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的春天,對於大漢帝國的北方邊疆的人民而言,是異常嚴酷的。突如其來的雪災席卷了北方大地,覆蓋了廣袤的草原和山川。這場雪災不僅帶來了漢人北部村落生存的危機,也同時開啟了東部匈奴人南下劫掠的狂潮。
112年的春天,北方的雪災來得異常猛烈。厚重的積雪覆蓋了大地,阻斷了交通,摧毀了牛羊和本來就少的可憐的作物,使得原本就艱苦的匈奴北方部落生活更加艱難。這場雪災不僅影響了大漢帝國的邊疆居民,也對更北麵匈奴部落的生存造成了更為恐怖的威脅。
在生存壓力的驅使下,匈奴部落集結,開始大規模南下,劫掠大漢北方的各個村落。他們如同草原上的狼群,趁著雪災帶來的混亂,對大漢的邊疆發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攻擊。這些攻擊不僅造成了巨大的物質損失,更給大漢的邊疆居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這些匈奴人,一旦攻進村落或城鎮,那就是一場劫掠和屠殺的恐怖盛宴,他們連俘虜和奴隸都不需要,隻需要糧食,男人,老人和孩子全部殺絕。女人也在玩弄過後,被一個個拖出去像羊一樣,割喉而死。
麵對匈奴的侵略,大漢的軍隊沒有選擇沉默。他們迅速集結,開始了對匈奴人的反擊。大漢的將領們深知,如果不對匈奴的集結地和附庸部落進行打擊,北方的邊疆將永無寧日。因此,他們采取了積極的軍事行動,不斷打擊匈奴的集結地,削弱其力量。
從112年春天開始,大漢與匈奴之間的戰爭就沒有停止過。雙方在北方的戰場上展開了一場持久的較量。大漢軍隊利用其強大的組織能力和軍事技術,對匈奴的集結地和被其占領的城市,進行了有效的打擊。而匈奴則依靠其對草原地形的熟悉和遊牧民族的機動性,不斷在漢軍的行進縫隙間穿插,快速屠殺和掠奪,與大漢軍隊進行著生存博弈。
大漢軍隊不怕匈奴人集結,真正讓漢軍頭痛的是,匈奴人那些分散進攻的各個小部隊,他們行動靈活,飄忽不定,大漢的北地村落太過分散,這讓漢軍疲於奔波,軍事成本耗費巨大,卻難有所獲。
112年的春天到九月底,大漢與匈奴之間的戰爭成為了北方大地上的一場持久戰。
大漢朝廷已經發現,如果一味被動防禦,北部和西北的邊軍,不但會被拖死,還無法真正保護北方的村落。七月開始,朝廷決定改變戰爭策略,漢軍正式深入北地和西北部更深的地區,主動對匈奴人的集結地進行遠征作戰。
河西四郡一群被憋壞了漢軍,這下子全部嗷嗷叫,他們是最希望打通西域的一群家夥。
為什麽?
因為這群武將身後都有大世家,世家早就想要恢複西域都護府,隻有打通商道,征收商稅恢複大漢的貨物貿易,他們才能從中獲得充足的利潤,壯大自己的家族。
而武將本身,天天防守,上千上萬的漢軍,每日在村落之間追殺幾百匈奴騎兵,如何獲得軍功?
既然,洛陽已經下令,大軍可以遠征,那河西四郡就揮軍向西,開始沿途征伐所有匈奴人的勢力。
漢軍和羅馬軍團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軍事力量,它們在組織結構、戰術運用、裝備特點等方麵有著顯著的區別:
就組織結構和指揮體係而言,漢朝的軍隊統一,軍權高度集中,軍隊的指揮和管理體製嚴密。漢朝大量屯田,為鞏固邊防和保障軍隊供給提供了條件。漢軍的軍官在日常軍法的執行上並不完全負責,需要向皇帝匯報,且有廷尉、軍正等獨立於將軍的官員幹涉其中。這就像洛陽大漢政府,在軍隊中有兩條相互製衡的脈絡,一為軍事主管,一為軍法主管,相互製衡。
而羅馬軍團的軍官擁有更多的權限,包括在緊急情況下不經授權指揮其他單位的部隊,百夫長也能根據戰況自發組織和調整作戰任務。羅馬軍團的指揮更加通暢,軍令可以迅速下達至百夫長,甚至直接給士兵下達命令。羅馬軍團的主管可以隨意處置自己手下的士兵,無論是鞭刑和處決,有軍團主官自由裁決。羅馬軍團如果作戰失力,主官可以執行十一抽殺,從十人裏隨意抽取一人殺掉,以建立軍隊威信。
就兵役製度和兵源構成來看,漢朝的兵役製度是普遍征兵製,而精銳的邊軍主體是小農,也有少數民族的募兵參雜其中,但漢人是絕對主體。
羅馬士兵來自於不同的國家地區,包括破產農民、當地招募的土著和奴隸,構成相當複雜,羅馬人占的比例遠低於漢軍的漢人比例。
漢朝軍隊,擁有軍隊數量優勢,國家極其重視馬政,騎兵數量優勢明顯。
羅馬軍團則以步兵特別是重步兵為主體,充分的訓練,海軍優勢明顯。
從這些對比,我們能非常明顯的看出來,大漢朝廷對軍隊的控製力,軍隊的整體規模,軍隊的民族主體性,漢軍基於大量馬牛的移動速度,是優於羅馬軍團的。
這是華夏和匈奴人戰爭數百年,慢慢總結出來的經驗,重步兵是不可能阻止遊牧民南下劫掠的,長城其實從未成功阻擋過任何遊牧民的南下。
衛青和霍去病為大漢打下了一個完美的演示案例,那就是匈奴人南下,那我們就北上,雙方都采用大量戰馬,都強調快速作戰。
說句不好聽的,大漢深入作戰的本質,就是你騷擾我邊境,殺我邊民,那我就深入草原殺你們的部落民,殺進王庭的核心區,追殺你們大部落的人口。
來吧!
就算和匈奴一換一,甚至二換一,大漢要看看匈奴人是不是換不起!
匈奴人對漢軍的戰法也尤為頭疼,這群人有騎兵,和匈奴人的移動速度一樣。這群人還有大量步兵,用弩和槍盾防守起來,一樣如同烏龜般堅硬。
匈奴弓的射程遠不如弩,而匈奴人用戰馬衝陣,那就要用大量匈奴人和大漢人一換一,就算勝利,也是慘勝。
現在,厭爾和折羅就是這樣的感覺。
大漢防禦的極其嚴密,中部是長槍,盾牌加弩兵的大陣,兩側是輕騎兵。
他們多次衝殺,都無法衝開漢軍的大陣,而一旦撤退,漢軍的輕騎兵就會立刻開始追殺。
雙方在焉耆城外,已經戰鬥了整整一天半,勝負未分。
他們不斷向北麵派出斥候,以防不奴人的軍隊出現在他們背後。
偏偏這時還不能進城,匈奴人有自知之明,他們攻城和守城的經驗跟大漢比,那就是螢火比皓月,螞蟻對大象,毫無勝算。
匈奴人以往,攻破漢人的城市,那就快速劫掠,然後離開,不然被漢軍堵在城市裏,那就必死無疑!
在匈奴的記憶裏,任何匈奴人的守城戰,就沒有勝利過的,這群漢軍會源源不斷的過來,早期不跑路,後期無路跑。
漢軍恐怖的人數,能夠源源不斷的開拔而來,將匈奴人占領的城市裏裏外外圍三層,大漢不但有足夠的糧草和匈奴人耗,而且還能製造層出不窮的攻城設備,匈奴毫無勝算!
厭爾最後對折羅說:“不可再耗,我等分了銀鷹部,立刻迴轉北方。不奴族的軍隊很快就到,到時前後夾擊,我等死無葬身之地!”
折羅依然不甘心,他狠狠地看著遠處的大漢軍營,說道:“你我再攻一次,我不甘心!”
厭爾則冷聲說道:“你若不聽,你就去攻,我會帶著自己的部落立刻北上”
折羅仰天長歎,“時不與我,時不與我啊!”
兩人立刻揮軍北上,舉起弓刀,直撲銀鷹的部落,這是他們最後發財的機會,如同分食同伴的野狼。
大漢軍陣之中,左側輕騎兵軍陣之中,馬原騎在戰馬之上,看著匈奴人的軍隊向著北方而去,轉頭急切的看向中軍大帳。
若是那裏有搖動輕騎兵進攻旗,他就帶著兄弟們衝上去剁了這群匈奴人。
可等了一刻,中軍大帳之中並無號令傳來,他唯有長歎。
於此同時,中軍揮舞步兵旗,已經命令步兵繼續攻城。
大量步兵出列,登城梯準備,床弩準備,衝車準備,投石機準備,鼓號聲和吆喝聲響成一片。
可突然又有斥候打馬而來,其疾如風,直衝大營而去。
大營立刻又再次揮旗,鳴金,一隊隊步兵又迴到大陣之中開始擺開防禦陣型。
馬原甚至納悶,這是發生了何事?
然後,就看到西北方,一群群黑壓壓的騎兵湧出山口,遊牧民的長號聲綿延不絕,鋪天蓋地的向著焉耆城而來。
眾人皆是一驚,一眼望去,對方兩萬多人,六萬多騎,將整個西北的草原都覆蓋的滿滿當當,滿眼皆是旌旗招展,烈烈迎風。
大漢士兵皆是麵容一緊,長槍倒伏,弩弓上弦,“大漢威武”之聲不絕於耳。
對方停在兩裏開外,雙方對峙半晌,一騎從對方陣營中飛馳而出,向著大漢軍陣而來。
這一人一馬越來越近,馬原覺得有幾分眼熟,他突然想到一人,自言自語道:“莫非是袁華?”
就見那人,將戰馬停在一箭之地,大聲喊道:“不奴族,山海城,袁華,求見大漢將軍!”
馬原叫來旗下小將,讓他立刻通知大帳,就說他馬原認得此人,乃殺匈奴人的好漢子!
不多時,漢軍大營之中亦馳出一匹戰馬,一員漢將領著袁華進入大營。
同時,又一名騎兵迴報:“命校尉馬原,立刻進中軍大帳!”
馬原策馬橫穿軍陣,翻身落馬,幾步跨出,進入大帳之內。
就聽見袁華在那裏正說道:“我們乃是盟友,共同攻打匈奴,我軍有一座從匈奴打下的西域城池,可以交易給大漢,價格好商量。”
馬原一時愣住,腳步為之一緩,心道:“好乖乖,袁華這貨生意做的如此之大?人家商隊是賣貨,他倒好,居然有一城池要販賣?真是好膽!”
112年的春天,北方的雪災來得異常猛烈。厚重的積雪覆蓋了大地,阻斷了交通,摧毀了牛羊和本來就少的可憐的作物,使得原本就艱苦的匈奴北方部落生活更加艱難。這場雪災不僅影響了大漢帝國的邊疆居民,也對更北麵匈奴部落的生存造成了更為恐怖的威脅。
在生存壓力的驅使下,匈奴部落集結,開始大規模南下,劫掠大漢北方的各個村落。他們如同草原上的狼群,趁著雪災帶來的混亂,對大漢的邊疆發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攻擊。這些攻擊不僅造成了巨大的物質損失,更給大漢的邊疆居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這些匈奴人,一旦攻進村落或城鎮,那就是一場劫掠和屠殺的恐怖盛宴,他們連俘虜和奴隸都不需要,隻需要糧食,男人,老人和孩子全部殺絕。女人也在玩弄過後,被一個個拖出去像羊一樣,割喉而死。
麵對匈奴的侵略,大漢的軍隊沒有選擇沉默。他們迅速集結,開始了對匈奴人的反擊。大漢的將領們深知,如果不對匈奴的集結地和附庸部落進行打擊,北方的邊疆將永無寧日。因此,他們采取了積極的軍事行動,不斷打擊匈奴的集結地,削弱其力量。
從112年春天開始,大漢與匈奴之間的戰爭就沒有停止過。雙方在北方的戰場上展開了一場持久的較量。大漢軍隊利用其強大的組織能力和軍事技術,對匈奴的集結地和被其占領的城市,進行了有效的打擊。而匈奴則依靠其對草原地形的熟悉和遊牧民族的機動性,不斷在漢軍的行進縫隙間穿插,快速屠殺和掠奪,與大漢軍隊進行著生存博弈。
大漢軍隊不怕匈奴人集結,真正讓漢軍頭痛的是,匈奴人那些分散進攻的各個小部隊,他們行動靈活,飄忽不定,大漢的北地村落太過分散,這讓漢軍疲於奔波,軍事成本耗費巨大,卻難有所獲。
112年的春天到九月底,大漢與匈奴之間的戰爭成為了北方大地上的一場持久戰。
大漢朝廷已經發現,如果一味被動防禦,北部和西北的邊軍,不但會被拖死,還無法真正保護北方的村落。七月開始,朝廷決定改變戰爭策略,漢軍正式深入北地和西北部更深的地區,主動對匈奴人的集結地進行遠征作戰。
河西四郡一群被憋壞了漢軍,這下子全部嗷嗷叫,他們是最希望打通西域的一群家夥。
為什麽?
因為這群武將身後都有大世家,世家早就想要恢複西域都護府,隻有打通商道,征收商稅恢複大漢的貨物貿易,他們才能從中獲得充足的利潤,壯大自己的家族。
而武將本身,天天防守,上千上萬的漢軍,每日在村落之間追殺幾百匈奴騎兵,如何獲得軍功?
既然,洛陽已經下令,大軍可以遠征,那河西四郡就揮軍向西,開始沿途征伐所有匈奴人的勢力。
漢軍和羅馬軍團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軍事力量,它們在組織結構、戰術運用、裝備特點等方麵有著顯著的區別:
就組織結構和指揮體係而言,漢朝的軍隊統一,軍權高度集中,軍隊的指揮和管理體製嚴密。漢朝大量屯田,為鞏固邊防和保障軍隊供給提供了條件。漢軍的軍官在日常軍法的執行上並不完全負責,需要向皇帝匯報,且有廷尉、軍正等獨立於將軍的官員幹涉其中。這就像洛陽大漢政府,在軍隊中有兩條相互製衡的脈絡,一為軍事主管,一為軍法主管,相互製衡。
而羅馬軍團的軍官擁有更多的權限,包括在緊急情況下不經授權指揮其他單位的部隊,百夫長也能根據戰況自發組織和調整作戰任務。羅馬軍團的指揮更加通暢,軍令可以迅速下達至百夫長,甚至直接給士兵下達命令。羅馬軍團的主管可以隨意處置自己手下的士兵,無論是鞭刑和處決,有軍團主官自由裁決。羅馬軍團如果作戰失力,主官可以執行十一抽殺,從十人裏隨意抽取一人殺掉,以建立軍隊威信。
就兵役製度和兵源構成來看,漢朝的兵役製度是普遍征兵製,而精銳的邊軍主體是小農,也有少數民族的募兵參雜其中,但漢人是絕對主體。
羅馬士兵來自於不同的國家地區,包括破產農民、當地招募的土著和奴隸,構成相當複雜,羅馬人占的比例遠低於漢軍的漢人比例。
漢朝軍隊,擁有軍隊數量優勢,國家極其重視馬政,騎兵數量優勢明顯。
羅馬軍團則以步兵特別是重步兵為主體,充分的訓練,海軍優勢明顯。
從這些對比,我們能非常明顯的看出來,大漢朝廷對軍隊的控製力,軍隊的整體規模,軍隊的民族主體性,漢軍基於大量馬牛的移動速度,是優於羅馬軍團的。
這是華夏和匈奴人戰爭數百年,慢慢總結出來的經驗,重步兵是不可能阻止遊牧民南下劫掠的,長城其實從未成功阻擋過任何遊牧民的南下。
衛青和霍去病為大漢打下了一個完美的演示案例,那就是匈奴人南下,那我們就北上,雙方都采用大量戰馬,都強調快速作戰。
說句不好聽的,大漢深入作戰的本質,就是你騷擾我邊境,殺我邊民,那我就深入草原殺你們的部落民,殺進王庭的核心區,追殺你們大部落的人口。
來吧!
就算和匈奴一換一,甚至二換一,大漢要看看匈奴人是不是換不起!
匈奴人對漢軍的戰法也尤為頭疼,這群人有騎兵,和匈奴人的移動速度一樣。這群人還有大量步兵,用弩和槍盾防守起來,一樣如同烏龜般堅硬。
匈奴弓的射程遠不如弩,而匈奴人用戰馬衝陣,那就要用大量匈奴人和大漢人一換一,就算勝利,也是慘勝。
現在,厭爾和折羅就是這樣的感覺。
大漢防禦的極其嚴密,中部是長槍,盾牌加弩兵的大陣,兩側是輕騎兵。
他們多次衝殺,都無法衝開漢軍的大陣,而一旦撤退,漢軍的輕騎兵就會立刻開始追殺。
雙方在焉耆城外,已經戰鬥了整整一天半,勝負未分。
他們不斷向北麵派出斥候,以防不奴人的軍隊出現在他們背後。
偏偏這時還不能進城,匈奴人有自知之明,他們攻城和守城的經驗跟大漢比,那就是螢火比皓月,螞蟻對大象,毫無勝算。
匈奴人以往,攻破漢人的城市,那就快速劫掠,然後離開,不然被漢軍堵在城市裏,那就必死無疑!
在匈奴的記憶裏,任何匈奴人的守城戰,就沒有勝利過的,這群漢軍會源源不斷的過來,早期不跑路,後期無路跑。
漢軍恐怖的人數,能夠源源不斷的開拔而來,將匈奴人占領的城市裏裏外外圍三層,大漢不但有足夠的糧草和匈奴人耗,而且還能製造層出不窮的攻城設備,匈奴毫無勝算!
厭爾最後對折羅說:“不可再耗,我等分了銀鷹部,立刻迴轉北方。不奴族的軍隊很快就到,到時前後夾擊,我等死無葬身之地!”
折羅依然不甘心,他狠狠地看著遠處的大漢軍營,說道:“你我再攻一次,我不甘心!”
厭爾則冷聲說道:“你若不聽,你就去攻,我會帶著自己的部落立刻北上”
折羅仰天長歎,“時不與我,時不與我啊!”
兩人立刻揮軍北上,舉起弓刀,直撲銀鷹的部落,這是他們最後發財的機會,如同分食同伴的野狼。
大漢軍陣之中,左側輕騎兵軍陣之中,馬原騎在戰馬之上,看著匈奴人的軍隊向著北方而去,轉頭急切的看向中軍大帳。
若是那裏有搖動輕騎兵進攻旗,他就帶著兄弟們衝上去剁了這群匈奴人。
可等了一刻,中軍大帳之中並無號令傳來,他唯有長歎。
於此同時,中軍揮舞步兵旗,已經命令步兵繼續攻城。
大量步兵出列,登城梯準備,床弩準備,衝車準備,投石機準備,鼓號聲和吆喝聲響成一片。
可突然又有斥候打馬而來,其疾如風,直衝大營而去。
大營立刻又再次揮旗,鳴金,一隊隊步兵又迴到大陣之中開始擺開防禦陣型。
馬原甚至納悶,這是發生了何事?
然後,就看到西北方,一群群黑壓壓的騎兵湧出山口,遊牧民的長號聲綿延不絕,鋪天蓋地的向著焉耆城而來。
眾人皆是一驚,一眼望去,對方兩萬多人,六萬多騎,將整個西北的草原都覆蓋的滿滿當當,滿眼皆是旌旗招展,烈烈迎風。
大漢士兵皆是麵容一緊,長槍倒伏,弩弓上弦,“大漢威武”之聲不絕於耳。
對方停在兩裏開外,雙方對峙半晌,一騎從對方陣營中飛馳而出,向著大漢軍陣而來。
這一人一馬越來越近,馬原覺得有幾分眼熟,他突然想到一人,自言自語道:“莫非是袁華?”
就見那人,將戰馬停在一箭之地,大聲喊道:“不奴族,山海城,袁華,求見大漢將軍!”
馬原叫來旗下小將,讓他立刻通知大帳,就說他馬原認得此人,乃殺匈奴人的好漢子!
不多時,漢軍大營之中亦馳出一匹戰馬,一員漢將領著袁華進入大營。
同時,又一名騎兵迴報:“命校尉馬原,立刻進中軍大帳!”
馬原策馬橫穿軍陣,翻身落馬,幾步跨出,進入大帳之內。
就聽見袁華在那裏正說道:“我們乃是盟友,共同攻打匈奴,我軍有一座從匈奴打下的西域城池,可以交易給大漢,價格好商量。”
馬原一時愣住,腳步為之一緩,心道:“好乖乖,袁華這貨生意做的如此之大?人家商隊是賣貨,他倒好,居然有一城池要販賣?真是好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