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唐寧街10號,首相辦公室內,溫斯頓·丘吉爾正在一臉煩躁的抽著雪茄,四周也都是戰時內閣的各位成員。
安東尼·艾登打破沉悶的氣氛道:“目前奧斯曼帝國的軍隊已經越過了印度河流域,向印度核心地區進發了。”
“憑借印度的軍隊根本不會是奧斯曼軍隊的對手,一旦印度失陷,那麽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也將被日本所侵占。”
“而且到那個時候,非洲各地可能會發生變動,因為那時我們將無法再保護這些地區。”
“現在德國統一歐洲的最後一道防線,蘇聯也處於岌岌可危之中。”
“所以我還是傾向於同意美國人的計劃,用兩百萬士兵為代價,吸引德國的注意力。”
“讓蘇聯能夠繼續堅持下去,隻有這樣才能拖住德國和奧斯曼的千萬大軍,不然我們付出的代價可能會超出我們的想象。”
“可是印度現在怎麽辦?”克萊門特·艾德禮(全名:克萊門特·理查德·艾德禮)說道。
“現在印度在帝國的地位和作用諸位心裏應該都是有數的吧。”
“剛剛外務大臣也說了,印度的軍隊不是奧斯曼的對手,一旦我們丟失了印度,這場戰爭誰輸誰贏還重要麽?”
“那麽本土的安危怎麽說?也得排在印度之後麽?”奧利弗·利特爾頓質問道。
“一但德國蕩平了蘇聯,統一了歐洲大陸,那麽當本土被打成廢墟之後,我們還能掌控的住那大片的殖民地麽?”
“所以我們的一切決定,我認為應該是以保全本土為第一目標而去實施的。”
“至於印度,目前東有日本,西有奧斯曼,如果我們不能提供足夠的援助,還不如宣布讓印度獨立。”
“一但印度獨立,他們要不繼續入侵,印度持續反抗,或者印度退出戰爭,也不會淪落到奧斯曼和日本手中。”
“讓他們來借助印度的力量,來對付我們。”
於是諸位大臣,戰時內閣的成員,開始了你一言我一語的激烈爭辯。
溫斯頓·丘吉爾看在眼中,看著英國高層中已經有了向德國投降派的人。
他也有一些煩躁,但是他的出身就注定了他和其他英國曆任的首相是不一樣的。
其他的英國首相都是善於爾虞我詐,花式外交的政治高手。
而溫斯頓·丘吉爾,對於阿道夫·希特勒來說,就是一塊又硬又臭的石頭。
數次同英國談判,想要雙方和解,可是都被溫斯頓·丘吉爾給嚴厲否決了。
麵對現在的情況,溫斯頓·丘吉爾依舊不慌,保持著英倫紳士應有的體麵。
由於當初德國勢如破竹般的進攻攻勢,使得奧斯曼借機竊取了屬於英國的蘇伊士運河和整個埃及,又蠶食了整個阿拉伯半島。
奧斯曼曾經釋放過善意,想要同英國和解,可是失去了埃及和蘇伊士運河的英國,又能守住印度多久呢?
所以溫斯頓·丘吉爾拒絕了奧斯曼的提議,隻願意讓出阿拉伯半島和伊朗共和國,另外還願意在巴爾幹問題上退步。
甚至戰後分割德國時,也願意讓利,可是雙方卻遲遲沒有達成一致。
最終德國在準備完善後,蘇德戰爭爆發了,而奧斯曼也按捺不住了,立刻就加入了戰場。
現在蘇聯在德國和奧斯曼一西一南的夾擊下,變得搖搖欲墜。
蘇聯失敗之後,德國和奧斯曼最少可以抽調出600百萬部隊,投入到新的戰場,麵對席卷整個歐洲的德國,英國將會成為美國的馬前卒。
而現在美國人願意出頭,應該是懼怕西班牙,阿根廷等國家,在受到法西斯主義的渲染後,生出不該有的心思。
這其中被美國侵占一半國土的墨西哥,想必也會搞事情,所以德國必須受挫。
那麽如此一來二去,英國沒有退路了,隻能充當美國人的馬前卒,去和德國人拚命……
溫斯頓·丘吉爾重重的在煙灰缸裏將雪茄按滅,然後才開口道:“英國已經沒有退路了。”
“一旦蘇聯戰敗,那麽我們將是德國統一歐洲的最後一個障礙,德國人是不會允許我們繼續存在的。”
“所以為了英國,我們必須得去戰鬥,在大西洋,在北海,在英吉利海峽,在比斯開灣,在地中海,在紅海,在阿拉伯海,在印度洋,整個南太平洋。”
“都有我們的軍艦在遊曳,我們是世界文明的先鋒,是世界文明的標杆。”
“所以我們不能退縮,我們要在本土戰鬥,要在日德蘭半島戰鬥,要在低地地帶戰鬥,要在法國本土戰鬥,要在北非戰鬥,要在印度戰鬥,要在澳大利亞戰鬥,要在新西蘭戰鬥。”
“我們要通過戰鬥,告訴我們的敵人,我們是英國。”
“啪啪啪!”眾人紛紛配合的鼓起了掌。
或許這就是聰明人的默契吧,畢竟現在的情況隻能說糟糕的不能再糟糕了。
但是誰說喪氣話,誰就要為此負責,成為民眾的出氣口,所以都默默地喝下了溫斯頓·丘吉爾喂下的這碗“雞湯”。
溫斯頓·丘吉爾掃視了眾人一眼才開始下達命令道:“外務大臣,你和美國國務卿協商一下假意登陸作戰計劃的具體執行方案。”
“是,首相閣下。”安東尼·艾登點點頭應下了。
之後溫斯頓·丘吉爾又以國防部長的身份,開始具體安排兵力的調動。
按照溫斯頓·丘吉爾的規劃,此次大規模的登陸作戰計劃,將出動英國百分之六十的軍艦,百分之三十的商船和漁船,還會出動5000架飛機,以及100萬的陸軍部隊。
關於印度的問題,溫斯頓·丘吉爾還是打算再對他們畫個餅,溫斯頓·丘吉爾將代表英國政府對印度進行承諾,戰爭結束後,就允許印度獨立。
並且通過好望角,向印度和澳大利亞提供一些裝備,用來支持兩地對抗日本和奧斯曼侵略者,幫助兩地百姓戰勝侵略者。
之後又吩咐軍情六處的情報負責人,多加關注德國內部和蘇聯的情況,以便做出及時的反應。
最終到天色暗沉時,這場會議才落下了帷幕。
安東尼·艾登打破沉悶的氣氛道:“目前奧斯曼帝國的軍隊已經越過了印度河流域,向印度核心地區進發了。”
“憑借印度的軍隊根本不會是奧斯曼軍隊的對手,一旦印度失陷,那麽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也將被日本所侵占。”
“而且到那個時候,非洲各地可能會發生變動,因為那時我們將無法再保護這些地區。”
“現在德國統一歐洲的最後一道防線,蘇聯也處於岌岌可危之中。”
“所以我還是傾向於同意美國人的計劃,用兩百萬士兵為代價,吸引德國的注意力。”
“讓蘇聯能夠繼續堅持下去,隻有這樣才能拖住德國和奧斯曼的千萬大軍,不然我們付出的代價可能會超出我們的想象。”
“可是印度現在怎麽辦?”克萊門特·艾德禮(全名:克萊門特·理查德·艾德禮)說道。
“現在印度在帝國的地位和作用諸位心裏應該都是有數的吧。”
“剛剛外務大臣也說了,印度的軍隊不是奧斯曼的對手,一旦我們丟失了印度,這場戰爭誰輸誰贏還重要麽?”
“那麽本土的安危怎麽說?也得排在印度之後麽?”奧利弗·利特爾頓質問道。
“一但德國蕩平了蘇聯,統一了歐洲大陸,那麽當本土被打成廢墟之後,我們還能掌控的住那大片的殖民地麽?”
“所以我們的一切決定,我認為應該是以保全本土為第一目標而去實施的。”
“至於印度,目前東有日本,西有奧斯曼,如果我們不能提供足夠的援助,還不如宣布讓印度獨立。”
“一但印度獨立,他們要不繼續入侵,印度持續反抗,或者印度退出戰爭,也不會淪落到奧斯曼和日本手中。”
“讓他們來借助印度的力量,來對付我們。”
於是諸位大臣,戰時內閣的成員,開始了你一言我一語的激烈爭辯。
溫斯頓·丘吉爾看在眼中,看著英國高層中已經有了向德國投降派的人。
他也有一些煩躁,但是他的出身就注定了他和其他英國曆任的首相是不一樣的。
其他的英國首相都是善於爾虞我詐,花式外交的政治高手。
而溫斯頓·丘吉爾,對於阿道夫·希特勒來說,就是一塊又硬又臭的石頭。
數次同英國談判,想要雙方和解,可是都被溫斯頓·丘吉爾給嚴厲否決了。
麵對現在的情況,溫斯頓·丘吉爾依舊不慌,保持著英倫紳士應有的體麵。
由於當初德國勢如破竹般的進攻攻勢,使得奧斯曼借機竊取了屬於英國的蘇伊士運河和整個埃及,又蠶食了整個阿拉伯半島。
奧斯曼曾經釋放過善意,想要同英國和解,可是失去了埃及和蘇伊士運河的英國,又能守住印度多久呢?
所以溫斯頓·丘吉爾拒絕了奧斯曼的提議,隻願意讓出阿拉伯半島和伊朗共和國,另外還願意在巴爾幹問題上退步。
甚至戰後分割德國時,也願意讓利,可是雙方卻遲遲沒有達成一致。
最終德國在準備完善後,蘇德戰爭爆發了,而奧斯曼也按捺不住了,立刻就加入了戰場。
現在蘇聯在德國和奧斯曼一西一南的夾擊下,變得搖搖欲墜。
蘇聯失敗之後,德國和奧斯曼最少可以抽調出600百萬部隊,投入到新的戰場,麵對席卷整個歐洲的德國,英國將會成為美國的馬前卒。
而現在美國人願意出頭,應該是懼怕西班牙,阿根廷等國家,在受到法西斯主義的渲染後,生出不該有的心思。
這其中被美國侵占一半國土的墨西哥,想必也會搞事情,所以德國必須受挫。
那麽如此一來二去,英國沒有退路了,隻能充當美國人的馬前卒,去和德國人拚命……
溫斯頓·丘吉爾重重的在煙灰缸裏將雪茄按滅,然後才開口道:“英國已經沒有退路了。”
“一旦蘇聯戰敗,那麽我們將是德國統一歐洲的最後一個障礙,德國人是不會允許我們繼續存在的。”
“所以為了英國,我們必須得去戰鬥,在大西洋,在北海,在英吉利海峽,在比斯開灣,在地中海,在紅海,在阿拉伯海,在印度洋,整個南太平洋。”
“都有我們的軍艦在遊曳,我們是世界文明的先鋒,是世界文明的標杆。”
“所以我們不能退縮,我們要在本土戰鬥,要在日德蘭半島戰鬥,要在低地地帶戰鬥,要在法國本土戰鬥,要在北非戰鬥,要在印度戰鬥,要在澳大利亞戰鬥,要在新西蘭戰鬥。”
“我們要通過戰鬥,告訴我們的敵人,我們是英國。”
“啪啪啪!”眾人紛紛配合的鼓起了掌。
或許這就是聰明人的默契吧,畢竟現在的情況隻能說糟糕的不能再糟糕了。
但是誰說喪氣話,誰就要為此負責,成為民眾的出氣口,所以都默默地喝下了溫斯頓·丘吉爾喂下的這碗“雞湯”。
溫斯頓·丘吉爾掃視了眾人一眼才開始下達命令道:“外務大臣,你和美國國務卿協商一下假意登陸作戰計劃的具體執行方案。”
“是,首相閣下。”安東尼·艾登點點頭應下了。
之後溫斯頓·丘吉爾又以國防部長的身份,開始具體安排兵力的調動。
按照溫斯頓·丘吉爾的規劃,此次大規模的登陸作戰計劃,將出動英國百分之六十的軍艦,百分之三十的商船和漁船,還會出動5000架飛機,以及100萬的陸軍部隊。
關於印度的問題,溫斯頓·丘吉爾還是打算再對他們畫個餅,溫斯頓·丘吉爾將代表英國政府對印度進行承諾,戰爭結束後,就允許印度獨立。
並且通過好望角,向印度和澳大利亞提供一些裝備,用來支持兩地對抗日本和奧斯曼侵略者,幫助兩地百姓戰勝侵略者。
之後又吩咐軍情六處的情報負責人,多加關注德國內部和蘇聯的情況,以便做出及時的反應。
最終到天色暗沉時,這場會議才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