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袁華迴到不奴山穀,已經是五月十一日,五月的高加索山脈氣候宜人,春季是這個地區最宜人的季節,適合戶外勞作和嬉戲,比如袁華現在的騎馬。
除了他的大腿內側確實很疼,其他都無比完美,就如同他騎在戰馬上筆直的身形。忍著痛,滿臉微笑的向著北麵城牆上的守軍們揮手,而那些城牆上的士兵也向他們行撫胸禮,歡迎勇士們迴到故鄉。
他緩緩地行走在通往城市的道路上,目光所及之處,漫山遍野的花朵競相綻放,仿佛給大地披上了一層絢麗多彩的錦緞。紅的像火,粉的如霞,白的似雪,黃的若金……各種顏色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輪美奐、五彩斑斕的畫卷。微風拂過,花枝輕輕搖曳,送來陣陣沁人心脾的芬芳,讓人陶醉其中,無法自拔。
北高加索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而南高加索地區則呈現出亞熱帶地中海性氣候。五月時,北高加索地區的冬季嚴寒已經過去,夏季的炎熱還未完全到來,氣候溫和。南高加索地區由於受到地中海暖濕氣流的影響,五月已經進入夏季,氣候炎熱,冬季溫和多雨。
崔力狠狠地將他抱起,老阿拉什捶他的胸膛,乞力給他擁抱,劉行和劉玉在一旁微笑,古爾麗和古塔也一起上去抱住他。
下午,所有不奴族的人民全部去到後麵的山穀,他們看著用繩索懸掛的石匠們,用鐵錘和鑿子在山壁間刻下一個又一個人的名字,然後再用紅色的染料,把這些名字染紅。
有的人將佛像刻在山崖上,有的人將山水的詩句刻在山崖上,而不奴族將所有為部落獻身戰士的名字,刻在這片山崖上。
這片山崖就在城市的後麵,你站在城市的高處就能看到這些名字,就會記得為了這個部落,為了這個族群,有多少人失去了年輕的生命。
劉玉站在山崖下,向所有的人介紹上麵這些名字,他們的年齡和性別,他們從哪裏來,他們為什麽加入不奴族,他們在哪裏戰死。
時間很長,可沒有人說話,高加索的大山之上,隻有劉玉的聲音和風的嗚咽。
“我們來自不同的地方,我們有著不同的身份,為什麽我們走到了一起?因為命運,也因為我們自己的選擇。漢字裏麵的人字,就是站立的!誰也不能征服我們!不管是羅馬,帕提亞還是匈奴,沒有人可以奴役我們!”
她伸手,指著山體上的名字,說道,“我,劉玉,將追隨他們的腳步,若有哪一天到來,我也將為不奴部而戰,無人可以驅使我,鞭打我。吾寧死,不為奴!”
所有人都在小聲說,“吾寧死,不為奴!”,可聲音雖小,千百人的聲音匯聚,亦如海潮在翻湧,如同森林在唿嘯。
傍晚,劉玉帶著袁華他們去見了兩個人,一個是阿蘭族的流民代表,另一個則是俘虜推舉的代表。
最近這段時間,羅馬在邊境的戰爭,摧毀了一些阿蘭族的小部落,他們都失去親人,營地和財產,慢慢匯聚到不奴部,已經有一千人左右。現在,他們在不奴部的農田裏幹活,有的跟著工匠在修建水利係統,有的在開挖魚塘,婦女則跟著織布,他們在靠勞動換取每日的口糧。為了加入不奴部,上千流民推舉了一個阿蘭老者,讓他全權代表流民來請求加入不奴部。
袁華隻是提醒他,“你知道不奴族有執鞭者嗎?”
老人說道,“知道,懶惰者將受到懲罰,嚴重者要離開城市。”
袁華繼續問,“你們還想加入不奴部?”
老人說,“我們,不為奴!”
袁華笑了,於是走向下一個房間,那裏是一名俘虜的代表,一名達契亞騎兵。
俘虜單膝跪下,腦袋低垂,這是達契亞人麵對勝利者的尊敬,他們曾經這樣跪拜過羅馬皇帝圖拉真。
袁華問,“你們可以離去!”,袁華知道俘虜最想知道什麽?
“但我們也有條件!”,袁華的話鋒一轉。
俘虜抬起頭問道,“尊敬的統治者,我們想知道條件是什麽?”
袁華說道,“你們可以派出代表,通知羅馬和帕提亞,讓他們按照規則,用金幣來贖買你們!”
那名戰士的眼睛裏,光芒已經消失。作為軍團仆從軍,他知道羅馬根本不會用金幣來贖買他們,他說道,“如果沒有人來贖買我們,我們是否還能迴到家鄉?”
袁華說道,“為我們免費工作一年,作為贖買金。一年後,你們可以選擇留下,或者再次踏上迴家的路。”
那士兵以為聽錯了,他問道,“不用成為奴隸?不用打上奴隸的烙印?”
袁華轉身向著門外走去,留下一句話,“這裏沒有奴隸!以後,你們會慢慢了解。”
那士兵在後麵大聲喊道,“如果有人傷殘了,手臂斷了,腿斷了,也可以嗎?”
袁華轉身看向他,說道,“可以,總有可以適合他們幹的,隻要他認真幹活,就能迴家!”
士兵俯首,說道,“感謝您的仁慈!”
對於俘虜,袁華他們這麽幹,有兩個方麵的思考,一,山穀缺少勞動力;二,山穀不能白白養活一群俘虜,要麽收錢,要麽幹活;
實在給不了錢,那就勞動吧,勞動最光榮!
就這樣,一群阿蘭族的流民,一群俘虜合起來大約有一千三百人,就在五月中旬加入了不奴部的勞動大軍。
海岱今年二十一歲,他是帕提亞南部部落的勇士,是帝國的精英騎射手,在部落裏精英騎射手是僅次於重騎兵的存在。他在南城關的高牆之下被射穿大腿,僥幸撿迴一條命,現在正在營地裏排隊,等待安排工作。
終於輪到他,桌上有六塊牌子,分別是木,石,農,漁,牧,建。
他看不懂,想問又不敢問,於是選了中間的“農”,於是負責人指著他身後的隊伍,中間第三隊,說道,“去那裏!”
於是,海岱走了進去,這一組大約有二十人,都是俘虜。
開始在田地裏勞動的時候,海岱第一次看到這片山穀和大海之間的開闊田地,人在十二萬畝的土地之前,何其渺小。
天地之間,能夠看到還有很多隊伍分散在這片廣闊的田野之間。
他們被分為兩隊,一隊負責將肥土覆蓋鋪在田間,另一隊負責將田間瘋長的野草刨除,草也不扔,堆在一起幹燥,然後隔幾天還要燒掉,將草木灰送去做肥料。
他注意到,這個地方的農耕非常奇怪,他們將土地分成一行一行的,一行挖的低一點,一行堆的高一點。
種子應該是種在堆的高的那一行上,他從未見過這樣種地的,這樣的勞動量應該比帕提亞人種地要付出更多的勞動,帕提亞和羅馬也會平整土地,但不會這樣分成一行行的,更加不會施肥,甚至不會去除草,更多是天生天養,主要是靠著神的恩賜。
這就是中華的分隴種植,又稱壟耕種植法,是一種傳統的農業種植技術。這種種植方式將莊稼成排種植在壟上,壟與壟之間保持一定的間距,壟的土地一般要比壟之間的溝略高。分隴種植的優點很多,是最先進的種植方式。
能保證每株莊稼獨立成長,互不幹擾,可以讓每株作物都有獨立的生長空間,農民在壟和壟之間行走進行除草和間苗時,不會踩傷到莊稼。
便於通風,減少腐爛,莊稼之間保持適當的間距,有利於空氣流通,減少因濕度過大導致的腐爛問題。
便於灌溉,提高澆水施肥效率,分隴種植法使得灌溉和施肥更加集中和高效,有利於作物吸收水分和養分。
輪流修耕,保持地力,在兩季種植之間,壟和溝的位置會互換,這樣每壟土地實際上是輪流修耕,有助於保持土壤的肥力。
增加地表麵積,提高土壤溫度,分隴種植法使得地表麵積增加,可以增加土壤的太陽輻射能,提高土壤溫度,有利於作物生長。
改善光照條件,提高光合作用,特殊的壟、溝相間的曲麵型地表,改變了太陽光線的反射角度,改善了植株下部的光照條件,增加了基部葉片的光照強度,有效提高了群體的光合作用。
分隴種植是一種能夠保證高產的種植方法,它在中國農業史上有著悠久的傳統,它陪著中華民族從遠古一直走到今天。
海岱對於這種種植方式無比的好奇,他讓翻譯問領頭人,漸漸的,他已經知道了為什麽要這樣種植,隻是他們不向神靈祈禱,這樣真的有用嗎?
執鞭者在俘虜間行走,誰如果做事偷懶,鞭子就會上去,兩次下來,就沒有俘虜再敢偷懶。
等到中午吃飯的時候,他發現不奴族的領頭人和執鞭者,和他們吃的一樣,並沒有區別對待他們。
一碗海帶湯,兩個大饅頭,一盆青菜,大家基本能夠吃飽,這在俘虜們看來已經很好了,隻要認真幹活,就不會挨打,也不會挨餓。
海岱總是笑笑的,領頭人和他還算合得來,於是兩人開始說起各自的經曆,海岱被他的故事吸引了,更加對這個地方產生了好奇。
他看向遠處的城鎮,簡直不敢相信,這裏也就建立起一年多時間,那麽多磚頭房子,這麽多田地,那八米高的巨大城牆,一年就能建好?
這簡直就是神跡!
難道,這裏是神的眷顧之地?
除了他的大腿內側確實很疼,其他都無比完美,就如同他騎在戰馬上筆直的身形。忍著痛,滿臉微笑的向著北麵城牆上的守軍們揮手,而那些城牆上的士兵也向他們行撫胸禮,歡迎勇士們迴到故鄉。
他緩緩地行走在通往城市的道路上,目光所及之處,漫山遍野的花朵競相綻放,仿佛給大地披上了一層絢麗多彩的錦緞。紅的像火,粉的如霞,白的似雪,黃的若金……各種顏色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輪美奐、五彩斑斕的畫卷。微風拂過,花枝輕輕搖曳,送來陣陣沁人心脾的芬芳,讓人陶醉其中,無法自拔。
北高加索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而南高加索地區則呈現出亞熱帶地中海性氣候。五月時,北高加索地區的冬季嚴寒已經過去,夏季的炎熱還未完全到來,氣候溫和。南高加索地區由於受到地中海暖濕氣流的影響,五月已經進入夏季,氣候炎熱,冬季溫和多雨。
崔力狠狠地將他抱起,老阿拉什捶他的胸膛,乞力給他擁抱,劉行和劉玉在一旁微笑,古爾麗和古塔也一起上去抱住他。
下午,所有不奴族的人民全部去到後麵的山穀,他們看著用繩索懸掛的石匠們,用鐵錘和鑿子在山壁間刻下一個又一個人的名字,然後再用紅色的染料,把這些名字染紅。
有的人將佛像刻在山崖上,有的人將山水的詩句刻在山崖上,而不奴族將所有為部落獻身戰士的名字,刻在這片山崖上。
這片山崖就在城市的後麵,你站在城市的高處就能看到這些名字,就會記得為了這個部落,為了這個族群,有多少人失去了年輕的生命。
劉玉站在山崖下,向所有的人介紹上麵這些名字,他們的年齡和性別,他們從哪裏來,他們為什麽加入不奴族,他們在哪裏戰死。
時間很長,可沒有人說話,高加索的大山之上,隻有劉玉的聲音和風的嗚咽。
“我們來自不同的地方,我們有著不同的身份,為什麽我們走到了一起?因為命運,也因為我們自己的選擇。漢字裏麵的人字,就是站立的!誰也不能征服我們!不管是羅馬,帕提亞還是匈奴,沒有人可以奴役我們!”
她伸手,指著山體上的名字,說道,“我,劉玉,將追隨他們的腳步,若有哪一天到來,我也將為不奴部而戰,無人可以驅使我,鞭打我。吾寧死,不為奴!”
所有人都在小聲說,“吾寧死,不為奴!”,可聲音雖小,千百人的聲音匯聚,亦如海潮在翻湧,如同森林在唿嘯。
傍晚,劉玉帶著袁華他們去見了兩個人,一個是阿蘭族的流民代表,另一個則是俘虜推舉的代表。
最近這段時間,羅馬在邊境的戰爭,摧毀了一些阿蘭族的小部落,他們都失去親人,營地和財產,慢慢匯聚到不奴部,已經有一千人左右。現在,他們在不奴部的農田裏幹活,有的跟著工匠在修建水利係統,有的在開挖魚塘,婦女則跟著織布,他們在靠勞動換取每日的口糧。為了加入不奴部,上千流民推舉了一個阿蘭老者,讓他全權代表流民來請求加入不奴部。
袁華隻是提醒他,“你知道不奴族有執鞭者嗎?”
老人說道,“知道,懶惰者將受到懲罰,嚴重者要離開城市。”
袁華繼續問,“你們還想加入不奴部?”
老人說,“我們,不為奴!”
袁華笑了,於是走向下一個房間,那裏是一名俘虜的代表,一名達契亞騎兵。
俘虜單膝跪下,腦袋低垂,這是達契亞人麵對勝利者的尊敬,他們曾經這樣跪拜過羅馬皇帝圖拉真。
袁華問,“你們可以離去!”,袁華知道俘虜最想知道什麽?
“但我們也有條件!”,袁華的話鋒一轉。
俘虜抬起頭問道,“尊敬的統治者,我們想知道條件是什麽?”
袁華說道,“你們可以派出代表,通知羅馬和帕提亞,讓他們按照規則,用金幣來贖買你們!”
那名戰士的眼睛裏,光芒已經消失。作為軍團仆從軍,他知道羅馬根本不會用金幣來贖買他們,他說道,“如果沒有人來贖買我們,我們是否還能迴到家鄉?”
袁華說道,“為我們免費工作一年,作為贖買金。一年後,你們可以選擇留下,或者再次踏上迴家的路。”
那士兵以為聽錯了,他問道,“不用成為奴隸?不用打上奴隸的烙印?”
袁華轉身向著門外走去,留下一句話,“這裏沒有奴隸!以後,你們會慢慢了解。”
那士兵在後麵大聲喊道,“如果有人傷殘了,手臂斷了,腿斷了,也可以嗎?”
袁華轉身看向他,說道,“可以,總有可以適合他們幹的,隻要他認真幹活,就能迴家!”
士兵俯首,說道,“感謝您的仁慈!”
對於俘虜,袁華他們這麽幹,有兩個方麵的思考,一,山穀缺少勞動力;二,山穀不能白白養活一群俘虜,要麽收錢,要麽幹活;
實在給不了錢,那就勞動吧,勞動最光榮!
就這樣,一群阿蘭族的流民,一群俘虜合起來大約有一千三百人,就在五月中旬加入了不奴部的勞動大軍。
海岱今年二十一歲,他是帕提亞南部部落的勇士,是帝國的精英騎射手,在部落裏精英騎射手是僅次於重騎兵的存在。他在南城關的高牆之下被射穿大腿,僥幸撿迴一條命,現在正在營地裏排隊,等待安排工作。
終於輪到他,桌上有六塊牌子,分別是木,石,農,漁,牧,建。
他看不懂,想問又不敢問,於是選了中間的“農”,於是負責人指著他身後的隊伍,中間第三隊,說道,“去那裏!”
於是,海岱走了進去,這一組大約有二十人,都是俘虜。
開始在田地裏勞動的時候,海岱第一次看到這片山穀和大海之間的開闊田地,人在十二萬畝的土地之前,何其渺小。
天地之間,能夠看到還有很多隊伍分散在這片廣闊的田野之間。
他們被分為兩隊,一隊負責將肥土覆蓋鋪在田間,另一隊負責將田間瘋長的野草刨除,草也不扔,堆在一起幹燥,然後隔幾天還要燒掉,將草木灰送去做肥料。
他注意到,這個地方的農耕非常奇怪,他們將土地分成一行一行的,一行挖的低一點,一行堆的高一點。
種子應該是種在堆的高的那一行上,他從未見過這樣種地的,這樣的勞動量應該比帕提亞人種地要付出更多的勞動,帕提亞和羅馬也會平整土地,但不會這樣分成一行行的,更加不會施肥,甚至不會去除草,更多是天生天養,主要是靠著神的恩賜。
這就是中華的分隴種植,又稱壟耕種植法,是一種傳統的農業種植技術。這種種植方式將莊稼成排種植在壟上,壟與壟之間保持一定的間距,壟的土地一般要比壟之間的溝略高。分隴種植的優點很多,是最先進的種植方式。
能保證每株莊稼獨立成長,互不幹擾,可以讓每株作物都有獨立的生長空間,農民在壟和壟之間行走進行除草和間苗時,不會踩傷到莊稼。
便於通風,減少腐爛,莊稼之間保持適當的間距,有利於空氣流通,減少因濕度過大導致的腐爛問題。
便於灌溉,提高澆水施肥效率,分隴種植法使得灌溉和施肥更加集中和高效,有利於作物吸收水分和養分。
輪流修耕,保持地力,在兩季種植之間,壟和溝的位置會互換,這樣每壟土地實際上是輪流修耕,有助於保持土壤的肥力。
增加地表麵積,提高土壤溫度,分隴種植法使得地表麵積增加,可以增加土壤的太陽輻射能,提高土壤溫度,有利於作物生長。
改善光照條件,提高光合作用,特殊的壟、溝相間的曲麵型地表,改變了太陽光線的反射角度,改善了植株下部的光照條件,增加了基部葉片的光照強度,有效提高了群體的光合作用。
分隴種植是一種能夠保證高產的種植方法,它在中國農業史上有著悠久的傳統,它陪著中華民族從遠古一直走到今天。
海岱對於這種種植方式無比的好奇,他讓翻譯問領頭人,漸漸的,他已經知道了為什麽要這樣種植,隻是他們不向神靈祈禱,這樣真的有用嗎?
執鞭者在俘虜間行走,誰如果做事偷懶,鞭子就會上去,兩次下來,就沒有俘虜再敢偷懶。
等到中午吃飯的時候,他發現不奴族的領頭人和執鞭者,和他們吃的一樣,並沒有區別對待他們。
一碗海帶湯,兩個大饅頭,一盆青菜,大家基本能夠吃飽,這在俘虜們看來已經很好了,隻要認真幹活,就不會挨打,也不會挨餓。
海岱總是笑笑的,領頭人和他還算合得來,於是兩人開始說起各自的經曆,海岱被他的故事吸引了,更加對這個地方產生了好奇。
他看向遠處的城鎮,簡直不敢相信,這裏也就建立起一年多時間,那麽多磚頭房子,這麽多田地,那八米高的巨大城牆,一年就能建好?
這簡直就是神跡!
難道,這裏是神的眷顧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