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古老且莊重的宮殿之內,陽光透過雕花的窗欞,灑下斑駁的光影。年僅十歲的信王朱由檢正正襟危坐於書廂之中,他小小的身軀挺得筆直,仿佛一座雕塑般專注。全神貫注地接受著孫承宗的精心教導。
萬曆三十二年(1604 年),孫承宗在科舉考試中嶄露頭角,中進士第二名,隨後入翰林十年。在這十年間,他飽讀詩書,積累了深厚的學識和豐富的經驗。萬曆四十八年(1620 年),孫承宗充日講官,開始輔導太子朱常洛學習,那時候的朱常洛還是個懵懂的少年,在孫承宗的悉心指導下逐漸成長,即後來的明泰昌皇帝。然而,命運無常,泰昌帝繼位僅一月便匆匆離世。泰昌帝年僅 16 歲的兒子明天啟皇帝朱由校繼位,孫承宗繼而就成為了天啟帝的老師。出於對弟弟的喜愛,天啟指定自己的帝師也輔導朱由檢,以此增進兄弟之間的聯係與情感,確保兄弟倆在學識和治國理念上有一定的共通之處,為將來給朱由檢委以重任做好鋪墊。
大學士孫承宗滔滔不絕地吟誦著經典之作,那聲音時而低沉,時而高昂,像蘊含著無盡深邃智慧的《論語》,還有記載著歲月滄桑變遷的《春秋》。每一個字都仿佛帶著千鈞之力,直擊朱由檢的心靈。信王那尚顯稚嫩的麵龐之上布滿了認真的神情,雙眸緊緊地凝視著書本,那專注的眼神仿佛要將書中的每一個字都刻在心底。他手中的筆不時地記錄下重要的內容,筆尖在紙上劃過,發出細微的沙沙聲。
“為人謀而不忠乎何解?”孫承宗問道。隻見信王緩緩站立,一臉正色,聲音清脆而堅定地說道:“替別人做事有無盡心竭力,就如臣子應當盡心盡力為君王排憂解難。”孫承宗樂嗬嗬地揮了揮手,示意朱由檢坐下。
接著說道:“《說文》當中對此的注釋為‘慮難曰謀’,這意味著,共同探討、籌劃怎樣化解困難才可稱作‘謀’。倘若將‘謀’字簡單地詮釋為‘替別人辦事’,的確無法精確地闡釋出‘謀’字的原本意涵。‘謀’實則包含兩層內涵:其一,當他人遭遇困境前來向你問詢;其二,你需要與他人一道探討並籌劃如何妥善地解決這一難題。也就是說,處於‘謀’的階段,困難尚未得到切實的化解。”
“尊師,那在《左傳》裏,叔孫豹論及《皇皇者華》時說道:‘訪問於善為諮,諮難為謀。’還有《魯語》中所記載的‘作諮事為謀’。那麽,為何曾子率先談及‘為人謀’呢?”朱由檢問道。此時,他的眼神中充滿了求知的渴望。“嗬嗬,殿下,讀書人讀書為社稷首要之事便是‘為人謀’。然而,讀書人存在一個弊端呀,那便是酸腐,喜好擺臭架子,這恰恰就是曾子所提及的‘不忠’。而‘忠’,《說文》中的注釋為‘敬’,即懷著敬仰之心並且予以遵循。”說完,孫承宗目不轉睛地看著朱由檢,那目光中既有期待,又有欣慰。
對於天啟皇帝,他既感慨其在木工技藝上的天賦與癡迷,又無奈於其對朝政的疏忽。在孫承宗的內心深處,他深知天啟並非毫無治國之能,隻是被種種誘惑和誤導分散了精力。他或許曾在無數個寂靜的夜晚暗自歎息,為這位學生未能將聰明才智全然用於國家的治理而感到惋惜。
而朱由檢,那個自小就勤奮好學、一臉堅毅的信王,孫承宗對他寄予了厚望。他看到了朱由檢身上的責任感和決心,卻也擔憂他在未來麵對複雜局勢時可能會過於急切和剛愎自用。
書房外,佇立在那裏的榆翔,也是感慨萬千。原來“雞娃”這種現象並非後世才有,這竟是自古就存在的悲劇。朱由檢自幼命運多舛,生母劉氏在年僅 23 歲時便撒手人寰,那時的朱由檢不過 5 歲稚齡。養母莊妃,為人嚴謹正直,對朱由檢的成長影響深遠。和注重其品格,
然而,過早失去生母和養母的陪伴與嗬護,讓他在內心深處缺乏足夠的安全感。也是可憐的娃啊,榆翔內心感歎!
想到多年以後,孫承宗竟會率領自家親人堅守高陽城抵禦清兵,最終城破被俘,卻毅然選擇自縊身亡,死前曾發誓:“若孫氏尚存,則必滅清”。他的心中便盈滿了無盡的敬佩。
明朝就像是一位頑強的鬥士,在生命的困境中苦苦掙紮,卻不得不麵對這接踵而來的重重打擊。
見朱由檢,從書房緩緩走出。榆翔早已等候多時,他手裏拿著一隻五彩斑斕的風箏,興奮的對朱由檢說道:“殿下,咱們一起來放風箏吧!”朱由檢的眼中瞬間閃爍著好奇的光芒,然而,就在那一瞬間,他突然想起自己身為親王的身份,“放肆,榆翔,你怎敢如此糊塗,親王殿下身份尊貴,豈能玩這等市井之物!你這般行事,是要給殿下招來非議和麻煩的!”身邊的王承恩,訓斥道。
“管家,我……我隻是想讓殿下開心一會兒。我知道您一心為殿下的名聲和威嚴著想,可殿下他每日被各種規矩和責任壓得喘不過氣來,就這麽一小會兒的放鬆玩耍,能有什麽大礙?”
“開心?你這是在害殿下!殿下身負重任,一舉一動都代表著皇家的威嚴,豈容你這般胡來!皇家的規矩和禮儀是不容有絲毫懈怠的,你這般放縱殿下,日後若出了差錯,你擔當得起嗎?”
“管家,殿下他還是個孩子啊!孩子就該有孩子的天真和快樂。您整日強調規矩禮儀,可殿下的內心感受您有真正在意過嗎?偶爾玩耍一下,既能讓殿下舒緩心情,又不會真的影響到什麽大局。”
“住口!皇家子弟自小就需明白規矩和禮儀,容不得你這般狡辯!我這都是為了殿下的未來著想,你懂什麽!”王承恩怒喝聲響徹四周,旁邊的侍從們都嚇得大氣不敢出,一個個低垂著頭,噤若寒蟬。隨即,王承恩急忙和榆翔使眼色,那意思是,“別為難我啊,我也做做樣子”
王承恩站在一旁,內心也是複雜萬分。他從小就跟著朱由檢長大,深知殿下的苦命。看著眼前榆翔對殿下的維護,他不禁想起殿下平日裏被繁重的規矩和責任束縛著,沒有絲毫孩童應有的自由和快樂。他在心裏暗暗歎息:“殿下確實可憐,這孩子的話也不無道理啊。”無奈,此刻難免信王府有他人的眼線,落人口實。內心來說,榆翔可是他的救命恩人哦。
“小的,無知,望公公恕罪”榆翔說道。“哼,不要以為你對咱家有護駕之功,就可以飛揚跋扈,法不容情”王承恩說道。
“公公說笑了,別嚇著榆翔”信王瞪了王承恩一眼。
待眾人散去,王承恩悄悄找到榆翔,小聲說道:“榆護衛,剛才眾人麵前,多有得罪,望海涵。你們偷偷去,東牆那邊我把人撤去了,”榆翔詫異的望著他,“你幹才,不是…”王承恩比劃著耳朵,指指外麵。書房裏的信王正索然無味的望著窗外發呆。“殿下,我帶你出去”“不行”“放心,沒人知道我和老王招唿過了”畢竟,孩子,猶豫片刻,信王點了點頭。
兩人悄悄來到東牆邊,榆翔先將朱由檢費力地托舉起來,朱由檢努力地攀著牆壁,小臉憋得通紅,衣服也被牆角的樹枝刮得有些淩亂。榆翔在下麵急得直冒汗,不停地小聲催促:“殿下,快些,快些!”
好不容易,朱由檢翻上了牆頭,卻一個不小心,差點摔了下去,哎,無語。榆翔縱身一躍,抱起朱由檢一翻而過,被榆翔用輕功翻過牆的朱由檢,滿心的喜悅簡直要溢出來。他的眼睛裏閃爍著興奮的光芒,嘴裏不停地念叨著:“好玩,,好玩!”一方麵,他驚歎於榆翔那高超的功夫,真是身輕如燕,帶著自己瞬間就越過了那高高的院牆。他在心裏暗自想著:“榆翔竟有如此厲害的本事,若我也能學會這等輕功,那該多好!”
另一方麵,實在是在府內的生活太過無趣了。每日不是學習那些枯燥的禮儀規矩,就是被各種責任和期望壓得喘不過氣來。他不禁感慨道:“這日複一日的沉悶生活,簡直要把我憋壞了。難得有這樣刺激新奇的經曆,讓我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自由和快樂。”此刻的朱由檢,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仿佛忘記了自己親王的身份,隻是一個盡情享受著這難得一刻的孩子。“大膽,有此輕功,還讓本王爬牆,成何體統”“信王,這不做人要低調”
“這樣,以後教本王如此身法,恕你無罪”
“啊!這,信王能吃苦否?”
“本王可以”
“何時開始”
“越快越好”
“那就明天開始吧,明天五更來院子練”
“如此,甚好”…
兩人開始,在草地上開始放風箏,盡情地奔跑著,榆翔一邊跑一邊放線,手中的線軸快速轉動,風箏在天空中越飛越高。朱由檢歡快地笑著,雙手揮舞著,大聲喊道:“再高些,再高些!”他的笑聲如同銀鈴般清脆,在空曠的草地上久久迴蕩。
跑累了,他們氣喘籲籲地便坐在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下休息。榆翔從兜裏小心翼翼地掏出幾顆包裝精美的糖果,滿臉笑意地遞給朱由檢:“殿下,嚐嚐這糖,可甜啦!”朱由檢微笑著接過糖果,輕輕放入口中,臉上頓時露出滿足的神情,眼睛都眯成了彎彎的月牙。此刻朱由檢眼睛有點濕潤,自從莊妃過世後,沒人對他這樣真心了。
身邊的人對朱由檢更多是懼怕,在他們眼中,朱由檢是尊貴無比的親王,稍有不慎便可能招來禍端。哪有榆翔這樣真心地與朱由檢相處,沒有絲毫的畏懼與諂媚,隻有純粹的友情和發自內心的關懷。
“殿下,怎麽啦”
“眼睛進沙了”
“殿下,那日遇刺,我看你武功不錯,跟誰學的”
“曹公公”
“哦,那個閹人啊,殿下,是不是男人不是男人後武功會厲害”榆翔腦門劃過四個字“葵花寶典”…好像《笑傲江湖》寫的是這個年代,不會真有吧…
“大內有很多武功秘籍,由曹公公保管在騰淵閣,每年挑選10位武功上乘者,入宮當護衛。”朱由檢答道。
那天去大內找找…
榆翔和朱由檢不知道的是,此刻在朝堂上,正在進行電石火光的較量。
那凝重而壓抑的朝堂之上,一場關於遼東慘敗後的處置決策之議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坐在龍椅上的天啟,冷眼查看著下麵這些臣子的表演。
朝堂之上,氣氛緊張得仿佛能凝結出水滴。東林黨以楊漣、葉向高為代表,他們麵色凝重,目光堅定,堅決地支持熊廷弼。楊漣,這位剛正不阿的忠臣,身著一襲深色的朝服,他的眉頭緊皺,眼中閃爍著憤怒與憂慮的光芒。他向前一步,拱手高聲說道:“陛下,遼東之敗,非熊廷弼之過!他一心為國,奮力抵禦外敵,怎奈局勢複雜,軍糧短缺,援兵不至。如今若要處置他,實乃寒了忠臣之心!”他的聲音在空曠的朝堂中迴蕩,帶著不容置疑的堅決。
葉向高,這位一向沉穩的大臣,此刻也難掩心中的急切。他微微顫抖的雙手緊握著笏板,語氣沉重地說道:“陛下,熊廷弼之謀略,眾人皆知。他曾多次提出良策,若能得以實施,遼東局勢未必如此。此次戰敗,實乃諸多因素所致,不可歸咎於一人啊!”
而在另一邊,以魏廣微、顧秉謙為首的閹黨則力挺王永貞。魏廣微,那陰冷的目光中透露出一絲狡黠,他陰陽怪氣地說道:“陛下,遼東之敗,熊廷弼罪責難逃!王永貞雖有不足,但他一心為朝廷效力,忠心可鑒。熊廷弼剛愎自用,不聽調遣,才導致如此慘局。”他的話語中充滿了惡意的揣測與中傷。
顧秉謙則在一旁附和著:“陛下,魏大人所言極是。熊廷弼多次違抗軍令,致使戰機延誤,損失慘重。王永貞一直兢兢業業,應當予以嘉獎。”
此時,熊廷弼站在朝堂中央,他的臉上寫滿了無奈與悲憤。他望著上方的皇帝,心中暗自長歎:“我熊廷弼一心報國,為了守護這遼東的疆土,日夜操勞,如今卻落得如此下場。”他深吸一口氣,挺直了脊梁,大聲說道:“陛下,臣對朝廷忠心耿耿,從未有過二心。此次戰敗,臣甘願領罪,但其中緣由,還望陛下明察!”
王永貞則一臉諂媚地跪在地上,心中暗自竊喜:“哼,熊廷弼,今日便是你的末日。隻要能除掉你,我在朝中的地位便能更加穩固。”
皇帝坐在龍椅之上,麵色陰沉,他的目光在雙方之間來迴掃視,心中猶豫不決。他深知遼東局勢的嚴峻,也明白處置不當將會帶來更加嚴重的後果。
東林黨的大臣們紛紛交頭接耳,彼此交流著意見。其中一位大臣低聲說道:“這閹黨實在可惡,為了一己私利,竟要陷害忠良。”另一位大臣則迴應道:“我們定要據理力爭,不能讓他們得逞。”
閹黨的黨羽們也在私下裏暗自盤算著,如何才能讓皇帝聽從他們的建議。
就在這時,孫承宗緩緩走出隊列,他的聲音沉穩而有力:“陛下,老臣以為,此事應當慎重考慮。遼東之敗,實乃多方麵原因所致。不可僅憑一時之論,便輕易處置大臣。應當詳細調查,明辨是非,方能做出公正的決斷。”他的話語讓朝堂上的眾人陷入了短暫的沉思。
自萬曆年間開始,遼東的局勢便逐漸陷入混亂。萬曆時期,明朝在遼東的軍事部署和戰略決策就已出現諸多失誤。例如,在麵對女真部落的崛起時,明朝未能及時采取有效的遏製措施,反而因為內部的黨爭和財政困難,導致對遼東的軍事投入不足,軍隊裝備陳舊、訓練鬆弛。
當時,明朝在遼東的將領之間也存在著矛盾和不和,指揮係統混亂,使得作戰時無法形成有效的協同作戰。而且,朝廷對於遼東的戰略規劃缺乏長遠眼光,常常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到了此時,遼東的狀況更是進一步惡化。後金勢力在努爾哈赤的領導下日益強大,他們的軍事策略靈活多變,戰鬥力強悍。反觀此刻的大明,在遼東的一些將領貪汙腐敗,克扣軍餉,導致士兵士氣低落,戰鬥力大幅下降。此消彼長結果不言而喻。
最終,皇帝揉了揉太陽穴,說道:“此事朕會再做思量,退朝!”……
退朝後,天啟皇帝匆匆走進他的小木屋,臉上洋溢著孩子般的興奮,迫不及待地開始擺弄起他心愛的木工活兒。魏忠賢則在旁邊無比殷勤地伺候著,那諂媚的笑容幾乎從未從他的臉上消失過。
“皇上,你要這樣切,這樣就不用費力了,老奴下麵使勁著呢?”魏忠賢一邊說著,一邊小心翼翼地用餘光瞟著天啟的表情。他的內心打著自己的小算盤,想要通過這種看似貼心的舉動,進一步贏得皇帝的信任和歡心,從而為自己謀取更多的權力和利益。
天啟聽了魏忠賢的話,大笑道:“哈哈,這樣是方便多了。”然而,在他的內心深處,卻有著另一番思量。他雖常常沉迷於木工之藝,看似對朝政之事有所疏忽,但實則並非糊塗之人。他深知魏忠賢的心思,也明白宦官權力過大可能帶來的危害。曆史上,宦官亂政的例子數不勝數,東漢時期,宦官勢力膨脹。漢靈帝時,宦官張讓、趙忠等“十常侍”操縱朝政,賣官鬻爵,政治極度黑暗。他們誅殺正直大臣,引發了黃巾之亂,使得東漢王朝的統治根基動搖,社會動蕩不安,最終導致東漢走向衰亡。唐朝的宦官王守澄,操縱皇帝的廢立,導致朝政混亂,民不聊生。還有本朝的王振,專權跋扈,最終引發了土木堡之變,使得國家陷入危機。他在心中暗暗告誡自己,絕不能讓魏忠賢步他們的後塵,不能讓宦官獨大,危害江山社稷。那些慘痛的教訓如同一把把利劍懸在他的心頭。
而魏忠賢此刻的內心,充滿了貪婪和野心。他看著天啟皇帝專注於木工,覺得這是自己進一步掌控權力的絕佳機會。他幻想著能夠成為像劉瑾那樣權傾朝野的大宦官,讓滿朝文武都對他唯命是從。但他也清楚,天啟皇帝並非完全被他蒙蔽,所以在行事上還需更加小心謹慎,不能操之過急。
天啟手中的木工工具不停地動作著,心思卻在權衡著如何在滿足自己木工愛好的同時,又能牢牢把控住朝政大局,不讓魏忠賢等宦官勢力過度膨脹。
就拿遼東局勢來說,他心中跟明鏡似的。在他看來,遼東局勢的關鍵在於經略和巡撫之間的不和。這兩者之間的矛盾與衝突,如同一顆毒瘤,不斷侵蝕著遼東的防線,使得局勢愈發危急。
天啟皇帝每每想到此處,心中便湧起一股無名之火。“這群朝堂上的混賬東西!”他在心中暗罵,“朋黨之爭,真以為老子看不出來啊!”他們為了各自的利益,拉幫結派,爭權奪利,全然不顧國家的安危和百姓的死活。
那些所謂的大臣們,在朝堂之上,表麵上道貌岸然,滿口的仁義道德,背地裏卻勾心鬥角,為了一點權力和利益,不擇手段。他們把朝堂當成了爭鬥的戰場,把國家大事當成了謀取私利的工具。
這種朋黨之爭,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朝廷的正常運轉,也使得遼東的局勢更加錯綜複雜。
他雖然身為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麵對錯綜複雜的朋黨關係,也感到有些力不從心。
萬曆三十二年(1604 年),孫承宗在科舉考試中嶄露頭角,中進士第二名,隨後入翰林十年。在這十年間,他飽讀詩書,積累了深厚的學識和豐富的經驗。萬曆四十八年(1620 年),孫承宗充日講官,開始輔導太子朱常洛學習,那時候的朱常洛還是個懵懂的少年,在孫承宗的悉心指導下逐漸成長,即後來的明泰昌皇帝。然而,命運無常,泰昌帝繼位僅一月便匆匆離世。泰昌帝年僅 16 歲的兒子明天啟皇帝朱由校繼位,孫承宗繼而就成為了天啟帝的老師。出於對弟弟的喜愛,天啟指定自己的帝師也輔導朱由檢,以此增進兄弟之間的聯係與情感,確保兄弟倆在學識和治國理念上有一定的共通之處,為將來給朱由檢委以重任做好鋪墊。
大學士孫承宗滔滔不絕地吟誦著經典之作,那聲音時而低沉,時而高昂,像蘊含著無盡深邃智慧的《論語》,還有記載著歲月滄桑變遷的《春秋》。每一個字都仿佛帶著千鈞之力,直擊朱由檢的心靈。信王那尚顯稚嫩的麵龐之上布滿了認真的神情,雙眸緊緊地凝視著書本,那專注的眼神仿佛要將書中的每一個字都刻在心底。他手中的筆不時地記錄下重要的內容,筆尖在紙上劃過,發出細微的沙沙聲。
“為人謀而不忠乎何解?”孫承宗問道。隻見信王緩緩站立,一臉正色,聲音清脆而堅定地說道:“替別人做事有無盡心竭力,就如臣子應當盡心盡力為君王排憂解難。”孫承宗樂嗬嗬地揮了揮手,示意朱由檢坐下。
接著說道:“《說文》當中對此的注釋為‘慮難曰謀’,這意味著,共同探討、籌劃怎樣化解困難才可稱作‘謀’。倘若將‘謀’字簡單地詮釋為‘替別人辦事’,的確無法精確地闡釋出‘謀’字的原本意涵。‘謀’實則包含兩層內涵:其一,當他人遭遇困境前來向你問詢;其二,你需要與他人一道探討並籌劃如何妥善地解決這一難題。也就是說,處於‘謀’的階段,困難尚未得到切實的化解。”
“尊師,那在《左傳》裏,叔孫豹論及《皇皇者華》時說道:‘訪問於善為諮,諮難為謀。’還有《魯語》中所記載的‘作諮事為謀’。那麽,為何曾子率先談及‘為人謀’呢?”朱由檢問道。此時,他的眼神中充滿了求知的渴望。“嗬嗬,殿下,讀書人讀書為社稷首要之事便是‘為人謀’。然而,讀書人存在一個弊端呀,那便是酸腐,喜好擺臭架子,這恰恰就是曾子所提及的‘不忠’。而‘忠’,《說文》中的注釋為‘敬’,即懷著敬仰之心並且予以遵循。”說完,孫承宗目不轉睛地看著朱由檢,那目光中既有期待,又有欣慰。
對於天啟皇帝,他既感慨其在木工技藝上的天賦與癡迷,又無奈於其對朝政的疏忽。在孫承宗的內心深處,他深知天啟並非毫無治國之能,隻是被種種誘惑和誤導分散了精力。他或許曾在無數個寂靜的夜晚暗自歎息,為這位學生未能將聰明才智全然用於國家的治理而感到惋惜。
而朱由檢,那個自小就勤奮好學、一臉堅毅的信王,孫承宗對他寄予了厚望。他看到了朱由檢身上的責任感和決心,卻也擔憂他在未來麵對複雜局勢時可能會過於急切和剛愎自用。
書房外,佇立在那裏的榆翔,也是感慨萬千。原來“雞娃”這種現象並非後世才有,這竟是自古就存在的悲劇。朱由檢自幼命運多舛,生母劉氏在年僅 23 歲時便撒手人寰,那時的朱由檢不過 5 歲稚齡。養母莊妃,為人嚴謹正直,對朱由檢的成長影響深遠。和注重其品格,
然而,過早失去生母和養母的陪伴與嗬護,讓他在內心深處缺乏足夠的安全感。也是可憐的娃啊,榆翔內心感歎!
想到多年以後,孫承宗竟會率領自家親人堅守高陽城抵禦清兵,最終城破被俘,卻毅然選擇自縊身亡,死前曾發誓:“若孫氏尚存,則必滅清”。他的心中便盈滿了無盡的敬佩。
明朝就像是一位頑強的鬥士,在生命的困境中苦苦掙紮,卻不得不麵對這接踵而來的重重打擊。
見朱由檢,從書房緩緩走出。榆翔早已等候多時,他手裏拿著一隻五彩斑斕的風箏,興奮的對朱由檢說道:“殿下,咱們一起來放風箏吧!”朱由檢的眼中瞬間閃爍著好奇的光芒,然而,就在那一瞬間,他突然想起自己身為親王的身份,“放肆,榆翔,你怎敢如此糊塗,親王殿下身份尊貴,豈能玩這等市井之物!你這般行事,是要給殿下招來非議和麻煩的!”身邊的王承恩,訓斥道。
“管家,我……我隻是想讓殿下開心一會兒。我知道您一心為殿下的名聲和威嚴著想,可殿下他每日被各種規矩和責任壓得喘不過氣來,就這麽一小會兒的放鬆玩耍,能有什麽大礙?”
“開心?你這是在害殿下!殿下身負重任,一舉一動都代表著皇家的威嚴,豈容你這般胡來!皇家的規矩和禮儀是不容有絲毫懈怠的,你這般放縱殿下,日後若出了差錯,你擔當得起嗎?”
“管家,殿下他還是個孩子啊!孩子就該有孩子的天真和快樂。您整日強調規矩禮儀,可殿下的內心感受您有真正在意過嗎?偶爾玩耍一下,既能讓殿下舒緩心情,又不會真的影響到什麽大局。”
“住口!皇家子弟自小就需明白規矩和禮儀,容不得你這般狡辯!我這都是為了殿下的未來著想,你懂什麽!”王承恩怒喝聲響徹四周,旁邊的侍從們都嚇得大氣不敢出,一個個低垂著頭,噤若寒蟬。隨即,王承恩急忙和榆翔使眼色,那意思是,“別為難我啊,我也做做樣子”
王承恩站在一旁,內心也是複雜萬分。他從小就跟著朱由檢長大,深知殿下的苦命。看著眼前榆翔對殿下的維護,他不禁想起殿下平日裏被繁重的規矩和責任束縛著,沒有絲毫孩童應有的自由和快樂。他在心裏暗暗歎息:“殿下確實可憐,這孩子的話也不無道理啊。”無奈,此刻難免信王府有他人的眼線,落人口實。內心來說,榆翔可是他的救命恩人哦。
“小的,無知,望公公恕罪”榆翔說道。“哼,不要以為你對咱家有護駕之功,就可以飛揚跋扈,法不容情”王承恩說道。
“公公說笑了,別嚇著榆翔”信王瞪了王承恩一眼。
待眾人散去,王承恩悄悄找到榆翔,小聲說道:“榆護衛,剛才眾人麵前,多有得罪,望海涵。你們偷偷去,東牆那邊我把人撤去了,”榆翔詫異的望著他,“你幹才,不是…”王承恩比劃著耳朵,指指外麵。書房裏的信王正索然無味的望著窗外發呆。“殿下,我帶你出去”“不行”“放心,沒人知道我和老王招唿過了”畢竟,孩子,猶豫片刻,信王點了點頭。
兩人悄悄來到東牆邊,榆翔先將朱由檢費力地托舉起來,朱由檢努力地攀著牆壁,小臉憋得通紅,衣服也被牆角的樹枝刮得有些淩亂。榆翔在下麵急得直冒汗,不停地小聲催促:“殿下,快些,快些!”
好不容易,朱由檢翻上了牆頭,卻一個不小心,差點摔了下去,哎,無語。榆翔縱身一躍,抱起朱由檢一翻而過,被榆翔用輕功翻過牆的朱由檢,滿心的喜悅簡直要溢出來。他的眼睛裏閃爍著興奮的光芒,嘴裏不停地念叨著:“好玩,,好玩!”一方麵,他驚歎於榆翔那高超的功夫,真是身輕如燕,帶著自己瞬間就越過了那高高的院牆。他在心裏暗自想著:“榆翔竟有如此厲害的本事,若我也能學會這等輕功,那該多好!”
另一方麵,實在是在府內的生活太過無趣了。每日不是學習那些枯燥的禮儀規矩,就是被各種責任和期望壓得喘不過氣來。他不禁感慨道:“這日複一日的沉悶生活,簡直要把我憋壞了。難得有這樣刺激新奇的經曆,讓我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自由和快樂。”此刻的朱由檢,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仿佛忘記了自己親王的身份,隻是一個盡情享受著這難得一刻的孩子。“大膽,有此輕功,還讓本王爬牆,成何體統”“信王,這不做人要低調”
“這樣,以後教本王如此身法,恕你無罪”
“啊!這,信王能吃苦否?”
“本王可以”
“何時開始”
“越快越好”
“那就明天開始吧,明天五更來院子練”
“如此,甚好”…
兩人開始,在草地上開始放風箏,盡情地奔跑著,榆翔一邊跑一邊放線,手中的線軸快速轉動,風箏在天空中越飛越高。朱由檢歡快地笑著,雙手揮舞著,大聲喊道:“再高些,再高些!”他的笑聲如同銀鈴般清脆,在空曠的草地上久久迴蕩。
跑累了,他們氣喘籲籲地便坐在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下休息。榆翔從兜裏小心翼翼地掏出幾顆包裝精美的糖果,滿臉笑意地遞給朱由檢:“殿下,嚐嚐這糖,可甜啦!”朱由檢微笑著接過糖果,輕輕放入口中,臉上頓時露出滿足的神情,眼睛都眯成了彎彎的月牙。此刻朱由檢眼睛有點濕潤,自從莊妃過世後,沒人對他這樣真心了。
身邊的人對朱由檢更多是懼怕,在他們眼中,朱由檢是尊貴無比的親王,稍有不慎便可能招來禍端。哪有榆翔這樣真心地與朱由檢相處,沒有絲毫的畏懼與諂媚,隻有純粹的友情和發自內心的關懷。
“殿下,怎麽啦”
“眼睛進沙了”
“殿下,那日遇刺,我看你武功不錯,跟誰學的”
“曹公公”
“哦,那個閹人啊,殿下,是不是男人不是男人後武功會厲害”榆翔腦門劃過四個字“葵花寶典”…好像《笑傲江湖》寫的是這個年代,不會真有吧…
“大內有很多武功秘籍,由曹公公保管在騰淵閣,每年挑選10位武功上乘者,入宮當護衛。”朱由檢答道。
那天去大內找找…
榆翔和朱由檢不知道的是,此刻在朝堂上,正在進行電石火光的較量。
那凝重而壓抑的朝堂之上,一場關於遼東慘敗後的處置決策之議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坐在龍椅上的天啟,冷眼查看著下麵這些臣子的表演。
朝堂之上,氣氛緊張得仿佛能凝結出水滴。東林黨以楊漣、葉向高為代表,他們麵色凝重,目光堅定,堅決地支持熊廷弼。楊漣,這位剛正不阿的忠臣,身著一襲深色的朝服,他的眉頭緊皺,眼中閃爍著憤怒與憂慮的光芒。他向前一步,拱手高聲說道:“陛下,遼東之敗,非熊廷弼之過!他一心為國,奮力抵禦外敵,怎奈局勢複雜,軍糧短缺,援兵不至。如今若要處置他,實乃寒了忠臣之心!”他的聲音在空曠的朝堂中迴蕩,帶著不容置疑的堅決。
葉向高,這位一向沉穩的大臣,此刻也難掩心中的急切。他微微顫抖的雙手緊握著笏板,語氣沉重地說道:“陛下,熊廷弼之謀略,眾人皆知。他曾多次提出良策,若能得以實施,遼東局勢未必如此。此次戰敗,實乃諸多因素所致,不可歸咎於一人啊!”
而在另一邊,以魏廣微、顧秉謙為首的閹黨則力挺王永貞。魏廣微,那陰冷的目光中透露出一絲狡黠,他陰陽怪氣地說道:“陛下,遼東之敗,熊廷弼罪責難逃!王永貞雖有不足,但他一心為朝廷效力,忠心可鑒。熊廷弼剛愎自用,不聽調遣,才導致如此慘局。”他的話語中充滿了惡意的揣測與中傷。
顧秉謙則在一旁附和著:“陛下,魏大人所言極是。熊廷弼多次違抗軍令,致使戰機延誤,損失慘重。王永貞一直兢兢業業,應當予以嘉獎。”
此時,熊廷弼站在朝堂中央,他的臉上寫滿了無奈與悲憤。他望著上方的皇帝,心中暗自長歎:“我熊廷弼一心報國,為了守護這遼東的疆土,日夜操勞,如今卻落得如此下場。”他深吸一口氣,挺直了脊梁,大聲說道:“陛下,臣對朝廷忠心耿耿,從未有過二心。此次戰敗,臣甘願領罪,但其中緣由,還望陛下明察!”
王永貞則一臉諂媚地跪在地上,心中暗自竊喜:“哼,熊廷弼,今日便是你的末日。隻要能除掉你,我在朝中的地位便能更加穩固。”
皇帝坐在龍椅之上,麵色陰沉,他的目光在雙方之間來迴掃視,心中猶豫不決。他深知遼東局勢的嚴峻,也明白處置不當將會帶來更加嚴重的後果。
東林黨的大臣們紛紛交頭接耳,彼此交流著意見。其中一位大臣低聲說道:“這閹黨實在可惡,為了一己私利,竟要陷害忠良。”另一位大臣則迴應道:“我們定要據理力爭,不能讓他們得逞。”
閹黨的黨羽們也在私下裏暗自盤算著,如何才能讓皇帝聽從他們的建議。
就在這時,孫承宗緩緩走出隊列,他的聲音沉穩而有力:“陛下,老臣以為,此事應當慎重考慮。遼東之敗,實乃多方麵原因所致。不可僅憑一時之論,便輕易處置大臣。應當詳細調查,明辨是非,方能做出公正的決斷。”他的話語讓朝堂上的眾人陷入了短暫的沉思。
自萬曆年間開始,遼東的局勢便逐漸陷入混亂。萬曆時期,明朝在遼東的軍事部署和戰略決策就已出現諸多失誤。例如,在麵對女真部落的崛起時,明朝未能及時采取有效的遏製措施,反而因為內部的黨爭和財政困難,導致對遼東的軍事投入不足,軍隊裝備陳舊、訓練鬆弛。
當時,明朝在遼東的將領之間也存在著矛盾和不和,指揮係統混亂,使得作戰時無法形成有效的協同作戰。而且,朝廷對於遼東的戰略規劃缺乏長遠眼光,常常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到了此時,遼東的狀況更是進一步惡化。後金勢力在努爾哈赤的領導下日益強大,他們的軍事策略靈活多變,戰鬥力強悍。反觀此刻的大明,在遼東的一些將領貪汙腐敗,克扣軍餉,導致士兵士氣低落,戰鬥力大幅下降。此消彼長結果不言而喻。
最終,皇帝揉了揉太陽穴,說道:“此事朕會再做思量,退朝!”……
退朝後,天啟皇帝匆匆走進他的小木屋,臉上洋溢著孩子般的興奮,迫不及待地開始擺弄起他心愛的木工活兒。魏忠賢則在旁邊無比殷勤地伺候著,那諂媚的笑容幾乎從未從他的臉上消失過。
“皇上,你要這樣切,這樣就不用費力了,老奴下麵使勁著呢?”魏忠賢一邊說著,一邊小心翼翼地用餘光瞟著天啟的表情。他的內心打著自己的小算盤,想要通過這種看似貼心的舉動,進一步贏得皇帝的信任和歡心,從而為自己謀取更多的權力和利益。
天啟聽了魏忠賢的話,大笑道:“哈哈,這樣是方便多了。”然而,在他的內心深處,卻有著另一番思量。他雖常常沉迷於木工之藝,看似對朝政之事有所疏忽,但實則並非糊塗之人。他深知魏忠賢的心思,也明白宦官權力過大可能帶來的危害。曆史上,宦官亂政的例子數不勝數,東漢時期,宦官勢力膨脹。漢靈帝時,宦官張讓、趙忠等“十常侍”操縱朝政,賣官鬻爵,政治極度黑暗。他們誅殺正直大臣,引發了黃巾之亂,使得東漢王朝的統治根基動搖,社會動蕩不安,最終導致東漢走向衰亡。唐朝的宦官王守澄,操縱皇帝的廢立,導致朝政混亂,民不聊生。還有本朝的王振,專權跋扈,最終引發了土木堡之變,使得國家陷入危機。他在心中暗暗告誡自己,絕不能讓魏忠賢步他們的後塵,不能讓宦官獨大,危害江山社稷。那些慘痛的教訓如同一把把利劍懸在他的心頭。
而魏忠賢此刻的內心,充滿了貪婪和野心。他看著天啟皇帝專注於木工,覺得這是自己進一步掌控權力的絕佳機會。他幻想著能夠成為像劉瑾那樣權傾朝野的大宦官,讓滿朝文武都對他唯命是從。但他也清楚,天啟皇帝並非完全被他蒙蔽,所以在行事上還需更加小心謹慎,不能操之過急。
天啟手中的木工工具不停地動作著,心思卻在權衡著如何在滿足自己木工愛好的同時,又能牢牢把控住朝政大局,不讓魏忠賢等宦官勢力過度膨脹。
就拿遼東局勢來說,他心中跟明鏡似的。在他看來,遼東局勢的關鍵在於經略和巡撫之間的不和。這兩者之間的矛盾與衝突,如同一顆毒瘤,不斷侵蝕著遼東的防線,使得局勢愈發危急。
天啟皇帝每每想到此處,心中便湧起一股無名之火。“這群朝堂上的混賬東西!”他在心中暗罵,“朋黨之爭,真以為老子看不出來啊!”他們為了各自的利益,拉幫結派,爭權奪利,全然不顧國家的安危和百姓的死活。
那些所謂的大臣們,在朝堂之上,表麵上道貌岸然,滿口的仁義道德,背地裏卻勾心鬥角,為了一點權力和利益,不擇手段。他們把朝堂當成了爭鬥的戰場,把國家大事當成了謀取私利的工具。
這種朋黨之爭,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朝廷的正常運轉,也使得遼東的局勢更加錯綜複雜。
他雖然身為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麵對錯綜複雜的朋黨關係,也感到有些力不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