤與芒草的荒地。那荒地大約是遊樂園昔時的中央樞紐,四處可見一些廢棄的指路告示傾倒於草叢。而在荒地東側,矗立著一座破敗餐廳,幾座販賣亭,小吃攤與遊戲機。
一處廊道與一座拱頂旋轉木馬被遺留在時間的煙塵裏。
建築們均已嚴重損壞。背光的剪影間,它們散發出神的骨骸般森冷而微細的光。k聽見幾聲鳥鳴,空洞而悠長,幾乎像是從那破毀的建築結構之內傳來一般。
越過荒地西側,他們來到另一棟建築之前。
那便是全像地圖上標示的第一個紅點位置了。一座巨大的、核電廠廢墟般的混凝土建築。窗洞破損,筋骨歪曲鏽蝕,外壁剝落壞毀處蔓長著淡綠色的苔蘚。
似乎有人聲。
他們放緩腳步,站定。側耳細聽。
人聲卻又消失了。
入口上方,髒汙的霓虹燈管折成大片破損毀壞的標識——童稚的卡通字體:“怪怪館”。
而入口處的閘門欄杆也早已殘缺不全了。
他們側身通過閘門缺口,步入一處中庭。
玻璃圓頂之中庭。殘存的天光投射於室內景物上。廊道四周原先顯然是室內造景處,而現在於那傾倒的結構殘骸間,雜亂密生著許多影影綽綽的植物。
eurydice突然停下腳步。
人聲。
而且,盡管細微,但似乎近在咫尺——
她向k打了個手勢。
k看見了。人聲來自廊道旁植被密生處。暗藍色澤的雜草間,並排著兩株約略半人高的開花植物,正開著大朵黃花。
然而那不是花。
那是一張人臉。
人臉就長在花朵位置上。兩株植物正彼此交談著。而人聲顯然來自它們的交談。
二人放輕腳步,悄悄挪近。
兩株植物。除了較一旁其他草本植物粗壯外,深綠色莖葉看來並無特異之處。但它們確實處於交談狀態。在長滿了細毛的花莖頂端,在幾瓣孩童手掌般的萼片中,竟長出了一張扁薄人臉。
沒有足以被稱為“頭顱”的腦殼。或說,它們的頭顱比起人類頭顱來顯然單薄許多,而臉上五官比起人類來也小了一號、扁了一號。鼻梁僅是葉脈管般的些微隆起,眼睛像是長了瞬膜的、魚類或兩棲類的眼睛。它們有著細薄的,透明蹼膜般的唇瓣。而在它們張合的口中,看不見牙齒、舌頭等物事。
它們在交談著。它們將自己的臉麵轉向對方的臉麵。萼片下,它們依序分岔的花莖如雙手般搖擺舞動著。昏暗中看不見它們的眼神;然而那人臉之轉向、前傾與後仰靈活自然,仿佛一對正閑話家常的老友一般。
k側耳傾聽。那確實類同於人聲。然而它們有屬於自己的語言。乍聽之下或許有些像日語,但亦有彈舌音、喉音或爆裂音的出現。有時甚至像是蛙類或鳥類的鳴叫。k幾乎可確認,那全然不同於任何人類語言。
他們試探著再挪近了些。然而人麵花(faciem hominis)[1]似乎對周遭環境變化並不敏感。它們並未發現k與eurydice的存在。
但此刻,eurydice似乎突發奇想。
她拍了拍手。
兩株人麵花先後轉了過來。昏暗中,它們小小的臉熠熠閃亮著。那瞬膜般的眼瞼如含羞草葉片般向下萎落,眼珠似乎也滴溜溜轉動起來……
它們沉默下來,靜靜望向聲音來處。
k與eurydice沒再作聲。
幾秒鍾後,它們轉了迴去,繼續它們原先的交談。
幾次重複試探後,k與eurydice約略可以確定人麵花無害於人了。盡管擁有雙眼,它們的視覺似乎並不完整;然而對於聲音卻極敏銳。隻要附近有細微聲響,人麵花往往立即將其臉麵轉向該處;而原先的交談也必然受到幹擾,立即中止。
他們很快離開人麵花零星分布的廊道,繼續前進。
越過中庭後,k與eurydice進入了標示著“第一展覽廳”的建築空間內。
一空闊如巨獸肚腹的展覽廳。巨大的卵形玻璃櫥窗像是被拔除的、神的指甲般列隊貼壁而立。除了沙塵、落葉、玻璃碎屑與幾張過期報紙外,地麵上猶且傾倒著幾座零星的,破損的展示台與玻璃櫃。然而在那碎裂玻璃櫥窗與玻璃櫃中,除了某些展示物的固定基座外空無一物。似乎早於遊樂園廢棄之時,所有展示物便已被清除淨盡。
就著尚未熄滅的天光,k拿出地圖再次確認地點。
他們繞過那些障礙,步入通往第二展覽廳的廊道。
他們又聽見了另一種聲音。
原先以為同是人麵花的交談。然而隨即發現不是。在第二展覽廳入口前,k與eurydice再度停下腳步。
那不像是人聲,而是某種水流激蕩般的聲響。卻也並非山澗野溪般規律的低鳴。那聲響的強度與頻率並不規則;像是幾個小孩同時蹲在一攤積水之前,調皮地用手拍水玩水一般。
(錯覺。細碎迴音。童稚的嬉笑與叫喊……)
他們立刻發現,聲音來自廊道右側一道小門。小門上“非工作人員請勿進入”的標識猶完好存留。
k取出照明器,推門進入。eurydice尾隨於後。
一股濃重腥臭撲鼻而來。
那是間孤立儲藏室。空間並不開闊,約十數米見方大小。其間依次挨擠著四座大型金屬層架。雜物們如被推倒的積木般淩亂堆放於走道。而照明器的光暈對側則是層架與雜物交錯積聚之暗影。然而或由於遮蔽,或由於照明器亮度限製;此刻k之視覺,其色感與輪廓,都被某種粗糲的,色調黯淡的粒子填充占據。如古典時代八毫米規格底片或監視錄像器之模糊側錄。在那樣的畫麵中,事物均與其自身之重影相疊,而其輪廓則仿佛被菱鏡偏折了光線,以某些原先不存在之色彩呈顯——
水聲持續。
k步入前兩座層架之間的走道。然而在他清楚辨識層架上的物品之前,他很快發現,水聲來自第三座層架之後。
k小心跨越橫阻其間的雜物,穿越至第三條走道處。
那是一個人。
一具屍體。
女人的頭顱。頭顱圓睜著恐懼的大眼;仿佛乍然為照明器光線所驚嚇。其中一隻眼睛尚稱完好;另一隻則已嚴重腐蝕,眼球陷落於裸露眶骨中,如蜻蜓之死。她的左側太陽穴有個明顯傷口。暗褐色的血凍殘片如微小昆蟲般沾黏於四周……
女人並無下半身。她筋肉裸露的左臂在骨骼與血管的不規則斷麵處消失。右臂尚存留,指向儲藏室內裏的方向;但並無右掌。手腕處同樣是個不整齊斷麵。像一個未完成的石膏胸像抗拒著雕塑者對她的修整……
然而更怪異的是,她的頭顱與麵容,她的五官,她的脖頸、胸口、僅存的右臂,整具破裂胸像般之半身遺體,均被包覆於某種質地黏稠的半透明膠質中。一顆龐大如史前巨蛋般,半透明的繭。然而那繭的質地並不均勻,有些地方十分清澈,但在較不透明處,除了沾染了屍體的殘骸與血汙之外,本身又帶有某種不規則的鐵灰色紋理或微粒。如一滿是針狀纖維的冰層。
“是m。”eurydice突然說。
“那是m……”即便k未及反應,eurydice的聲音依舊清冷,“我們還是來晚了……”
k看了eurydice一眼,沒有說話。他輕輕握了握她的手,將她推向自己身後。他蹲下來,仔細審視了屍體僅存的眼珠,而後取出探測棒小心翻動屍體的頭顱。
膠質繭殼中,頭發皆已腐蝕毀壞。k在耳後與頭頸之連接處找到了幾撮僅存發絲。“m的頭發是栗色的?”
eurydice點點頭:“是。而且她的麵容確實是這樣沒錯。還是認得出來的。”
k沉默半晌。“你見過這種東西嗎?”k問,“這些把她包起來的怪東西?”
“沒有……”
“嗯——”k繼續以探測棒試探著那膠質巨繭,“這也是我第一次見到……”
探測棒之尖端正穿入膠質中。k掌心感到如人體裸膚般致密的阻抗。然而此刻,出乎意料,那屍體突然抽動了一下。
是屍體m的右手。觸電般的抽搐。
又動了一下。如一枚藏身於繭中,曆經漫長畸變而終究蘇醒的蛹,那屍體之右肘似乎正意圖自地麵揚起。
k停下動作。
僅止於此。至少十數秒之間,那右肘迴歸原先的沉寂,不再出現任何後續動作。
k繼續將探測棒緩緩戳入至膠質繭殼內。然而正當器械尖端正要碰觸屍體時,卻又有了迴應。
不可思議地,仿佛意圖迴望自身之來處,屍體m的頭顱竟開始緩慢轉動——
齒輪器械般的分節動作。m的麵容依舊凝止於死亡驟然臨至之時。如一尊被酸劑嚴重腐蝕的塑料人體模特兒;驚懼,恐怖,欲望之扭曲與痛苦在他們的臉上溶蝕又凝固。(一張中世紀宗教畫。戈雅地獄照相之定格。)然而此刻,那頭顱開始緩慢偏轉。那偏轉如此艱難,不像是由自身肌肉牽動,反而全然類似某種鬼物,遭遇一不明之外力所壓製、拉扯、施暴,痛苦地拗折自身之軀體……
eurydice不自覺後退一步。
“別怕。”k握住eurydice的手,“是噬體菌。那可能是噬體菌的細胞質流動。
“我從前在資料上看過這種東西。”k繼續說,“但這也是我第一次親眼看見這畸變的黏菌品種。你聽——”
照明器光圈已然轉暗。空氣中浮漾起一層冰冷霧氣。m的頭顱繼續艱難偏轉,展示太陽穴連接著後腦的大片撕裂傷。她的顱骨已被分解為許多破片。此刻在那頭顱偏轉時,屍體之右肘亦持續向上揚起。那斷裂肢體逐漸成為突出於整個屍身之團塊……
正在那肢體斷麵要穿出膠質之外時,變形蟲般,那膠質繭殼突然蠕動起來。
水流聲沙沙響起。鼓動漲縮中的繭殼分子似乎產生了某種集體意識,如群聚的蚊蚋般瞬時湧向屍體之右肘。而後,如古典時代某些缺乏柔軟度的機械人,那屍體肘端終止了自身之伸展,硬生生地反向彎折倒轉,發出一聲短促而巨大的碎裂聲響。
骨折。k也退了一步。無數細碎膠質飛濺而出。多數落在k腳邊,其中一些沾上了k的左手。
k感到皮膚一陣刺痛。
他揮手甩去那果凍黏液。它們在地上冒著泡緩慢蠕動著,發出嬰孩般細微的鳴叫。
“噬體菌算是某種黏菌——”k向eurydice解釋,“本來黏菌這種生物便是以森林中的腐葉、腐木為主食。據我所知,這種噬體菌是大約在將近一百年前由第七封印研究單位所培育出來的畸變生物。某段時間它被用來毀屍滅跡。那些怪異水聲其實隻是噬體菌內部細胞質的流動。
“這種半透明細胞質非常黏稠,在流動時會彼此摩擦,產生聲響。它的黏滯力甚至足以帶動那些被它包覆、吞食中的物質。正是因為這樣,屍體才偶有不規則抽搐或痙攣。噬體菌主要就是依賴自己的細胞質完成它毀屍滅跡的工作……”
“毀屍滅跡?沒有更好更快的方式嗎?”
“它是不夠快,”k迴應,“但事實上,以當時的技術水準,在某些情況下,它可能是最好用的了。……噬體菌的特色是,它或許不見得會快速腐蝕生物之外在形體,然而它的細胞質卻能在極短時間內將屍體完整包覆、滲透,破壞所有細胞內部之分子結構。
“這絕對比腐蝕外在形體有用多了;”k強調,“因為,若僅是外在形貌被腐蝕,那麽隻要有一點微物跡證殘留,都可能被某些精細的鑒識方法偵測出來。然而若是細胞分子結構被破壞,那麽就算是再怎麽準確高明的微物鑒識也無用武之地了。”
eurydice遲疑半晌。“但你是說,你從來沒見過噬體菌?……這麽好用的湮滅證據的工具,你從來沒見過?”
“‘好用’是陳年舊事了。”k說明,“理論上現在早就不用了。不過,這些人居然現在還在用——”
“所以?”
“所以很奇怪。我想不出是什麽道理。重點可能是,這些關於噬體菌的常識,並不是我在第七封印受訓時學會的。那些細節是我在某些情報資料中看到的;而所謂情報,指的是生解方麵的情報——”
eurydice瞪大眼睛。
難道,這暗示著是生解方麵下手殺了m?
這不合理。當然,其中或有他們尚未明了的曲折。兇手最在意的,除了毀屍滅跡之外,可能是故布疑陣,意圖誤導辦案人員、抹去自己的行兇線索。但這就不是目前極有限的資料所能夠判定的了。
“受訓中沒有學到,可能意味著,即使在噬體菌還有人用的時代,那也稱不上是個被廣泛使用的方法。至於情報——”k繼續解釋,“細節也非常少。一言以蔽之,約略是說:生解之中目前尚有極少數人使用噬體菌;但似乎全屬特定內部組織或派係所為,原因不明……就隻有這樣。”
eurydice默然。
“可以確定的是,”k說,“我們不宜久留。理論上我們的生命也受到威脅,但——”
eurydice接口:“理論上我們的生命受到威脅;但理論上,如果對方決心立刻結束我們的生命,我們也很難躲。”
k點頭。確實如此。到了現在還活著,或許也算某種暗示:敵人並不特別急於終結他與eurydice的性命。
或許對方認為,自己已然無足輕重了?
然而,他們卻下手把m給殺害了……
“走吧。”k說,“我們還需要下一步的線索。”
在搜索過了“怪怪館”第三與第四展覽廳後,k與eurydice離開這座場館,迴到遊樂園中央廣場。後續搜索並無收獲。在餘下兩個展覽廳中,找不到任何與m的死亡有關的其他跡證。
時序已近入夜。天色已然暗下,僅在地平線處殘留少許白色亮光。許多動物模型躺在路邊。它們或者表麵鏽蝕嚴重,或者肢體斷裂、內在骨架已然崩解。它們或者失去了眼睛、失去了臉、失去了四肢、失去了身體的一部分。事實上,它們確實就像是一具又一具四處橫陳的死屍。
而在它們身後,稍遠處,仿佛一曾栩栩如生而今已然故去的夢境,一座巨大無比的摩天輪傾倒了。較低的一端趴伏於地,高起的一端疊架在另一棟場館建築的屋頂之上。無數向外輻射的鋼梁像古代海星的巨大脊骨……
k注意到鋼梁下,摩天輪底部,暗影中,兩台電子遊戲機躲在斷垣殘壁的小型場館中。灰白蛛網與暗綠色爬藤植物密生在遊戲杆和屏幕上。有一瞬間,k似乎錯覺那塵灰厚重的屏幕反射著落日餘暉的光亮。仿佛一核爆畫麵之殘影。(閃燃的無生命城市。炭化的粉塵。蕈狀雲。熾烈無比的強光……)然而那像是某種神秘心像,來自另一處空間的視覺暫留,很快便消失了。
冷風穿行過曠野。灰黃色草葉與樹葉摩挲著沙沙的聲響。
他們從另一側更靠近v鎮的方向離開這座廢棄的遊樂園。
離開這座墳場。這座廣漠的,獨屬於死去人造物的墳場……
* * *
[1] 2231年,“人麵花”開始出現於正式文獻資料之中。據韓籍生物學家崔直緒考證,此一受核汙染影響以致dna異變之畸變生物,最早應是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附近被人首度發現。該區與巴克裏爾電廠間直線距離約725公裏;生物學界普遍推測:“人麵花”極可能是2129年巴克裏爾核電廠核災變事故之間接產物。然而此一猜測卻遲遲未能獲得實證。頗為戲劇化的是,於核災變事件發生整整100年後,於著作《人麵花:物種源始》(faciem hominis: the origin of a species,韓國首爾:seoul press,2232年4月)中,韓籍生物學家崔直緒竟利用其獨創之“dna突變生物地理分布追蹤法”(dna mutation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alysis),配合田野采集,初步證實了“人麵花”的出現與2129年核災變事故的相關性。這革命性地解決了自古典時代以來核輻射與生物畸變間因果關係難以直接實證的問題。
所謂“dna突變生物地理分布追蹤法”,簡言之,即是利用畸變生物之地理分布與dna樣態變化,追蹤物種演化軌跡。事實上,生物確有可能於遭到嚴重輻射汙染後引發自身dna之突變;而於某些生命周期較短之物種(如細菌、真菌等單細胞動物)上,由於連續數代、甚至數十代均受同一環境之輻射汙染,導致代代均產生dna突變。突變加之以突變,由於乘數效應之故,數代之後,物種之樣態與原先物種差異持續加大,幾可至南轅北轍、難以索解之程度。新型畸變物種遂就此誕生。
以人麵花為例,已被證實其始祖物種竟為厭氧菌之一種。依崔直緒以“dna突變生物地理分布追蹤法”檢定,證實該“始祖厭氧菌”發源於距巴克裏爾核電廠廠區13公裏處一養殖魚類水塘中,於核災變發生後,曆經百年時光,方由厭氧菌連續畸變為“人麵花”。據崔直緒考證,其間過程複雜,經曆眾多物種:包括異種黏菌、異種天牛、可動式攀緣植物、具可動觸手之真菌等等——由厭氧菌連續畸變為人麵花之過程中,以上物種均曾短暫出現。而其演化過程之地理分布,方圓則廣達2 000公裏。
生物學界公認崔直緒為“dna突變生物地理分布追蹤法”之發明人;崔且以發明並改良此種追蹤法之學術成就獲頒2249年諾貝爾獎。而近年來,關於此追蹤法之應用,最令人矚目之案例,應屬“納粹醫師mengele與巴西雙胞胎小鎮”曆史公案之解謎了。
根據“二戰”後部分史料顯示,早在古典時代“二戰”期間,納粹禦用醫師josef mengele(曾任奧斯維辛集中營首席醫官 )便曾奉希特勒之令,研究“如何增加優秀德意誌民族人口數量”。而mengele所提方法,即以“增加雙胞胎出生率”為初步構想。1945年,“二戰”結束,希特勒自殺,mengele則輾轉逃往南美躲藏,隱姓埋名。mengele可考的最後官方記錄為1948年於阿根廷之入境記錄——經查應是持假護照入境——而後即自此消失整整三十年。直至1979年,mengele於巴西某海岸遊泳時猝發中風溺斃,方才被人發現。而屍體身份直至1992年dna鑒定技術成熟後才被完全證實。
至於將“巴西雙胞胎小鎮”之怪異現象連接於mengele者,則首推阿根廷史家jorge camarasa。經考證,於1960年代至1980年代之間,位於巴西與巴拉圭邊境之小鎮candido godoi,其雙胞胎出生率竟一度高達近20%(一般平均為1.2%左右),且多為金發碧眼;此一怪象素來令人不解。然而根據camarasa之訪查,約於1963左右,有一化名為rudolph weiss之江湖郎中開始拜訪該德裔居民聚居之小鎮,有時兼做牙醫、獸醫,並提供自備之藥片、針劑等給予居民、婦女服用;而該郎中之長相即與mengele頗為類似。且於該醫師頻繁造訪之後,小鎮之雙胞胎出生率即開始異常攀高。據此,camarasa推測rudolph weiss正是mengele,而mengele便是將該德裔小鎮作為自己的實驗室。
當然,此一假說一時之間也無法證實。此即著名之“納粹醫師mengele與巴西雙胞胎小鎮”曆史公案。而其戲劇化程度不下於此公案者,則是台灣業餘史家暨生物學家尹露涵(lu——han ine)解開此一曆史公案之謎的過程。公元2269年,尹露涵出版《雙胞胎之謎:mengele的人體實驗》(the twin mystery: mengele’s human experiments,台北:坐臥者,2269年2月)一書,公開宣布已解開mengele於巴西小鎮進行人體實驗、製造雙胞胎的曆史之謎。根據該書陳述,約於2240年左右,就讀博士班期間,尹露涵即開始關注此一議題。“解謎過程從一個假設開始:我認為,mengele的‘南美洲實驗室’可能不隻candido godoi一處。”於接受bbc專訪時,尹表示,“這來自一顯而易見之常理:實驗成功並非一蹴可就;在成功之前,可能留下多次失敗,或半成功的實驗記錄……”
帶著這個假設,尹露涵開始了她的追尋之旅。她調閱1960至1980年間南美洲所有地區可考的新生兒出生資料。“正常雙胞胎之發生率為1.2%左右。如果在mengele的‘成功案例’,亦即candido godoi小鎮中,雙胞胎出生率落在20%;那麽我假設,可能會有某些地區的雙胞胎出生率落在2%至10%之間。而這些地區很可能就是mengele‘實驗半成功’的實驗室。”尹表示,“當然,也有可能出生率之上升在某些地區並無統計上的意義。若是如此,那麽我可以選擇忽略,也可以選擇修正統計方法,甚或實地進行考察……”
以此一概念進行初步篩選,尹露涵標定全南美洲12處地區作為“mengele實驗室嫌疑地區”。接下來,尹率領研究團隊進駐該12處嫌疑地區,進行田野調查。“於當地政府幫助下,我們從戶口記錄清查該地於該時期雙胞胎的家族譜係,並尋訪雙胞胎的後裔,建立這些後裔的dna記錄。”由於事隔兩百多年,查訪任務頗為困難;曆經10年苦工,終於完成一份多達約11萬人的dna藍圖記錄。
接下來,“dna突變生物地理分布追蹤法改良版”便上場了。“崔直緒教授這項發明確實堪稱劃時代創舉,然而卻未能全然適用於我們的解謎任務。”尹露涵表示,首先,她的團隊透過複雜比對程序,抽絲剝繭,由雙胞胎後裔11萬餘份之dna藍圖逆推出約千餘位的雙胞胎先祖之dna藍圖,“這可能是1960年代至1980年代左右那群最早的雙胞胎,也可能正是mengele的直接實驗品。”尹向記者說明實驗難度,“……崔直緒教授的方法,有一個重要的關鍵因素是dna突變。然而他需要專心對付的最大變量,也正是‘突變’與‘生物遷徙’而已。我們的困難在於,即使是在成功還原了第一代雙胞胎的dna藍圖之後,我們仍舊必須同時麵對幾項重大挑戰。”根據尹的說法,於mengele時代,當然很難想象他有任何基因工程的技術;因此推測起來,製造雙胞胎的方法,無非是借由藥物誘使子宮內之受精卵分裂為二,“……然而這樣的藥物技術是否可能在某一層次上影響了胎兒的外顯征狀……或甚至,這樣的外顯征狀在基因層次上其實會留下標記,隻是我們未曾準確定位出這些標記而已。”尹露涵表示,舉例,即使是dna完全相同的同卵雙胞胎,指紋、掌紋等亦彼此不同,“一般認為,這是因為胎兒在子宮內位置相異,導致不同胎兒的成長環境、相鄰區域的羊水間有極細微的化學成分差異;而這些極細微的差異居然就導致了指紋、掌紋的不同。類似蝴蝶效應……然而我們懷疑,指紋與掌紋的不同其實在基因表現層次上亦可看出,隻是人們尚未精確定位出這樣的dna差異究竟表現在何處。我們相信mengele的藥物其實也是這樣……”
經過長達9年馬拉鬆式的研究,在學界均不看好的情形下,不可思議地,尹露涵團隊終究成功精確定位出該藥物在基因層次上造成的影響。尹並將該段導致受精卵分裂的基因形態命名為“mengele基因型”(mengele’s genotype)。經查,於千餘位第一代雙胞胎中,共計481位帶有此“mengele基因型”。“他們就是mengele所製造出來的。”尹表示,“百分之百確定。”而後,尹露涵在崔直緒的基礎上,再對“dna突變生物地理分布追蹤法”做進一步改良,以求適用於此次研究。7年後,尹露涵團隊正式宣布解開“納粹醫師mengele與巴西雙胞胎小鎮”之謎。“我們追蹤mengele基因型的地理分布、配合實地田野調查與訪談,”尹表示,“再結合生物科學與曆史方法,終於揭開了mengele南美實驗的謎底。”記者會上,研究團隊公布了標定的七處地區為“mengele南美實驗室”。尹露涵表示,自1950年代至1979年猝逝為止,mengele總共曾在這七個區域進行雙胞胎實驗,而巴西邊境小鎮candido godoi則是其中第六個區域。這七個“實驗室”遍布南美,其中第一、二個位於阿根廷,第三個位於智利,第四個在玻利維亞,第五個在哥倫比亞,第七個則位於巴拉圭。“從這裏,我們可以約略推測出三十年間mengele在南美洲躲藏的行蹤。”尹說,“在前麵五個‘實驗室’中,雙胞胎的平均出生率約在6%左右。同時這些區域也全屬窮鄉僻壤。我想這也是為何這五個區域在當時並未引起注意的原因……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七個區域中,雙胞胎的出生率由第六個區域的將近20%大幅下降至11%。而根據我們的研究,在第七個區域中mengele製造的雙胞胎,其基因型亦有共同特征,與其餘六個區域有微細差異。我們將之命名為‘mengele基因型:特殊型’。這可能表示,在第七個區域中,mengele可能意圖改變策略,采用了不同的藥物或其他不同方法來誘發受精卵分裂。同時我們也發現,在第七個區域的47位mengele雙胞胎中,後來死於血癌的比率竟高達52%。這或許也與mengele的新方法有關。”尹語調沉重,“……我必須說,我們相當慶幸mengele的南美實驗室在這第七個區域之後便終止了;否則很難預料是否會導致更高的血癌致病率。而mengele本人也終究死於1979年,終止了這項詭異的雙胞胎實驗……”
尹露涵團隊的研究成果刊載於英國《自然》期刊,很快獲得學術界承認。數年後,尹本人更應出版社之邀,將這段解開mengele雙胞胎之謎的追尋之旅寫成《雙胞胎之謎:mengele的人體實驗》一書,大為暢銷。尹本人則成為世界知名的明星科學家,其風靡程度,自古典時代以來,大約僅有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天文物理學者霍金、邏輯學兼演化學者西格弗裏德與文化心理學家兼統計學者哈裏·謝頓等可堪比擬。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所從事之研究直接相關於納粹醫師mengele及其意識形態,尹露涵卻殊少對此事與其他相關政治議題發表看法;甚至當媒體問及尹對種族屠殺、種族優越感或納粹曆史等議題相關意見時,她都顯得異常低調,幾乎不願有任何實質響應。在這方麵,可考的記錄似乎僅有一項。那是在她的摯友、作家李實光迴憶錄中所披露的一段私下談話。於這本出版於2289年的《時光命題:李實光迴憶錄》(the times of my life: the memoirs of li shiguang,台北:南方,2289年11月)中,李實光記下這段在一次三兩好友聚會小酌之後,尹露涵於社交媒體好友群組中透露的信息:有許多人認為種族屠殺是個野蠻的行為。我要說,不,我並不如此認為。那本來便是文明行為,隻有文明人類才可能做出這樣的事……問題在於,文明從來與善惡無關。那是文明的自然後果。對某些人來說,我做的研究對他們毫無意義;他們不能理解我何以耗費一生去追索一個三百年前納粹戰犯實驗的軌跡。然而對另一群人來說,我所做的事又太有意義;有意義到他們必須對此不停敘說、產生論述、彼此議論駁火,甚至千方百計揣測我的立場。但對我而言,這些“都是”文明行為,也“隻是”文明行為。本質上,這些行為與種族屠殺並無差異。我如何看待我自己的研究?我隻能這麽說:本質上,我的行為亦與種族屠殺無異。當文明思索、辯證、建立想法,從而以這些想法為基礎去處理事務,選擇“要”或“不要”、“可”或“不可”、“留”或“不留”、“對”或“不對”時……一切都無異……
此一私人信件內容業經披露後,引起爭議,讚成與反對者皆有之;然而由於其內容亦頗有令人費解之處,更多反應則是困惑。一如預期,時齡75歲的尹露涵並未出麵解釋,也拒絕再發表任何相關談話;直至2291年尹因突發心肌梗死逝世,她多年慣常的寡言化為永恆的沉默為止。
他們進入一座廢棄遊樂園。
四下無人。天光昏暗。黯淡的白月隱藏於天際一角。大片霞色已斂聚為模糊暈光。k與eurydice正穿越一處蔓生著葛藤與芒草的荒地。那荒地大約是遊樂園昔時的中央樞紐,四處可見一些廢棄的指路告示傾倒於草叢。而在荒地東側,矗立著一座破敗餐廳,幾座販賣亭,小吃攤與遊戲機。
一處廊道與一座拱頂旋轉木馬被遺留在時間的煙塵裏。
建築們均已嚴重損壞。背光的剪影間,它們散發出神的骨骸般森冷而微細的光。k聽見幾聲鳥鳴,空洞而悠長,幾乎像是從那破毀的建築結構之內傳來一般。
越過荒地西側,他們來到另一棟建築之前。
那便是全像地圖上標示的第一個紅點位置了。一座巨大的、核電廠廢墟般的混凝土建築。窗洞破損,筋骨歪曲鏽蝕,外壁剝落壞毀處蔓長著淡綠色的苔蘚。
似乎有人聲。
他們放緩腳步,站定。側耳細聽。
人聲卻又消失了。
入口上方,髒汙的霓虹燈管折成大片破損毀壞的標識——童稚的卡通字體:“怪怪館”。
而入口處的閘門欄杆也早已殘缺不全了。
他們側身通過閘門缺口,步入一處中庭。
玻璃圓頂之中庭。殘存的天光投射於室內景物上。廊道四周原先顯然是室內造景處,而現在於那傾倒的結構殘骸間,雜亂密生著許多影影綽綽的植物。
eurydice突然停下腳步。
人聲。
而且,盡管細微,但似乎近在咫尺——
她向k打了個手勢。
k看見了。人聲來自廊道旁植被密生處。暗藍色澤的雜草間,並排著兩株約略半人高的開花植物,正開著大朵黃花。
然而那不是花。
那是一張人臉。
人臉就長在花朵位置上。兩株植物正彼此交談著。而人聲顯然來自它們的交談。
二人放輕腳步,悄悄挪近。
兩株植物。除了較一旁其他草本植物粗壯外,深綠色莖葉看來並無特異之處。但它們確實處於交談狀態。在長滿了細毛的花莖頂端,在幾瓣孩童手掌般的萼片中,竟長出了一張扁薄人臉。
沒有足以被稱為“頭顱”的腦殼。或說,它們的頭顱比起人類頭顱來顯然單薄許多,而臉上五官比起人類來也小了一號、扁了一號。鼻梁僅是葉脈管般的些微隆起,眼睛像是長了瞬膜的、魚類或兩棲類的眼睛。它們有著細薄的,透明蹼膜般的唇瓣。而在它們張合的口中,看不見牙齒、舌頭等物事。
它們在交談著。它們將自己的臉麵轉向對方的臉麵。萼片下,它們依序分岔的花莖如雙手般搖擺舞動著。昏暗中看不見它們的眼神;然而那人臉之轉向、前傾與後仰靈活自然,仿佛一對正閑話家常的老友一般。
k側耳傾聽。那確實類同於人聲。然而它們有屬於自己的語言。乍聽之下或許有些像日語,但亦有彈舌音、喉音或爆裂音的出現。有時甚至像是蛙類或鳥類的鳴叫。k幾乎可確認,那全然不同於任何人類語言。
他們試探著再挪近了些。然而人麵花(faciem hominis)[1]似乎對周遭環境變化並不敏感。它們並未發現k與eurydice的存在。
但此刻,eurydice似乎突發奇想。
她拍了拍手。
兩株人麵花先後轉了過來。昏暗中,它們小小的臉熠熠閃亮著。那瞬膜般的眼瞼如含羞草葉片般向下萎落,眼珠似乎也滴溜溜轉動起來……
它們沉默下來,靜靜望向聲音來處。
k與eurydice沒再作聲。
幾秒鍾後,它們轉了迴去,繼續它們原先的交談。
幾次重複試探後,k與eurydice約略可以確定人麵花無害於人了。盡管擁有雙眼,它們的視覺似乎並不完整;然而對於聲音卻極敏銳。隻要附近有細微聲響,人麵花往往立即將其臉麵轉向該處;而原先的交談也必然受到幹擾,立即中止。
他們很快離開人麵花零星分布的廊道,繼續前進。
越過中庭後,k與eurydice進入了標示著“第一展覽廳”的建築空間內。
一空闊如巨獸肚腹的展覽廳。巨大的卵形玻璃櫥窗像是被拔除的、神的指甲般列隊貼壁而立。除了沙塵、落葉、玻璃碎屑與幾張過期報紙外,地麵上猶且傾倒著幾座零星的,破損的展示台與玻璃櫃。然而在那碎裂玻璃櫥窗與玻璃櫃中,除了某些展示物的固定基座外空無一物。似乎早於遊樂園廢棄之時,所有展示物便已被清除淨盡。
就著尚未熄滅的天光,k拿出地圖再次確認地點。
他們繞過那些障礙,步入通往第二展覽廳的廊道。
他們又聽見了另一種聲音。
原先以為同是人麵花的交談。然而隨即發現不是。在第二展覽廳入口前,k與eurydice再度停下腳步。
那不像是人聲,而是某種水流激蕩般的聲響。卻也並非山澗野溪般規律的低鳴。那聲響的強度與頻率並不規則;像是幾個小孩同時蹲在一攤積水之前,調皮地用手拍水玩水一般。
(錯覺。細碎迴音。童稚的嬉笑與叫喊……)
他們立刻發現,聲音來自廊道右側一道小門。小門上“非工作人員請勿進入”的標識猶完好存留。
k取出照明器,推門進入。eurydice尾隨於後。
一股濃重腥臭撲鼻而來。
那是間孤立儲藏室。空間並不開闊,約十數米見方大小。其間依次挨擠著四座大型金屬層架。雜物們如被推倒的積木般淩亂堆放於走道。而照明器的光暈對側則是層架與雜物交錯積聚之暗影。然而或由於遮蔽,或由於照明器亮度限製;此刻k之視覺,其色感與輪廓,都被某種粗糲的,色調黯淡的粒子填充占據。如古典時代八毫米規格底片或監視錄像器之模糊側錄。在那樣的畫麵中,事物均與其自身之重影相疊,而其輪廓則仿佛被菱鏡偏折了光線,以某些原先不存在之色彩呈顯——
水聲持續。
k步入前兩座層架之間的走道。然而在他清楚辨識層架上的物品之前,他很快發現,水聲來自第三座層架之後。
k小心跨越橫阻其間的雜物,穿越至第三條走道處。
那是一個人。
一具屍體。
女人的頭顱。頭顱圓睜著恐懼的大眼;仿佛乍然為照明器光線所驚嚇。其中一隻眼睛尚稱完好;另一隻則已嚴重腐蝕,眼球陷落於裸露眶骨中,如蜻蜓之死。她的左側太陽穴有個明顯傷口。暗褐色的血凍殘片如微小昆蟲般沾黏於四周……
女人並無下半身。她筋肉裸露的左臂在骨骼與血管的不規則斷麵處消失。右臂尚存留,指向儲藏室內裏的方向;但並無右掌。手腕處同樣是個不整齊斷麵。像一個未完成的石膏胸像抗拒著雕塑者對她的修整……
然而更怪異的是,她的頭顱與麵容,她的五官,她的脖頸、胸口、僅存的右臂,整具破裂胸像般之半身遺體,均被包覆於某種質地黏稠的半透明膠質中。一顆龐大如史前巨蛋般,半透明的繭。然而那繭的質地並不均勻,有些地方十分清澈,但在較不透明處,除了沾染了屍體的殘骸與血汙之外,本身又帶有某種不規則的鐵灰色紋理或微粒。如一滿是針狀纖維的冰層。
“是m。”eurydice突然說。
“那是m……”即便k未及反應,eurydice的聲音依舊清冷,“我們還是來晚了……”
k看了eurydice一眼,沒有說話。他輕輕握了握她的手,將她推向自己身後。他蹲下來,仔細審視了屍體僅存的眼珠,而後取出探測棒小心翻動屍體的頭顱。
膠質繭殼中,頭發皆已腐蝕毀壞。k在耳後與頭頸之連接處找到了幾撮僅存發絲。“m的頭發是栗色的?”
eurydice點點頭:“是。而且她的麵容確實是這樣沒錯。還是認得出來的。”
k沉默半晌。“你見過這種東西嗎?”k問,“這些把她包起來的怪東西?”
“沒有……”
“嗯——”k繼續以探測棒試探著那膠質巨繭,“這也是我第一次見到……”
探測棒之尖端正穿入膠質中。k掌心感到如人體裸膚般致密的阻抗。然而此刻,出乎意料,那屍體突然抽動了一下。
是屍體m的右手。觸電般的抽搐。
又動了一下。如一枚藏身於繭中,曆經漫長畸變而終究蘇醒的蛹,那屍體之右肘似乎正意圖自地麵揚起。
k停下動作。
僅止於此。至少十數秒之間,那右肘迴歸原先的沉寂,不再出現任何後續動作。
k繼續將探測棒緩緩戳入至膠質繭殼內。然而正當器械尖端正要碰觸屍體時,卻又有了迴應。
不可思議地,仿佛意圖迴望自身之來處,屍體m的頭顱竟開始緩慢轉動——
齒輪器械般的分節動作。m的麵容依舊凝止於死亡驟然臨至之時。如一尊被酸劑嚴重腐蝕的塑料人體模特兒;驚懼,恐怖,欲望之扭曲與痛苦在他們的臉上溶蝕又凝固。(一張中世紀宗教畫。戈雅地獄照相之定格。)然而此刻,那頭顱開始緩慢偏轉。那偏轉如此艱難,不像是由自身肌肉牽動,反而全然類似某種鬼物,遭遇一不明之外力所壓製、拉扯、施暴,痛苦地拗折自身之軀體……
eurydice不自覺後退一步。
“別怕。”k握住eurydice的手,“是噬體菌。那可能是噬體菌的細胞質流動。
“我從前在資料上看過這種東西。”k繼續說,“但這也是我第一次親眼看見這畸變的黏菌品種。你聽——”
照明器光圈已然轉暗。空氣中浮漾起一層冰冷霧氣。m的頭顱繼續艱難偏轉,展示太陽穴連接著後腦的大片撕裂傷。她的顱骨已被分解為許多破片。此刻在那頭顱偏轉時,屍體之右肘亦持續向上揚起。那斷裂肢體逐漸成為突出於整個屍身之團塊……
正在那肢體斷麵要穿出膠質之外時,變形蟲般,那膠質繭殼突然蠕動起來。
水流聲沙沙響起。鼓動漲縮中的繭殼分子似乎產生了某種集體意識,如群聚的蚊蚋般瞬時湧向屍體之右肘。而後,如古典時代某些缺乏柔軟度的機械人,那屍體肘端終止了自身之伸展,硬生生地反向彎折倒轉,發出一聲短促而巨大的碎裂聲響。
骨折。k也退了一步。無數細碎膠質飛濺而出。多數落在k腳邊,其中一些沾上了k的左手。
k感到皮膚一陣刺痛。
他揮手甩去那果凍黏液。它們在地上冒著泡緩慢蠕動著,發出嬰孩般細微的鳴叫。
“噬體菌算是某種黏菌——”k向eurydice解釋,“本來黏菌這種生物便是以森林中的腐葉、腐木為主食。據我所知,這種噬體菌是大約在將近一百年前由第七封印研究單位所培育出來的畸變生物。某段時間它被用來毀屍滅跡。那些怪異水聲其實隻是噬體菌內部細胞質的流動。
“這種半透明細胞質非常黏稠,在流動時會彼此摩擦,產生聲響。它的黏滯力甚至足以帶動那些被它包覆、吞食中的物質。正是因為這樣,屍體才偶有不規則抽搐或痙攣。噬體菌主要就是依賴自己的細胞質完成它毀屍滅跡的工作……”
“毀屍滅跡?沒有更好更快的方式嗎?”
“它是不夠快,”k迴應,“但事實上,以當時的技術水準,在某些情況下,它可能是最好用的了。……噬體菌的特色是,它或許不見得會快速腐蝕生物之外在形體,然而它的細胞質卻能在極短時間內將屍體完整包覆、滲透,破壞所有細胞內部之分子結構。
“這絕對比腐蝕外在形體有用多了;”k強調,“因為,若僅是外在形貌被腐蝕,那麽隻要有一點微物跡證殘留,都可能被某些精細的鑒識方法偵測出來。然而若是細胞分子結構被破壞,那麽就算是再怎麽準確高明的微物鑒識也無用武之地了。”
eurydice遲疑半晌。“但你是說,你從來沒見過噬體菌?……這麽好用的湮滅證據的工具,你從來沒見過?”
“‘好用’是陳年舊事了。”k說明,“理論上現在早就不用了。不過,這些人居然現在還在用——”
“所以?”
“所以很奇怪。我想不出是什麽道理。重點可能是,這些關於噬體菌的常識,並不是我在第七封印受訓時學會的。那些細節是我在某些情報資料中看到的;而所謂情報,指的是生解方麵的情報——”
eurydice瞪大眼睛。
難道,這暗示著是生解方麵下手殺了m?
這不合理。當然,其中或有他們尚未明了的曲折。兇手最在意的,除了毀屍滅跡之外,可能是故布疑陣,意圖誤導辦案人員、抹去自己的行兇線索。但這就不是目前極有限的資料所能夠判定的了。
“受訓中沒有學到,可能意味著,即使在噬體菌還有人用的時代,那也稱不上是個被廣泛使用的方法。至於情報——”k繼續解釋,“細節也非常少。一言以蔽之,約略是說:生解之中目前尚有極少數人使用噬體菌;但似乎全屬特定內部組織或派係所為,原因不明……就隻有這樣。”
eurydice默然。
“可以確定的是,”k說,“我們不宜久留。理論上我們的生命也受到威脅,但——”
eurydice接口:“理論上我們的生命受到威脅;但理論上,如果對方決心立刻結束我們的生命,我們也很難躲。”
k點頭。確實如此。到了現在還活著,或許也算某種暗示:敵人並不特別急於終結他與eurydice的性命。
或許對方認為,自己已然無足輕重了?
然而,他們卻下手把m給殺害了……
“走吧。”k說,“我們還需要下一步的線索。”
在搜索過了“怪怪館”第三與第四展覽廳後,k與eurydice離開這座場館,迴到遊樂園中央廣場。後續搜索並無收獲。在餘下兩個展覽廳中,找不到任何與m的死亡有關的其他跡證。
時序已近入夜。天色已然暗下,僅在地平線處殘留少許白色亮光。許多動物模型躺在路邊。它們或者表麵鏽蝕嚴重,或者肢體斷裂、內在骨架已然崩解。它們或者失去了眼睛、失去了臉、失去了四肢、失去了身體的一部分。事實上,它們確實就像是一具又一具四處橫陳的死屍。
而在它們身後,稍遠處,仿佛一曾栩栩如生而今已然故去的夢境,一座巨大無比的摩天輪傾倒了。較低的一端趴伏於地,高起的一端疊架在另一棟場館建築的屋頂之上。無數向外輻射的鋼梁像古代海星的巨大脊骨……
k注意到鋼梁下,摩天輪底部,暗影中,兩台電子遊戲機躲在斷垣殘壁的小型場館中。灰白蛛網與暗綠色爬藤植物密生在遊戲杆和屏幕上。有一瞬間,k似乎錯覺那塵灰厚重的屏幕反射著落日餘暉的光亮。仿佛一核爆畫麵之殘影。(閃燃的無生命城市。炭化的粉塵。蕈狀雲。熾烈無比的強光……)然而那像是某種神秘心像,來自另一處空間的視覺暫留,很快便消失了。
冷風穿行過曠野。灰黃色草葉與樹葉摩挲著沙沙的聲響。
他們從另一側更靠近v鎮的方向離開這座廢棄的遊樂園。
離開這座墳場。這座廣漠的,獨屬於死去人造物的墳場……
* * *
[1] 2231年,“人麵花”開始出現於正式文獻資料之中。據韓籍生物學家崔直緒考證,此一受核汙染影響以致dna異變之畸變生物,最早應是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附近被人首度發現。該區與巴克裏爾電廠間直線距離約725公裏;生物學界普遍推測:“人麵花”極可能是2129年巴克裏爾核電廠核災變事故之間接產物。然而此一猜測卻遲遲未能獲得實證。頗為戲劇化的是,於核災變事件發生整整100年後,於著作《人麵花:物種源始》(faciem hominis: the origin of a species,韓國首爾:seoul press,2232年4月)中,韓籍生物學家崔直緒竟利用其獨創之“dna突變生物地理分布追蹤法”(dna mutation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alysis),配合田野采集,初步證實了“人麵花”的出現與2129年核災變事故的相關性。這革命性地解決了自古典時代以來核輻射與生物畸變間因果關係難以直接實證的問題。
所謂“dna突變生物地理分布追蹤法”,簡言之,即是利用畸變生物之地理分布與dna樣態變化,追蹤物種演化軌跡。事實上,生物確有可能於遭到嚴重輻射汙染後引發自身dna之突變;而於某些生命周期較短之物種(如細菌、真菌等單細胞動物)上,由於連續數代、甚至數十代均受同一環境之輻射汙染,導致代代均產生dna突變。突變加之以突變,由於乘數效應之故,數代之後,物種之樣態與原先物種差異持續加大,幾可至南轅北轍、難以索解之程度。新型畸變物種遂就此誕生。
以人麵花為例,已被證實其始祖物種竟為厭氧菌之一種。依崔直緒以“dna突變生物地理分布追蹤法”檢定,證實該“始祖厭氧菌”發源於距巴克裏爾核電廠廠區13公裏處一養殖魚類水塘中,於核災變發生後,曆經百年時光,方由厭氧菌連續畸變為“人麵花”。據崔直緒考證,其間過程複雜,經曆眾多物種:包括異種黏菌、異種天牛、可動式攀緣植物、具可動觸手之真菌等等——由厭氧菌連續畸變為人麵花之過程中,以上物種均曾短暫出現。而其演化過程之地理分布,方圓則廣達2 000公裏。
生物學界公認崔直緒為“dna突變生物地理分布追蹤法”之發明人;崔且以發明並改良此種追蹤法之學術成就獲頒2249年諾貝爾獎。而近年來,關於此追蹤法之應用,最令人矚目之案例,應屬“納粹醫師mengele與巴西雙胞胎小鎮”曆史公案之解謎了。
根據“二戰”後部分史料顯示,早在古典時代“二戰”期間,納粹禦用醫師josef mengele(曾任奧斯維辛集中營首席醫官 )便曾奉希特勒之令,研究“如何增加優秀德意誌民族人口數量”。而mengele所提方法,即以“增加雙胞胎出生率”為初步構想。1945年,“二戰”結束,希特勒自殺,mengele則輾轉逃往南美躲藏,隱姓埋名。mengele可考的最後官方記錄為1948年於阿根廷之入境記錄——經查應是持假護照入境——而後即自此消失整整三十年。直至1979年,mengele於巴西某海岸遊泳時猝發中風溺斃,方才被人發現。而屍體身份直至1992年dna鑒定技術成熟後才被完全證實。
至於將“巴西雙胞胎小鎮”之怪異現象連接於mengele者,則首推阿根廷史家jorge camarasa。經考證,於1960年代至1980年代之間,位於巴西與巴拉圭邊境之小鎮candido godoi,其雙胞胎出生率竟一度高達近20%(一般平均為1.2%左右),且多為金發碧眼;此一怪象素來令人不解。然而根據camarasa之訪查,約於1963左右,有一化名為rudolph weiss之江湖郎中開始拜訪該德裔居民聚居之小鎮,有時兼做牙醫、獸醫,並提供自備之藥片、針劑等給予居民、婦女服用;而該郎中之長相即與mengele頗為類似。且於該醫師頻繁造訪之後,小鎮之雙胞胎出生率即開始異常攀高。據此,camarasa推測rudolph weiss正是mengele,而mengele便是將該德裔小鎮作為自己的實驗室。
當然,此一假說一時之間也無法證實。此即著名之“納粹醫師mengele與巴西雙胞胎小鎮”曆史公案。而其戲劇化程度不下於此公案者,則是台灣業餘史家暨生物學家尹露涵(lu——han ine)解開此一曆史公案之謎的過程。公元2269年,尹露涵出版《雙胞胎之謎:mengele的人體實驗》(the twin mystery: mengele’s human experiments,台北:坐臥者,2269年2月)一書,公開宣布已解開mengele於巴西小鎮進行人體實驗、製造雙胞胎的曆史之謎。根據該書陳述,約於2240年左右,就讀博士班期間,尹露涵即開始關注此一議題。“解謎過程從一個假設開始:我認為,mengele的‘南美洲實驗室’可能不隻candido godoi一處。”於接受bbc專訪時,尹表示,“這來自一顯而易見之常理:實驗成功並非一蹴可就;在成功之前,可能留下多次失敗,或半成功的實驗記錄……”
帶著這個假設,尹露涵開始了她的追尋之旅。她調閱1960至1980年間南美洲所有地區可考的新生兒出生資料。“正常雙胞胎之發生率為1.2%左右。如果在mengele的‘成功案例’,亦即candido godoi小鎮中,雙胞胎出生率落在20%;那麽我假設,可能會有某些地區的雙胞胎出生率落在2%至10%之間。而這些地區很可能就是mengele‘實驗半成功’的實驗室。”尹表示,“當然,也有可能出生率之上升在某些地區並無統計上的意義。若是如此,那麽我可以選擇忽略,也可以選擇修正統計方法,甚或實地進行考察……”
以此一概念進行初步篩選,尹露涵標定全南美洲12處地區作為“mengele實驗室嫌疑地區”。接下來,尹率領研究團隊進駐該12處嫌疑地區,進行田野調查。“於當地政府幫助下,我們從戶口記錄清查該地於該時期雙胞胎的家族譜係,並尋訪雙胞胎的後裔,建立這些後裔的dna記錄。”由於事隔兩百多年,查訪任務頗為困難;曆經10年苦工,終於完成一份多達約11萬人的dna藍圖記錄。
接下來,“dna突變生物地理分布追蹤法改良版”便上場了。“崔直緒教授這項發明確實堪稱劃時代創舉,然而卻未能全然適用於我們的解謎任務。”尹露涵表示,首先,她的團隊透過複雜比對程序,抽絲剝繭,由雙胞胎後裔11萬餘份之dna藍圖逆推出約千餘位的雙胞胎先祖之dna藍圖,“這可能是1960年代至1980年代左右那群最早的雙胞胎,也可能正是mengele的直接實驗品。”尹向記者說明實驗難度,“……崔直緒教授的方法,有一個重要的關鍵因素是dna突變。然而他需要專心對付的最大變量,也正是‘突變’與‘生物遷徙’而已。我們的困難在於,即使是在成功還原了第一代雙胞胎的dna藍圖之後,我們仍舊必須同時麵對幾項重大挑戰。”根據尹的說法,於mengele時代,當然很難想象他有任何基因工程的技術;因此推測起來,製造雙胞胎的方法,無非是借由藥物誘使子宮內之受精卵分裂為二,“……然而這樣的藥物技術是否可能在某一層次上影響了胎兒的外顯征狀……或甚至,這樣的外顯征狀在基因層次上其實會留下標記,隻是我們未曾準確定位出這些標記而已。”尹露涵表示,舉例,即使是dna完全相同的同卵雙胞胎,指紋、掌紋等亦彼此不同,“一般認為,這是因為胎兒在子宮內位置相異,導致不同胎兒的成長環境、相鄰區域的羊水間有極細微的化學成分差異;而這些極細微的差異居然就導致了指紋、掌紋的不同。類似蝴蝶效應……然而我們懷疑,指紋與掌紋的不同其實在基因表現層次上亦可看出,隻是人們尚未精確定位出這樣的dna差異究竟表現在何處。我們相信mengele的藥物其實也是這樣……”
經過長達9年馬拉鬆式的研究,在學界均不看好的情形下,不可思議地,尹露涵團隊終究成功精確定位出該藥物在基因層次上造成的影響。尹並將該段導致受精卵分裂的基因形態命名為“mengele基因型”(mengele’s genotype)。經查,於千餘位第一代雙胞胎中,共計481位帶有此“mengele基因型”。“他們就是mengele所製造出來的。”尹表示,“百分之百確定。”而後,尹露涵在崔直緒的基礎上,再對“dna突變生物地理分布追蹤法”做進一步改良,以求適用於此次研究。7年後,尹露涵團隊正式宣布解開“納粹醫師mengele與巴西雙胞胎小鎮”之謎。“我們追蹤mengele基因型的地理分布、配合實地田野調查與訪談,”尹表示,“再結合生物科學與曆史方法,終於揭開了mengele南美實驗的謎底。”記者會上,研究團隊公布了標定的七處地區為“mengele南美實驗室”。尹露涵表示,自1950年代至1979年猝逝為止,mengele總共曾在這七個區域進行雙胞胎實驗,而巴西邊境小鎮candido godoi則是其中第六個區域。這七個“實驗室”遍布南美,其中第一、二個位於阿根廷,第三個位於智利,第四個在玻利維亞,第五個在哥倫比亞,第七個則位於巴拉圭。“從這裏,我們可以約略推測出三十年間mengele在南美洲躲藏的行蹤。”尹說,“在前麵五個‘實驗室’中,雙胞胎的平均出生率約在6%左右。同時這些區域也全屬窮鄉僻壤。我想這也是為何這五個區域在當時並未引起注意的原因……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七個區域中,雙胞胎的出生率由第六個區域的將近20%大幅下降至11%。而根據我們的研究,在第七個區域中mengele製造的雙胞胎,其基因型亦有共同特征,與其餘六個區域有微細差異。我們將之命名為‘mengele基因型:特殊型’。這可能表示,在第七個區域中,mengele可能意圖改變策略,采用了不同的藥物或其他不同方法來誘發受精卵分裂。同時我們也發現,在第七個區域的47位mengele雙胞胎中,後來死於血癌的比率竟高達52%。這或許也與mengele的新方法有關。”尹語調沉重,“……我必須說,我們相當慶幸mengele的南美實驗室在這第七個區域之後便終止了;否則很難預料是否會導致更高的血癌致病率。而mengele本人也終究死於1979年,終止了這項詭異的雙胞胎實驗……”
尹露涵團隊的研究成果刊載於英國《自然》期刊,很快獲得學術界承認。數年後,尹本人更應出版社之邀,將這段解開mengele雙胞胎之謎的追尋之旅寫成《雙胞胎之謎:mengele的人體實驗》一書,大為暢銷。尹本人則成為世界知名的明星科學家,其風靡程度,自古典時代以來,大約僅有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天文物理學者霍金、邏輯學兼演化學者西格弗裏德與文化心理學家兼統計學者哈裏·謝頓等可堪比擬。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所從事之研究直接相關於納粹醫師mengele及其意識形態,尹露涵卻殊少對此事與其他相關政治議題發表看法;甚至當媒體問及尹對種族屠殺、種族優越感或納粹曆史等議題相關意見時,她都顯得異常低調,幾乎不願有任何實質響應。在這方麵,可考的記錄似乎僅有一項。那是在她的摯友、作家李實光迴憶錄中所披露的一段私下談話。於這本出版於2289年的《時光命題:李實光迴憶錄》(the times of my life: the memoirs of li shiguang,台北:南方,2289年11月)中,李實光記下這段在一次三兩好友聚會小酌之後,尹露涵於社交媒體好友群組中透露的信息:有許多人認為種族屠殺是個野蠻的行為。我要說,不,我並不如此認為。那本來便是文明行為,隻有文明人類才可能做出這樣的事……問題在於,文明從來與善惡無關。那是文明的自然後果。對某些人來說,我做的研究對他們毫無意義;他們不能理解我何以耗費一生去追索一個三百年前納粹戰犯實驗的軌跡。然而對另一群人來說,我所做的事又太有意義;有意義到他們必須對此不停敘說、產生論述、彼此議論駁火,甚至千方百計揣測我的立場。但對我而言,這些“都是”文明行為,也“隻是”文明行為。本質上,這些行為與種族屠殺並無差異。我如何看待我自己的研究?我隻能這麽說:本質上,我的行為亦與種族屠殺無異。當文明思索、辯證、建立想法,從而以這些想法為基礎去處理事務,選擇“要”或“不要”、“可”或“不可”、“留”或“不留”、“對”或“不對”時……一切都無異……
此一私人信件內容業經披露後,引起爭議,讚成與反對者皆有之;然而由於其內容亦頗有令人費解之處,更多反應則是困惑。一如預期,時齡75歲的尹露涵並未出麵解釋,也拒絕再發表任何相關談話;直至2291年尹因突發心肌梗死逝世,她多年慣常的寡言化為永恆的沉默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