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感到擔心
四合院:帶走隨身空間下鄉 作者:分乏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今年我們直接留一些餘量,再加上500斤,共575斤為山屯留著,其餘的600斤要交上去。”
此言一出,人群頓時嘩然。老隊長聽到這話也不由自主地拉了拉薛成遠的小聲勸道:“成遠,多了!實在太多!”
“不多,這個數量剛好合適。”“成遠,真多了啊!”
這時,黃挺從旁邊走來,不自覺地看了一眼黃維:“我倒不是擔心交出去的太多,而是留給我們自己的太多了,我們竟留了一多半!”
“我們山屯不過二十多戶人家,每家分20斤蜂蜜已經是很大的份額,這樣的數量如果被上麵知道恐怕不太好。”
“你別忘了,之前你說服上級多留自用糧食,其他部分可以多交,秋天的時候,我們的糧食收成就多留了很多。”
“這一次,對方的同誌也帶了許多物資上山,如果我們在這一點上少做了貢獻……”
聽到這裏,薛成遠笑了一聲,對黃哥說:“你在擔心什麽?我們這次可是給了很多東西,不僅沒少給,而且還超額了。”
“就這樣分配吧,想當年我們勒緊褲腰帶,到了最後連蜂蜜水都沒得喝了,這一次可算是敞開了喝!”“咱們王家屯真是太棒了,別人沒有的我們卻全都有,不僅如此,我們還比別人更多!”
薛成遠的話讓大家都振奮起來了,既然他這麽說,也就沒人再有異議。
大家都決心要更努力,全力以赴地去奮鬥,希望明年能有更好的成就。
隨著王家屯逐步穩定,政策的支持也在增加,生活也越來越好。周圍的山村看到後,更加羨慕不已。然而,由於舉報成功引起上層的重視,專門派人來調查。這次的調查結果,使王家屯直接成為了發展的先鋒和榜樣。
這樣一來,王家屯從原來的悄悄幹,變成了公開的大幹。隻要有膽量,就沒有什麽害怕的事情。村裏的雞鴨鵝等家禽,豬羊牛等牲畜,現在已經開始規模化養殖了。盡管像牛羊這樣生長期長、繁衍較慢的暫時不考慮。
憑借著山屯不小的麵積,王家屯有了足夠的發展空間,展現出其顯著的優勢。不過也有明顯的不利之處——位置偏僻導致的道路不便,以及運輸的挑戰,這些困難大家都是明白的。
最頭疼的問題則是人手短缺!確實是缺人手!
同時進行著養殖、種植、教育和日常生活,每一件事都需要人來操作。現在連五嬸都要每天都忙著給家禽喂食,清理環境。孩子們也結伴上山采集各種可以喂豬的食物和果實,然後運迴村裏來使用。
現在城市裏的人都擔心人口過剩導致的工作崗位不足,鼓勵年輕人下鄉支持建設,但是一到王家屯,立刻就顯得人手遠遠不夠用。真的太缺人了!
黃維在一旁沒有多言,等薛成遠和其他人討論完,將物資分配好後,便指揮著大家一起把剩下的蜜罐堆在一起。
“這600斤的蜂蜜到時候要送到吉春去。”
黃維點了點頭:“現在先清點這些物品,做好記錄,以防出錯。”
等黃維帶領大家完成了倉庫裏的物資清點,並把所有的數據記錄完成後,再次確認600斤蜂蜜安全入倉時,太陽已漸漸西沉。
這個時候如果下山顯然是不行的,等裝完東西天早就黑了。天黑加上這麽多的物資,即使是見慣了山野的王家屯村民也會感到擔心。
“黃哥,現在清點清楚了,是不是該檢查一遍東西呢?” 薛成遠提醒說,“山屯的人等了這麽久,就為這一刻,趁著還能看清楚,得趕緊檢查一遍。”
黃維理解大家的心情,將物品清單遞給薛成遠,“這是我們帶來的一切,樣式、數量和種類,清單上寫得很詳盡。”
“一會兒你也幫忙檢查一下,確保準確無誤。” “黃哥做事真是仔細。”
接著,薛成遠喊來一些幫手,把裝載在幾輛木板車上的所有物資都卸了下來。這一次吉春送來的大多數都是工業製成品。
王家屯自己生產的主要就是農業與牧業作物,日常生活所需的食品都很充足。然而,這個村子幾乎沒有工業產品。
可以說,在山村裏,薛成遠的自行車、手表和縫紉機幾乎占據了除了發電機之外四分之三的工業產品。
剩下的唯一一件工業用品,是老隊長家中的一把手電筒。
沒錯,那個小品中提到家裏唯一的一個電器是手電筒的情節是真的,但現實中甚至更誇張——在王家屯,這整個山村裏就隻有一把手電筒。“東西分得對嗎?”
“全對,全對。”
黃挺一邊在旁邊盤點物品一邊頻頻迴頭看,“數量和你說的一致,成遠。”
“那把這些物資都放進空倉庫中,不要放在外麵,如果晚上突然刮風下雨,這些東西被淋濕了咋辦。”
薛成遠囑咐道:“老隊長,你那邊開始準備晚飯,款待一下黃哥、魏叔這些山上下來的同誌們,讓他們吃好喝足明早再迴山下去。”
“剩下的,每家各派一個人,跟我一起去分發東西!”
聽到這番話,王家屯的人急忙返迴各自家裏召集人手,每家出一名成員,幫助將這些物品送到倉庫。
“手電筒分完了,一家一個,正合適。”
黃挺、王維強等人也在旁邊幫忙傳遞物品,薛成遠則拿起筆,逐一將分配完的物品標記下來。
“各類鐵製農具100件,除去刀具外,其他的就不用分開來,都存放於倉庫中。等需要用到的時候,登記領用即可,這些都歸公有財產。”
這一點,大家都無異議,因為工具本身就是公共財物。隻有做飯用的刀具需要單獨分配,其他一律歸公。
“一台縫紉機。”
“這樣挺好,太好了!”
薛成遠話音剛落,便聽見老隊長的大兒媳婦連聲附和。
“村子裏有了這麽一台縫紉機,以後我們就不會那麽頻繁地麻煩成遠家,時不時地上門去修補衣服什麽的,用到縫紉機的人都要提前打招唿。”
薛成遠微笑不語。
此言一出,人群頓時嘩然。老隊長聽到這話也不由自主地拉了拉薛成遠的小聲勸道:“成遠,多了!實在太多!”
“不多,這個數量剛好合適。”“成遠,真多了啊!”
這時,黃挺從旁邊走來,不自覺地看了一眼黃維:“我倒不是擔心交出去的太多,而是留給我們自己的太多了,我們竟留了一多半!”
“我們山屯不過二十多戶人家,每家分20斤蜂蜜已經是很大的份額,這樣的數量如果被上麵知道恐怕不太好。”
“你別忘了,之前你說服上級多留自用糧食,其他部分可以多交,秋天的時候,我們的糧食收成就多留了很多。”
“這一次,對方的同誌也帶了許多物資上山,如果我們在這一點上少做了貢獻……”
聽到這裏,薛成遠笑了一聲,對黃哥說:“你在擔心什麽?我們這次可是給了很多東西,不僅沒少給,而且還超額了。”
“就這樣分配吧,想當年我們勒緊褲腰帶,到了最後連蜂蜜水都沒得喝了,這一次可算是敞開了喝!”“咱們王家屯真是太棒了,別人沒有的我們卻全都有,不僅如此,我們還比別人更多!”
薛成遠的話讓大家都振奮起來了,既然他這麽說,也就沒人再有異議。
大家都決心要更努力,全力以赴地去奮鬥,希望明年能有更好的成就。
隨著王家屯逐步穩定,政策的支持也在增加,生活也越來越好。周圍的山村看到後,更加羨慕不已。然而,由於舉報成功引起上層的重視,專門派人來調查。這次的調查結果,使王家屯直接成為了發展的先鋒和榜樣。
這樣一來,王家屯從原來的悄悄幹,變成了公開的大幹。隻要有膽量,就沒有什麽害怕的事情。村裏的雞鴨鵝等家禽,豬羊牛等牲畜,現在已經開始規模化養殖了。盡管像牛羊這樣生長期長、繁衍較慢的暫時不考慮。
憑借著山屯不小的麵積,王家屯有了足夠的發展空間,展現出其顯著的優勢。不過也有明顯的不利之處——位置偏僻導致的道路不便,以及運輸的挑戰,這些困難大家都是明白的。
最頭疼的問題則是人手短缺!確實是缺人手!
同時進行著養殖、種植、教育和日常生活,每一件事都需要人來操作。現在連五嬸都要每天都忙著給家禽喂食,清理環境。孩子們也結伴上山采集各種可以喂豬的食物和果實,然後運迴村裏來使用。
現在城市裏的人都擔心人口過剩導致的工作崗位不足,鼓勵年輕人下鄉支持建設,但是一到王家屯,立刻就顯得人手遠遠不夠用。真的太缺人了!
黃維在一旁沒有多言,等薛成遠和其他人討論完,將物資分配好後,便指揮著大家一起把剩下的蜜罐堆在一起。
“這600斤的蜂蜜到時候要送到吉春去。”
黃維點了點頭:“現在先清點這些物品,做好記錄,以防出錯。”
等黃維帶領大家完成了倉庫裏的物資清點,並把所有的數據記錄完成後,再次確認600斤蜂蜜安全入倉時,太陽已漸漸西沉。
這個時候如果下山顯然是不行的,等裝完東西天早就黑了。天黑加上這麽多的物資,即使是見慣了山野的王家屯村民也會感到擔心。
“黃哥,現在清點清楚了,是不是該檢查一遍東西呢?” 薛成遠提醒說,“山屯的人等了這麽久,就為這一刻,趁著還能看清楚,得趕緊檢查一遍。”
黃維理解大家的心情,將物品清單遞給薛成遠,“這是我們帶來的一切,樣式、數量和種類,清單上寫得很詳盡。”
“一會兒你也幫忙檢查一下,確保準確無誤。” “黃哥做事真是仔細。”
接著,薛成遠喊來一些幫手,把裝載在幾輛木板車上的所有物資都卸了下來。這一次吉春送來的大多數都是工業製成品。
王家屯自己生產的主要就是農業與牧業作物,日常生活所需的食品都很充足。然而,這個村子幾乎沒有工業產品。
可以說,在山村裏,薛成遠的自行車、手表和縫紉機幾乎占據了除了發電機之外四分之三的工業產品。
剩下的唯一一件工業用品,是老隊長家中的一把手電筒。
沒錯,那個小品中提到家裏唯一的一個電器是手電筒的情節是真的,但現實中甚至更誇張——在王家屯,這整個山村裏就隻有一把手電筒。“東西分得對嗎?”
“全對,全對。”
黃挺一邊在旁邊盤點物品一邊頻頻迴頭看,“數量和你說的一致,成遠。”
“那把這些物資都放進空倉庫中,不要放在外麵,如果晚上突然刮風下雨,這些東西被淋濕了咋辦。”
薛成遠囑咐道:“老隊長,你那邊開始準備晚飯,款待一下黃哥、魏叔這些山上下來的同誌們,讓他們吃好喝足明早再迴山下去。”
“剩下的,每家各派一個人,跟我一起去分發東西!”
聽到這番話,王家屯的人急忙返迴各自家裏召集人手,每家出一名成員,幫助將這些物品送到倉庫。
“手電筒分完了,一家一個,正合適。”
黃挺、王維強等人也在旁邊幫忙傳遞物品,薛成遠則拿起筆,逐一將分配完的物品標記下來。
“各類鐵製農具100件,除去刀具外,其他的就不用分開來,都存放於倉庫中。等需要用到的時候,登記領用即可,這些都歸公有財產。”
這一點,大家都無異議,因為工具本身就是公共財物。隻有做飯用的刀具需要單獨分配,其他一律歸公。
“一台縫紉機。”
“這樣挺好,太好了!”
薛成遠話音剛落,便聽見老隊長的大兒媳婦連聲附和。
“村子裏有了這麽一台縫紉機,以後我們就不會那麽頻繁地麻煩成遠家,時不時地上門去修補衣服什麽的,用到縫紉機的人都要提前打招唿。”
薛成遠微笑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