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童子在蘇澤身邊說道:


    【恭喜桃源主人,招募到高品質的靈蘊童子!】


    蘇澤看向五名登上桃花塢的靈蘊童子,其中三個打扮和阿農一樣,都是農夫短打,頭頂麥穗的蘿卜小人。


    剩下的兩個靈蘊童子,就是遠遊童子和匠蘊童子了。


    其中一個是工匠的打扮,手上還拿著一把魯班尺,頭頂上還頂著一個精巧的木質機關鳥,這應該就是匠蘊童子。


    另外一個靈蘊童子則是一副遠行書生的打扮,身後背著書生趕路用的笈。


    所謂的笈,就是古時候書生趕路身後背的竹簍,頂上有擋雨的棚子,背簍中有存放書籍的笈袋,時人說“負笈趕考”,背的就是這種東西。


    除此之外,這名靈蘊童子還頭戴遠遊冠,束住了頭頂上的蘿卜葉,這是士人遠遊常見的裝扮。


    不用說,這就是遠遊童子了。


    蘇澤拉開桃花源卷冊,已經招募的靈蘊童子信息會出現在上麵。


    五名靈蘊童子,竟然出了一個橙色和一個紫色!剩下的三個也都是綠色的!


    大收獲啊!


    蘇澤連忙查看起來。


    【不畏艱苦的遠遊童子】,橙色。


    再一看果然不愧是橙色的靈蘊童子,他足足有兩個技能,比阿農還要多一個技能。


    【窮遊】,準備更少的物資,就能進行更長途的旅遊。


    【遊述】,遊覽地區後,可以將當地山川地理風土人情,匯編出當地遊述寄給桃源主人。


    果然好強!


    這兩個技能,一個減少物資消耗,一個可以搜集旅遊中的情報,蘇澤對著頭戴遠遊冠的靈蘊童子說道:


    “以後你就叫阿遠好了。”


    “多謝桃源主人賜名。”


    蘇澤又看向另外一個紫色的靈蘊童子,原來是他招募的匠蘊童子。


    【勤勞的匠蘊童子】,紫色。


    和阿農一個,紫色的匠蘊童子也多了一個技能。


    【巧思】,能夠根據現有工藝總結提升工藝技術,可能生產出更高品質的產品。


    蘇澤對著匠蘊童子說道:


    “你以後就負責造紙坊了,就叫你阿紙好了。”


    “多謝桃源主人賜名。”


    剩下三個農蘊童子,都是綠色品質的靈蘊童子。


    蘇澤發現綠色品質都是【普通】詞綴,應該就是中規中矩的靈蘊童子。


    藍色應該是多一個正麵詞條,而紫色會在之上多一個技能,橙色就是多兩個特殊技能。


    反正這一次是大豐收了!


    蘇澤給靈蘊童子們安排好了工作,給他們起了名字,讓他們跟著阿農後麵幹活。


    用完了文脈之氣,蘇澤終於開始打量桃花源。


    微風吹過河水,蘇澤看著一隻蒲公英被吹散,種子乘著風飄過了河麵。


    而不遠處的濃霧散開一些,一片空地從濃霧中露了出來。


    引導童子帶著其他的童子們,拿著不知道從哪裏變出來的工具,開始建設各種建築。


    看著桃花塢下的河水,蘇澤思考著,這河裏有沒有魚?


    以後自己可以帶著魚竿進來釣魚嗎?


    若是在這裏建一座房子,住在這裏應該也很舒服吧?


    或者做一把躺椅,躺在桃花塢上垂釣,應該也很愜意吧。


    但是想到桃花源外的世界,蘇澤還是在心中默念了一聲“歸去”。


    暈眩感襲來,蘇澤發現自己又迴到了破屋的床上。


    夢裏桃園終是夢,吾心安處是吾鄉。


    舊時讀書,總是對宋人筆記中癡迷於汴京繁華不解。


    蘇澤披著衣服起床,看著不遠處城市夜市上的燈火,如今身處其間,總算是有了一些理解。


    好歹穿越一場,自己又有係統在身,也不知道能不能改變這個文弱王朝的結局?


    蘇澤坐在院子裏良久,一直到雞鳴唱白,院子外已經燃起了小攤販的煙火,蘇澤這才迴屋穿好衣服。


    他餓了。


    無論多少雄才大略,最後還是這衣食住行四個字,蘇澤又從書桌下的磚塊下掏出兩貫錢,這是他最後的積蓄了。


    說起來兩貫也不少,還是以大宋普通的四等戶為例,去掉稅收後一年的家庭收入,折錢也就是十貫左右。


    但是這是小農經濟的農民,糧食可以用自家的餘糧,柴火也可以自己上山撿。


    在這繁華的汴京城,兩貫錢實在是太少了。


    也虧得現在已經往春天過了,不需要額外支付采暖的費用,按照蘇澤的計算,兩貫錢用來吃飯,精打細算也就夠過兩個月,


    除此之外,如果自己還要參加下個月的禮部試,還需要額外存上一筆潤帖費。


    所謂潤帖費,就是為了報考禮部試而繳納的考試費。


    唐代科舉最便宜,隻需要自己準備紙和文具就可以了。


    不過也因此唐代科舉舞弊嚴重,有史學家認為,唐代科舉依然是世家門閥的玩具,和普通讀書人是沒什麽關係的。


    宋代開始,門閥退朝,開始邁入庶民時代,科舉作為踏入官場的重要通道,嚴肅性進一步提高。


    為了防範科舉舞弊,從宋太祖開始,一直到宋真宗時期,都對科舉反作弊進行了升級。


    首先是宋太祖擴大考生人數,並親自主持殿試,開創了進士是“天子門生”的傳統,這是吸取了唐代牛李黨爭,權臣利用主考官的身份網羅門生故吏的教訓。


    宋太宗又推行鎖院製度,在考前,把主考官鎖到貢院,直到考試後在放出,從而避免有權有勢的官宦人家賄賂主考官。


    宋真宗又對判卷進行了升級,首先是“糊名”,就是將試卷的考生信息進行卷首密封,防止判卷人員被買通的現象。


    再次防止考試中做手腳,即“謄錄”,即考生答完試卷後,派書吏用朱筆抄寫考生的試卷,再交給考官閱覽。


    到了仁宗時期,科舉已經是極其重要的國家掄才大典,與此同時舉行科舉的成本也急劇上升。


    鎖院需要專門的安保力量,大規模的考試需要專門的考場。


    無論是糊名還是謄錄,都是需要大量精通文書的吏員的,還需要對此進行檢查,也需要更多的人手。


    所以從景祐年開始,考生需要繳納兩貫的潤帖費。


    蘇澤雖然不指望在這一次科舉中第,但是也想要去考場見識下,感受一下科舉的氛圍,再說萬一考中了呢?


    看著手裏的兩貫錢,距離禮部試還有一個多月,總不能真的指望張楚蘭包養吧?


    定下搞錢的目標,蘇澤的肚子再次響了起來,他推開門屋門準備買點豆餅當早飯,卻看到了幾個熟悉的身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北宋無戰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肥鳥先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肥鳥先行並收藏北宋無戰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