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拉真沒有意識到,他到底惹了一個什麽怪物!


    這個怪物,擁有大漢的技術可以構建銅牆鐵壁一樣的防禦體係,同樣這群人還擁有東方遊牧民族的快速突擊。


    大月氏,匈奴人和烏孫其實是同一個起源,他們的戰鬥方式非常接近。


    匈奴人讓強悍的大漢都頭痛了數百年,更不要說羅馬。


    不是匈奴人有多少,也不是匈奴人的武器有多鋒利,真正的問題來自於東方遊牧民族在和漢文明較量的時候,有一套自己的戰爭思路!


    是的,是一種戰爭思路!


    不同於西方蠻族的決戰思想,凱爾特人,日耳曼人,迦太基人,希臘人,馬其頓人,整個西方的戰爭思路,幾乎都是硬碰硬,總是試圖在一場決定性戰役來決定戰爭的勝負。


    但東方遊牧民族,從商代就開始和中原碰撞,跨越周朝,跨越春秋和戰國,跨越秦,一直到漢!


    東方遊牧民族一直在和強勢的中原文明較量,他們非常清楚,自己不可能通過一場戰爭打敗中原,所以。。。他的戰術思想變成了分進合擊。


    這種戰術思想非常可怕!


    這些遊牧軍隊,他們像梳子一樣梳理過中國北方的廣闊領土,劫掠無數村莊。


    這些人,打的過就打,打不過就跑,重步兵軍團拿他們根本沒有任何辦法。


    這也是中國從戰國時期的北地趙國開始了一場,名為“胡服騎射”的軍事變革。


    為什麽是趙國?因為趙國除了秦國這個敵手,就是匈奴人這群王八蛋!這群匈奴人拿著骨頭箭頭,劣質的鐵刀,但分成無數小股兵力進攻趙國的村莊。趙國,傳統的步兵和車兵,根本就追不上這群混蛋,隻能眼睜睜看著他們劫掠和殺戮。


    於是,趙國橫下一條心,老子學你們,你殺我,我就衝進去殺你們,最早進入草原反擊匈奴的其實是軍事變革之後的趙國。


    秦國在整個戰國時期後期,其實隻有兩個真正的強勁敵人,一個就是胡服騎射的趙,一個是可以大規模製造精良鐵器的楚。


    趙國騎兵的戰術,逼著秦國也要學習和變革,秦國也走上了純騎兵戰術。


    這位後來一統天下,在軍事上埋下了重要分伏筆。


    到漢代,可以說無比重視“馬政”。


    鼓勵民間養馬,漢朝政府通過政策激勵民間養馬,例如“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複卒三人”,即每家若有一匹馬並上交給國家,可以免除三人的徭役賦稅。你可以這樣理解,在漢代政府眼裏一匹馬頂三個壯勞力。


    漢朝重視馬種的改良,通過與西域的良馬雜交,提高了馬的質量,增強了騎兵部隊的戰鬥力。


    建立國家級養馬基地,漢朝在河西地區建立了龐大的養馬基地,利用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適宜的氣候條件,大規模飼養和繁殖馬匹。


    製定養馬政策,漢朝製定了詳細的養馬政策,包括馬匹的飼養、繁育、訓練等方麵的規定,確保馬匹的質量和數量。


    漢朝加強了對馬政的管理和監督,設立了專門的官員負責馬政事務,確保馬政的有效實施。


    貴族階層對馬匹的喜愛,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漢朝的馬政不僅關注軍事需求,也推動了馬文化的發展。例如,漢武帝對“天馬”的追求,甚至為了馬匹開啟戰爭,卻無人反對!這說明了當時社會對優秀馬匹的盲目崇拜和追求。


    為什麽?因為大漢非常清楚,你的盔甲在厚實,刀箭再鋒利,在東方遊牧民族麵前,若是沒有馬,你就屁也不是!


    大漢遠征匈奴,雖然步兵眾多,但霍去病用行動告訴所有人,輕騎兵才是戰爭的主力。


    速度,速度,速度,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


    大漢知道,軍隊沒有馬匹就沒有速度,沒有速度就連屁也吃不上,你既無法保家,也無法衛國。


    漢軍在北部和西部,總是擁有三萬以上的騎兵,無論如何耗費錢糧,他們都舉國供養馬匹。


    大漢的戰爭,早已從圍繞重步兵,轉向圍繞高機動的馬軍,發現,偵察,野戰,突擊和尾隨全是騎兵。


    重步兵其實最重要的事情是鎮守城池,防止遊牧民族奇襲城市。


    而羅馬到此時,還是一支以重步兵為核心的武裝,他們的騎兵還不是戰爭的主力,甚至羅馬人大量雇傭蠻族騎兵來為他們作戰,騎兵隻是輔助。


    現在,老阿拉什來了,他帶著一萬騎兵從高加索山脈的西麵殺進亞美尼亞,其疾如風,侵掠如火。


    在攻下奧加姆塞爾之後,老阿拉什的手指沿著海邊一路向下指,指向了巴統(今天屬於格魯吉亞,公元四世紀巴統城就出現在文獻了,名字叫batus,意思是“深水良港”。)


    羅馬人這時已經知道他們西部的防線已經被突破,駐守第比利斯的羅馬軍團原本和高加索山脈以北,以及裏海西岸的羅馬軍寨形成了軍事戰略上的鐵三角。但此時他們後勤線路被切斷,不得不西進追逐老阿拉什帶領的不奴族騎兵。


    但重步兵為主的羅馬軍團,強行軍也隻能每日行進最多六十裏,他們陷入了速度的泥潭。


    而老阿拉什一人三馬,配有大量四馬拖動的馬車,飛速向著巴統城進軍。


    羅馬軍團的軍團長快要瘋了,原因很簡單,看上去羅馬有三十個野戰軍團,可這些軍團大多數都部署在帝國邊境。


    他們從未見過如此迅速的對手,從未見過劫掠過沿海這麽多村莊和小鎮還行動如此迅速的敵人。


    原理上,以前北方蠻族在戰鬥勝利以後,會攜帶人口和大量繳獲物,速度會越來越慢。


    可今天的敵人,就像是吃了春藥,一樣快如閃電。


    七月二十四日,羅馬軍團開始向西挺進。到七月二十六日,他們才向西走了兩天,也就是120裏左右。


    這一天,巴統其實已經失陷。不奴族輕而易舉的在城外誘殲了三百羅馬駐軍,此時已經占據巴統城。


    老阿拉什在巴統繳獲了大量羅馬的商船,甚至俘虜了一大批人口,包括數量非常多的船工家庭和船奴。


    他們派出五百戰士,分別登上二十條大大小小的羅馬海船,用武力看管船員,帶上大部分繳獲沿著黑海的東岸一路北上,去到阿蘭族的領地下貨。


    同時,把另外的一部分交給阿蘭族的牧民沿路返迴帶迴草原。


    這些返迴的牧民,在路上遇到了阿蘭人自己組建的軍隊,無數貨物把這群狼的眼睛染的通紅。他們知道巴統已經沒有收獲,這意味著向南走,會一直吃屁,已經沒有任何收益,於是這群狼直撲東南,向著羅馬軍團進軍的方向而去。


    現在,整個高加索山脈的西南麵亂成了一鍋粥,而且還是夾生的。


    越過巴統向西,隻有到羅馬帝國西裏西亞(cilicia)行省的首府凱撒利亞(caesarea)城,意為“凱撒(大帝)之城”才有軍團駐紮。(今土耳其開塞利)


    也就是說,從巴統到凱撒利亞之間的1800裏,再無羅馬軍團!


    當然老阿拉什和他的那些阿蘭人向導都不知道。


    但他現在是來搶劫的,就算有羅馬軍團他繞開就好,老阿拉什的習慣是永遠是挑軟柿子捏!永遠都要以多打少!


    而且,這一次他們已經俘獲了超過三萬金幣的貨物,超過六千人口,特別是擁有了二十條海船,這導致這老貨特別重視沿海的線路和城市,這老貨指著西麵說道:“沿著黑海的南麵,我們以最快的速度推過去!讓海輪送完貨物,沿著黑海沿岸來找我們。”


    找來一些商人,他們已經知道下一個目標是四百裏外的特拉布宗(今土耳其特拉布宗市)。


    特拉布宗是黑海東南部沿岸的一座古城。


    公元前8世紀,特拉布宗是古希臘人的移民城邦,由來自米利都的希臘殖民者在公元前756年左右建立,是本都地區最古老的希臘城市之一。


    公元前4世紀,希臘將領色諾芬在《長征記》中提到,特拉布宗是“萬人遠征軍”在公元前401年戰敗後,於公元前400年2月到達黑海時的停留地,他們在特拉布宗附近的科爾基斯村莊休息了30天。


    公元前1世紀,特拉布宗在羅馬帝國統治下逐漸繁榮,成為羅馬軍事行動的重要基地。


    作為軍事港口,特拉布宗有羅馬軍隊嗎?有的,大約有八百人的羅馬軍隊和六百人的雇傭軍。在自己的腹地擁有這樣人數的職業軍隊,已經不少了!


    可他們接下來,要麵對的是一萬人的不奴族軍隊,而且他們還帶有遠程投石機。


    斥候最先出發,他們像是撒豆子一樣,前後左右的任何分叉路口,全部都有十人的斥候小隊衝進去,他們要把整片地區全部摸清楚,還要製作簡易地圖。


    七月二十七日,不奴族飛速的劫掠完巴統城所有的財富,人口,貨物和船舶,留下五百輕騎兵繼續誘騙羅馬的海船入港。


    大部隊再次踏上了西征的道路,七月的黑海,風和日麗,山花爛漫,美不勝收。


    上萬紅衣黑甲不奴士兵,沿著黑海的南邊,在山海之間狂突猛進,一路收割著沿海的各個村莊。


    不奴族的軍隊,就像狼入羊群,吞噬一切,所過之處,隻給羅馬人留下空蕩蕩的村落和小鎮,偶爾有兩聲淒涼的狗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漢與羅馬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雲霞漫山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雲霞漫山河並收藏大漢與羅馬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