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句話一出,就讓所有軍方的人都低下了腦袋。
阿雷·斯特也有些煩悶的捏了捏眉頭。
奧斯曼的核心區就在安納托利亞,能怎麽辦?
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隻有西北一角是屬於適合生存的空間。
剩下的就沒有一處是適合生存的,全都是環境惡劣地區,如果不是遷國不太現實,阿雷·斯特都想遷國了。
現在以聖戰的名義將所有伊斯蘭教徒都聚集在了一起,可是當戰爭結束之後。
必定有各種思想傳播,分化奧斯曼境內的各個民族,最終炮火四起,不得安寧。
現在如果要停戰阿雷·斯特肯定是不願意的,拿下了這麽多的地盤,資源可謂是舉世無雙了。
可是這些土地養活不了多少人口,沒有足夠的人口,在國際上就沒有足夠的威懾力。
哪怕你有核彈,那也是最後的殺手鐧,不是說我看你不爽,我就扔兩顆玩玩的遊戲。
所以阿雷·斯特的目標就是印度和巴爾幹半島,可是印度目前瘟疫太嚴重了,嚴重阻礙的阿雷·斯特兵進印度的時間。
而當印度真正的建立自己的國民政府之後,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一個國家,那麽到時候奧斯曼就隻能放棄。
因為印度有三個億的人口,哪怕再怎麽損失,也不會低於兩個億的人口,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再加上不配合不抵抗運動。
或許可以輕而易舉的打進印度,但是想要統治印度,那個代價將是奧斯曼無法承擔的。
所以現在奧斯曼的目標,以阿雷·斯特的意誌為核心,那就是要拿下巴爾幹,哪怕要和德國決裂,也在所不惜。
或許有人認為奧斯曼現在占據的東非就可以養活1億5千萬左右的人口了,而且埃及也可以是養活1億人口的一個風水寶地。
但是距離安納托利亞太遠了,地方太過於強勢,又與帝國中央相隔萬裏,怎麽可能會沒有小心思呢?
古往今來,所有人都是為利而據,為利而分。
阿雷·斯特不由得想到了前世了解的歐洲分裂勢力——蘇格蘭和加泰羅尼亞。
他們獨立的想法是一樣的,就是他們那個地區很富,可是他們卻要對國內其他地區進行扶持。
所以蘇格蘭想要獨立,收迴北海油氣田,自己賣錢自己花,而不是讓倫敦的那群老爺們花。
加泰羅尼亞也需要收迴自己的勞動成果,自己辛辛苦苦幹的活,掙的錢,憑什麽要給別人?
“陛下,我國的目標依舊應當為巴爾幹半島地區。”克裏克·迪爾科夫再次出聲道。
“所以臣下認為,我們可以接受英國的提議,與其休戰,共抗美國。”
“但是我們不應現在派兵前往太平洋參戰,而應該以美國逼迫德國,在巴爾幹問題上的讓步。”
“黑海將會成為我們的內海,我們將擁有肥沃的平原,可以支撐我們成為世界大國的人口。”
阿雷·斯特揮了揮手,止住了克裏克·迪爾科夫後麵的話語。
開口說道:“那麽依照你的意思,我們將中亞地區還給蘇聯,然後和蘇聯一同反攻德國麽?”
克裏克·迪爾科夫聽出了阿雷·斯特語氣中的不滿,隻得陪笑道:“陛下,臣下絕無此意。”
“目前德國和我們都在大力清剿蘇聯遊擊隊,他們每天都會造成大量的破壞,增加各地的統治成本。”
“而且由於德國在蘇聯領土上的掠奪行為,民眾也開始有意見了,不再是像之前一樣,將德國軍隊看做是解放者。”
“所以臣下認為,我們可以將那些遊擊分子,驅逐出境,或者在德國和奧斯曼控製的山區,給予他們一些支援。”
“德國目前的目標或許已經放到我們身上了,所以我們應該優先防備德國。”
說罷,克裏克·迪爾科夫恭敬的看向阿雷·斯特,希望可以獲得認可。
“將目標放在我們身上了,這話是什麽意思?”阿雷·斯特好奇的問道。
“陛下,由於我國對於巴爾幹地區的野心,從來都是光明正大的,而這刺激了巴爾幹諸國,他們已經同德國進行了激烈的爭論,最終德國外交部發表聲明:德國是不會放棄任何一位盟友的,所有對德國盟友的戰爭行為,都將被視為同德國的戰爭行為。”克裏克·迪爾科夫解釋道。
阿雷·斯特看向埃夫利克·曼弗瑅問道:“目前德國的軍力部署是如何分配的?”
“陛下,目前德國在烏克蘭地區駐軍50萬,在莫斯科地區駐軍220萬,在波羅的海地區駐軍約30萬,在羅馬尼亞駐軍20萬,保加利亞駐軍5萬,塞爾維亞駐軍5萬,克羅地亞駐軍12萬。”埃夫利克·曼弗瑅立刻恭敬道。
“西部駐軍分別是,意大利傀儡國120萬,大西洋壁壘200萬,挪威60萬。”
“其餘部隊目前在德國各地進行休整,預計這一部分,加上預備役部隊目前可以達到600萬左右。”
也就是明麵上部署在外的部隊有700來萬,在巴爾幹地區也才部署了不到50萬的部隊,可是在烏克蘭和莫斯科布置了重兵,到底是在防備蘇聯呢?
還是在防備奧斯曼呢?
蘇聯目前主要軍隊除了那數不清的遊擊隊,就都躲到烏拉爾山脈裏去了。
德國清剿了許多次,結果都不太理想,但是220餘萬的規模,怎麽看都不像是防備遊擊隊的啊!
至於那推測中的600萬部隊又會被安排在何方?
現在德國和英美聯軍在亞平寧半島依舊打的火熱,奧斯曼在班加西也在和英美聯軍打的你來我往的。
如果是德國想要進攻奧斯曼,那就說明必定有人“捏造”了奧斯曼打算背後捅刀子,徹底幹趴德國這種情報了。
“克裏克·迪爾科夫,你派遣外交官去一趟柏林,向德國表明一下我國的態度。”阿雷·斯特命令道。
“告訴他們,隻有當他們擊敗英美兩國之後,我們才會進入對抗的情況。”
“但是現在,在英美兩國還沒有倒塌之時,奧斯曼和德國永遠是最真摯的盟友。”
克裏克·迪爾科夫恭敬道:“是,陛下。”
現在還不是翻臉的時候,所以德國在製造入侵奧斯曼的計劃,卻沒有在巴爾幹擴兵,向奧斯曼表達了足夠的尊重。
但是肯定也是做好了戰鬥的準備,或許就是在等一個時機,一個最好的時機。
阿雷·斯特也有些煩悶的捏了捏眉頭。
奧斯曼的核心區就在安納托利亞,能怎麽辦?
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隻有西北一角是屬於適合生存的空間。
剩下的就沒有一處是適合生存的,全都是環境惡劣地區,如果不是遷國不太現實,阿雷·斯特都想遷國了。
現在以聖戰的名義將所有伊斯蘭教徒都聚集在了一起,可是當戰爭結束之後。
必定有各種思想傳播,分化奧斯曼境內的各個民族,最終炮火四起,不得安寧。
現在如果要停戰阿雷·斯特肯定是不願意的,拿下了這麽多的地盤,資源可謂是舉世無雙了。
可是這些土地養活不了多少人口,沒有足夠的人口,在國際上就沒有足夠的威懾力。
哪怕你有核彈,那也是最後的殺手鐧,不是說我看你不爽,我就扔兩顆玩玩的遊戲。
所以阿雷·斯特的目標就是印度和巴爾幹半島,可是印度目前瘟疫太嚴重了,嚴重阻礙的阿雷·斯特兵進印度的時間。
而當印度真正的建立自己的國民政府之後,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一個國家,那麽到時候奧斯曼就隻能放棄。
因為印度有三個億的人口,哪怕再怎麽損失,也不會低於兩個億的人口,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再加上不配合不抵抗運動。
或許可以輕而易舉的打進印度,但是想要統治印度,那個代價將是奧斯曼無法承擔的。
所以現在奧斯曼的目標,以阿雷·斯特的意誌為核心,那就是要拿下巴爾幹,哪怕要和德國決裂,也在所不惜。
或許有人認為奧斯曼現在占據的東非就可以養活1億5千萬左右的人口了,而且埃及也可以是養活1億人口的一個風水寶地。
但是距離安納托利亞太遠了,地方太過於強勢,又與帝國中央相隔萬裏,怎麽可能會沒有小心思呢?
古往今來,所有人都是為利而據,為利而分。
阿雷·斯特不由得想到了前世了解的歐洲分裂勢力——蘇格蘭和加泰羅尼亞。
他們獨立的想法是一樣的,就是他們那個地區很富,可是他們卻要對國內其他地區進行扶持。
所以蘇格蘭想要獨立,收迴北海油氣田,自己賣錢自己花,而不是讓倫敦的那群老爺們花。
加泰羅尼亞也需要收迴自己的勞動成果,自己辛辛苦苦幹的活,掙的錢,憑什麽要給別人?
“陛下,我國的目標依舊應當為巴爾幹半島地區。”克裏克·迪爾科夫再次出聲道。
“所以臣下認為,我們可以接受英國的提議,與其休戰,共抗美國。”
“但是我們不應現在派兵前往太平洋參戰,而應該以美國逼迫德國,在巴爾幹問題上的讓步。”
“黑海將會成為我們的內海,我們將擁有肥沃的平原,可以支撐我們成為世界大國的人口。”
阿雷·斯特揮了揮手,止住了克裏克·迪爾科夫後麵的話語。
開口說道:“那麽依照你的意思,我們將中亞地區還給蘇聯,然後和蘇聯一同反攻德國麽?”
克裏克·迪爾科夫聽出了阿雷·斯特語氣中的不滿,隻得陪笑道:“陛下,臣下絕無此意。”
“目前德國和我們都在大力清剿蘇聯遊擊隊,他們每天都會造成大量的破壞,增加各地的統治成本。”
“而且由於德國在蘇聯領土上的掠奪行為,民眾也開始有意見了,不再是像之前一樣,將德國軍隊看做是解放者。”
“所以臣下認為,我們可以將那些遊擊分子,驅逐出境,或者在德國和奧斯曼控製的山區,給予他們一些支援。”
“德國目前的目標或許已經放到我們身上了,所以我們應該優先防備德國。”
說罷,克裏克·迪爾科夫恭敬的看向阿雷·斯特,希望可以獲得認可。
“將目標放在我們身上了,這話是什麽意思?”阿雷·斯特好奇的問道。
“陛下,由於我國對於巴爾幹地區的野心,從來都是光明正大的,而這刺激了巴爾幹諸國,他們已經同德國進行了激烈的爭論,最終德國外交部發表聲明:德國是不會放棄任何一位盟友的,所有對德國盟友的戰爭行為,都將被視為同德國的戰爭行為。”克裏克·迪爾科夫解釋道。
阿雷·斯特看向埃夫利克·曼弗瑅問道:“目前德國的軍力部署是如何分配的?”
“陛下,目前德國在烏克蘭地區駐軍50萬,在莫斯科地區駐軍220萬,在波羅的海地區駐軍約30萬,在羅馬尼亞駐軍20萬,保加利亞駐軍5萬,塞爾維亞駐軍5萬,克羅地亞駐軍12萬。”埃夫利克·曼弗瑅立刻恭敬道。
“西部駐軍分別是,意大利傀儡國120萬,大西洋壁壘200萬,挪威60萬。”
“其餘部隊目前在德國各地進行休整,預計這一部分,加上預備役部隊目前可以達到600萬左右。”
也就是明麵上部署在外的部隊有700來萬,在巴爾幹地區也才部署了不到50萬的部隊,可是在烏克蘭和莫斯科布置了重兵,到底是在防備蘇聯呢?
還是在防備奧斯曼呢?
蘇聯目前主要軍隊除了那數不清的遊擊隊,就都躲到烏拉爾山脈裏去了。
德國清剿了許多次,結果都不太理想,但是220餘萬的規模,怎麽看都不像是防備遊擊隊的啊!
至於那推測中的600萬部隊又會被安排在何方?
現在德國和英美聯軍在亞平寧半島依舊打的火熱,奧斯曼在班加西也在和英美聯軍打的你來我往的。
如果是德國想要進攻奧斯曼,那就說明必定有人“捏造”了奧斯曼打算背後捅刀子,徹底幹趴德國這種情報了。
“克裏克·迪爾科夫,你派遣外交官去一趟柏林,向德國表明一下我國的態度。”阿雷·斯特命令道。
“告訴他們,隻有當他們擊敗英美兩國之後,我們才會進入對抗的情況。”
“但是現在,在英美兩國還沒有倒塌之時,奧斯曼和德國永遠是最真摯的盟友。”
克裏克·迪爾科夫恭敬道:“是,陛下。”
現在還不是翻臉的時候,所以德國在製造入侵奧斯曼的計劃,卻沒有在巴爾幹擴兵,向奧斯曼表達了足夠的尊重。
但是肯定也是做好了戰鬥的準備,或許就是在等一個時機,一個最好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