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9年11月26日。夜間9時36分。第七封印總部。技術標準局局長辦公室。
照明已被盡數關閉。在結束了傍晚對eurydice住處的搜查之後,k將方才帶迴的三組水瓢蟲膜翅置入夢境播放器中。
第一個夢境。
仿佛黑色眼瞳中的一點亮光——
大片濃稠的黑暗中,星點般大小的霓虹光色。然而那光色中有景物,像是時光萬物全被縮聚至針尖一點。畫外音裏,近處人聲嘈雜,海潮般遲疑地撫摸著夜的海岸。
女人。有女人在吟唱著。
景物自夢境的黑暗中浮現。
古城。東方水鄉。華燈初上,石砌小拱橋,綠柳垂掛。小河窄窄,整排紅燈籠臨岸列隊,微風中搖擺著。
茶樓,酒肆,客棧。剪紙般的人形在瀲灩多彩的河水倒影中行走。遊人們飲食笑鬧,姑娘們在路邊彈唱攬客。k看見他自己與eurydice牽著手悠閑地漫步在石板路上。他們被兩株並生的綠柳擋住了去路,eurydice正伸手撥開那低垂在麵前的枝葉。穿著納西族傳統婦女服裝的小販纏了上來,嘴裏嘀嘀咕咕不知在向他們兜售些什麽……
那是在大陸。雲南,麗江古城。在k與eurydice剛剛成為愛侶後不久,他們曾結伴去那兒度假。
k所經曆的第一個中國新年。晚冬初春,高原氣候涼冷,但在那幾日裏恰恰是例外;空氣中甚至飄散著一絲溫暖如初夏的氣息。沿路許多穿著厚棉襖的孩子們成群嬉鬧,圍聚起哄,四處亂擲著小型幻火[1]。幻火在地麵上炸開一朵朵拚組成各種圖案的細小火花,水上蜻蜓般低低地飛行了一小段距離,而後便四散熄滅了,什麽也不曾留下。
(或者說,若是在那花火之圖案燦爛閃耀的短暫片刻閉上眼,那麽會留下的,就隻是在那純粹的黑暗中,如風中螢火般,紫綠色的光痕殘留而已。)
(那就是記憶,不是嗎? )
他們聊到了彼此的過去。一如往常,k僅能以先前自己杜撰的那套說辭為基礎,虛構出更多個人曆史來欺騙她。當然k已查核過,也聽eurydice說過關於她出身的某些簡單信息:她的母親cassandra出生於北海道劄幌,而父親則出生於台灣;兩人早在eurydice尚年幼時便因故離異。而在她七歲時,母親cassandra則於一場旅館大火中意外辭世。
這是k原本就知道的了。然而彼時,在那已因過度觀光化而顯得矯情的古城,於他們台灣北海岸的相遇後,第一次,eurydice提到了自小在台灣北海岸長大的某些童年瑣事。
“小時候,在那長長的成長過程中,每逢獨處,莫名其妙地就會開始想:迴憶,究竟是什麽樣的一個東西呢?”他們越過石砌小橋,經過窄院,走向遠離喧囂的古城深處。離開了背後的光,黑暗如同霧氣般漸漸聚攏了上來。
“我的爸爸和媽媽,在我七歲的時候就分開了。”eurydice說,“小時候的我當然對他們的婚姻問題並不了解。我直覺知道他們的感情有異,但倒也沒什麽關於他們嚴重爭吵的印象。而且就在他們分開後不久,母親就在一場旅館大火中意外死亡了。
“那是母親在一趟土耳其差旅中所發生的事。起火原因不明。甚至直至現在都還沒調查清楚。在小時候,甚至會有種錯覺,似乎使得父母分開的,並不是婚姻的失敗,而竟是那場可怕的旅館大火。現在迴想起來,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錯覺,其實是因為自己在心裏底層,依舊不願意接受父母離異的事實吧。畢竟那時,隻是個那麽小的孩子啊……
“然而,即便孩提時不明白,長大以後也理當理解,與其勉強維持不幸福的婚姻,成天吵鬧,不如還是兩人分開來得自在,對雙方都好,對吧?
“但對爸爸而言,卻不像是那麽一迴事。”eurydice凝視著遠處。潮濕的地麵上霓虹閃爍,眉睫在她臉上形成了虛幻的暗影,“後來我就跟著爸爸住了。從八歲開始,在台灣北海岸,一個叫作金山的地方。離我們之前看藍孩子的那個小觀光區隻有幾公裏。我與父親便住在那裏,直到我17歲離家出外讀書為止。
“那是個叫作綠水灣的小村子。我後來知道,最早前,那裏叫作‘淇澳’。麵海的小山坡上,古典時代的小漁村。從前也曾發展成富人們聚居的度假別墅區,‘綠水灣’的名字便是那時取的……後來不知怎地,又變成了藝術家們群集的小型藝術村了。便是在那裏,我父親設置了他的第一間個人畫室。
“那是個景致怡人但長年濕冷的小村。平日在家中,若是天氣清朗,背山的窗前就是一整片綺麗遼闊的海景。春天的時候,麵山的方向,山坡上還會開滿藍紫色的,細小的鳶尾花。很美很美。像一個模糊的,藍紫色的夢境……
“然而以當地氣候而言,那樣的時刻幾乎必然是短暫的。一無例外。在冬季,海風刺骨,毫不留情從窗框的縫隙灌進來。整個空蕩的家都飽漲著海與風的腥濕。那其實不是很令人愉快的。或者說,愉快與否得要看天氣。然而在那裏,冷天時,總是蒙蒙細雨居多——
“父親工作的時間很長。在我的印象裏,每天醒過來,總看到父親已然坐在麵海的畫室裏作畫了。我很難形容那是什麽樣的氣氛。天光明亮;然而那明亮卻僅是某種無血色的蒼白,像一個乏味的習慣。隔著大片落地玻璃,在灰色的天空下,淺灰色海域與深灰色沙岸外,幾乎總是,也隻有大片大片的空曠……那空曠使得落地玻璃並不像是個窗戶,而隻像是一個麵向遠處,更蕩闊地域的開口而已。許多時候,那空曠甚至透過玻璃侵入室內,帶給這麵海的畫室一種淒冷空寂的感覺……
“巨大的淒冷空寂。冰涼潮濕,帶著流動的霧靄與海水的氣味。許多時候,在那盤踞著無色調空間的大片沉默主導的時刻,還能聽見鷗鳥們在遙遠的天際孤獨鳴叫著……
“在我的那段記憶中,無論是在工作時或平時,父親總是眉頭深鎖的時候居多。我能夠清楚感受到他那種恆常性的憂傷。那些恆常存在著的,有著確實量體的情緒。像是時間本身。我明白,他原先是個愛說笑的人,或許在與母親分開之後收斂了些,但本性是不會變的。譬如在一起吃飯的時候,還是常聽到他的笑話即興。但笑話說完了,笑過了,父親便又很快迴到那像是被一層薄膜閉鎖起來的憂傷中……”
eurydice稍停,似乎陷入了某種不明確的思索。
“你的父親——”k開口,“在那麽長的時間裏,總該也有過其他女人吧?”
“噢,是,那當然也是有的。”eurydice想了一下,“……那段期間,父親也曾帶過幾個女人迴到家裏。印象中她們都很美麗。或許是謹慎,生疏,也或許是不知該如何對待我吧,我覺得她們總是太客氣了些。我們常一起吃晚飯。而後父親並不會留女人住下。他總是送她們迴去;或者稍晚一點,父親便與她們一同離去,而後徹夜不歸。
“我可以清楚感覺到,那些在父親身邊來來去去的女人,都不是認真的對象。對我而言,她們出現的時間都太短暫,無論擁有什麽樣的麵貌性情,長遠說來,都毫無意義。我想對父親而言,母親的形象可能還像是個巨大的影子,占據在生活之中吧。
“我記得在還小不懂事的時候,我有時會鬧著父親,說想看媽媽從前的東西。似乎若不經由這樣的儀式,便像是媽媽不曾存在過一般。現在想起來真覺得可笑。說起來,其實那些物品,不就是古生物學上所說的‘生痕化石’嗎?那些恐龍的腳印,被突如其來的死亡遺棄在原處的,生的氣味,生的痕跡……
“後來父親被我鬧煩了,就直接告訴我,說把母親曾留下的遺物,全都鎖到一個大箱子裏去了。我問父親箱子在哪裏,他卻神秘地告訴我,說箱子不在他身邊,而是放到一個安全隱秘的地方去了。‘等你再長大些,再帶你去看吧……’他總這麽說。”
“那是真的嗎?其實隻是拖延騙小孩的話吧?”
“不。”eurydicedie搖搖頭,“不是。他說的都是真的。當然,那是我後來才知道的。”
“那是台灣東北角一家濱海的小店。”eurydice繼續述說,“店名叫‘remembrances’。坐落在灰撲撲的小鎮公路旁,裝潢得卻十分有品位。連著店麵還設置了一間透明的玻璃屋,一間溫室花房……
“店主是個四十歲左右的台灣人。說是家小店,賣的究竟是什麽還真是一點也不明確。像一般的咖啡店一樣供應簡餐、下午茶、咖啡飲品與一些輕食點心。也兼賣些花草盆栽和小手工藝品。甚至還有五六個小小的民宿房間。當然,最奇怪的是,它甚至出租‘迴憶的空間’給客人……
“一整麵玻璃牆。就在玻璃屋花房一側。麵海的牆,自底至頂,都是由一格又一格的玻璃磚寄物櫃拚組而成。”eurydice陷入了深沉的迴憶,“櫃門尚是巨型車輪貝扇形大殼的鑲嵌加工品,設計得非常別致。但用的卻是最古老的,古典時代的金屬鑰匙和一般的機械鎖——
“店主說,那是個專屬於迴憶的私人空間;當初之所以設計這樣的寄物櫃,並用超乎想象的便宜價格出租給客人,都隻是為了他自己的一個概念,一個夢想。
“他說,有些迴憶的性質是,如果無法拋去,那麽被迴憶所包圍禁錮的人,確實就無法繼續如常生活了。但人不就是由一件又一件的迴憶構成的嗎?尤其是,那些深刻的,陰暗的,實實在在影響了人的迴憶啊。如果所有的迴憶都不見了,如果沒有迴憶所能存留的空間,那麽人本身,又算是什麽呢?
“但話說迴來,如果無法將那些迴憶拋去,卻又實在無法繼續好好生活下去了。該怎麽辦呢?
“唯一的方法,無非是找個地方,把迴憶擺在一邊暫時收藏起來了。”黑暗中,eurydice的聲音純淨而幽遠,“店主還說,有許多人向他租用了迴憶的寄物櫃,領走了鑰匙之後,每幾個月、每年,或每兩三年,會定期或不定期迴來打開寄物櫃,就在店裏翻翻看看裏頭的東西,而後再將它們放迴去。當然,也有些人把自己的迴憶放進了寄物櫃裏後,就再也沒迴來過了。
“店主說,每個人對待迴憶的方式不同;但總而言之,這些玻璃寄物櫃,就是為了那些無法拋卻的迴憶、無法拋卻的時間而永久設置的。隻要他還在,隻要溫室花房還在,隻要海與海的浪濤聲還在;那些玻璃寄物櫃,那些貝殼中的迴憶,就會被永遠留置在那裏……”
eurydice暫時沉默了下來。他們正穿過一條寂靜的青石小巷。這是主街上那些茶樓酒肆的後巷;小城中陰影晦暗的,背過身去的另一麵。門縫裏隱約可聽見鍋勺杯盤之撞擊。人聲。淩亂的樂音。小門推開,少女提著一小桶水潑灑在路麵上。前方院落無人,一匹接著一匹,五顏六色的蠟染布巾晾滿了整塊空地。路燈昏黃,多彩的布巾在風中一掀一掀地拂動著,像幽魂,又像是某種遲疑的心緒。
“……我記得那次旅行。我記得那次造訪。”eurydice繼續述說,光影在她臉上刻印出無數流動的,明暗縱橫的線條,“在我17歲離家前不久,在某個短程旅次裏,父親突然帶我拜訪了那家小店。那間濱海的‘remembrances’。事後迴想起來,或許那是父親為我預備好的、我長期離家前的儀式吧。
“我們到了‘remembrances’,穿過溫暖的花房,穿過那一整片蓊鬱的美麗花草,穿過某些會發出聲音的植物品種,穿過那些聒噪的啁啾鳴叫,來到那堵玻璃磚牆前……遠處可以看見濕冷的海。規律的浪潮聲與透明的光線在空間中來迴移行。像一個巨大夢境的一部分。父親拿出鑰匙,打開了貝殼櫃門,搬出了一個木箱子……
“我們把箱子搬到小店的民宿房間裏。打開木箱的那一刻,我記得我心跳得很快,手心裏都是汗。畢竟對媽媽的記憶已是那麽久遠之前的事了,畢竟我曾經在意這件事,在意了那麽久——
“打開之後,我將裏麵的東西一件件拿出來擺好,仔細看過……然而我立刻就失望了。我不明白那和其他任何一個女人,在旅行時所攜帶的私人物品有什麽不同。不過就是幾件衣服、兩本小說、兩張模糊不清的照片、一把梳子、一隻死去多時的幹燥芯片蟲標本一類的東西,再加上一張尺寸很小,大概隻有巴掌大的炭筆素描……簡略幾筆,像是母親在無聊旅途中的隨手塗鴉……
“原先我以為或許能找到一些和父親與母親的婚姻或愛情有關,或是與我有關的紀念品;卻什麽也沒有。然而更令我沮喪的是,在打開這個箱子之前,那麽漫長的時間裏,我究竟是在期待著什麽呢……”
eurydice低下頭,終止了她的述說。她的聲音聽來還算平靜,聽不出太大情緒波動。暗巷中,亮度微弱,巨大的煙花在eurydice身後的天空中突然炸開。eurydice的臉沉落入逆光的黑暗。是以即使在那光亮的瞬刻,k依然無法清楚看見她臉上的細微神情。
然而關於雙親的事,eurydice也沒再多說些什麽。或者說,至少就k記憶所及,彼時細節便是如此了。
這必然與k此刻在技術標準局局長辦公室裏所經曆的景象全然相異。夢境播放器中,安靜而黝黯的夢中並無任何聲音留存。整個夢境隻是一個在古城青石板路上漫步的過程,冗長而單調。那與k的記憶大致相符,沒有任何意外歧出。而後尚無聲無息地結束了。甚至可以說,那夢的殘缺性格如此明顯(相較於真實經驗,那夢境顯然有種摹本或贗品的,實體感匱乏之暗示),以至於在透過夢境播放器觀看當下,k並不感受到當初在那座小小的古城裏,聆聽eurydice述說那些幼時瑣事時的情緒印象——
那罕見的,關於eurydice的黯黑之印象。那與eurydice日常的甜美笑顏何其相異。像一個黑洞。一個藏匿於時間之流中,傾向於將人之意識吸噬其中的,記憶的黑洞。k尚清楚記得,在彼時,那座古城的新年,在eurydice那清冷的敘說中,他幾乎就要將那從來無法啟齒的秘密給說出口了——
(其實……我並不是……一個人類……? )
但終究沒有。或說,當然沒有。k隻是摟住了她的肩膀,小心翼翼地問她:“你還好嗎?”他停頓了一下,“現在還會……很難過嗎?”
eurydice輕輕笑了,小聲地迴答:“不會了。不會了。都是過去的事了……”
而後她沉默了下來。k看見她突然迴頭,望向方才煙火的方向。剛剛染紅了夜空的煙火,現在看來卻一點痕跡也沒有,仿佛從來不曾發生過一般。
* * *
[1] 維基百科“幻火”詞條說明(2295年10月12日最後修正),部分節錄如下:
“以曆史觀點而言,幻火為古典時代鞭炮、煙火等之替代物,約22世紀中葉左右開始普及……其製作之原理普遍被媒體界以‘水火同源’昵稱之。此類火焰造型技術主要為納米科技之某一分支,目前廣泛應用於大至巨型幻火,小至微型幻光、燈花等火焰裝飾物之領域……”
關於“幻火”技術原理,斯裏蘭卡籍著名犯罪小說家e. basu於其作品《重金屬黑暗》(heavy metal darkness,澳洲墨爾本:magic candle,2139年12月二版)中曾有詳細描述。節錄如下:
……高大男子一身紅衣,兩撇整齊八字胡,顴骨高聳,一對狹長而細小的鷹眼。像是臉麵上兩道歪斜的縫隙。那給人一種嚴厲的視覺印象。ddin立刻認出,他就是最初將自己綁架來到此處的三名綁匪之一。
然而自從來到此地之後,有整整將近300天的時間,ddin沒有再見到他出現過。
男子走近,出乎意料地遞給ddin一把沉甸甸的銀色手槍,而後迴身走了幾步,站定,麵對著他。
“來。”鷹眼男子指著自己的胸口,“開槍殺了我吧。”
ddin感到錯愕,一時之間竟說不出話來。
“槍在你手上。用那把槍殺了我吧。”
“殺了你?”ddin握著手槍,緊張得連聲音都開始發抖了,“為什麽……要叫我做這種事?”
“難道連你也被我們‘馴養’了嗎?”男子哈哈大笑,“你不是夢想這一刻很久了嗎?你當然記得,就是我把你給抓到這裏來的。現在我還可以告訴你,這整個計劃的主謀就是我。你不是一直想調查出到底是誰限製了你的行動自由嗎?”鷹眼男子說,“雖然我讓你吃得好、穿得好又住得豪華舒適,顯然也已把你豢養得十分習慣了;但再怎麽服侍你,我可不敢自以為討得了你的歡心。”男子輕蔑地說,“開槍吧。”
雖然依舊感到恐懼,鷹眼男子的挑釁倒是激起了ddin的憤恨與好奇。他雙手握緊槍托,鼓起勇氣,對準男子胸口扣下扳機。
巨大的槍響迴蕩在這空闊的室內。煙硝與火光中,ddin發現了兩件事:第一,與過去在受訓時開槍打靶(那是個多麽遙遠的記憶啊)的經驗相較,這把槍的後座力似乎稍小;第二,紅衣男子竟看似毫發無傷,依舊冷笑著站在他麵前。
ddin的第一直覺是:這難道是個空包彈?
說時遲那時快。男子突然向前走到ddin麵前,不知用的是什麽古怪的擒拿手法,就在ddin未及反應之時,伸手便奪去了那把銀色手槍;並且立刻瞄準ddin近距離直接連開了三槍。
一瞬間,ddin幾乎以為自己已然命喪於此。然而在一陣模糊痛感後,如同被某種腐蝕性酸液灼燒了神經,他感覺到大片分不清溫熱或是冰涼的液體自他的胸口、腹部,甚至臉頰漫流而下——
但他很快發現,那無聲漫流而下的液體,竟透明稀薄仿佛清水;而痛感也已不複存在。ddin感到困惑。而鷹眼男子卻再度微笑了。
“奇怪嗎?這可不是空包彈。”鷹眼男子說,“這是另一種‘水火同源’。
“你看,”男子繼續解釋,“扳機扣下的那一刻,射出槍管的是貨真價實的鉛製子彈。然而隻要子彈射程距離槍管口超過10厘米,鉛製子彈就會完全轉化為‘水製’子彈——一顆用等重的水所組構而成的子彈。當然,同時擁有速度與質量的水製子彈仍可傷人,隻是效力與射程大打折扣而已。我現在已經可以看見你額頭上的瘀青了……”
ddin輕撫疼痛的前額。
“……至於鉛製子彈究竟是如何直接變成水製子彈的,那當然就是技術關鍵了。”男子說,“其實很簡單。這依賴的還是納米技術和平行分散處理係統(pdps)。在工業技術上,從能夠製造以單一分子,甚至原子為基礎單位材料的納米技術發展成功以來,‘瞬間改變材質’就已經相當程度成為可能了。這把槍隻是我們總部工廠的一個半成品而已。之前你曾見到的‘幻火’,也是用差不多的原理所製成。或許以幻火作例會更容易解釋……
“在‘幻火’中,磷、碳、硫等火藥燃料被引燃,幻化為繽紛的光焰;而燃燒後殘餘的氣體與灰燼則於平行分散處理係統的人工智能引導之下,自動重構其原子排列、改變其原子性質,全數變化為氫原子與氧原子——最後,氫與氧再化合為水。水氣逸散於空中,不會留下任何汙染……”
“……水火同源?”ddin擠出第一句話。
“你懂了。”鷹眼男子又笑起來,“‘幻火’和這把槍應用的正是同一種原理。”……
如前所述,上述引文乃由犯罪小說《重金屬黑暗》中節錄而來。《重金屬黑暗》一書為e. basu早期著名作品之一,時值“水火同源”技術已實驗成功,然尚未進入工業量產階段。約90年後,越南科普作家阮晴日則於科普散文《科學的36張笑臉》(the 36 smiling faces of science,越南胡誌明市:mystic forrest,2258年4月初版)中直接述及因此一技術日漸普及進而衍生之有趣爭議:
……科學進展至今,大者愈往巨觀層麵擴展;而其微小者,技術之精細亦屬必然。然而無論是巨觀尺度或微觀尺度,由於與人們平日習以為常之世界大不相同,即使是科學定律,也可能在截然不同的尺度之下發生意料之外的異變,從而引爆爭議,或獲致進展……
此種現象由20世紀初期的相對論揭開序幕(於廣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論證了古典力學隻是廣義相對論在某個範圍尺度下的特例表現),其後則層出不窮——較著名者,如古典時代末期m理論與幾種不同弦論之間的關係即是……
事實上,這也給多數人們於其基礎教育中粗淺理解,且朗朗上口的某些古典科學定律帶來了紛擾。加之以一般大眾並不見得具有專業素養,一知半解之餘,遂不免誤會頻生。
……舉例而言,於部分國家節慶時所使用之鞭炮、煙火之替代物——幻火——即曾引發爭議。近日報載,美國某名為“物質光明教”之新興小型教派即強烈反對幻火之使用。“物質光明教”教主george titor於接受《田納西紀事報》訪問時表示,萬物皆由物質所組成,即便是諸如愛戀、感動、煩惱、仇恨等人類抽象情感,無一不是腦中電流或化學物質的某種傳導樣態而已。“物質就是一切。物質永恆不滅。”george titor說,“我們反對幻火的原因是,盡管它確實遵守了物質不滅定律,但由燃料轉變為造型火焰,最後卻化為肉眼不可見的水蒸氣逸散在空氣中……這樣的過程實在太過虛幻,太容易對一般民眾產生誤導,使一般民眾低估了‘物質不滅’的真理。”george titor進一步表示,“物質光明教”已對所有信徒寄發通知,諭令應避免使用幻火。
然而相反地,也有老牌宗教大力支持幻火的使用。在得知“物質光明教”禁絕幻火的舉動之後,柬埔寨某“東方佛陀修行會”(為大乘佛教分支修行組織)會長varma s.即公開批評“物質光明教”,痛斥其為邪門外道;並引用《金剛經》以為佐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varma s.表示,幻火本身即“諸相非相”之最佳闡釋;造型火花圖案固然短暫絢麗,其後則化為水氣徹底消散於空中,“其相為火,然實不為火;其相為水,然實不為水。諸相非相,如來便在其中。”varma s.並征引經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於接受《柬埔寨時報》記者訪問時,這位年近80的僧侶強調,幻火如露如電,證實諸法皆空;佛法種子體現於一切眾生眾相之中,並非外道妖言惑眾所能隻手遮天。“‘嚴禁使用幻火’也隻是無謂我執,大可不必。”……
照明已被盡數關閉。在結束了傍晚對eurydice住處的搜查之後,k將方才帶迴的三組水瓢蟲膜翅置入夢境播放器中。
第一個夢境。
仿佛黑色眼瞳中的一點亮光——
大片濃稠的黑暗中,星點般大小的霓虹光色。然而那光色中有景物,像是時光萬物全被縮聚至針尖一點。畫外音裏,近處人聲嘈雜,海潮般遲疑地撫摸著夜的海岸。
女人。有女人在吟唱著。
景物自夢境的黑暗中浮現。
古城。東方水鄉。華燈初上,石砌小拱橋,綠柳垂掛。小河窄窄,整排紅燈籠臨岸列隊,微風中搖擺著。
茶樓,酒肆,客棧。剪紙般的人形在瀲灩多彩的河水倒影中行走。遊人們飲食笑鬧,姑娘們在路邊彈唱攬客。k看見他自己與eurydice牽著手悠閑地漫步在石板路上。他們被兩株並生的綠柳擋住了去路,eurydice正伸手撥開那低垂在麵前的枝葉。穿著納西族傳統婦女服裝的小販纏了上來,嘴裏嘀嘀咕咕不知在向他們兜售些什麽……
那是在大陸。雲南,麗江古城。在k與eurydice剛剛成為愛侶後不久,他們曾結伴去那兒度假。
k所經曆的第一個中國新年。晚冬初春,高原氣候涼冷,但在那幾日裏恰恰是例外;空氣中甚至飄散著一絲溫暖如初夏的氣息。沿路許多穿著厚棉襖的孩子們成群嬉鬧,圍聚起哄,四處亂擲著小型幻火[1]。幻火在地麵上炸開一朵朵拚組成各種圖案的細小火花,水上蜻蜓般低低地飛行了一小段距離,而後便四散熄滅了,什麽也不曾留下。
(或者說,若是在那花火之圖案燦爛閃耀的短暫片刻閉上眼,那麽會留下的,就隻是在那純粹的黑暗中,如風中螢火般,紫綠色的光痕殘留而已。)
(那就是記憶,不是嗎? )
他們聊到了彼此的過去。一如往常,k僅能以先前自己杜撰的那套說辭為基礎,虛構出更多個人曆史來欺騙她。當然k已查核過,也聽eurydice說過關於她出身的某些簡單信息:她的母親cassandra出生於北海道劄幌,而父親則出生於台灣;兩人早在eurydice尚年幼時便因故離異。而在她七歲時,母親cassandra則於一場旅館大火中意外辭世。
這是k原本就知道的了。然而彼時,在那已因過度觀光化而顯得矯情的古城,於他們台灣北海岸的相遇後,第一次,eurydice提到了自小在台灣北海岸長大的某些童年瑣事。
“小時候,在那長長的成長過程中,每逢獨處,莫名其妙地就會開始想:迴憶,究竟是什麽樣的一個東西呢?”他們越過石砌小橋,經過窄院,走向遠離喧囂的古城深處。離開了背後的光,黑暗如同霧氣般漸漸聚攏了上來。
“我的爸爸和媽媽,在我七歲的時候就分開了。”eurydice說,“小時候的我當然對他們的婚姻問題並不了解。我直覺知道他們的感情有異,但倒也沒什麽關於他們嚴重爭吵的印象。而且就在他們分開後不久,母親就在一場旅館大火中意外死亡了。
“那是母親在一趟土耳其差旅中所發生的事。起火原因不明。甚至直至現在都還沒調查清楚。在小時候,甚至會有種錯覺,似乎使得父母分開的,並不是婚姻的失敗,而竟是那場可怕的旅館大火。現在迴想起來,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錯覺,其實是因為自己在心裏底層,依舊不願意接受父母離異的事實吧。畢竟那時,隻是個那麽小的孩子啊……
“然而,即便孩提時不明白,長大以後也理當理解,與其勉強維持不幸福的婚姻,成天吵鬧,不如還是兩人分開來得自在,對雙方都好,對吧?
“但對爸爸而言,卻不像是那麽一迴事。”eurydice凝視著遠處。潮濕的地麵上霓虹閃爍,眉睫在她臉上形成了虛幻的暗影,“後來我就跟著爸爸住了。從八歲開始,在台灣北海岸,一個叫作金山的地方。離我們之前看藍孩子的那個小觀光區隻有幾公裏。我與父親便住在那裏,直到我17歲離家出外讀書為止。
“那是個叫作綠水灣的小村子。我後來知道,最早前,那裏叫作‘淇澳’。麵海的小山坡上,古典時代的小漁村。從前也曾發展成富人們聚居的度假別墅區,‘綠水灣’的名字便是那時取的……後來不知怎地,又變成了藝術家們群集的小型藝術村了。便是在那裏,我父親設置了他的第一間個人畫室。
“那是個景致怡人但長年濕冷的小村。平日在家中,若是天氣清朗,背山的窗前就是一整片綺麗遼闊的海景。春天的時候,麵山的方向,山坡上還會開滿藍紫色的,細小的鳶尾花。很美很美。像一個模糊的,藍紫色的夢境……
“然而以當地氣候而言,那樣的時刻幾乎必然是短暫的。一無例外。在冬季,海風刺骨,毫不留情從窗框的縫隙灌進來。整個空蕩的家都飽漲著海與風的腥濕。那其實不是很令人愉快的。或者說,愉快與否得要看天氣。然而在那裏,冷天時,總是蒙蒙細雨居多——
“父親工作的時間很長。在我的印象裏,每天醒過來,總看到父親已然坐在麵海的畫室裏作畫了。我很難形容那是什麽樣的氣氛。天光明亮;然而那明亮卻僅是某種無血色的蒼白,像一個乏味的習慣。隔著大片落地玻璃,在灰色的天空下,淺灰色海域與深灰色沙岸外,幾乎總是,也隻有大片大片的空曠……那空曠使得落地玻璃並不像是個窗戶,而隻像是一個麵向遠處,更蕩闊地域的開口而已。許多時候,那空曠甚至透過玻璃侵入室內,帶給這麵海的畫室一種淒冷空寂的感覺……
“巨大的淒冷空寂。冰涼潮濕,帶著流動的霧靄與海水的氣味。許多時候,在那盤踞著無色調空間的大片沉默主導的時刻,還能聽見鷗鳥們在遙遠的天際孤獨鳴叫著……
“在我的那段記憶中,無論是在工作時或平時,父親總是眉頭深鎖的時候居多。我能夠清楚感受到他那種恆常性的憂傷。那些恆常存在著的,有著確實量體的情緒。像是時間本身。我明白,他原先是個愛說笑的人,或許在與母親分開之後收斂了些,但本性是不會變的。譬如在一起吃飯的時候,還是常聽到他的笑話即興。但笑話說完了,笑過了,父親便又很快迴到那像是被一層薄膜閉鎖起來的憂傷中……”
eurydice稍停,似乎陷入了某種不明確的思索。
“你的父親——”k開口,“在那麽長的時間裏,總該也有過其他女人吧?”
“噢,是,那當然也是有的。”eurydice想了一下,“……那段期間,父親也曾帶過幾個女人迴到家裏。印象中她們都很美麗。或許是謹慎,生疏,也或許是不知該如何對待我吧,我覺得她們總是太客氣了些。我們常一起吃晚飯。而後父親並不會留女人住下。他總是送她們迴去;或者稍晚一點,父親便與她們一同離去,而後徹夜不歸。
“我可以清楚感覺到,那些在父親身邊來來去去的女人,都不是認真的對象。對我而言,她們出現的時間都太短暫,無論擁有什麽樣的麵貌性情,長遠說來,都毫無意義。我想對父親而言,母親的形象可能還像是個巨大的影子,占據在生活之中吧。
“我記得在還小不懂事的時候,我有時會鬧著父親,說想看媽媽從前的東西。似乎若不經由這樣的儀式,便像是媽媽不曾存在過一般。現在想起來真覺得可笑。說起來,其實那些物品,不就是古生物學上所說的‘生痕化石’嗎?那些恐龍的腳印,被突如其來的死亡遺棄在原處的,生的氣味,生的痕跡……
“後來父親被我鬧煩了,就直接告訴我,說把母親曾留下的遺物,全都鎖到一個大箱子裏去了。我問父親箱子在哪裏,他卻神秘地告訴我,說箱子不在他身邊,而是放到一個安全隱秘的地方去了。‘等你再長大些,再帶你去看吧……’他總這麽說。”
“那是真的嗎?其實隻是拖延騙小孩的話吧?”
“不。”eurydicedie搖搖頭,“不是。他說的都是真的。當然,那是我後來才知道的。”
“那是台灣東北角一家濱海的小店。”eurydice繼續述說,“店名叫‘remembrances’。坐落在灰撲撲的小鎮公路旁,裝潢得卻十分有品位。連著店麵還設置了一間透明的玻璃屋,一間溫室花房……
“店主是個四十歲左右的台灣人。說是家小店,賣的究竟是什麽還真是一點也不明確。像一般的咖啡店一樣供應簡餐、下午茶、咖啡飲品與一些輕食點心。也兼賣些花草盆栽和小手工藝品。甚至還有五六個小小的民宿房間。當然,最奇怪的是,它甚至出租‘迴憶的空間’給客人……
“一整麵玻璃牆。就在玻璃屋花房一側。麵海的牆,自底至頂,都是由一格又一格的玻璃磚寄物櫃拚組而成。”eurydice陷入了深沉的迴憶,“櫃門尚是巨型車輪貝扇形大殼的鑲嵌加工品,設計得非常別致。但用的卻是最古老的,古典時代的金屬鑰匙和一般的機械鎖——
“店主說,那是個專屬於迴憶的私人空間;當初之所以設計這樣的寄物櫃,並用超乎想象的便宜價格出租給客人,都隻是為了他自己的一個概念,一個夢想。
“他說,有些迴憶的性質是,如果無法拋去,那麽被迴憶所包圍禁錮的人,確實就無法繼續如常生活了。但人不就是由一件又一件的迴憶構成的嗎?尤其是,那些深刻的,陰暗的,實實在在影響了人的迴憶啊。如果所有的迴憶都不見了,如果沒有迴憶所能存留的空間,那麽人本身,又算是什麽呢?
“但話說迴來,如果無法將那些迴憶拋去,卻又實在無法繼續好好生活下去了。該怎麽辦呢?
“唯一的方法,無非是找個地方,把迴憶擺在一邊暫時收藏起來了。”黑暗中,eurydice的聲音純淨而幽遠,“店主還說,有許多人向他租用了迴憶的寄物櫃,領走了鑰匙之後,每幾個月、每年,或每兩三年,會定期或不定期迴來打開寄物櫃,就在店裏翻翻看看裏頭的東西,而後再將它們放迴去。當然,也有些人把自己的迴憶放進了寄物櫃裏後,就再也沒迴來過了。
“店主說,每個人對待迴憶的方式不同;但總而言之,這些玻璃寄物櫃,就是為了那些無法拋卻的迴憶、無法拋卻的時間而永久設置的。隻要他還在,隻要溫室花房還在,隻要海與海的浪濤聲還在;那些玻璃寄物櫃,那些貝殼中的迴憶,就會被永遠留置在那裏……”
eurydice暫時沉默了下來。他們正穿過一條寂靜的青石小巷。這是主街上那些茶樓酒肆的後巷;小城中陰影晦暗的,背過身去的另一麵。門縫裏隱約可聽見鍋勺杯盤之撞擊。人聲。淩亂的樂音。小門推開,少女提著一小桶水潑灑在路麵上。前方院落無人,一匹接著一匹,五顏六色的蠟染布巾晾滿了整塊空地。路燈昏黃,多彩的布巾在風中一掀一掀地拂動著,像幽魂,又像是某種遲疑的心緒。
“……我記得那次旅行。我記得那次造訪。”eurydice繼續述說,光影在她臉上刻印出無數流動的,明暗縱橫的線條,“在我17歲離家前不久,在某個短程旅次裏,父親突然帶我拜訪了那家小店。那間濱海的‘remembrances’。事後迴想起來,或許那是父親為我預備好的、我長期離家前的儀式吧。
“我們到了‘remembrances’,穿過溫暖的花房,穿過那一整片蓊鬱的美麗花草,穿過某些會發出聲音的植物品種,穿過那些聒噪的啁啾鳴叫,來到那堵玻璃磚牆前……遠處可以看見濕冷的海。規律的浪潮聲與透明的光線在空間中來迴移行。像一個巨大夢境的一部分。父親拿出鑰匙,打開了貝殼櫃門,搬出了一個木箱子……
“我們把箱子搬到小店的民宿房間裏。打開木箱的那一刻,我記得我心跳得很快,手心裏都是汗。畢竟對媽媽的記憶已是那麽久遠之前的事了,畢竟我曾經在意這件事,在意了那麽久——
“打開之後,我將裏麵的東西一件件拿出來擺好,仔細看過……然而我立刻就失望了。我不明白那和其他任何一個女人,在旅行時所攜帶的私人物品有什麽不同。不過就是幾件衣服、兩本小說、兩張模糊不清的照片、一把梳子、一隻死去多時的幹燥芯片蟲標本一類的東西,再加上一張尺寸很小,大概隻有巴掌大的炭筆素描……簡略幾筆,像是母親在無聊旅途中的隨手塗鴉……
“原先我以為或許能找到一些和父親與母親的婚姻或愛情有關,或是與我有關的紀念品;卻什麽也沒有。然而更令我沮喪的是,在打開這個箱子之前,那麽漫長的時間裏,我究竟是在期待著什麽呢……”
eurydice低下頭,終止了她的述說。她的聲音聽來還算平靜,聽不出太大情緒波動。暗巷中,亮度微弱,巨大的煙花在eurydice身後的天空中突然炸開。eurydice的臉沉落入逆光的黑暗。是以即使在那光亮的瞬刻,k依然無法清楚看見她臉上的細微神情。
然而關於雙親的事,eurydice也沒再多說些什麽。或者說,至少就k記憶所及,彼時細節便是如此了。
這必然與k此刻在技術標準局局長辦公室裏所經曆的景象全然相異。夢境播放器中,安靜而黝黯的夢中並無任何聲音留存。整個夢境隻是一個在古城青石板路上漫步的過程,冗長而單調。那與k的記憶大致相符,沒有任何意外歧出。而後尚無聲無息地結束了。甚至可以說,那夢的殘缺性格如此明顯(相較於真實經驗,那夢境顯然有種摹本或贗品的,實體感匱乏之暗示),以至於在透過夢境播放器觀看當下,k並不感受到當初在那座小小的古城裏,聆聽eurydice述說那些幼時瑣事時的情緒印象——
那罕見的,關於eurydice的黯黑之印象。那與eurydice日常的甜美笑顏何其相異。像一個黑洞。一個藏匿於時間之流中,傾向於將人之意識吸噬其中的,記憶的黑洞。k尚清楚記得,在彼時,那座古城的新年,在eurydice那清冷的敘說中,他幾乎就要將那從來無法啟齒的秘密給說出口了——
(其實……我並不是……一個人類……? )
但終究沒有。或說,當然沒有。k隻是摟住了她的肩膀,小心翼翼地問她:“你還好嗎?”他停頓了一下,“現在還會……很難過嗎?”
eurydice輕輕笑了,小聲地迴答:“不會了。不會了。都是過去的事了……”
而後她沉默了下來。k看見她突然迴頭,望向方才煙火的方向。剛剛染紅了夜空的煙火,現在看來卻一點痕跡也沒有,仿佛從來不曾發生過一般。
* * *
[1] 維基百科“幻火”詞條說明(2295年10月12日最後修正),部分節錄如下:
“以曆史觀點而言,幻火為古典時代鞭炮、煙火等之替代物,約22世紀中葉左右開始普及……其製作之原理普遍被媒體界以‘水火同源’昵稱之。此類火焰造型技術主要為納米科技之某一分支,目前廣泛應用於大至巨型幻火,小至微型幻光、燈花等火焰裝飾物之領域……”
關於“幻火”技術原理,斯裏蘭卡籍著名犯罪小說家e. basu於其作品《重金屬黑暗》(heavy metal darkness,澳洲墨爾本:magic candle,2139年12月二版)中曾有詳細描述。節錄如下:
……高大男子一身紅衣,兩撇整齊八字胡,顴骨高聳,一對狹長而細小的鷹眼。像是臉麵上兩道歪斜的縫隙。那給人一種嚴厲的視覺印象。ddin立刻認出,他就是最初將自己綁架來到此處的三名綁匪之一。
然而自從來到此地之後,有整整將近300天的時間,ddin沒有再見到他出現過。
男子走近,出乎意料地遞給ddin一把沉甸甸的銀色手槍,而後迴身走了幾步,站定,麵對著他。
“來。”鷹眼男子指著自己的胸口,“開槍殺了我吧。”
ddin感到錯愕,一時之間竟說不出話來。
“槍在你手上。用那把槍殺了我吧。”
“殺了你?”ddin握著手槍,緊張得連聲音都開始發抖了,“為什麽……要叫我做這種事?”
“難道連你也被我們‘馴養’了嗎?”男子哈哈大笑,“你不是夢想這一刻很久了嗎?你當然記得,就是我把你給抓到這裏來的。現在我還可以告訴你,這整個計劃的主謀就是我。你不是一直想調查出到底是誰限製了你的行動自由嗎?”鷹眼男子說,“雖然我讓你吃得好、穿得好又住得豪華舒適,顯然也已把你豢養得十分習慣了;但再怎麽服侍你,我可不敢自以為討得了你的歡心。”男子輕蔑地說,“開槍吧。”
雖然依舊感到恐懼,鷹眼男子的挑釁倒是激起了ddin的憤恨與好奇。他雙手握緊槍托,鼓起勇氣,對準男子胸口扣下扳機。
巨大的槍響迴蕩在這空闊的室內。煙硝與火光中,ddin發現了兩件事:第一,與過去在受訓時開槍打靶(那是個多麽遙遠的記憶啊)的經驗相較,這把槍的後座力似乎稍小;第二,紅衣男子竟看似毫發無傷,依舊冷笑著站在他麵前。
ddin的第一直覺是:這難道是個空包彈?
說時遲那時快。男子突然向前走到ddin麵前,不知用的是什麽古怪的擒拿手法,就在ddin未及反應之時,伸手便奪去了那把銀色手槍;並且立刻瞄準ddin近距離直接連開了三槍。
一瞬間,ddin幾乎以為自己已然命喪於此。然而在一陣模糊痛感後,如同被某種腐蝕性酸液灼燒了神經,他感覺到大片分不清溫熱或是冰涼的液體自他的胸口、腹部,甚至臉頰漫流而下——
但他很快發現,那無聲漫流而下的液體,竟透明稀薄仿佛清水;而痛感也已不複存在。ddin感到困惑。而鷹眼男子卻再度微笑了。
“奇怪嗎?這可不是空包彈。”鷹眼男子說,“這是另一種‘水火同源’。
“你看,”男子繼續解釋,“扳機扣下的那一刻,射出槍管的是貨真價實的鉛製子彈。然而隻要子彈射程距離槍管口超過10厘米,鉛製子彈就會完全轉化為‘水製’子彈——一顆用等重的水所組構而成的子彈。當然,同時擁有速度與質量的水製子彈仍可傷人,隻是效力與射程大打折扣而已。我現在已經可以看見你額頭上的瘀青了……”
ddin輕撫疼痛的前額。
“……至於鉛製子彈究竟是如何直接變成水製子彈的,那當然就是技術關鍵了。”男子說,“其實很簡單。這依賴的還是納米技術和平行分散處理係統(pdps)。在工業技術上,從能夠製造以單一分子,甚至原子為基礎單位材料的納米技術發展成功以來,‘瞬間改變材質’就已經相當程度成為可能了。這把槍隻是我們總部工廠的一個半成品而已。之前你曾見到的‘幻火’,也是用差不多的原理所製成。或許以幻火作例會更容易解釋……
“在‘幻火’中,磷、碳、硫等火藥燃料被引燃,幻化為繽紛的光焰;而燃燒後殘餘的氣體與灰燼則於平行分散處理係統的人工智能引導之下,自動重構其原子排列、改變其原子性質,全數變化為氫原子與氧原子——最後,氫與氧再化合為水。水氣逸散於空中,不會留下任何汙染……”
“……水火同源?”ddin擠出第一句話。
“你懂了。”鷹眼男子又笑起來,“‘幻火’和這把槍應用的正是同一種原理。”……
如前所述,上述引文乃由犯罪小說《重金屬黑暗》中節錄而來。《重金屬黑暗》一書為e. basu早期著名作品之一,時值“水火同源”技術已實驗成功,然尚未進入工業量產階段。約90年後,越南科普作家阮晴日則於科普散文《科學的36張笑臉》(the 36 smiling faces of science,越南胡誌明市:mystic forrest,2258年4月初版)中直接述及因此一技術日漸普及進而衍生之有趣爭議:
……科學進展至今,大者愈往巨觀層麵擴展;而其微小者,技術之精細亦屬必然。然而無論是巨觀尺度或微觀尺度,由於與人們平日習以為常之世界大不相同,即使是科學定律,也可能在截然不同的尺度之下發生意料之外的異變,從而引爆爭議,或獲致進展……
此種現象由20世紀初期的相對論揭開序幕(於廣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論證了古典力學隻是廣義相對論在某個範圍尺度下的特例表現),其後則層出不窮——較著名者,如古典時代末期m理論與幾種不同弦論之間的關係即是……
事實上,這也給多數人們於其基礎教育中粗淺理解,且朗朗上口的某些古典科學定律帶來了紛擾。加之以一般大眾並不見得具有專業素養,一知半解之餘,遂不免誤會頻生。
……舉例而言,於部分國家節慶時所使用之鞭炮、煙火之替代物——幻火——即曾引發爭議。近日報載,美國某名為“物質光明教”之新興小型教派即強烈反對幻火之使用。“物質光明教”教主george titor於接受《田納西紀事報》訪問時表示,萬物皆由物質所組成,即便是諸如愛戀、感動、煩惱、仇恨等人類抽象情感,無一不是腦中電流或化學物質的某種傳導樣態而已。“物質就是一切。物質永恆不滅。”george titor說,“我們反對幻火的原因是,盡管它確實遵守了物質不滅定律,但由燃料轉變為造型火焰,最後卻化為肉眼不可見的水蒸氣逸散在空氣中……這樣的過程實在太過虛幻,太容易對一般民眾產生誤導,使一般民眾低估了‘物質不滅’的真理。”george titor進一步表示,“物質光明教”已對所有信徒寄發通知,諭令應避免使用幻火。
然而相反地,也有老牌宗教大力支持幻火的使用。在得知“物質光明教”禁絕幻火的舉動之後,柬埔寨某“東方佛陀修行會”(為大乘佛教分支修行組織)會長varma s.即公開批評“物質光明教”,痛斥其為邪門外道;並引用《金剛經》以為佐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varma s.表示,幻火本身即“諸相非相”之最佳闡釋;造型火花圖案固然短暫絢麗,其後則化為水氣徹底消散於空中,“其相為火,然實不為火;其相為水,然實不為水。諸相非相,如來便在其中。”varma s.並征引經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於接受《柬埔寨時報》記者訪問時,這位年近80的僧侶強調,幻火如露如電,證實諸法皆空;佛法種子體現於一切眾生眾相之中,並非外道妖言惑眾所能隻手遮天。“‘嚴禁使用幻火’也隻是無謂我執,大可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