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一片苦心
四合院:帶走隨身空間下鄉 作者:分乏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關於知青派遣的問題,不僅僅是說說那麽簡單,這涉及到了知青的固定分配,還是拿到會議上提出來最好。若能在會上達成協議自然是最好的結局,若實在無法立即解決,我也會想其他的解決方式。”
“好的。”
餐桌上,四個人用餐期間,除了薛成遠和崔有聲的談話,黃維和魏國安則保持沉默,邊吃飯邊仔細聆聽兩人對話。
對於薛成遠以及王家村在崔有聲眼中的地位深感震驚。
畢竟在領導的眼中,無論是王家屯還是薛成遠,都是相當基層的存在,因此給予如此高的關注,實在是不同尋常。
以前從未見過領導對別人有這樣的待遇。
等吃完飯後,薛成遠跟隨崔有聲一起去倉庫看了最近運迴的貨物。
“所有這些商品都會投入市場,標以‘王家屯’的品牌出售,初步隻在吉春市內銷售。”“我們是長白山的王家屯,東三省的大寨。”
崔有聲接著說道:“初期還是要借助大寨之名打響知名度,未來幾年,等王家屯發展強大後,這個名字也可以慢慢淡化。”
“你們得加倍努力,爭取能讓京城的 ** 下來考察和學習,才算不負我今日的一片苦心。”
“好的。”
說到這兒,薛成遠忽地想起了一個可以進一步提升王家屯肉類產能的想法。“領導,想問一下,東北那邊常吃兔肉嗎?”
“兔肉?”
崔有聲聽薛成遠這樣一說,略作思考:“兔肉不是特別常見,價格和雞肉差不多。但與豬肉相比,它的確缺少一些油脂。”
“然而,肉總歸是受歡迎的,價格自然也比穀物高出很多。”
“你是打算開始養兔子了?”
薛成遠點頭:“是在來的路上忽然想出來的想法。種類要多樣化,不能過於依賴單一品種。”
“雞、鴨、鵝等容易生病,而且主要用途在於產蛋,雄性的養著經濟價值不大,所以養殖的數量也比較有限。”
“而兔子不同,它的疾病抵抗力強,每年能產6到8窩,每窩7至15隻不等。”
“換句話說,一對兔子一年可以繁殖出50到100多隻後代。”
“單隻兔子成熟一年可達重5-10公斤,100隻就是1000至2000公斤。”
“兔子的食物很簡單,隻要有草就能生存,且性格相對溫和馴服。”
“如果能夠成功養殖,帶迴10對兔子,即使不算小兔子長大後的新生,明年的兔肉產量也能遠超豬肉和雞肉的總和!”
聽完薛成遠的講解,崔有聲立即提起了興致。
“走,到我辦公室詳談,我對兔子養殖還不甚了解,這次要好好聽聽。”
此時,另一對人在長白山的小道上攀行。
“怎麽這麽遠還不見蹤影?你說的那個鄭桐到底可信不可靠啊?我已經走了好幾個小時了還沒看到!這裏哪有陝北好,除了樹木多了點,實在太過偏僻了!這是我生平所至最遠的地方了,真像你所說的那麽好嗎?”
鄭桐扛著包,滿臉汗水在山道上艱難前行:“聽我一次沒錯,我們交往這麽久,我何時騙過你?”
“那倒也是,不過你坑人的次數可不少啊,這倒是真的!”
鄭桐略顯疲憊地答道:“快了,馬上到了,春節時我也來過,肯定不會騙你的!”
“對方之前也有寫信詢問我們是否願意加入,你也表示了同意。”“可不是嘛,沒想到這個地方真是偏遠到了極點!”
第二天一早,薛成遠簡單地吃了點早餐,便同崔有聲一起去了吉春部門。今天上午,領導們要召開一次專門關於王家屯的會議。
“一會兒你進去之後,該怎麽說就怎麽說,沒什麽好緊張的,大風大浪你也經曆過。”崔有聲對薛成遠囑咐道:“你剛才和我說的關於兔子的事情也要提一下。”
“沒有固定不變的數量限製,所有飼養活動都會有波動。”接著他又補充:“特別是畜牧業和農業,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自然環境,疾病、蟲害都有可能發生。”
“不像工業生產可以通過加班加點來彌補,這個大家都是理解的。”薛成遠點了點頭。
崔有聲隨後領他進了屋,並和其他人在房間裏交談了一會兒。之後有人叫他“三六七”,請薛成遠入內。
“這位是薛成遠同誌,大家都相互了解一下。”崔有聲向大家介紹道。
“誰會不知道薛成遠同誌,每天聽著事跡,想要忘記都難。”另一位中年男士插話說:“‘王家屯’這個名字現在已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誰不知道長白山有一個王家屯?那一百多名村民所產的肉食蛋類,相當於其他公社的總和!”
“當然,昨晚大家都嚐到了那個蜂蜜,連專家都說,這是上好的蜜質。我覺得無需在吉春銷售,直接送進城裏就行。”
在座的人一邊討論,薛成遠在一旁隻是微微笑著並不作聲。
“好吧,我們現在讓薛成遠同誌來談一談這次生產的經曆以及有什麽需要我們協助的地方吧。”崔有聲說道,鼓勵薛成遠走上前分享他的經驗。
“其實沒什麽特殊的,隻要確保給動物足夠的營養,不患病,基本都能養得很好。”薛成遠微笑著迴應。“換了其他地方,可能效果會更好。”但隨即被先前講話的中年男士打斷了,“這一點我完全不讚同!若換成任何地方都能如王家屯這般成功,他們為何現在仍然沒有動靜?是不願意嚐試還是能力不及?顯然是後者。”
“老崔已經告訴了我很多關於王家屯的情況,資料我也看過了。”接著他說,“你們這裏有眾多的獵手和退役軍人,設下的陷阱可以捕獲各種牲畜;你們擁有茂密的草地,野禽眾多,不需外購雛鳥即可自行養殖;至於長白山的蜜蜂更是獨特,我在吉春二十多年了,這是首次耳聞,外人難以複製。”
“所以,正是有了像你這樣的人物和王家屯現有的條件,才成就了這一切。不是我們給了山區村的機會,而是你們展示了這樣的潛力,讓高層決定支持這一做法並加以推廣。”
“好的。”
餐桌上,四個人用餐期間,除了薛成遠和崔有聲的談話,黃維和魏國安則保持沉默,邊吃飯邊仔細聆聽兩人對話。
對於薛成遠以及王家村在崔有聲眼中的地位深感震驚。
畢竟在領導的眼中,無論是王家屯還是薛成遠,都是相當基層的存在,因此給予如此高的關注,實在是不同尋常。
以前從未見過領導對別人有這樣的待遇。
等吃完飯後,薛成遠跟隨崔有聲一起去倉庫看了最近運迴的貨物。
“所有這些商品都會投入市場,標以‘王家屯’的品牌出售,初步隻在吉春市內銷售。”“我們是長白山的王家屯,東三省的大寨。”
崔有聲接著說道:“初期還是要借助大寨之名打響知名度,未來幾年,等王家屯發展強大後,這個名字也可以慢慢淡化。”
“你們得加倍努力,爭取能讓京城的 ** 下來考察和學習,才算不負我今日的一片苦心。”
“好的。”
說到這兒,薛成遠忽地想起了一個可以進一步提升王家屯肉類產能的想法。“領導,想問一下,東北那邊常吃兔肉嗎?”
“兔肉?”
崔有聲聽薛成遠這樣一說,略作思考:“兔肉不是特別常見,價格和雞肉差不多。但與豬肉相比,它的確缺少一些油脂。”
“然而,肉總歸是受歡迎的,價格自然也比穀物高出很多。”
“你是打算開始養兔子了?”
薛成遠點頭:“是在來的路上忽然想出來的想法。種類要多樣化,不能過於依賴單一品種。”
“雞、鴨、鵝等容易生病,而且主要用途在於產蛋,雄性的養著經濟價值不大,所以養殖的數量也比較有限。”
“而兔子不同,它的疾病抵抗力強,每年能產6到8窩,每窩7至15隻不等。”
“換句話說,一對兔子一年可以繁殖出50到100多隻後代。”
“單隻兔子成熟一年可達重5-10公斤,100隻就是1000至2000公斤。”
“兔子的食物很簡單,隻要有草就能生存,且性格相對溫和馴服。”
“如果能夠成功養殖,帶迴10對兔子,即使不算小兔子長大後的新生,明年的兔肉產量也能遠超豬肉和雞肉的總和!”
聽完薛成遠的講解,崔有聲立即提起了興致。
“走,到我辦公室詳談,我對兔子養殖還不甚了解,這次要好好聽聽。”
此時,另一對人在長白山的小道上攀行。
“怎麽這麽遠還不見蹤影?你說的那個鄭桐到底可信不可靠啊?我已經走了好幾個小時了還沒看到!這裏哪有陝北好,除了樹木多了點,實在太過偏僻了!這是我生平所至最遠的地方了,真像你所說的那麽好嗎?”
鄭桐扛著包,滿臉汗水在山道上艱難前行:“聽我一次沒錯,我們交往這麽久,我何時騙過你?”
“那倒也是,不過你坑人的次數可不少啊,這倒是真的!”
鄭桐略顯疲憊地答道:“快了,馬上到了,春節時我也來過,肯定不會騙你的!”
“對方之前也有寫信詢問我們是否願意加入,你也表示了同意。”“可不是嘛,沒想到這個地方真是偏遠到了極點!”
第二天一早,薛成遠簡單地吃了點早餐,便同崔有聲一起去了吉春部門。今天上午,領導們要召開一次專門關於王家屯的會議。
“一會兒你進去之後,該怎麽說就怎麽說,沒什麽好緊張的,大風大浪你也經曆過。”崔有聲對薛成遠囑咐道:“你剛才和我說的關於兔子的事情也要提一下。”
“沒有固定不變的數量限製,所有飼養活動都會有波動。”接著他又補充:“特別是畜牧業和農業,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自然環境,疾病、蟲害都有可能發生。”
“不像工業生產可以通過加班加點來彌補,這個大家都是理解的。”薛成遠點了點頭。
崔有聲隨後領他進了屋,並和其他人在房間裏交談了一會兒。之後有人叫他“三六七”,請薛成遠入內。
“這位是薛成遠同誌,大家都相互了解一下。”崔有聲向大家介紹道。
“誰會不知道薛成遠同誌,每天聽著事跡,想要忘記都難。”另一位中年男士插話說:“‘王家屯’這個名字現在已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誰不知道長白山有一個王家屯?那一百多名村民所產的肉食蛋類,相當於其他公社的總和!”
“當然,昨晚大家都嚐到了那個蜂蜜,連專家都說,這是上好的蜜質。我覺得無需在吉春銷售,直接送進城裏就行。”
在座的人一邊討論,薛成遠在一旁隻是微微笑著並不作聲。
“好吧,我們現在讓薛成遠同誌來談一談這次生產的經曆以及有什麽需要我們協助的地方吧。”崔有聲說道,鼓勵薛成遠走上前分享他的經驗。
“其實沒什麽特殊的,隻要確保給動物足夠的營養,不患病,基本都能養得很好。”薛成遠微笑著迴應。“換了其他地方,可能效果會更好。”但隨即被先前講話的中年男士打斷了,“這一點我完全不讚同!若換成任何地方都能如王家屯這般成功,他們為何現在仍然沒有動靜?是不願意嚐試還是能力不及?顯然是後者。”
“老崔已經告訴了我很多關於王家屯的情況,資料我也看過了。”接著他說,“你們這裏有眾多的獵手和退役軍人,設下的陷阱可以捕獲各種牲畜;你們擁有茂密的草地,野禽眾多,不需外購雛鳥即可自行養殖;至於長白山的蜜蜂更是獨特,我在吉春二十多年了,這是首次耳聞,外人難以複製。”
“所以,正是有了像你這樣的人物和王家屯現有的條件,才成就了這一切。不是我們給了山區村的機會,而是你們展示了這樣的潛力,讓高層決定支持這一做法並加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