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故意製造麻煩
四合院:帶走隨身空間下鄉 作者:分乏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老隊長聽到這個提議時怔住了,“磚廠不都是城市裏的工廠,工人們用來生產磚塊的嗎?山屯都是莊稼人,並不是工人,我們不懂這個,什麽技術都不會。”
“況且,經營磚廠這事情一般由城裏的人做。如果我們山屯的人來做這件事不合規矩,要是讓別人知道了一定會被檢舉揭發,事情就麻煩了。”
老隊長對薛成遠的想法感到好奇,“另外,在山屯建磚廠的話,我們這裏本身人員不足,這可是不小的難題啊!”
“您剛才提到的問題我都已經考慮周全了。”
薛成遠數著指頭向老隊長解釋:“一旦磚廠建成,可以使用磚塊修建房屋,它們堅固耐久,不僅能抗風雨侵襲,屋頂平整後還可以晾曬糧食和物品。”
“對於那些說磚廠隻有城裏人才能經營的說法,請不要擔心。我已經專門向上麵請示過,上級表示隻要有能力去做任何項目都沒問題,而且到那時會為我們帶來好消息!”
說到這,薛成遠露出笑容。他知道,如果能夠獲得像崔有聲那樣的支持者,事情的成功概率將大大提高。崔有聲曾表示,重要的是結果是否正麵;如果結果積極,那麽方法是否符合常規並不重要。
當初崔有聲建議改善山屯的道路狀況時,薛成遠認為與其尋求外界幫助,不如自己組織資源和人力來進行建設,以此避免不必要的流言蜚語。畢竟,修建遠在山區的道路很容易被視為浪費人力物力,也會引起其他村民嫉妒而故意製造麻煩。
因此,薛成遠決定自主完成這一任務。“我曾向上級詢問,大隊能否發展輕型產業。得到的答複與我所料相同:隻要對發展有利,無論嚐試什麽都予以支持。”
“磚廠一旦落成,我們可以利用自己生產的磚頭重建村中房屋、學校教室及畜牧圈舍,確保其更加安全可靠。”
“隨著知識青年大量湧向山屯,我們可以分配足夠的勞動力,並結合 ** 提供的材料如水泥、砂石等,在山間修建一條暢通無阻的新道路。”
“這樣一來,未來通往外界的道路將會便捷得多。之前由於路況惡劣導致的運輸不便將會大大減輕,過去耗時半日甚至一天時間,現在僅需一個小時即可往返上下山。”
“無論是納稅購種還是運送農產品出山,都會變得更加簡單!”
薛成遠語氣堅定地說:“我們必須為下一代鋪設堅實的根基,確保他們的生活道路平順順暢。”
老隊長聽了此番話語內心深受觸動。沒錯,若要使山屯繁榮昌盛,道路的改造無疑是首要任務。
每當村民們扛著沉重物資沿崎嶇山道行走時,不僅費力無比,還經常因為雨天打滑需要許多人協力推行車輛。即便勉強前行,泥濘路麵很快就會變得再次坎坷不平。
事實上,薛成遠先前也曾提及,為了實現豐衣足食的目標,改善交通條件是必要的步驟。否則,王家屯的發展將長期停滯不前,居民生活也將被局限在這片狹窄的土地上。
不是每個人都願意滿足於簡單安逸的生活,而是應該鼓勵山屯的居民勇敢地走出去見識世界。
為此,薛成遠耐心地解釋了何為“小康社會”,其中還涉及了一個他們不太理解的概念——“大同世界”。
薛成遠解釋說,“小康”不僅僅是指吃喝無憂,而是意味著人人有學可上,社會充滿尊重,大家靠智慧生活。
雖然老隊長還是不太理解,但他心裏清楚,能依賴大腦勞動生活的,通常是幹部或領導層。他想到,如果王家屯人人都能做到這一點,該有多棒!聽起來真讓人向往。
這次,聽到薛成遠的話,他決定什麽也不再說,就是行動起來!
於是,薛成遠開始著手為屯裏的每家接通電線,並詳細講解開關的方法和使用電的安全知識,特別叮囑小孩子不能隨意觸碰,以免好奇釀成悲劇。
關於天然氣的問題,薛成遠表示可以稍後考慮。他認為如果真到了新建房屋的時候,直接在新房裏安裝更合適、更方便。當務之急是讓屯裏的人嚐試使用新設施,同時確保一切安全無虞。
當天傍晚,薛成遠處理完所有的事情準備用餐時,老隊長則趁著夜晚燈火輝煌的時機,召集了全屯的鄉親們,向大家宣布了新的計劃。這個消息如同平地一聲雷,在場的每個人都有些激動不安。
有人提問說:“要建磚瓦窯?這樣,我們會變成工人嗎?城裏會發給我們工資嗎?”還有人困惑:“磚瓦窯怎麽建?我們可是頭一遭幹這個!”
也有人說:“建磚窯究竟有什麽意義呢?”
麵對這些嘈雜的聲音,老隊長的臉色愈發陰沉。“你們都在瞎嚷嚷什麽呢!”他對群眾說道,“一個個不懂事卻叫喚個不停!”接著,他抽了一口煙,表情凝重地補充道:“我已經講清楚了,有疑問要一個個輪流提問,難道你們連這點基本規矩都不能遵守了嗎?”
見眾人被他的怒氣鎮住了,一個名為“五嬸”的人開口詢問建窯所需的勞動力問題,表達了屯中人力資源緊張的實際情況。“隊長啊,您說的這些固然好,可是咱們村缺壯丁得很嚴重啊,即使有人手,這麽多活兒咱們也應付不過來吧。”
其他村民也紛紛附和,提出各種顧慮。而老隊長迴答道:“誰說非得是我們來做?其他人也可以呀!”
他用煙鬥輕輕敲打著地麵,“既然交給小薛來說這件事,說明我已經看明白了,我的話可能不太管用了。”
隨著老隊長的一番言語,人群逐漸安靜下來,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薛成遠身上。
“你們提出的所有問題,我都提前跟老隊長討論過了,而且他比我提的問題還要多。”薛成遠輕鬆地說,“當前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我們可以先著手現有的工作,等到城裏來的年輕人加入後再共同奮鬥。”
“況且,經營磚廠這事情一般由城裏的人做。如果我們山屯的人來做這件事不合規矩,要是讓別人知道了一定會被檢舉揭發,事情就麻煩了。”
老隊長對薛成遠的想法感到好奇,“另外,在山屯建磚廠的話,我們這裏本身人員不足,這可是不小的難題啊!”
“您剛才提到的問題我都已經考慮周全了。”
薛成遠數著指頭向老隊長解釋:“一旦磚廠建成,可以使用磚塊修建房屋,它們堅固耐久,不僅能抗風雨侵襲,屋頂平整後還可以晾曬糧食和物品。”
“對於那些說磚廠隻有城裏人才能經營的說法,請不要擔心。我已經專門向上麵請示過,上級表示隻要有能力去做任何項目都沒問題,而且到那時會為我們帶來好消息!”
說到這,薛成遠露出笑容。他知道,如果能夠獲得像崔有聲那樣的支持者,事情的成功概率將大大提高。崔有聲曾表示,重要的是結果是否正麵;如果結果積極,那麽方法是否符合常規並不重要。
當初崔有聲建議改善山屯的道路狀況時,薛成遠認為與其尋求外界幫助,不如自己組織資源和人力來進行建設,以此避免不必要的流言蜚語。畢竟,修建遠在山區的道路很容易被視為浪費人力物力,也會引起其他村民嫉妒而故意製造麻煩。
因此,薛成遠決定自主完成這一任務。“我曾向上級詢問,大隊能否發展輕型產業。得到的答複與我所料相同:隻要對發展有利,無論嚐試什麽都予以支持。”
“磚廠一旦落成,我們可以利用自己生產的磚頭重建村中房屋、學校教室及畜牧圈舍,確保其更加安全可靠。”
“隨著知識青年大量湧向山屯,我們可以分配足夠的勞動力,並結合 ** 提供的材料如水泥、砂石等,在山間修建一條暢通無阻的新道路。”
“這樣一來,未來通往外界的道路將會便捷得多。之前由於路況惡劣導致的運輸不便將會大大減輕,過去耗時半日甚至一天時間,現在僅需一個小時即可往返上下山。”
“無論是納稅購種還是運送農產品出山,都會變得更加簡單!”
薛成遠語氣堅定地說:“我們必須為下一代鋪設堅實的根基,確保他們的生活道路平順順暢。”
老隊長聽了此番話語內心深受觸動。沒錯,若要使山屯繁榮昌盛,道路的改造無疑是首要任務。
每當村民們扛著沉重物資沿崎嶇山道行走時,不僅費力無比,還經常因為雨天打滑需要許多人協力推行車輛。即便勉強前行,泥濘路麵很快就會變得再次坎坷不平。
事實上,薛成遠先前也曾提及,為了實現豐衣足食的目標,改善交通條件是必要的步驟。否則,王家屯的發展將長期停滯不前,居民生活也將被局限在這片狹窄的土地上。
不是每個人都願意滿足於簡單安逸的生活,而是應該鼓勵山屯的居民勇敢地走出去見識世界。
為此,薛成遠耐心地解釋了何為“小康社會”,其中還涉及了一個他們不太理解的概念——“大同世界”。
薛成遠解釋說,“小康”不僅僅是指吃喝無憂,而是意味著人人有學可上,社會充滿尊重,大家靠智慧生活。
雖然老隊長還是不太理解,但他心裏清楚,能依賴大腦勞動生活的,通常是幹部或領導層。他想到,如果王家屯人人都能做到這一點,該有多棒!聽起來真讓人向往。
這次,聽到薛成遠的話,他決定什麽也不再說,就是行動起來!
於是,薛成遠開始著手為屯裏的每家接通電線,並詳細講解開關的方法和使用電的安全知識,特別叮囑小孩子不能隨意觸碰,以免好奇釀成悲劇。
關於天然氣的問題,薛成遠表示可以稍後考慮。他認為如果真到了新建房屋的時候,直接在新房裏安裝更合適、更方便。當務之急是讓屯裏的人嚐試使用新設施,同時確保一切安全無虞。
當天傍晚,薛成遠處理完所有的事情準備用餐時,老隊長則趁著夜晚燈火輝煌的時機,召集了全屯的鄉親們,向大家宣布了新的計劃。這個消息如同平地一聲雷,在場的每個人都有些激動不安。
有人提問說:“要建磚瓦窯?這樣,我們會變成工人嗎?城裏會發給我們工資嗎?”還有人困惑:“磚瓦窯怎麽建?我們可是頭一遭幹這個!”
也有人說:“建磚窯究竟有什麽意義呢?”
麵對這些嘈雜的聲音,老隊長的臉色愈發陰沉。“你們都在瞎嚷嚷什麽呢!”他對群眾說道,“一個個不懂事卻叫喚個不停!”接著,他抽了一口煙,表情凝重地補充道:“我已經講清楚了,有疑問要一個個輪流提問,難道你們連這點基本規矩都不能遵守了嗎?”
見眾人被他的怒氣鎮住了,一個名為“五嬸”的人開口詢問建窯所需的勞動力問題,表達了屯中人力資源緊張的實際情況。“隊長啊,您說的這些固然好,可是咱們村缺壯丁得很嚴重啊,即使有人手,這麽多活兒咱們也應付不過來吧。”
其他村民也紛紛附和,提出各種顧慮。而老隊長迴答道:“誰說非得是我們來做?其他人也可以呀!”
他用煙鬥輕輕敲打著地麵,“既然交給小薛來說這件事,說明我已經看明白了,我的話可能不太管用了。”
隨著老隊長的一番言語,人群逐漸安靜下來,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薛成遠身上。
“你們提出的所有問題,我都提前跟老隊長討論過了,而且他比我提的問題還要多。”薛成遠輕鬆地說,“當前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我們可以先著手現有的工作,等到城裏來的年輕人加入後再共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