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新所言,乃禍國亂民之道,不可取也!”
汪洋站出來大聲駁斥。
謝春等太子黨官員當即紛紛聲援,怒斥季新不懂治國之道,在這胡言亂語,擾亂朝綱!
季新在朝中也非無根之萍,他的舉薦者何敬之,是標準的齊黨,齊鳴如今雖然不在朝堂,但他的影響力仍不可估量。
自從裴元智因參與許慎之亂而被逮捕入獄後,宰相的位置,一直都是空缺。
皇帝遲遲沒有任命新的宰相人選,一來是因為當前朝廷諸多官員,無論是威望、資曆還是能力,都很難勝任宰相一職。
二是大家都不願來當這個宰相,風險太高,收益不大。
齊黨中,目前最有資格接任宰相的便是何敬之。
另外禦史大夫龐美,也是唿聲比較高的一個。
此次舉薦平倭大將,也是兩人變相競爭宰相的一種方式。
而太子方麵,對宰相之位,同樣虎視眈眈。
柴軒想要進一步鞏固地位,就必須讓自己人出任更多實權官職。
汪洋和謝春都是柴軒的左膀右臂,故而柴軒屬意二人其中一位來擔任宰相一職,繼而加強對朝局的控製。
汪洋此時反駁季新,除了對國家社稷層麵的考慮,更深層次的原因也是要打擊齊黨。
宰相之位,萬不能被齊黨長久把控。
柴昊的帝王之術自是爐火純青,很快便看透了兩大勢力在暗中較勁。
作為帝王,他自然不允許齊黨長久把持宰相的官職。
但太子黨想要得到宰相的位置,雖然簡單,可是想要坐穩這個位置,卻很困難。
宰相之位的懸而未決,同樣也是柴昊內心糾結的表現。
他擔心太子黨鬥不過齊黨,最終引起齊黨的反撲,導致朝局崩潰,國家大亂。
何敬之見汪洋駁斥季新的建議,頓時不樂意了,站出來道:“杜絕海外貿易,可迫使那些番邦商人,避開我大周沿海,要麽改道去倭國、高麗、金國,要麽從此撤帆,不再從事海外貿易!
禁海令,除了針對番邦,也針對我們自己人,從此扁舟不下海,摧毀沿海漁民的船隻,如此也給大大減輕我們對沿海地區的監管壓力!
從短期來看,的確損害了很多人的利益,但從長遠角度來看,這可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業!”
“歪理,全都是歪理!”
汪洋吹胡子瞪眼,看向何敬之的目光都像是要吃人。
“一旦朝廷頒布禁海令,沿海貿易終止,那些絲綢、瓷器便隻能自產自銷!試問我大周目前的生產力和購買力,能處於同一高度嗎?
很多百姓連吃飯都是問題,你讓他們哪來多餘的錢銀購買絲綢、瓷器、茶葉?
生產出來的東西,若是賣不出去,要麽隻能賤賣,要麽隻能倒閉,那些紡織工人、瓷器工匠又該如何謀求生路?
我大周目前的賦稅來源,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來自這些關稅!沒了貿易,關稅歸零,你讓朝廷拿什麽來發軍餉、俸祿!”
汪洋說的唾沫橫飛。
何敬之冷聲道:“你隻知道賦稅減少,但你可知道,若是繼續與海外通商,朝廷就要打造水師,與倭寇交鋒,想要練出水師,成本幾何?
陣亡一名士卒,撫恤多少?”
“豈能因噎廢食唿!”
汪洋嚷道。
……
二人唇槍舌劍,在朝堂之上爭得麵紅脖子粗,誰也不服誰。
柴昊見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於是打斷二人的爭辯,道:“夠了,都給朕安靜!禁海令,有利有弊,仍需斟酌!且容朕細細思量!”
“諾!”
汪洋和何敬之這才作罷,臉色冰冷的迴到自己的站位。
這時柴昊又看向站在人群中間的王焱,道:“最讓朕期待的還是太子舉薦的王焱,王玄孟,用兵如神,揚我大周國威,你對平倭可有見解?”
正在愣神的王焱,忽然聽到柴昊點名,趕緊站出來道:“承蒙太子厚愛,舉薦微臣,然微臣不善水戰,出身內陸,不習沿海倭寇習性,正所謂不知全貌,不予置評,故而,微臣不敢亂言,還請陛下恕罪!”
本來柴軒見皇帝點名王焱,還很欣喜,可是聽到王焱的推委之語,頓時臉色一變,很是不喜。
他早早就將此事告知王焱,就是希望王焱能在朝議中力壓其他人,為自己爭一口氣。
誰知王焱竟然這樣推諉,實在令他失望。
柴昊眉頭一皺,道:“你在兵部多日,應該看過不少來自沿海的奏報,怎會一無所知,朕就是想聽聽你的看法,你盡管直言,便是說錯,朕也不會怪罪於你!”
“遵命!”
王焱拱手一拜,隨即說道:“臣認為,組建水師,刻不容緩!倭人狼子野心,縱容倭寇犯我邊境,毀我兩大水師,趁我大軍主力北上,吞並小琉求,其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們的下一步,必然就是大琉球!
等到占據大琉球,再以大小琉球為跳板,入侵我大周國土!
臣近日查閱倭國與諸多番邦的外交邸報,發現倭國近年來,頻繁派遣使節,與安南、暹羅、吐蕃等國聯係,此次大理脫離我大周宗藩關係,很多人懷疑是吐蕃從中作梗,但臣認為,倭人同樣脫不了關係!”
此言一出,朝堂嘩然,短暫的喧嘩過後,群臣寂靜,紛紛將目光投向王焱。
柴昊眼神微眯,思考其中利害關係。
王焱所言,與馬德忠對他的匯報內容,以及分析,大相徑庭。
這就很令人震驚了。
馬德忠掌握武德司,知道很多常人不知道的隱秘,自然能推敲出來很多信息。
可王焱,他是怎麽從那些邸報中看出來的?
還有對倭人的分析,也是一針見血。
倭人對天朝的國土,垂涎三尺,在倭國本土,早就不是什麽秘密。
但大周遠離倭國,又因為倭國資源貧瘠,倭寇泛濫,大周的商人基本都不去倭國做生意。
這也導致大周對倭國的了解,非常匱乏。
至今大體印象,仍停留在唐朝階段。
認為這個身材矮小的日出之國,是尚未開化的蠻夷之地。
但實際上,倭國近些年的發展,迅猛無比,在船艦、軍事方麵,更是日新月異。
柴昊對此,早就有所擔憂。
但考慮到倭國距離太遠,水師遠征,勞民傷財,很難建功,所以一直不予考慮。
畢竟大周目前最主要的敵人,仍是北方的韃子。
想到這些,柴昊對王焱的忌憚更多了。
“玄孟認為組建水師,刻不容緩,可是水師的組建,又豈是一朝一夕之功!以建康船廠的效率,建造一艘千石戰艦,需要半個月,人手充足的情況下,半個月能建造三艘,至於江浙船廠和福建船廠,如今已經癱瘓,指望不上!廣東船廠還可以,但工匠不多!”
柴昊思慮道。
王焱繼續道:“可向商人買船!”
“笑話,朝堂府庫空虛,哪來錢向商人買船!”
何敬之冷笑。
接著何敬之話鋒一轉道:“再者,你在這大肆宣揚倭國入侵論,可知影響會有多大,若是倭國聽去了,真的舉兵而來興師問罪,你可知後果有多嚴重!”
“何大人莫不是受了倭人什麽好處?居然還在這為倭人說好話,倭寇屠我百姓,與入侵何異?難道就因為沒有打著他們官方旗號,便能裝聾作啞,自欺欺人?”
王焱反唇相譏。
何敬之啞口無言,憋得臉色通紅。
王焱接著又道:“隻要商人肯賣船,可以船隻成色,減免他們的商稅,我想必定會有很多商人願意。”
“此乃殺雞取卵,官家萬不可聽此子胡言!”
汪洋反對道。
哪怕王焱是柴軒舉薦,與他們屬於同一陣營的盟友,可在江山社稷的大事上,汪洋必須拋棄個人因素,從大局出發。
柴昊目光幽暗不定,在權衡其中利弊。
今天的朝議,是他這些年來最難抉擇的一次。
朝臣們各抒己見,且都有自己的道理,實在叫人頭痛。
“朕今日有些乏了, 明日再議!”
柴昊揮揮手,示意大臣們退下。
“唯!”
群臣拱手,依次離開。
汪洋站出來大聲駁斥。
謝春等太子黨官員當即紛紛聲援,怒斥季新不懂治國之道,在這胡言亂語,擾亂朝綱!
季新在朝中也非無根之萍,他的舉薦者何敬之,是標準的齊黨,齊鳴如今雖然不在朝堂,但他的影響力仍不可估量。
自從裴元智因參與許慎之亂而被逮捕入獄後,宰相的位置,一直都是空缺。
皇帝遲遲沒有任命新的宰相人選,一來是因為當前朝廷諸多官員,無論是威望、資曆還是能力,都很難勝任宰相一職。
二是大家都不願來當這個宰相,風險太高,收益不大。
齊黨中,目前最有資格接任宰相的便是何敬之。
另外禦史大夫龐美,也是唿聲比較高的一個。
此次舉薦平倭大將,也是兩人變相競爭宰相的一種方式。
而太子方麵,對宰相之位,同樣虎視眈眈。
柴軒想要進一步鞏固地位,就必須讓自己人出任更多實權官職。
汪洋和謝春都是柴軒的左膀右臂,故而柴軒屬意二人其中一位來擔任宰相一職,繼而加強對朝局的控製。
汪洋此時反駁季新,除了對國家社稷層麵的考慮,更深層次的原因也是要打擊齊黨。
宰相之位,萬不能被齊黨長久把控。
柴昊的帝王之術自是爐火純青,很快便看透了兩大勢力在暗中較勁。
作為帝王,他自然不允許齊黨長久把持宰相的官職。
但太子黨想要得到宰相的位置,雖然簡單,可是想要坐穩這個位置,卻很困難。
宰相之位的懸而未決,同樣也是柴昊內心糾結的表現。
他擔心太子黨鬥不過齊黨,最終引起齊黨的反撲,導致朝局崩潰,國家大亂。
何敬之見汪洋駁斥季新的建議,頓時不樂意了,站出來道:“杜絕海外貿易,可迫使那些番邦商人,避開我大周沿海,要麽改道去倭國、高麗、金國,要麽從此撤帆,不再從事海外貿易!
禁海令,除了針對番邦,也針對我們自己人,從此扁舟不下海,摧毀沿海漁民的船隻,如此也給大大減輕我們對沿海地區的監管壓力!
從短期來看,的確損害了很多人的利益,但從長遠角度來看,這可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業!”
“歪理,全都是歪理!”
汪洋吹胡子瞪眼,看向何敬之的目光都像是要吃人。
“一旦朝廷頒布禁海令,沿海貿易終止,那些絲綢、瓷器便隻能自產自銷!試問我大周目前的生產力和購買力,能處於同一高度嗎?
很多百姓連吃飯都是問題,你讓他們哪來多餘的錢銀購買絲綢、瓷器、茶葉?
生產出來的東西,若是賣不出去,要麽隻能賤賣,要麽隻能倒閉,那些紡織工人、瓷器工匠又該如何謀求生路?
我大周目前的賦稅來源,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來自這些關稅!沒了貿易,關稅歸零,你讓朝廷拿什麽來發軍餉、俸祿!”
汪洋說的唾沫橫飛。
何敬之冷聲道:“你隻知道賦稅減少,但你可知道,若是繼續與海外通商,朝廷就要打造水師,與倭寇交鋒,想要練出水師,成本幾何?
陣亡一名士卒,撫恤多少?”
“豈能因噎廢食唿!”
汪洋嚷道。
……
二人唇槍舌劍,在朝堂之上爭得麵紅脖子粗,誰也不服誰。
柴昊見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於是打斷二人的爭辯,道:“夠了,都給朕安靜!禁海令,有利有弊,仍需斟酌!且容朕細細思量!”
“諾!”
汪洋和何敬之這才作罷,臉色冰冷的迴到自己的站位。
這時柴昊又看向站在人群中間的王焱,道:“最讓朕期待的還是太子舉薦的王焱,王玄孟,用兵如神,揚我大周國威,你對平倭可有見解?”
正在愣神的王焱,忽然聽到柴昊點名,趕緊站出來道:“承蒙太子厚愛,舉薦微臣,然微臣不善水戰,出身內陸,不習沿海倭寇習性,正所謂不知全貌,不予置評,故而,微臣不敢亂言,還請陛下恕罪!”
本來柴軒見皇帝點名王焱,還很欣喜,可是聽到王焱的推委之語,頓時臉色一變,很是不喜。
他早早就將此事告知王焱,就是希望王焱能在朝議中力壓其他人,為自己爭一口氣。
誰知王焱竟然這樣推諉,實在令他失望。
柴昊眉頭一皺,道:“你在兵部多日,應該看過不少來自沿海的奏報,怎會一無所知,朕就是想聽聽你的看法,你盡管直言,便是說錯,朕也不會怪罪於你!”
“遵命!”
王焱拱手一拜,隨即說道:“臣認為,組建水師,刻不容緩!倭人狼子野心,縱容倭寇犯我邊境,毀我兩大水師,趁我大軍主力北上,吞並小琉求,其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們的下一步,必然就是大琉球!
等到占據大琉球,再以大小琉球為跳板,入侵我大周國土!
臣近日查閱倭國與諸多番邦的外交邸報,發現倭國近年來,頻繁派遣使節,與安南、暹羅、吐蕃等國聯係,此次大理脫離我大周宗藩關係,很多人懷疑是吐蕃從中作梗,但臣認為,倭人同樣脫不了關係!”
此言一出,朝堂嘩然,短暫的喧嘩過後,群臣寂靜,紛紛將目光投向王焱。
柴昊眼神微眯,思考其中利害關係。
王焱所言,與馬德忠對他的匯報內容,以及分析,大相徑庭。
這就很令人震驚了。
馬德忠掌握武德司,知道很多常人不知道的隱秘,自然能推敲出來很多信息。
可王焱,他是怎麽從那些邸報中看出來的?
還有對倭人的分析,也是一針見血。
倭人對天朝的國土,垂涎三尺,在倭國本土,早就不是什麽秘密。
但大周遠離倭國,又因為倭國資源貧瘠,倭寇泛濫,大周的商人基本都不去倭國做生意。
這也導致大周對倭國的了解,非常匱乏。
至今大體印象,仍停留在唐朝階段。
認為這個身材矮小的日出之國,是尚未開化的蠻夷之地。
但實際上,倭國近些年的發展,迅猛無比,在船艦、軍事方麵,更是日新月異。
柴昊對此,早就有所擔憂。
但考慮到倭國距離太遠,水師遠征,勞民傷財,很難建功,所以一直不予考慮。
畢竟大周目前最主要的敵人,仍是北方的韃子。
想到這些,柴昊對王焱的忌憚更多了。
“玄孟認為組建水師,刻不容緩,可是水師的組建,又豈是一朝一夕之功!以建康船廠的效率,建造一艘千石戰艦,需要半個月,人手充足的情況下,半個月能建造三艘,至於江浙船廠和福建船廠,如今已經癱瘓,指望不上!廣東船廠還可以,但工匠不多!”
柴昊思慮道。
王焱繼續道:“可向商人買船!”
“笑話,朝堂府庫空虛,哪來錢向商人買船!”
何敬之冷笑。
接著何敬之話鋒一轉道:“再者,你在這大肆宣揚倭國入侵論,可知影響會有多大,若是倭國聽去了,真的舉兵而來興師問罪,你可知後果有多嚴重!”
“何大人莫不是受了倭人什麽好處?居然還在這為倭人說好話,倭寇屠我百姓,與入侵何異?難道就因為沒有打著他們官方旗號,便能裝聾作啞,自欺欺人?”
王焱反唇相譏。
何敬之啞口無言,憋得臉色通紅。
王焱接著又道:“隻要商人肯賣船,可以船隻成色,減免他們的商稅,我想必定會有很多商人願意。”
“此乃殺雞取卵,官家萬不可聽此子胡言!”
汪洋反對道。
哪怕王焱是柴軒舉薦,與他們屬於同一陣營的盟友,可在江山社稷的大事上,汪洋必須拋棄個人因素,從大局出發。
柴昊目光幽暗不定,在權衡其中利弊。
今天的朝議,是他這些年來最難抉擇的一次。
朝臣們各抒己見,且都有自己的道理,實在叫人頭痛。
“朕今日有些乏了, 明日再議!”
柴昊揮揮手,示意大臣們退下。
“唯!”
群臣拱手,依次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