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什麽?愚民要睜眼看世界了?
我刷的視頻通古代,古人求別停 作者:白嶼島的秦大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管網友們怎麽說。
清朝統治者當時就是這個思想。
而且!
清政府高層當時決心要跟太平天國運動一決高下。
也相信他們是會是最後的勝利者。
隻要把國內的矛盾消滅了之後,至於外國那幾杆破洋槍。
他們還真沒放在心上。
全國當時4億人口,一人一口唾沫釘子都能把他們釘死在海上。
更何況!
清政府當時隻願意跟他們做貿易,並沒有想要跟他們開戰的意思。
……
【《南京條約》雖然說好五口通商,但清政府始終拒絕洋人進入華夏內地。
始終把洋人們聚集在通商口岸的外國人聚集區。】
【按道理來說,外商深入不應該能拉動內地經濟建設。
順帶增加增加關稅嗎?】
【既然同意了經商,為啥不讓人家深入呢?】
【當年傳教士和商人,衝到了大英全球知名的先鋒隊。
他們除了富有冒險精神外,
往往已經被啟蒙運動和資產階級革命賦予了人權、平等,或民族主義等各種先進思想。】
【這些言論對清朝這種強調等級,君權神授這種世世代代當牛馬的儒家統治思想具有顛覆性的破壞。】
【所以,清朝絕不允許他們睜眼看世界。
反過來想,當年推翻清朝統治的時候,不也是因為接觸了民族主義,和各種西方進步思想嗎?】
【其次,就是清政府白銀存量萎縮,陷入了嚴重的通貨緊縮。】
【英國不管是賣鴉片還是賣工業品,他的最終目的,都是從華夏攫取白銀來填補國內虧空。】
【但清朝當時是個銀銅本位國家,並且還是個貧銀國。】
【老百姓日常交易要有銅錢,交稅和涉及大宗商品的時候用白銀。】
【正常情況下1000個銅錢換一兩白銀,但英國不斷把白銀弄走。
就破壞了原本的銀銅匯率。】
【因此二次鴉片戰爭前夕,銀銅匯率已經達到了一比2000。】
【這就意味著老百姓交稅一兩銀子,原本隻需要1000枚銅錢。
但現在先需要2000甚至更多。】
【百姓的生活成本無緣無故增加了一倍甚至更多。】
【進而百姓破產,流民四起,爆發農民起義。
所以,清朝始終不想英商賣東西掙我的錢。
隻想把茶葉瓷器賣出去,掙他們的錢。】
【但是,英國有年年在全球爭霸,而全球爭霸又需要從清朝獲取真金白銀。
因此當時中英貿易總結起來就是那張圖:大清朝,你快推推我,大英帝國要沒勁兒了。】
……
看到這裏。
大部分的古代人已經看懂了當時清政府和外國人之間的矛盾。
一個想要白銀,一個不想給。
大家都缺錢。
那怎麽辦?
就隻有打仗了。
所以!
這也是外國人打進紫禁城,不想著做皇帝,隻想搶錢的原因。
實在是太窮了。
又要維持世界霸主的地位,又要讓他們的老百姓過得好,不至於跟華夏一樣發生農民起義。
他們隻能到處搶劫。
對華夏的皇位不屑一顧。
而古代的那些腐儒們,更是對外國人開始嘲笑:“目光短淺了,當時能挾天子以令諸侯。
那麽清政府每年收上來的白銀,不就都能裝到他們的口袋裏了嗎?
圓明園裏的東西能值幾個錢?”
老百姓:“臥槽!這下總算是看明白了。
他娘的!
白銀都讓這幫老毛子賺走了,老百姓對不到白銀。
白銀就會漲價。
去年還說今年掙點兒錢買房子,你告訴我房子漲價了?
我手裏的錢都還不夠買一個廁所的,那我他丫的還不起來幹你。”
瞧見沒。
老百姓都在天幕的科普之下,變聰明了。
他們一旦睜開眼睛看世界,就知道現存的政府有多麽的荒唐。
要是國內也跟國外的政策一樣,他們也能住小洋樓,開小汽車。
憑什麽麵朝黃土背朝天,隻會在土地裏刨食吃。
還他媽的吃不飽。
那慈禧老妖婆一天開支就得4萬兩白銀,老子幾輩子都掙不到啊!
……
【當時中英貿易陷入了一種非常擰巴的狀態。
由於合法貿易被清朝,以不頒發通行證,不讓進城,腐敗官員吃拿卡要等等方式限製。】
【英國又開始悄咪咪的擴大煙土走私,並拓展了把華夏人賣到美洲種植園種棉花,或者到阿美利卡修鐵路的新生意。】
【很快,由於大英不做人,廣州的民眾很快組織起團練來排外。
而這種排外情緒,得到了新華帝,鹹豐帝的有力支持。】
……
視頻播放到這裏。
古人們好像對清政府的統治者們也沒有那麽討厭了。
屆時國內矛盾加劇,對誰都不好,隻有團結起來趕跑外國侵略者,我們關起門來再算舊賬。
這是一條不管怎麽走都對的路線。
好在投資者還不算太昏庸,知道再這麽發展下去,老百姓吃糠咽菜,就得起來造反。
所以!
即便沒有用軍隊出麵大規模鎮壓,也在民間支持了一些地方武裝,站起來反抗侵略者。
這本身就是一個大進步。
隻要老百姓拿起刀片子,不砍向清政府,你砍誰我都支持你。
……
【鹹豐帝上台之後,當時隻有19歲,少主多疑的性子,是每朝每代年輕皇帝都有的。】
【他當時擺出強硬姿態,堅決不讓大英帝國在中英貿易中撈好處。
就是為了防止白銀外流。】
【當時英國首相的第一反應,就是再打一場戰爭來迫使清政府屈服。】
【但這個角色很快被英國議會反對,這倒不是大英沒實力或者害怕大清,而是當時大毛正積極從東歐向中南歐擴張出海口。】
【尤其是接近克裏米亞和奧斯曼帝國開戰,嚴重威脅到了印帝國在地中海和中東的利益。】
【所以,不是跨半個地球的大清打不起。
而是在家門口的大毛更有性價比。】
【於是,大英將戰略重心放到了抗擊大毛身上。】
……
老百姓對天幕上播放這種事情是喜聞樂見的。
他們平時很少能接觸到宮廷秘聞,以及戰爭的核心利益。
現在。
隨著天幕的科普,也逐漸開始明白了起來。
這下!
輪到統治者開始害怕了。
被他們愚化了很多年的老百姓一旦開竅,對他們的統治將是毀滅性的打擊。
清朝統治者當時就是這個思想。
而且!
清政府高層當時決心要跟太平天國運動一決高下。
也相信他們是會是最後的勝利者。
隻要把國內的矛盾消滅了之後,至於外國那幾杆破洋槍。
他們還真沒放在心上。
全國當時4億人口,一人一口唾沫釘子都能把他們釘死在海上。
更何況!
清政府當時隻願意跟他們做貿易,並沒有想要跟他們開戰的意思。
……
【《南京條約》雖然說好五口通商,但清政府始終拒絕洋人進入華夏內地。
始終把洋人們聚集在通商口岸的外國人聚集區。】
【按道理來說,外商深入不應該能拉動內地經濟建設。
順帶增加增加關稅嗎?】
【既然同意了經商,為啥不讓人家深入呢?】
【當年傳教士和商人,衝到了大英全球知名的先鋒隊。
他們除了富有冒險精神外,
往往已經被啟蒙運動和資產階級革命賦予了人權、平等,或民族主義等各種先進思想。】
【這些言論對清朝這種強調等級,君權神授這種世世代代當牛馬的儒家統治思想具有顛覆性的破壞。】
【所以,清朝絕不允許他們睜眼看世界。
反過來想,當年推翻清朝統治的時候,不也是因為接觸了民族主義,和各種西方進步思想嗎?】
【其次,就是清政府白銀存量萎縮,陷入了嚴重的通貨緊縮。】
【英國不管是賣鴉片還是賣工業品,他的最終目的,都是從華夏攫取白銀來填補國內虧空。】
【但清朝當時是個銀銅本位國家,並且還是個貧銀國。】
【老百姓日常交易要有銅錢,交稅和涉及大宗商品的時候用白銀。】
【正常情況下1000個銅錢換一兩白銀,但英國不斷把白銀弄走。
就破壞了原本的銀銅匯率。】
【因此二次鴉片戰爭前夕,銀銅匯率已經達到了一比2000。】
【這就意味著老百姓交稅一兩銀子,原本隻需要1000枚銅錢。
但現在先需要2000甚至更多。】
【百姓的生活成本無緣無故增加了一倍甚至更多。】
【進而百姓破產,流民四起,爆發農民起義。
所以,清朝始終不想英商賣東西掙我的錢。
隻想把茶葉瓷器賣出去,掙他們的錢。】
【但是,英國有年年在全球爭霸,而全球爭霸又需要從清朝獲取真金白銀。
因此當時中英貿易總結起來就是那張圖:大清朝,你快推推我,大英帝國要沒勁兒了。】
……
看到這裏。
大部分的古代人已經看懂了當時清政府和外國人之間的矛盾。
一個想要白銀,一個不想給。
大家都缺錢。
那怎麽辦?
就隻有打仗了。
所以!
這也是外國人打進紫禁城,不想著做皇帝,隻想搶錢的原因。
實在是太窮了。
又要維持世界霸主的地位,又要讓他們的老百姓過得好,不至於跟華夏一樣發生農民起義。
他們隻能到處搶劫。
對華夏的皇位不屑一顧。
而古代的那些腐儒們,更是對外國人開始嘲笑:“目光短淺了,當時能挾天子以令諸侯。
那麽清政府每年收上來的白銀,不就都能裝到他們的口袋裏了嗎?
圓明園裏的東西能值幾個錢?”
老百姓:“臥槽!這下總算是看明白了。
他娘的!
白銀都讓這幫老毛子賺走了,老百姓對不到白銀。
白銀就會漲價。
去年還說今年掙點兒錢買房子,你告訴我房子漲價了?
我手裏的錢都還不夠買一個廁所的,那我他丫的還不起來幹你。”
瞧見沒。
老百姓都在天幕的科普之下,變聰明了。
他們一旦睜開眼睛看世界,就知道現存的政府有多麽的荒唐。
要是國內也跟國外的政策一樣,他們也能住小洋樓,開小汽車。
憑什麽麵朝黃土背朝天,隻會在土地裏刨食吃。
還他媽的吃不飽。
那慈禧老妖婆一天開支就得4萬兩白銀,老子幾輩子都掙不到啊!
……
【當時中英貿易陷入了一種非常擰巴的狀態。
由於合法貿易被清朝,以不頒發通行證,不讓進城,腐敗官員吃拿卡要等等方式限製。】
【英國又開始悄咪咪的擴大煙土走私,並拓展了把華夏人賣到美洲種植園種棉花,或者到阿美利卡修鐵路的新生意。】
【很快,由於大英不做人,廣州的民眾很快組織起團練來排外。
而這種排外情緒,得到了新華帝,鹹豐帝的有力支持。】
……
視頻播放到這裏。
古人們好像對清政府的統治者們也沒有那麽討厭了。
屆時國內矛盾加劇,對誰都不好,隻有團結起來趕跑外國侵略者,我們關起門來再算舊賬。
這是一條不管怎麽走都對的路線。
好在投資者還不算太昏庸,知道再這麽發展下去,老百姓吃糠咽菜,就得起來造反。
所以!
即便沒有用軍隊出麵大規模鎮壓,也在民間支持了一些地方武裝,站起來反抗侵略者。
這本身就是一個大進步。
隻要老百姓拿起刀片子,不砍向清政府,你砍誰我都支持你。
……
【鹹豐帝上台之後,當時隻有19歲,少主多疑的性子,是每朝每代年輕皇帝都有的。】
【他當時擺出強硬姿態,堅決不讓大英帝國在中英貿易中撈好處。
就是為了防止白銀外流。】
【當時英國首相的第一反應,就是再打一場戰爭來迫使清政府屈服。】
【但這個角色很快被英國議會反對,這倒不是大英沒實力或者害怕大清,而是當時大毛正積極從東歐向中南歐擴張出海口。】
【尤其是接近克裏米亞和奧斯曼帝國開戰,嚴重威脅到了印帝國在地中海和中東的利益。】
【所以,不是跨半個地球的大清打不起。
而是在家門口的大毛更有性價比。】
【於是,大英將戰略重心放到了抗擊大毛身上。】
……
老百姓對天幕上播放這種事情是喜聞樂見的。
他們平時很少能接觸到宮廷秘聞,以及戰爭的核心利益。
現在。
隨著天幕的科普,也逐漸開始明白了起來。
這下!
輪到統治者開始害怕了。
被他們愚化了很多年的老百姓一旦開竅,對他們的統治將是毀滅性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