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力要去哪裏?


    乞力要去的地方是夷播海,就是今天的巴爾喀什湖,大漢說這是夷播海。


    是位於今日哈薩克斯坦東南部的一個巨大的內流湖。


    這是一個內陸冰川堰塞湖,是世界上第四長湖,烏孫和匈奴為了這片土地發生過無數戰爭。


    夷播海很特別的,它的東西兩部分水質不同。西半部是淡水,而東半部是鹹水。這種“一湖兩水”的現象是由於伊犁河等河流主要流入湖的西部,而東部缺少河流注入,加之湖區氣候幹旱,湖水蒸發量大,導致湖水含鹽量增多。


    巴爾喀什湖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西部年平均氣溫10c,東部9c,年降水量430毫米。湖麵在11月底到4月初會結冰。


    這裏有伊犁河、庫爾烏蘇河(卡拉塔爾河)、勒布什河(列普瑟河)、愛古斯河(阿亞古茲河)流過這片土地,這些河流又會分支出無數支流,千萬年河流的泛濫帶來泥土和淤泥,給這片草原注入了無限的生機。


    烏孫人最終失去了這片土地,當老人們曾說,那裏隻要撒一把種子,就能有不可思議的糧食收獲。


    大漢稱這裏“夷播海”,但烏孫人稱這裏“四河草原”。


    要想讓匈奴人離開西域,那就必須占據這裏,這裏是匈奴人在整個西邊的牧馬之地,就如同大漢那邊的河套之地。


    一萬不奴族輕騎兵,不斷在草原和荒漠間,匯聚然後再分散。他們如同進入這片寬廣天地的遊龍,快如疾風。


    匈奴人已經知道他們來了,可這群輕騎兵將部隊分為兩波。一千人押著婦女和孩子在後麵以每日八十裏的速度在向著東麵移動,而九千輕騎兵則每日以一百一十裏的速度在前麵快速掃蕩。他們的速度和匈奴牧民向後傳遞消息的速度幾乎差不多,匈奴人根本來不及反應。


    每一次隻要攻下一個匈奴部落,就會派出一個百人隊去到下一個集合點,等待後麵部隊的抵達。


    這個百人隊,在交接物資和人口之後,再次以更快的速度向東馳騁,去追逐大部隊。


    乞力每七天會在一個集合點,匯集所有部隊,然後統計部隊人數。


    結果,當他仔細審視自己所率領的部隊時,驚訝地發現其規模竟然越來越龐大。這一現象令他感到十分詫異,於是趕忙派人去詢問其中緣由。經過一番打聽之後方才得知,原來有許多原本隸屬於匈奴人的其他部落,竟紛紛在廣袤無垠的草原上四處尋覓著不奴族,並主動請求加入他們的隊伍。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深入了解後才明白,原來是匈奴人在嚴寒的冬日裏,毫不留情地奪走了那些部落本就少得可憐的糧食儲備。由於失去了賴以生存的食物來源,這些部落中的老人和孩子最終都難以抵禦饑餓與寒冷的侵襲,悲慘地餓死在了無情的風雪之中。


    無盡的仇恨如瘟疫一般在人們的心中迅速蔓延開來,無法遏製。而此時不奴人的強大騎兵,則如同那一把熊熊燃燒、勢不可擋的燎原之火,瞬間將整片草原徹底點燃!


    草原就是這樣,當一個部族強大起來,就需要更多的草場和糧食。草原看上去很大,遼闊無邊,可真正適合放牧的地區其實並不多,更多的地方是荒漠,草木匱乏,不足以支撐部落的生存和發展。


    就像肥美的四河草原,兩百年前曾屬於烏孫,匈奴人用屠殺將烏孫人驅逐,用那片土地養育更多的匈奴人口。


    於是匈奴越強大,烏孫越衰弱。


    匈奴人不但這樣對待烏孫,也這樣對待其他的遊牧部落,匈奴人的部族文明,極其簡單的野蠻製度和狹隘的民族心胸,根本不足以真正駕馭這片草原。


    乞力在七月三日,讓十個千夫長上報了各自的人數給白馬少年,那少年統計完之後,將一個數字交到他手裏。


    乞力在營帳裏,猛地站了起來,對白馬少年喊道:“把所有的千夫長叫來!”


    他再次拿起那份白馬少年做的報告,確認了一下上麵的數字。


    那數字寫著,戰士一萬六千七百人,婦孺兩萬三千人。


    他沒有搞清楚,這一路打仗,怎麽戰士會越打越多?他要問個明白。


    十個千夫長向他匯報以後,才明白已經有十個小部落,大約一萬一千人已經加入了他們。


    其中所有的男人都拿起了武器加入軍隊,而婦孺和老人全部加入了後麵的大車隊。


    乞力問:“他們都有馬匹,武器和鎧甲嗎?”


    一位千夫長走上前來,說道:“馬匹是他們自己的,但我們補充了一些匈奴人的馬匹,讓他們也可以至少一人雙馬。另外,大多數人都有弓和箭矢,我們將匈奴人的武器和苗刀分了一部分給他們,做到一人至少有一把武器;大多數人都沒有皮甲,我們將匈奴人多出來的牛皮帳篷拆掉,將牛皮交給後麵的隊伍,正在幫他們製作。”


    “糧食還夠嗎?”,這是乞力最擔心的問題。


    千夫長說道:“如果算上所有婦孺,幹糧以及繳獲的匈奴人牛羊,夠我們吃二十五天。”


    乞力非常清楚,如果每天這樣趕路,牛羊沒有時間進食,會很快虛弱下去。


    他想了想說道:“在派出三千人保護後隊,讓他們每日隻行進四十裏,慢慢跟上來。後隊一定要向四周擴散斥候要到五十裏左右,如果碰到匈奴人人大部隊就點前濃煙”


    所有人都鞠躬,單手撫胸說道:“是,萬夫長大人!”


    乞力再次對身邊白馬少年說道:“後隊四個千人隊,每個千人隊要有一半我們的人,每一隊要配有一個白馬少年。一路行進,一路對新加入的戰士進行基本的不奴族軍訓。這四個千人隊的千夫長,在百夫長裏選擇,以軍功最高者得。”


    白馬少年俯身應諾。


    然後,乞力站起來,走到指揮桌前,招唿所有的千夫長過來,指著一個地方說道:“我要這裏!”


    所有人都知道,那是水草豐美之地,四河草原。


    乞力接著說:“前鋒一萬兩千人。從現在起,沿途以最快的速度,清理沿途的匈奴部落。但記住時間期限,所有人要在十天之內抵達900裏外的四河草原西麵,誰要是遲到,我就讓他滾去做百夫長。”


    一群軍官連連點頭,誰都知道四河草原是西部匈奴的養馬之地,那裏全是匈奴大部族的牧場,若是占有那片土地,那麽匈奴人在西域的根基就要被徹底撼動。


    乞力揮手說道:“去吧!立刻挑選出新的千夫長,保護後隊安全。”


    七月十三日,他們的前鋒軍團終於抵達四河草原的西麵,這十天又有六個小部落加入,前鋒部隊的人數已經達到一萬六千人,後衛部隊的人數也有六千人。


    匈奴後麵的大部落,終於在這裏建立了起一個軍營,匈奴在四河草原各個大部落集合最後能戰鬥的戰士,一萬匈奴騎兵,向著乞力的部隊發起衝鋒。


    乞力卻笑了,他下令道:“六千騎兵用騎射釣著他們向西移動去會合後隊的六千戰士,另外一萬人隨我繞過去,襲擊他們的部落。”


    一萬匈奴人確實上當了,他們一路追著不奴人的騎兵向西而去。


    就在此時,乞力率領著一萬名身著雙層皮甲、手持長槍的輕騎兵,如同一股洶湧澎湃的洪流般,從南邊迅速繞行而過。他們馬蹄聲響徹雲霄,揚起漫天塵土,宛如一陣狂暴的旋風直撲向匈奴人的後方營區。


    刹那間,哭喊聲、叫罵聲和箭矢入肉的噗嗤聲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曲驚心動魄的死亡交響樂。匈奴人的營帳被瞬間衝破,驚慌失措的匈奴人四處逃竄,但卻無法逃脫輕騎兵們淩厲的攻擊。


    在廣袤無垠的四河草原之上,乞力有條不紊地指揮著他手下的一萬騎兵。他將這一萬人馬巧妙地分成五個小隊,每個小隊均有兩千精悍之士,完全無一戰之敵。


    這些隊伍如同離弦之箭一般,每日疾行百餘裏,所到之處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他們以雷霆萬鈞之勢接連攻破一座座匈奴人的營地,毫不留情地斬殺敵人,搶奪糧草物資。他們每一次衝鋒都像是一把鋒利無比的斧頭,直直砍在敵人的心坎上,讓匈奴人根本來不及做出有效的抵抗。


    就這樣,這支英勇無畏的軍隊一路向東挺進,勢如破竹,橫掃過整片四河草原。他們的身影在夕陽餘暉的映照下顯得格外高大威猛,匈奴人在四河平原的根就此斷絕,這片土地上再次崛起一代新的霸主。


    匈奴人追擊的一萬牧民部隊,也在西麵被兩支不奴人的騎兵部隊合圍,武器的劣勢,讓他們一日日被削弱,直到最後當各個部族被攻破的消息傳來,匈奴人轟然倒塌,向著東北麵逃離。


    沿途被不奴族輕騎兵一路追逐,一路殺戮,最後消失在東北荒原裏的匈奴人剩下不到千人。


    至此,東匈奴和西匈奴,被不奴人從四河草原斬斷,直接從腰部斷開,中間一千裏全是不奴人的騎兵,兩邊的消息徹底斷絕。


    乞力發出不奴族四河草原令,任何加入不奴族的部落,將擁有一塊四河草原的草場,一時之間,四麵八方的小部落全部都來歸附,甚至一些原本匈奴的小部落也加入了不奴族。


    短短二十日,乞力在四河草原再次征集了三萬軍隊和十萬牧民。


    八月初,乞力留下五個千夫長帶領三萬軍隊鎮守四河草原,自己則帶著兩萬兩千騎兵,沿著伊利河穀一路東來,殺穿整個伊犁河穀。


    九月初,他們正式從北麵的山穀殺出,一舉殺入西域的北方。


    西域各國震動,三萬劫掠西域的匈奴人立刻向北聚集,準備和不奴族大戰一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漢與羅馬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雲霞漫山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雲霞漫山河並收藏大漢與羅馬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