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準備工作的完善,1944年10月6日,阿雷·斯特攜帶著3000千餘人,正式南下開始巡視。
第一站就是伊切爾(梅爾辛),參觀再此的海軍造船廠,之後是阿勒頗(紡織工業基地),蘇摩爾(石油工業基地),巴格達(農業加工基地\/石油化工基地),巴士拉(農副業加工生產基地\/石油化工基地),科威特(石油化工基地\/造船業基地),之後再返迴安卡拉。
而阿雷·斯特的行動,並沒有讓戰爭的步伐停下來,隨著各方部隊相繼抵達指定的位置,戰火再次燃燒了起來。
“總統閣下,目前德國向聯軍占領的法國南部地區,發起了猛烈的進攻。”科德爾·赫爾匯報道。
“而目前我們的主力部隊與後勤保障係統,都無力支撐我們在法國南部的占領,或許我們將會被推下海。”
“那就想辦法,絕不能被推下海,這是底線,我們必須保證法國政府(維希政府)的影響力。”富蘭克林·羅斯福語氣堅定道。
顯然富蘭克林·羅斯福也不希望法國依舊可以在戰後,不受到任何的損失。
但是美國作為正義的一方,又怎麽能去讓法國主動割讓領土,或者殖民地呢?
肯定是不能的啊!
那麽一國兩政府,總有一真一假,沒有人會認為自己是造反,掀起叛亂的。
而現在自由法國已經控製了大部分的非洲殖民地,如果維希法國現在聯同英美聯軍被趕下海,成為了流亡政府,那麽未來的法國政府就將會是自由法國。
而富蘭克林·羅斯福則是對於自由法國並不重視,所以並沒有給予相應的援助,與自由法國的領導人夏爾·戴高樂(全名:夏爾·安德烈·約瑟夫·馬裏·戴高樂)關係有些緊張。
畢竟自由法國擁有的實力還不值得美國重視,畢竟一群非洲黑人組成的軍隊,還沒有穩固的工業保障體係,隻能做一點打下手的活,連輔助都打不了,又有什麽資格受到重視呢?
“如此情況,我建議我們可以緩步撤離,暫時放棄亞平寧戰場,將地中海的軍力優先集中到法國南部海岸。”科德爾·赫爾提議道。
“我們可以通過海運的方式,出其不意打德國一個時間差,徹底占領法國西南部比斯開灣到利古裏亞海的地域。”
“之後再憑借優勢的兵力,向法國東北部,德國的邊境推進。”
富蘭克林·羅斯福看向喬治·馬歇爾(全名: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詢問道:“你認為是否可行?”
“總統閣下,目前我國和英國在歐洲共部署了1200萬部隊,其中亞平寧戰場部署有360餘萬,法國南部戰場加上法國政府的部隊共部署有130萬,諾曼底和英國本土則一共部署有700萬部隊。”喬治·馬歇爾分析道。
“由聯軍沒有在諾曼底和加來地區成功登陸,導致大批部隊留守於英國本土,無法進入戰場,發揮出聯軍兵力的優勢。”
“而目前聯軍和德國在亞平寧戰場撕咬的很緊,我們想要快速全部撤出來的可能性幾乎沒有。”
“一旦撤離不當,還有可能造成潰敗的局麵,所以我不建議從亞平寧戰場撤軍。”
“而從英國本土派遣軍隊雖然路途遙遠,但是勝在安全,不會影響現在的戰場局勢。”
“至於時間問題,現在德國從柏林發兵同樣需要時間,按照中情局的消息,德軍會從大西洋壁壘防線上抽調50萬部隊,匯合鎮守法國的數十萬德軍,兵發法國南部海岸。”
“我們可以加大對諾曼底海域和加來海域的進攻力度,迫使他們無法抽調部隊前往法國南部去支援。”
“而我們立刻派遣部隊,從英國普利茅斯登船,前往法國南部海岸,如果德國強製抽調了大西洋壁壘防線的兵力。”
“那麽我們就可以從諾曼底或者加來登陸成功,如果沒有抽調,那麽我們就和德軍與時間賽跑。”
“最終如果無奈我們被推下了海,我們還可以將部隊投入到亞平寧戰場。”
“200公裏寬的地方,聯軍和德軍,加上南北意大利的軍隊,已經達到900餘萬之眾。”
“雙方在一公裏的戰線上部署超過了2萬人,根本就無法施展戰術,皆是槍林彈雨,你來我往的生死較量。”
“現在皆打不開局麵,但是我們可以屯兵薩蘭托半島,為登陸阿爾巴尼亞的發羅拉做準備。”
“並且向奧斯曼施加壓力,他們現在隻守不攻,一直在保存實力。”
“一但我們成功登陸發羅拉,那麽奧斯曼為了在巴爾幹的利益,他們肯定不會任由我們控製南斯拉夫和希臘等地區的。”
“所以必然會迫切的出兵,從而極大的消耗奧斯曼的實力。”
說白了就是,亞平寧戰場的部隊不能動,本土的部隊現在再調過去就晚了,我們可以先抽調駐紮在英國的軍隊,能不能趕得上,我們都有別的路可以選擇。
富蘭克林·羅斯福輕輕的敲了敲拐杖,在法國南部目前德國並沒有多少軍隊,聯軍雖然進展緩慢,卻確實是在擴大占領地。
修築防禦工事,準備迎戰德軍,堅持多久,或者戰勝的可能性,這些都沒有辦法預測,而唯一值得擔心的就是德軍的支援迅速抵達,然後直接擊潰聯軍。
“那就將我們的想法告訴德懷特·艾森豪威爾,讓他根據實際情況去執行吧。”富蘭克林·羅斯福最終隻是淡淡的點了點頭。
“好的,總統閣下。”喬治·馬歇爾輕輕點頭道。
“總統閣下,奧斯曼皇帝阿雷·斯特陛下,發來邀約,邀請您和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閣下,與他在耶路撒冷進行會晤,共同商討戰後國際秩序問題,以及遠東問題。”科德爾·赫爾則開口說道。
“溫斯頓·丘吉爾閣下怎麽說?”富蘭克林·羅斯福問道。
“目前還沒有迴應。”科德爾·赫爾搖了搖頭道。
“放出消息,就說我們也期望與英國,奧斯曼進行一場友好的交談。”富蘭克林·羅斯福想了想道。
“聯係一下溫斯頓·丘吉爾,商定一下時間,位置,然後再和奧斯曼進行溝通。”
富蘭克林·羅斯福就是想通過這件事告訴奧斯曼,分清楚誰是老大。
“明白,總統閣下。”科德爾·赫爾點頭應下。
又商討了一些國內的各種問題,以及意外情況的應對方案,才結束了會議。
第一站就是伊切爾(梅爾辛),參觀再此的海軍造船廠,之後是阿勒頗(紡織工業基地),蘇摩爾(石油工業基地),巴格達(農業加工基地\/石油化工基地),巴士拉(農副業加工生產基地\/石油化工基地),科威特(石油化工基地\/造船業基地),之後再返迴安卡拉。
而阿雷·斯特的行動,並沒有讓戰爭的步伐停下來,隨著各方部隊相繼抵達指定的位置,戰火再次燃燒了起來。
“總統閣下,目前德國向聯軍占領的法國南部地區,發起了猛烈的進攻。”科德爾·赫爾匯報道。
“而目前我們的主力部隊與後勤保障係統,都無力支撐我們在法國南部的占領,或許我們將會被推下海。”
“那就想辦法,絕不能被推下海,這是底線,我們必須保證法國政府(維希政府)的影響力。”富蘭克林·羅斯福語氣堅定道。
顯然富蘭克林·羅斯福也不希望法國依舊可以在戰後,不受到任何的損失。
但是美國作為正義的一方,又怎麽能去讓法國主動割讓領土,或者殖民地呢?
肯定是不能的啊!
那麽一國兩政府,總有一真一假,沒有人會認為自己是造反,掀起叛亂的。
而現在自由法國已經控製了大部分的非洲殖民地,如果維希法國現在聯同英美聯軍被趕下海,成為了流亡政府,那麽未來的法國政府就將會是自由法國。
而富蘭克林·羅斯福則是對於自由法國並不重視,所以並沒有給予相應的援助,與自由法國的領導人夏爾·戴高樂(全名:夏爾·安德烈·約瑟夫·馬裏·戴高樂)關係有些緊張。
畢竟自由法國擁有的實力還不值得美國重視,畢竟一群非洲黑人組成的軍隊,還沒有穩固的工業保障體係,隻能做一點打下手的活,連輔助都打不了,又有什麽資格受到重視呢?
“如此情況,我建議我們可以緩步撤離,暫時放棄亞平寧戰場,將地中海的軍力優先集中到法國南部海岸。”科德爾·赫爾提議道。
“我們可以通過海運的方式,出其不意打德國一個時間差,徹底占領法國西南部比斯開灣到利古裏亞海的地域。”
“之後再憑借優勢的兵力,向法國東北部,德國的邊境推進。”
富蘭克林·羅斯福看向喬治·馬歇爾(全名: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詢問道:“你認為是否可行?”
“總統閣下,目前我國和英國在歐洲共部署了1200萬部隊,其中亞平寧戰場部署有360餘萬,法國南部戰場加上法國政府的部隊共部署有130萬,諾曼底和英國本土則一共部署有700萬部隊。”喬治·馬歇爾分析道。
“由聯軍沒有在諾曼底和加來地區成功登陸,導致大批部隊留守於英國本土,無法進入戰場,發揮出聯軍兵力的優勢。”
“而目前聯軍和德國在亞平寧戰場撕咬的很緊,我們想要快速全部撤出來的可能性幾乎沒有。”
“一旦撤離不當,還有可能造成潰敗的局麵,所以我不建議從亞平寧戰場撤軍。”
“而從英國本土派遣軍隊雖然路途遙遠,但是勝在安全,不會影響現在的戰場局勢。”
“至於時間問題,現在德國從柏林發兵同樣需要時間,按照中情局的消息,德軍會從大西洋壁壘防線上抽調50萬部隊,匯合鎮守法國的數十萬德軍,兵發法國南部海岸。”
“我們可以加大對諾曼底海域和加來海域的進攻力度,迫使他們無法抽調部隊前往法國南部去支援。”
“而我們立刻派遣部隊,從英國普利茅斯登船,前往法國南部海岸,如果德國強製抽調了大西洋壁壘防線的兵力。”
“那麽我們就可以從諾曼底或者加來登陸成功,如果沒有抽調,那麽我們就和德軍與時間賽跑。”
“最終如果無奈我們被推下了海,我們還可以將部隊投入到亞平寧戰場。”
“200公裏寬的地方,聯軍和德軍,加上南北意大利的軍隊,已經達到900餘萬之眾。”
“雙方在一公裏的戰線上部署超過了2萬人,根本就無法施展戰術,皆是槍林彈雨,你來我往的生死較量。”
“現在皆打不開局麵,但是我們可以屯兵薩蘭托半島,為登陸阿爾巴尼亞的發羅拉做準備。”
“並且向奧斯曼施加壓力,他們現在隻守不攻,一直在保存實力。”
“一但我們成功登陸發羅拉,那麽奧斯曼為了在巴爾幹的利益,他們肯定不會任由我們控製南斯拉夫和希臘等地區的。”
“所以必然會迫切的出兵,從而極大的消耗奧斯曼的實力。”
說白了就是,亞平寧戰場的部隊不能動,本土的部隊現在再調過去就晚了,我們可以先抽調駐紮在英國的軍隊,能不能趕得上,我們都有別的路可以選擇。
富蘭克林·羅斯福輕輕的敲了敲拐杖,在法國南部目前德國並沒有多少軍隊,聯軍雖然進展緩慢,卻確實是在擴大占領地。
修築防禦工事,準備迎戰德軍,堅持多久,或者戰勝的可能性,這些都沒有辦法預測,而唯一值得擔心的就是德軍的支援迅速抵達,然後直接擊潰聯軍。
“那就將我們的想法告訴德懷特·艾森豪威爾,讓他根據實際情況去執行吧。”富蘭克林·羅斯福最終隻是淡淡的點了點頭。
“好的,總統閣下。”喬治·馬歇爾輕輕點頭道。
“總統閣下,奧斯曼皇帝阿雷·斯特陛下,發來邀約,邀請您和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閣下,與他在耶路撒冷進行會晤,共同商討戰後國際秩序問題,以及遠東問題。”科德爾·赫爾則開口說道。
“溫斯頓·丘吉爾閣下怎麽說?”富蘭克林·羅斯福問道。
“目前還沒有迴應。”科德爾·赫爾搖了搖頭道。
“放出消息,就說我們也期望與英國,奧斯曼進行一場友好的交談。”富蘭克林·羅斯福想了想道。
“聯係一下溫斯頓·丘吉爾,商定一下時間,位置,然後再和奧斯曼進行溝通。”
富蘭克林·羅斯福就是想通過這件事告訴奧斯曼,分清楚誰是老大。
“明白,總統閣下。”科德爾·赫爾點頭應下。
又商討了一些國內的各種問題,以及意外情況的應對方案,才結束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