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劉邦在白登山毫發無損,真的是一個女人的原因嗎?
我刷的視頻通古代,古人求別停 作者:白嶼島的秦大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明位麵。
朱元璋笑的開心極了。
沒錯。
這個時間點的劉邦,跟陳友諒當時跟他決戰的心態是一模一樣的。
以為他憑借強悍的戰力,就能穩勝朱元璋。
沒想到!
讓朱元璋提前猜到了他的意圖,反敗為勝了。
“高祖確實很勇。”
“但是,這一次白登之圍,實實在在是她自己自找的。”
“以為漢軍天下無敵了。”
……
“哼!”
“那個時候是沒有我,如果有我的話,我隻算2000輕騎,直搗冒頓老巢,將他的人頭提迴來。”
霍去病站在天幕下,指著天幕上冒頓的影視形象說道。
……
【之後劉邦率軍抵達平城,劉邦到達平城的戰略目的非常明顯,就是提前占據匈奴退迴草原的必經之路。
跟身後的20萬漢軍形成夾擊之勢,匈奴插翅難逃。】
【可他沒想到的是,冒頓也不是善茬,他早就預料到了這一點。】
【並早就在這裏設下了埋伏,當劉邦到達平城,在白登山上安營紮寨,居高臨下。】
【突然匈奴騎兵發起進攻,劉邦大驚,趕緊組織突圍。
可經過多次激烈的戰鬥,依然無法成功突圍出去。】
【此時,冒頓指揮著匈奴大軍,從4個方向圍攻劉邦。】
【準備將漢軍一衝而散,全部殲滅。】
【劉邦據山而守,匈奴因為都是騎兵,不擅長在山地作戰。】
【再加上天降大雪,仰攻受挫,經過多輪衝鋒之後,雙方的損失都非常大。
誰都無法取勝,隻能堅持在這裏。】
【就這樣,匈奴的數萬大軍將劉邦圍困在白登山上,史稱白登之圍。】
……
“如果那個時候,劉邦被匈奴祖或者殺掉。
漢朝的曆史怕是要改寫了。”
李世民背手而立,看著天幕緩緩吐出一句話。
長孫皇後給他批了一件衣服。
“二郎,天涼了,添一件衣服。”
“曆史沒有假設,況且白登山易守難攻,匈奴沒有那麽容易突破防線。”
“要我說呀,是冒頓戰略失策,自古圍山圍三放一。
放一的作用,並不是讓敵人逃跑的,就是想讓敵人鑽進這個圈套,然後一舉殲滅。”
“試想一下,敵人要是知道大軍把他們已經團團圍住,那還不拚命嗎?”
“如果稍微有出逃的機會,人心也就不會那麽齊。”
“你懂我意思吧?”
李世民想了想,還真是這樣。
沒想到長孫皇後一介女流,在軍事上也有如此建樹。
了不起啊。
“觀音俾,你是生錯了性別,如果你是男兒身,
一定是一位大將。”
……
【漢軍內無糧草,外無援兵,此時正值隆冬季節,風雪交加,漢軍的士兵當中,被凍掉手指頭的就十有二三。】
【就這樣一連被圍困了七天七夜。】
【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頭,陳平給劉邦獻了一計。
就是在冒頓單於新得的閼氏身上下手。】
【就說漢朝要進獻美女給冒頓,到時候他肯定失寵。
然後勸說冒頓退兵。】
【這一招果然管用,閼氏告訴冒頓,賢王為何要為難賢王?
你這麽長時間沒有攻下白登山,想必一定有神靈相助。
你又何必違背天命,趕盡殺絕呢?】
【此時,漢軍的主力已經距離平城不遠。
而冒頓與盟友所約定的會師日期已過。】
【冒頓也懷疑自己的盟友已經暗通劉邦。
到時候兩麵夾擊,再戰鬥下去已經毫無意義。】
【於是他便采納了閼氏的建議,打開了包圍圈的一角。
當天正值大霧天氣,伸手不見五指。】
【陳平命令弓箭手拉滿弓,夾道保護劉邦。】
【最後夏侯嬰駕著車偷偷的從包圍圈的一走角溜走了。】
【當劉邦逃迴平城之後,漢軍的主力也趕到了。】
【冒頓便率領騎兵返迴草原。】
【劉邦也下令撤軍,班師迴朝。】
【而在迴去之後,婁敬被封為關內建信侯,其餘建議他攻打匈奴的使臣,全部就地誅殺。】
……
嚇死寶寶了。
迴到長安的劉邦,摸著自己的胸口,想笑又笑不出來。
因為!
他又又又又一次死裏逃生了。
如果說他不是天賜的皇帝,連他自己都不相信。
……
網友們對於劉邦是如何脫困也有話要說。
【冒頓也不是傻子,能聽一個女人之言,關鍵還是漢軍主力接近了。】
【這種殲滅漢朝皇帝千古留名的好事,他豈會因為一個女人的一句話就會放過?】
成堆的老百姓們,看到天幕上出現的彈幕,也認為說的有道理。
不管任何人在麵對千古偉業的時候,一個女人根本不能左右局勢。
就像西周的滅亡,將罪責甩給一個女人褒姒。
還是那句話。
盛世需要女人點綴,亂世需要女人頂罪。
而這一次!
冒頓用女人的話,來給自己找了一個台階下。
……
【劉邦有子女,皇帝死了,也隻不過是換一個皇帝,你殺了別人的皇帝,漢軍一到,全族人都別想活了。】
這肯定是當時冒頓打開包圍圈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了。
因為一口氣沒有攻下劉邦。
那麽就失去了先機。
漢軍正在趕來馳援的路上,時間拖得久了,對他們也沒有好處。
尤其是那個時候正是隆冬季節。
劉邦在山上冷,他們在山下也冷啊。
隻不過他們常年在草原上,習慣了這種天氣,但是大家都是人。
說不冷都是假的。
……
【如果當時通訊工具發達的話,估計劉邦就不走了,再忍耐個幾天,等待大軍一到,4麵合圍,匈奴必敗。】
古人們也從彈幕的字裏行間理解了這句話。
意思就是說劉邦雖然被圍在山上,但是也可以通過其他工具,遠程了解到自己大軍的行進時間。
如此一來。
即便是匈奴不撤,劉邦也不會有大的損傷。
隻不過就是多餓兩天而已。
殺幾匹馬就可以充饑。
……
蘇陽也覺得這一段曆史寫的比較有爭議性。
不管如何吧。
劉邦被圍在白登山,幾乎不可能被殺。
即便陳平不獻計,大軍一到,匈奴依然會撤兵的。
不過!
史書上是這樣寫的,如果匈奴也有曆史留下來的話。
可能會更客觀一點。
可惜。
他們沒有寫曆史的習慣。
我們現在所了解到的匈奴,突厥等等少數民族。
也隻是在我們的曆史書當中,側麵了解到的。
朱元璋笑的開心極了。
沒錯。
這個時間點的劉邦,跟陳友諒當時跟他決戰的心態是一模一樣的。
以為他憑借強悍的戰力,就能穩勝朱元璋。
沒想到!
讓朱元璋提前猜到了他的意圖,反敗為勝了。
“高祖確實很勇。”
“但是,這一次白登之圍,實實在在是她自己自找的。”
“以為漢軍天下無敵了。”
……
“哼!”
“那個時候是沒有我,如果有我的話,我隻算2000輕騎,直搗冒頓老巢,將他的人頭提迴來。”
霍去病站在天幕下,指著天幕上冒頓的影視形象說道。
……
【之後劉邦率軍抵達平城,劉邦到達平城的戰略目的非常明顯,就是提前占據匈奴退迴草原的必經之路。
跟身後的20萬漢軍形成夾擊之勢,匈奴插翅難逃。】
【可他沒想到的是,冒頓也不是善茬,他早就預料到了這一點。】
【並早就在這裏設下了埋伏,當劉邦到達平城,在白登山上安營紮寨,居高臨下。】
【突然匈奴騎兵發起進攻,劉邦大驚,趕緊組織突圍。
可經過多次激烈的戰鬥,依然無法成功突圍出去。】
【此時,冒頓指揮著匈奴大軍,從4個方向圍攻劉邦。】
【準備將漢軍一衝而散,全部殲滅。】
【劉邦據山而守,匈奴因為都是騎兵,不擅長在山地作戰。】
【再加上天降大雪,仰攻受挫,經過多輪衝鋒之後,雙方的損失都非常大。
誰都無法取勝,隻能堅持在這裏。】
【就這樣,匈奴的數萬大軍將劉邦圍困在白登山上,史稱白登之圍。】
……
“如果那個時候,劉邦被匈奴祖或者殺掉。
漢朝的曆史怕是要改寫了。”
李世民背手而立,看著天幕緩緩吐出一句話。
長孫皇後給他批了一件衣服。
“二郎,天涼了,添一件衣服。”
“曆史沒有假設,況且白登山易守難攻,匈奴沒有那麽容易突破防線。”
“要我說呀,是冒頓戰略失策,自古圍山圍三放一。
放一的作用,並不是讓敵人逃跑的,就是想讓敵人鑽進這個圈套,然後一舉殲滅。”
“試想一下,敵人要是知道大軍把他們已經團團圍住,那還不拚命嗎?”
“如果稍微有出逃的機會,人心也就不會那麽齊。”
“你懂我意思吧?”
李世民想了想,還真是這樣。
沒想到長孫皇後一介女流,在軍事上也有如此建樹。
了不起啊。
“觀音俾,你是生錯了性別,如果你是男兒身,
一定是一位大將。”
……
【漢軍內無糧草,外無援兵,此時正值隆冬季節,風雪交加,漢軍的士兵當中,被凍掉手指頭的就十有二三。】
【就這樣一連被圍困了七天七夜。】
【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頭,陳平給劉邦獻了一計。
就是在冒頓單於新得的閼氏身上下手。】
【就說漢朝要進獻美女給冒頓,到時候他肯定失寵。
然後勸說冒頓退兵。】
【這一招果然管用,閼氏告訴冒頓,賢王為何要為難賢王?
你這麽長時間沒有攻下白登山,想必一定有神靈相助。
你又何必違背天命,趕盡殺絕呢?】
【此時,漢軍的主力已經距離平城不遠。
而冒頓與盟友所約定的會師日期已過。】
【冒頓也懷疑自己的盟友已經暗通劉邦。
到時候兩麵夾擊,再戰鬥下去已經毫無意義。】
【於是他便采納了閼氏的建議,打開了包圍圈的一角。
當天正值大霧天氣,伸手不見五指。】
【陳平命令弓箭手拉滿弓,夾道保護劉邦。】
【最後夏侯嬰駕著車偷偷的從包圍圈的一走角溜走了。】
【當劉邦逃迴平城之後,漢軍的主力也趕到了。】
【冒頓便率領騎兵返迴草原。】
【劉邦也下令撤軍,班師迴朝。】
【而在迴去之後,婁敬被封為關內建信侯,其餘建議他攻打匈奴的使臣,全部就地誅殺。】
……
嚇死寶寶了。
迴到長安的劉邦,摸著自己的胸口,想笑又笑不出來。
因為!
他又又又又一次死裏逃生了。
如果說他不是天賜的皇帝,連他自己都不相信。
……
網友們對於劉邦是如何脫困也有話要說。
【冒頓也不是傻子,能聽一個女人之言,關鍵還是漢軍主力接近了。】
【這種殲滅漢朝皇帝千古留名的好事,他豈會因為一個女人的一句話就會放過?】
成堆的老百姓們,看到天幕上出現的彈幕,也認為說的有道理。
不管任何人在麵對千古偉業的時候,一個女人根本不能左右局勢。
就像西周的滅亡,將罪責甩給一個女人褒姒。
還是那句話。
盛世需要女人點綴,亂世需要女人頂罪。
而這一次!
冒頓用女人的話,來給自己找了一個台階下。
……
【劉邦有子女,皇帝死了,也隻不過是換一個皇帝,你殺了別人的皇帝,漢軍一到,全族人都別想活了。】
這肯定是當時冒頓打開包圍圈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了。
因為一口氣沒有攻下劉邦。
那麽就失去了先機。
漢軍正在趕來馳援的路上,時間拖得久了,對他們也沒有好處。
尤其是那個時候正是隆冬季節。
劉邦在山上冷,他們在山下也冷啊。
隻不過他們常年在草原上,習慣了這種天氣,但是大家都是人。
說不冷都是假的。
……
【如果當時通訊工具發達的話,估計劉邦就不走了,再忍耐個幾天,等待大軍一到,4麵合圍,匈奴必敗。】
古人們也從彈幕的字裏行間理解了這句話。
意思就是說劉邦雖然被圍在山上,但是也可以通過其他工具,遠程了解到自己大軍的行進時間。
如此一來。
即便是匈奴不撤,劉邦也不會有大的損傷。
隻不過就是多餓兩天而已。
殺幾匹馬就可以充饑。
……
蘇陽也覺得這一段曆史寫的比較有爭議性。
不管如何吧。
劉邦被圍在白登山,幾乎不可能被殺。
即便陳平不獻計,大軍一到,匈奴依然會撤兵的。
不過!
史書上是這樣寫的,如果匈奴也有曆史留下來的話。
可能會更客觀一點。
可惜。
他們沒有寫曆史的習慣。
我們現在所了解到的匈奴,突厥等等少數民族。
也隻是在我們的曆史書當中,側麵了解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