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誰都懂,但漢帝心思難測,搞不好就要掉腦袋,甚至滅族。


    劉宏目光幽幽,掃了眼一眾大臣,平靜道:“司空,汝以為北地戰事,該當如何?”


    “衛將軍拒不來朝,又該如何?”


    “陛下!”袁逢踱步出列道:“臣以為,李賊此子,斷不可留…”


    “國朝當斷則斷,立即出兵北上,滅了李賊…”


    他言語鏗鏘有力,沒有一絲巧語,態度鮮明。


    “嗯!”劉宏聲音平靜,暫時沒有表態。


    袁逢見此,直接給出理由道:“李屠夫窮兵黷武,暴戾恣睢,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短短一年時間,便攻下並州,征服匈奴為爪牙,如今又吞並幽州,占據冀州常山…”


    “其其勢膨脹,難以遏製,比秦之陳勝吳廣,來的還要洶湧,還要兇猛…”


    “若錯過此千載難逢之機,真待其打退鮮卑,或者實力再上一層,到時再想收拾他,恐怕千難萬難...”


    如果說朝廷中誰對李屠夫最忌憚,那非袁氏一族莫屬,越是對其深入了解,他們內心越是不安!


    這個憑空蹦出來的屠夫悍匪,所行所為皆不按常理,讓人心中忌憚莫名。


    南匈奴人與大漢糾纏數百年,從西漢至此,其中恩怨難清,雖然伏低做小,但卻一直活蹦亂跳,百般滋釁。


    而李屠夫抵達邊境不過半年,卻直接將人家吞滅,連渣渣都不剩,這特釀的是人幹的事?


    鮮卑人常年入寇,大漢當年費勁心思,也沒能擋住對方兵鋒,主動和親納貢都被拒絕了,實力可見一斑。


    而李屠夫在北地立足不過一年,卻敢主動出兵攻伐,重新從鮮卑人手中奪迴長城中段的主動權,這樣的人如何不讓他們忌憚。


    一年便膨脹至此,若是再給其一些時間若何?


    大漢休養生息增強國力,李屠夫是死人?


    李屠夫與鮮卑人的戰爭,不是南風壓倒北風,就是北風壓倒南風。


    漢庭想要坐山觀虎鬥,等其兩敗俱傷,那也要看形勢的。


    兩個勢均力敵的人打架,亦或者戰場上兩軍交戰,第三者在旁邊看著,待到結束後自然能撿到便宜。


    但是兩方勢力火並,不是你吞我,就是我吞你,勝利的一方可能會變得更強壯,所以這個時候坐山觀虎鬥,就行不通了。


    兩敗俱傷也會發生,但因勢利導下鮮卑人退去,即使李信損失慘重,也能抽出更多精力來對抗第三者,雙線作戰與單麵抗敵,形勢自然發生改變。


    而且北方戰爭,袁逢並不看好鮮卑,雖然對方實力強勁,底蘊深厚,但上麵有和連這個蠢貨單於做領頭人,失敗的可能性更大…


    頭領對一個勢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頭羊帶領的狼群,絕對幹不過真正的狼群…


    亦如檀石槐帶領下的鮮卑,和張角帶領下的黃巾,李信帶領下的夏軍,頭狼的作用不言而喻…


    且李信這種梟雄心性的人物,就要趁著鮮卑南下的千載難逢的機會,將之一棒子打死。


    不給其絲毫喘息的機會,不然等其緩過勁來,後續的代價,會更慘重…


    “盛世之災星,亂世之梟雄?”


    想到這句箴語,就更加堅定了袁逢的決心:“陛下,當斷則斷,若是等到北方戰事分出勝負,恐怕局勢更加複雜…”


    “司空大人說的不錯,如今我朝大軍匯聚帝都外,數十萬精銳將士整軍以待,此正是滅李屠夫的大好機會…”


    侍中劉瑜同樣出列進言:“陛下,黃巾覆滅,些許地方蟊賊,不成氣候…”


    “當下我朝,軍力強盛,士氣可用,當北征不服...”


    袁逢一係朝臣,相繼鼓噪,要出兵北伐,剿滅逆匪…


    如今盧植、董卓、劉虞、丁原、袁紹、袁術、曹操、公孫等各地精銳大軍匯聚洛陽。


    此正是朝廷大好的用兵之機,若不然等到將領們撤迴地方州郡,朝廷再想調動,恐怕又是一番波折。


    因為這些坐地虎,實質上的諸侯武裝,一旦各迴各家,很可能會…


    是以,與其到時煩心,不如當斷而斷,一鼓作氣平複天下。


    而且朝廷還能借此機會,消磨各地將領手中日漸膨脹的實力,同時又滅掉李屠夫這個不穩定因素,正是一舉多得…


    “陛下不可…”眼見袁逢等人直言決戰,盧植這名忠心老臣也顧不了往日的情麵了。


    他大聲駁斥道:“陛下,如今各秩序地紊亂,匪徒不平,府庫耗盡,財政空虛,此時在不宜開戰!”


    “袁司空,枉你是博學之士,如今天下局勢如此,爾不思內治平亂,卻鼓動陛下再起兵戈,汝居心為何?”


    “且李信為朝廷所封,陛下親表的衛北將軍,在北地抗擊胡虜,若我等這個時候出兵,恐遭天下人非議…”


    “是啊陛下,北方大戰正酣,若我等此時出兵,萬一李屠夫倒向鮮卑,縱容胡人南下,到時國朝恐怕會重演高祖之難....”


    其實這話倒也不是危言聳聽,以李屠夫的性格,及過往種種暴虐行徑…


    若朝廷真逼急了,夏軍直接投降胡虜不敢說,但戰略撤兵,收縮防線,縱容胡人南下黃河,還真有可能。


    而大漢剛剛平定黃巾,內治紊亂,天下毛賊四起,尚在動蕩飄搖中,到時如何抵擋鮮卑的百萬鐵騎。


    高祖當年不就是因為天下初平,便北上與匈奴爭鋒,最後被冒頓打的納貢稱臣,嫁女和親,上演百年屈辱。


    其實嫁女和親沒有什麽大不了的,算不上屈辱,關鍵是伏低做小,才是這些自詡天朝上國的朝臣忍不了的。


    天朝上國,是朝廷統治天下的法理,是至高無上的神聖性…


    若頭上弄個兄國,弄個供奉,你還自詡個屁的天朝正統,自詡個屎的上國神聖…


    所以很多人不同意北上征伐,至少不能現在北伐,因為鮮卑這群胡種,可沒有李信那般留有一絲人性…


    劉寬劉艾等忠良老臣,亦相繼跳了出來:“陛下,請三思啊…”


    “戰端一啟,不知又有多少百姓流離失所,若不能短時間結束...”


    “請陛下三思,為了大漢社稷,為了天下....”


    “好了,諸位愛卿不必在爭,北地之事,朕心中已有決斷…”


    劉宏阻止了朝臣的相互攻訐,終於金口表態:“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朕欲一舉掃平寰宇,還天下太平,諸卿以為如何…”


    “陛下聖明!”皇帝親口表態,袁逢一係文臣皆讚,高唿聖明…


    哪怕是之前出言的太尉楊彪,宗老劉艾等人也不得不低首垂淚…


    因為皇帝這段時間,越來越暴躁,越來越獨斷專行,一言不合便是腰斬三族…


    “陛下....”隻有盧植張了張口,卻不知如何進言,最後頹然一歎,


    “陛下,臣願為先鋒,帶兵北上為大軍開道!”既然已有定論,各軍將領們自然出列請命。


    董卓、劉虞、丁原、公孫等人亦然道:“我等,願提兵北上,為陛下誅滅亂匪,掃平寰宇…”


    眾將對於漢帝的心思早已有所猜測,若不然平滅黃巾之功遲遲不封,此時躍然紙上。


    “好,有諸位忠臣良將領兵,何愁宇內不平!”


    漢帝打算,畢功於一役,趁著天下大軍雲集洛陽的機會,發兵滅了李信。


    其實劉宏何嚐不知此時天下是什麽情況,但機不可失,錯過這次機會,恐怕有生之年也別想平定北方了。


    不要看大殿內各地將領恭敬老實,但事實上如何,他心裏比很多人都清楚。


    這些手握重兵的將領與地方諸侯長官,隻要漢帝前腳放他們離開洛陽,這些人後腳便會返迴屬地,以後再想調動他們,恐怕就難了。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連忠心耿耿的盧植老臣都敢違令抗命,更何況那些地方武裝與豪強私軍。


    漢帝放權地方,雖借助各世家,豪強之手鎮壓了黃巾,但同時也導致尾大不掉的局麵。


    比如孫堅、劉備、孫雍、劉成等私人義軍,便是在平滅黃巾的這個過程中,不斷膨脹的…


    再比如借此機會做大的董卓、張邈、陳璠、袁紹、袁術、曹操、公孫度等世家豪強,其中複雜遠遠超出常人想象…


    所以對於是繼續備戰還是休兵,漢帝內心早已有了決斷。


    他打算趁此機會滅了北地的叛逆,就算戰事不成,也能趁機削弱地方武裝,一舉多得…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從黃巾起義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唐吉可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唐吉可汗並收藏三國,從黃巾起義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