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蠻兵繼續追殺魏延。魏延帶兵迴頭迎戰,不過三合,又敗下陣來,繼續向白旗方向撤退。
到達新的白旗地點後,發現那裏也有一座營寨,魏延便進入寨中屯住。
次日,蠻兵再次追擊,魏延稍作抵抗後又敗退,蠻兵再次占領蜀寨。
如此連戰連敗,魏延接連棄營而走,蠻兵則一路占領蜀軍的營寨。
話不多說,魏延一路邊戰邊退,已經接連敗了十五陣,並且棄掉了七座營寨。
蠻兵乘勝追擊,越戰越勇。
兀突骨親自在軍前衝鋒陷陣,沿路隻要看到林木茂密的地方,便不敢輕易進入,卻命人遠遠觀察,果然見樹蔭下有蜀軍的旌旗招展。
兀突骨對孟獲說道:
“果然不出大王所料。”
孟獲大笑道:
“諸葛亮這次被我們識破了!”
“大王已經連勝十五陣,奪下七座營寨,蜀軍見了我們望風而逃。”
“諸葛亮的計策已經窮盡,隻要這一戰成功,大事便可定矣!”
兀突骨十分高興,不再把蜀兵放在心上。
到了第十六日,魏延率領敗兵殘將再次與藤甲軍交戰。
兀突骨騎著戰象衝在最前麵,頭戴鑲有日月圖案的狼須帽,身披金珠纓絡,腰間露出閃著鱗光的鎧甲,目光中透出一絲寒光。
他指著魏延破口大罵。魏延撥馬便逃,兀突骨指揮蠻兵奮力追擊。
魏延領兵一路撤退,繞過盤蛇穀,向白旗方向逃去。
兀突骨率領大軍緊隨其後。他見盤蛇穀內山上沒有草木,判斷這裏不會有埋伏,於是放下心來繼續追趕。
當追到穀中時,隻見數十輛黑油櫃車擋在路中央。
蠻兵報告說:
“這些是蜀軍運糧的車輛,因為我們兵至,他們丟下糧車逃走了。”
兀突骨聽後大喜,催促大軍加快追趕。
正要出穀口時,卻發現蜀軍早已不見蹤影,反而看到橫木亂石從山上滾下,將穀口堵得嚴嚴實實。
兀突骨命人清理障礙,但此時忽然前方大小車輛中的幹柴全都燃起熊熊大火。
兀突骨急忙下令撤兵,這時後方傳來喊聲,有士兵來報說穀口也被幹柴和車輛堵住,車中裝的都是火藥,現在已經全部點燃。
兀突骨見山中沒有草木,以為尚無大礙,命人尋找其他出路。
這時卻見山兩邊亂丟火把,火把點燃了地上的藥線,瞬間爆發出無數鐵炮,火光四起。
整個山穀化為火海,藤甲軍身上的藤甲全被點燃,無人幸免。
兀突骨和他的三萬藤甲軍被燒得哭喊不已,相互擁抱著慘死在盤蛇穀中。
孔明站在山上俯視,隻見穀中的蠻兵被大火燒得伸拳舒腿,鐵炮爆炸更是將他們的頭臉擊得粉碎,死屍遍地,臭氣熏天。
孔明見狀落淚歎息道:
“我雖立功於社稷,但必然折損壽命!”
左右的將士聽後,無不感慨萬分。
卻說孟獲在營寨中正等待蠻兵的消息,忽然見千餘人笑著跪拜在營前,稟報道:
“烏戈國軍與蜀軍激戰,已經將諸葛亮圍困在盤蛇穀中。”
“特請大王前去接應。”
“我等本是本地蠻民,無奈被迫投降蜀軍;如今得知大王親自到來,特來助戰。”
孟獲聽後大喜,立刻召集宗族部屬和聚集的蠻兵,連夜上馬前行,並命這些蠻兵帶路。
等到他們趕到盤蛇穀時,隻見穀中火光衝天,臭氣熏人。
孟獲頓時意識到中了諸葛亮的計策,急忙撤兵。
卻在此時,左邊忽然殺出張嶷,右邊殺出馬忠,兩路蜀軍包抄而來。
孟獲正欲反擊,卻聽見一聲呐喊,發現蠻兵中大半竟是蜀軍假扮的士兵。
他的宗族部屬和聚集的蠻兵全被擒獲。
孟獲見大勢已去,隻能獨自一人騎馬殺出重圍,向山間小路逃去。
正在孟獲逃跑途中,忽然看見山穀中一隊人馬簇擁著一輛小車駛出,車上端坐一人,頭戴綸巾、手持羽扇,身著道袍,正是諸葛亮。
孔明厲聲喝道:
“反賊孟獲!這次你還有什麽話說?”
孟獲見狀大驚,急忙調轉馬頭逃跑。
就在此時,旁邊忽然殺出一員大將,攔住了他的去路,正是馬岱。
孟獲猝不及防,被馬岱生擒活捉。
與此同時,王平和張翼率領蜀軍已攻入蠻寨,將祝融夫人及孟獲的一家老小一並生擒帶來。
諸葛亮迴到蜀軍大營,升帳而坐,對眾將說道:
“我這次用計,實屬無奈,卻也大損陰德。”
“我料定敵人會認為我在林木茂盛之處埋伏,於是故意空設旌旗,並無實際兵馬,隻為使其生疑。”
“我又命魏延連敗十五陣,就是為了進一步穩固他們的判斷。”
“盤蛇穀隻有一條道路,兩側都是光滑的石壁,沒有樹木,下方是沙土。”
“因此,我讓馬岱預先將黑油櫃安置在穀中,並在車內放置特製的火炮,名為‘地雷’,每個地雷內藏九個子炮,埋於三十步間距的地方,以竹竿通節引藥線。”
“一旦點燃,便會爆炸,山石崩裂。”
“我又命趙子龍準備草車,將其安排在穀口,還在山上準備了大量橫木亂石。”
“接著,命魏延誘敵深入,將兀突骨及藤甲軍引入穀中。”
“等魏延撤出後,我們迅速封住穀口,隨後放火焚燒。”
“我聽說:‘能利於水的必不能利於火。’”
“藤甲雖然刀箭不入,但它是浸油製成的,遇火必燃。”
“蠻兵如此頑固兇悍,若非用火攻,又如何能取勝?——至於將烏戈國的人斬盡殺絕,這是我的大罪啊!”
眾將聽後,無不叩拜,稱讚道:
“丞相神機妙算,鬼神莫測!”
孔明命將孟獲押上來,孟獲跪伏在帳下。
孔明下令解開孟獲的繩索,讓他先到別帳中歇息,並賜酒食以平複驚慌。
隨後,孔明喚來負責酒食的官員,到榻前低聲吩咐了幾句,讓他按照指示去辦。
卻說孟獲與祝融夫人、孟優、帶來洞主及所有宗黨在別帳中飲酒。
忽然有一人進帳對孟獲說道:
“丞相感到羞愧,不願與您相見,特意派我來放您迴去,再招集人馬決一勝負。”
“您現在可以趕快離開了。”
孟獲聽後流淚說道:
“七擒七縱,自古以來未曾有過。我雖然是化外之人,但也懂得禮義,豈能如此無恥地再戰?”
於是他與兄弟、妻子、宗黨等人一起匍匐跪在帳下,赤裸上身以示謝罪,說道:
“丞相天威顯赫,南中之人再也不敢反叛了!”
孔明問道:
“現在你服氣了嗎?”
孟獲含淚答謝道:
“我世世代代子孫都感念丞相的恩德,如此恩惠,如何敢不服!”
孔明於是請孟獲上帳,為他設宴慶賀,並任命他為永遠的洞主,同時將所占的土地全部歸還給他。
孟獲的宗黨及所有蠻兵都無不感恩戴德,歡欣鼓舞地跳躍離去。
後人有詩讚頌孔明的功績:
“羽扇綸巾擁碧幢,七擒妙策製蠻王。
至今溪洞傳威德,為選高原立廟堂。”
“手持羽扇頭戴綸巾,碧綠的旌旗隨風飄動,七次擒放的妙計巧妙製服了蠻王。
直至今日,南中的溪洞仍流傳他的威德,人們為他在高原上建起廟堂紀念。”
長史費禕前來進諫說道:
“現在丞相親自帶領軍隊,深入蠻荒之地,征服了蠻族;如今蠻王已歸順,為什麽不任命官員,並讓孟獲與他們一同守衛這些地方呢?”
孔明答道:
“這件事有三難處:第一,如果留外人駐守,必須配兵,但兵無糧草,便是第一難;第二,蠻人因傷害親人,父兄被殺,若不留兵而留外人,一定會造成禍患,第二難;第三,蠻人常有背叛殺戮的罪行,留外人駐守無法真正信任,第三難。”
“現在,我不留人,不需運糧,大家各自安好,便沒有後顧之憂。”
眾人都服從了孔明的決策。
於是,蠻方人民深感孔明的恩德,特意為孔明修建了生祠,四季祭祀,稱他為“慈父”。
他們還送上珍珠、金寶、丹漆藥材、耕牛、戰馬等物資,資助軍用,並發誓不再反叛。
南方的局勢因此得以穩定。
接著,孔明完成了慰勞軍隊的任務,準備帶兵返迴蜀地,並命魏延引領前鋒。
魏延帶兵剛到瀘水,忽然天色變暗,烏雲密布,水麵上刮起一陣狂風,飛沙走石,軍隊無法前進。
魏延隻得撤退,並迴報孔明。
孔明於是召見孟獲詢問。
此時正是:
塞外蠻族剛剛歸順,水邊的鬼怪卻仍舊猖獗。
接下來,孟獲會如何解答呢?
我們且看下文。
到達新的白旗地點後,發現那裏也有一座營寨,魏延便進入寨中屯住。
次日,蠻兵再次追擊,魏延稍作抵抗後又敗退,蠻兵再次占領蜀寨。
如此連戰連敗,魏延接連棄營而走,蠻兵則一路占領蜀軍的營寨。
話不多說,魏延一路邊戰邊退,已經接連敗了十五陣,並且棄掉了七座營寨。
蠻兵乘勝追擊,越戰越勇。
兀突骨親自在軍前衝鋒陷陣,沿路隻要看到林木茂密的地方,便不敢輕易進入,卻命人遠遠觀察,果然見樹蔭下有蜀軍的旌旗招展。
兀突骨對孟獲說道:
“果然不出大王所料。”
孟獲大笑道:
“諸葛亮這次被我們識破了!”
“大王已經連勝十五陣,奪下七座營寨,蜀軍見了我們望風而逃。”
“諸葛亮的計策已經窮盡,隻要這一戰成功,大事便可定矣!”
兀突骨十分高興,不再把蜀兵放在心上。
到了第十六日,魏延率領敗兵殘將再次與藤甲軍交戰。
兀突骨騎著戰象衝在最前麵,頭戴鑲有日月圖案的狼須帽,身披金珠纓絡,腰間露出閃著鱗光的鎧甲,目光中透出一絲寒光。
他指著魏延破口大罵。魏延撥馬便逃,兀突骨指揮蠻兵奮力追擊。
魏延領兵一路撤退,繞過盤蛇穀,向白旗方向逃去。
兀突骨率領大軍緊隨其後。他見盤蛇穀內山上沒有草木,判斷這裏不會有埋伏,於是放下心來繼續追趕。
當追到穀中時,隻見數十輛黑油櫃車擋在路中央。
蠻兵報告說:
“這些是蜀軍運糧的車輛,因為我們兵至,他們丟下糧車逃走了。”
兀突骨聽後大喜,催促大軍加快追趕。
正要出穀口時,卻發現蜀軍早已不見蹤影,反而看到橫木亂石從山上滾下,將穀口堵得嚴嚴實實。
兀突骨命人清理障礙,但此時忽然前方大小車輛中的幹柴全都燃起熊熊大火。
兀突骨急忙下令撤兵,這時後方傳來喊聲,有士兵來報說穀口也被幹柴和車輛堵住,車中裝的都是火藥,現在已經全部點燃。
兀突骨見山中沒有草木,以為尚無大礙,命人尋找其他出路。
這時卻見山兩邊亂丟火把,火把點燃了地上的藥線,瞬間爆發出無數鐵炮,火光四起。
整個山穀化為火海,藤甲軍身上的藤甲全被點燃,無人幸免。
兀突骨和他的三萬藤甲軍被燒得哭喊不已,相互擁抱著慘死在盤蛇穀中。
孔明站在山上俯視,隻見穀中的蠻兵被大火燒得伸拳舒腿,鐵炮爆炸更是將他們的頭臉擊得粉碎,死屍遍地,臭氣熏天。
孔明見狀落淚歎息道:
“我雖立功於社稷,但必然折損壽命!”
左右的將士聽後,無不感慨萬分。
卻說孟獲在營寨中正等待蠻兵的消息,忽然見千餘人笑著跪拜在營前,稟報道:
“烏戈國軍與蜀軍激戰,已經將諸葛亮圍困在盤蛇穀中。”
“特請大王前去接應。”
“我等本是本地蠻民,無奈被迫投降蜀軍;如今得知大王親自到來,特來助戰。”
孟獲聽後大喜,立刻召集宗族部屬和聚集的蠻兵,連夜上馬前行,並命這些蠻兵帶路。
等到他們趕到盤蛇穀時,隻見穀中火光衝天,臭氣熏人。
孟獲頓時意識到中了諸葛亮的計策,急忙撤兵。
卻在此時,左邊忽然殺出張嶷,右邊殺出馬忠,兩路蜀軍包抄而來。
孟獲正欲反擊,卻聽見一聲呐喊,發現蠻兵中大半竟是蜀軍假扮的士兵。
他的宗族部屬和聚集的蠻兵全被擒獲。
孟獲見大勢已去,隻能獨自一人騎馬殺出重圍,向山間小路逃去。
正在孟獲逃跑途中,忽然看見山穀中一隊人馬簇擁著一輛小車駛出,車上端坐一人,頭戴綸巾、手持羽扇,身著道袍,正是諸葛亮。
孔明厲聲喝道:
“反賊孟獲!這次你還有什麽話說?”
孟獲見狀大驚,急忙調轉馬頭逃跑。
就在此時,旁邊忽然殺出一員大將,攔住了他的去路,正是馬岱。
孟獲猝不及防,被馬岱生擒活捉。
與此同時,王平和張翼率領蜀軍已攻入蠻寨,將祝融夫人及孟獲的一家老小一並生擒帶來。
諸葛亮迴到蜀軍大營,升帳而坐,對眾將說道:
“我這次用計,實屬無奈,卻也大損陰德。”
“我料定敵人會認為我在林木茂盛之處埋伏,於是故意空設旌旗,並無實際兵馬,隻為使其生疑。”
“我又命魏延連敗十五陣,就是為了進一步穩固他們的判斷。”
“盤蛇穀隻有一條道路,兩側都是光滑的石壁,沒有樹木,下方是沙土。”
“因此,我讓馬岱預先將黑油櫃安置在穀中,並在車內放置特製的火炮,名為‘地雷’,每個地雷內藏九個子炮,埋於三十步間距的地方,以竹竿通節引藥線。”
“一旦點燃,便會爆炸,山石崩裂。”
“我又命趙子龍準備草車,將其安排在穀口,還在山上準備了大量橫木亂石。”
“接著,命魏延誘敵深入,將兀突骨及藤甲軍引入穀中。”
“等魏延撤出後,我們迅速封住穀口,隨後放火焚燒。”
“我聽說:‘能利於水的必不能利於火。’”
“藤甲雖然刀箭不入,但它是浸油製成的,遇火必燃。”
“蠻兵如此頑固兇悍,若非用火攻,又如何能取勝?——至於將烏戈國的人斬盡殺絕,這是我的大罪啊!”
眾將聽後,無不叩拜,稱讚道:
“丞相神機妙算,鬼神莫測!”
孔明命將孟獲押上來,孟獲跪伏在帳下。
孔明下令解開孟獲的繩索,讓他先到別帳中歇息,並賜酒食以平複驚慌。
隨後,孔明喚來負責酒食的官員,到榻前低聲吩咐了幾句,讓他按照指示去辦。
卻說孟獲與祝融夫人、孟優、帶來洞主及所有宗黨在別帳中飲酒。
忽然有一人進帳對孟獲說道:
“丞相感到羞愧,不願與您相見,特意派我來放您迴去,再招集人馬決一勝負。”
“您現在可以趕快離開了。”
孟獲聽後流淚說道:
“七擒七縱,自古以來未曾有過。我雖然是化外之人,但也懂得禮義,豈能如此無恥地再戰?”
於是他與兄弟、妻子、宗黨等人一起匍匐跪在帳下,赤裸上身以示謝罪,說道:
“丞相天威顯赫,南中之人再也不敢反叛了!”
孔明問道:
“現在你服氣了嗎?”
孟獲含淚答謝道:
“我世世代代子孫都感念丞相的恩德,如此恩惠,如何敢不服!”
孔明於是請孟獲上帳,為他設宴慶賀,並任命他為永遠的洞主,同時將所占的土地全部歸還給他。
孟獲的宗黨及所有蠻兵都無不感恩戴德,歡欣鼓舞地跳躍離去。
後人有詩讚頌孔明的功績:
“羽扇綸巾擁碧幢,七擒妙策製蠻王。
至今溪洞傳威德,為選高原立廟堂。”
“手持羽扇頭戴綸巾,碧綠的旌旗隨風飄動,七次擒放的妙計巧妙製服了蠻王。
直至今日,南中的溪洞仍流傳他的威德,人們為他在高原上建起廟堂紀念。”
長史費禕前來進諫說道:
“現在丞相親自帶領軍隊,深入蠻荒之地,征服了蠻族;如今蠻王已歸順,為什麽不任命官員,並讓孟獲與他們一同守衛這些地方呢?”
孔明答道:
“這件事有三難處:第一,如果留外人駐守,必須配兵,但兵無糧草,便是第一難;第二,蠻人因傷害親人,父兄被殺,若不留兵而留外人,一定會造成禍患,第二難;第三,蠻人常有背叛殺戮的罪行,留外人駐守無法真正信任,第三難。”
“現在,我不留人,不需運糧,大家各自安好,便沒有後顧之憂。”
眾人都服從了孔明的決策。
於是,蠻方人民深感孔明的恩德,特意為孔明修建了生祠,四季祭祀,稱他為“慈父”。
他們還送上珍珠、金寶、丹漆藥材、耕牛、戰馬等物資,資助軍用,並發誓不再反叛。
南方的局勢因此得以穩定。
接著,孔明完成了慰勞軍隊的任務,準備帶兵返迴蜀地,並命魏延引領前鋒。
魏延帶兵剛到瀘水,忽然天色變暗,烏雲密布,水麵上刮起一陣狂風,飛沙走石,軍隊無法前進。
魏延隻得撤退,並迴報孔明。
孔明於是召見孟獲詢問。
此時正是:
塞外蠻族剛剛歸順,水邊的鬼怪卻仍舊猖獗。
接下來,孟獲會如何解答呢?
我們且看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