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王莽被幹掉之後,他的人頭為何會被做成收藏品?
我刷的視頻通古代,古人求別停 作者:白嶼島的秦大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王莽被幹掉之後,他的人頭為何會被人做成收藏品?】
……
新的標題出現。
大家心裏一驚。
因為這個王莽實在是太熟悉了,在前麵的天幕當中,他們了解到,這個王莽被說成是從後世穿越而來的。
他所實行的政策,以及思想都很超前,實行的政策不符合當時的製度。
導致世家大族們都倒向了劉秀,最終被殺了。
沒想到他的腦袋竟然被做成了收藏品,也是太慘了吧?
……
【主要是因為王莽實在是太具有代表性了。
因為他是中國在進入皇帝製度之後,曆史上第一個臣子通過篡位把皇帝拉下馬,自己登基稱帝的。】
【雖然大臣幹君主,打工人做掉領導這種事情,在秦代之前也出現過。
比如像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隻不過這些人的影響力都沒有王莽一個人大,因為這個大哥不僅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創建皇帝製度以後,第一個敢搞皇帝的。
最關鍵的是他一係列的改革,讓很多人都懷疑這大哥是不是穿越過去的。】
【那在聊王莽之前,我們得先研究研究漢朝究竟出了什麽問題。】
【漢武帝曾經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是在漢朝初期的儒家也不是一團和氣。
畢竟孔老夫子去世之後,他的那一套理念。
一直都是被各種人給縫縫補。】
【根據上麵的需求隨時隨地進行改造,等到了漢朝初期。
儒家內部也發生了分裂,其中有兩個主要派係。
一派是以賈誼為代表,賈誼在自己的治安策當中就提到過。】
【想要實現天下大同的理想,就要倡導禮和義。
禮就是用它來指導百姓的行為,而義則是君臣關係。】
【說白了,這個想法就有點像部落社會的大頭領,領著民眾搞建設。
大家其樂融融過日子的樣子。】
【這個派係的很多思想來自於左傳,所以被稱為左氏派。】
【而另一個和他們針鋒相對的,則是以董仲舒為代表的那一派。
他們認為禮和義都是用來培養臣民道德的工具。】
【那與其說去利用這些工具,不如直接注重道德本身。
找一個道德高尚的君主,讓君主以身作則,變成一個道德完人。】
【之後再由君主通過法律的方式,要求全國的百姓向自己看齊。
大家以後都隻有一種思維方式,隻有一種行為規範。
等道德全部統一之後,
就能實現天下大小如一。】
【皇帝都不需要指揮,百姓就知道什麽是對的,什麽是錯的。】
【最終就能讓全世界所有的人類,包括蠻夷在內都能夠思想一致。】
【總結起來就一句話,未來的世界隻有一個華夏。】
【這個派係的思想來自於《公羊春秋》,所以也被稱為公羊派。】
【而我們在課本上讀到的那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際上漢武帝真正尊的是公羊派。】
……
此時。
天幕下的其他封建大家長和老百姓,被這個博主給說蒙了。
啥意思?
不是說王莽的嗎,這麽扯儒家幹什麽?
而且還把派係搞得這麽清楚明白,講話了,就他們尊的那個儒術,孔子看了之後能看明白嗎?
讀了幾篇孔子學說,又把孔子的思想融入了其他書裏。
硬生生弄出了一個其他學說,還叫儒家。
真是扯淡。
不過。
劉徹選擇公羊派的理由也很簡單,因為這一派實現治理國家的前提,是皇帝要帶頭指揮道德建設。
為了能夠方便皇帝帶好頭。
就必須先進行強有力的環境集權。
也就是說,公羊派認為,皇帝是帶領大漢百姓,走向幸福生活的唯一人選。
儒生們看重的是,漢武帝在實現集權以後,指導大家去完成教化工作。
而劉徹看到的是這幫人,他認可皇帝集權。
等同於說這是一場看似彼此認同,但實際上雙方的目標,根本就不是一迴事的雙向奔赴。
後來的曆史發展咱們都知道,劉徹實現了集權之後,
先是把匈奴打的連老家都丟沒了。
南方的南越也被漢朝給統一,為了打仗,漢武帝通過鹽鐵專賣。
實現了讓漢朝越來越富有,皇帝的理想確實實現了。
可是這個時候儒生們卻發現,皇帝好像對道德建設的工作沒啥興趣。
……
【大漢在表麵上搞的是儒家教育,可實際在真正管理時,
具體的操作還是法家那一套。】
【所以儒生們與漢朝皇帝之間的矛盾,就此產生了。】
……
看到這裏很多人都看明白了,為何在說王莽之前要說漢朝了。
因為要先說他們之間的矛盾是如何產生的。
然後才能順利的過渡到王莽。
隻能說漢武帝利用了儒生們的信任,加強了中央集權。
但是卻沒有達到儒生們想要達到的目標。
這個時候。
儒生們就開始跟皇帝出現了矛盾。
久而久之,這種矛盾變得不可調和,必須要經過改革,才能讓他們的思想重新迴到軌道上。
沒想到。
突然殺出來一個王莽,竟然把皇帝都給幹掉了。
自己登基做了皇帝。
這就有點離譜。
……
【咱們在說到漢城使者亂殺周圍國家君主的時候,就能夠感受到。
漢朝的華縣人那是一個比一個頭鐵。】
【哪怕是整天搞文化的儒生們,其實也一樣。】
【漢昭帝始元6年,爆發了鹽鐵鐵會議,】
【這次會議的主要目標其實是霍光,想借著儒生們的嘴,把桑弘羊給噴一頓。
然而霍光沒有想到的是,就在這一次會議上。
有一些失望的儒生就表示,通過律法去管理百姓。
那是秦朝才幹的事兒。】
【既然大漢已經決定要走儒家發展路線,那漢朝的朝廷,就必須從漢帝國的國家治理當中退出去。】
【讓百姓實現道德自覺,誰對百姓好,百姓自然就會跟誰走。】
【不需要漢朝搞那麽多的法律去嚴管。
如果劉姓皇帝,不能給予百姓搞好道德建,那你就必須交出皇權。】
……
這些儒生們的頭就是很鐵。
這就相當於直接讓漢朝的皇帝讓位,最重要的是,老百姓好像也是這麽想的。
覺得法律太嚴苛。
大家最好都用道德標準來約束自己,這樣一來,這個社會不就和諧了嗎?
……
新的標題出現。
大家心裏一驚。
因為這個王莽實在是太熟悉了,在前麵的天幕當中,他們了解到,這個王莽被說成是從後世穿越而來的。
他所實行的政策,以及思想都很超前,實行的政策不符合當時的製度。
導致世家大族們都倒向了劉秀,最終被殺了。
沒想到他的腦袋竟然被做成了收藏品,也是太慘了吧?
……
【主要是因為王莽實在是太具有代表性了。
因為他是中國在進入皇帝製度之後,曆史上第一個臣子通過篡位把皇帝拉下馬,自己登基稱帝的。】
【雖然大臣幹君主,打工人做掉領導這種事情,在秦代之前也出現過。
比如像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隻不過這些人的影響力都沒有王莽一個人大,因為這個大哥不僅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創建皇帝製度以後,第一個敢搞皇帝的。
最關鍵的是他一係列的改革,讓很多人都懷疑這大哥是不是穿越過去的。】
【那在聊王莽之前,我們得先研究研究漢朝究竟出了什麽問題。】
【漢武帝曾經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是在漢朝初期的儒家也不是一團和氣。
畢竟孔老夫子去世之後,他的那一套理念。
一直都是被各種人給縫縫補。】
【根據上麵的需求隨時隨地進行改造,等到了漢朝初期。
儒家內部也發生了分裂,其中有兩個主要派係。
一派是以賈誼為代表,賈誼在自己的治安策當中就提到過。】
【想要實現天下大同的理想,就要倡導禮和義。
禮就是用它來指導百姓的行為,而義則是君臣關係。】
【說白了,這個想法就有點像部落社會的大頭領,領著民眾搞建設。
大家其樂融融過日子的樣子。】
【這個派係的很多思想來自於左傳,所以被稱為左氏派。】
【而另一個和他們針鋒相對的,則是以董仲舒為代表的那一派。
他們認為禮和義都是用來培養臣民道德的工具。】
【那與其說去利用這些工具,不如直接注重道德本身。
找一個道德高尚的君主,讓君主以身作則,變成一個道德完人。】
【之後再由君主通過法律的方式,要求全國的百姓向自己看齊。
大家以後都隻有一種思維方式,隻有一種行為規範。
等道德全部統一之後,
就能實現天下大小如一。】
【皇帝都不需要指揮,百姓就知道什麽是對的,什麽是錯的。】
【最終就能讓全世界所有的人類,包括蠻夷在內都能夠思想一致。】
【總結起來就一句話,未來的世界隻有一個華夏。】
【這個派係的思想來自於《公羊春秋》,所以也被稱為公羊派。】
【而我們在課本上讀到的那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際上漢武帝真正尊的是公羊派。】
……
此時。
天幕下的其他封建大家長和老百姓,被這個博主給說蒙了。
啥意思?
不是說王莽的嗎,這麽扯儒家幹什麽?
而且還把派係搞得這麽清楚明白,講話了,就他們尊的那個儒術,孔子看了之後能看明白嗎?
讀了幾篇孔子學說,又把孔子的思想融入了其他書裏。
硬生生弄出了一個其他學說,還叫儒家。
真是扯淡。
不過。
劉徹選擇公羊派的理由也很簡單,因為這一派實現治理國家的前提,是皇帝要帶頭指揮道德建設。
為了能夠方便皇帝帶好頭。
就必須先進行強有力的環境集權。
也就是說,公羊派認為,皇帝是帶領大漢百姓,走向幸福生活的唯一人選。
儒生們看重的是,漢武帝在實現集權以後,指導大家去完成教化工作。
而劉徹看到的是這幫人,他認可皇帝集權。
等同於說這是一場看似彼此認同,但實際上雙方的目標,根本就不是一迴事的雙向奔赴。
後來的曆史發展咱們都知道,劉徹實現了集權之後,
先是把匈奴打的連老家都丟沒了。
南方的南越也被漢朝給統一,為了打仗,漢武帝通過鹽鐵專賣。
實現了讓漢朝越來越富有,皇帝的理想確實實現了。
可是這個時候儒生們卻發現,皇帝好像對道德建設的工作沒啥興趣。
……
【大漢在表麵上搞的是儒家教育,可實際在真正管理時,
具體的操作還是法家那一套。】
【所以儒生們與漢朝皇帝之間的矛盾,就此產生了。】
……
看到這裏很多人都看明白了,為何在說王莽之前要說漢朝了。
因為要先說他們之間的矛盾是如何產生的。
然後才能順利的過渡到王莽。
隻能說漢武帝利用了儒生們的信任,加強了中央集權。
但是卻沒有達到儒生們想要達到的目標。
這個時候。
儒生們就開始跟皇帝出現了矛盾。
久而久之,這種矛盾變得不可調和,必須要經過改革,才能讓他們的思想重新迴到軌道上。
沒想到。
突然殺出來一個王莽,竟然把皇帝都給幹掉了。
自己登基做了皇帝。
這就有點離譜。
……
【咱們在說到漢城使者亂殺周圍國家君主的時候,就能夠感受到。
漢朝的華縣人那是一個比一個頭鐵。】
【哪怕是整天搞文化的儒生們,其實也一樣。】
【漢昭帝始元6年,爆發了鹽鐵鐵會議,】
【這次會議的主要目標其實是霍光,想借著儒生們的嘴,把桑弘羊給噴一頓。
然而霍光沒有想到的是,就在這一次會議上。
有一些失望的儒生就表示,通過律法去管理百姓。
那是秦朝才幹的事兒。】
【既然大漢已經決定要走儒家發展路線,那漢朝的朝廷,就必須從漢帝國的國家治理當中退出去。】
【讓百姓實現道德自覺,誰對百姓好,百姓自然就會跟誰走。】
【不需要漢朝搞那麽多的法律去嚴管。
如果劉姓皇帝,不能給予百姓搞好道德建,那你就必須交出皇權。】
……
這些儒生們的頭就是很鐵。
這就相當於直接讓漢朝的皇帝讓位,最重要的是,老百姓好像也是這麽想的。
覺得法律太嚴苛。
大家最好都用道德標準來約束自己,這樣一來,這個社會不就和諧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