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很美妙,隻不過賈詡感覺此略未必能成,畢竟鮮卑人也不是傻子。


    他適時上前,開口道:“主公,鮮卑人態度堅決,出乎我等預料!”


    “以目前的局勢不宜北上,當退守內城,保留主力戰兵才是上策!”


    賈詡頓了頓,繼續道:“鮮卑人兵鋒正盛,北線已經崩潰,我軍萬不可在被其拖在長城!”


    “否則局勢不利,很容易陷入戰略被動...”


    他的憂慮不是沒有道理,先不說鮮卑人會不會放棄戰略優勢,單是東段長城防線已經崩潰,就是不小的麻煩。


    現在最明智的選擇,應該壯士斷腕,徹底放棄長城附近要塞,退守內地郡城以城池為依托,與鮮卑人小心周旋,然後徐徐圖之!


    賈詡之前獻策出擊,那是建立在鮮卑人承受不住傷亡,主動退兵的基礎上施行的。


    現在卑人態度出乎預料的堅定,似是鐵了心的要攻略幽並,那這種情況下當然要以守為主了。


    長城的作用雖然重大,但遠沒有將夏軍逼到無可挽迴的地步,還是有很大選擇餘地的。


    失去了長城防線的戰略主動,再想與敵軍在北方決戰孰為不智,賈詡提議放棄一些縣城,收縮兵力集中防禦的對策,是當下最明智的選擇。


    隻是被和連羞辱一番後,李信惱羞成怒,心思已經轉變。


    而好不容易才打下的地盤,其中耗費人力物力不知幾何,如今卻要轉手放棄。


    李信心中不甘,他還是想要拚一拚:“文和所言有理,但代郡上穀乃至漁陽等地,都是兄弟們用鮮血與生命換來的棲身之所…”


    “若不戰而退,輕易讓給鮮卑人,邊郡百姓恐怕恐遭胡人荼毒...”


    道理說了一大堆,就是不想看著百姓受苦,也不想放棄北方的地盤。


    “唉!”賈詡心中無奈,李屠夫前番想要求和,全然不顧北地百姓死活。


    如今不想放棄地盤,卻又以百姓大義為借口說事,其中可見一斑。


    所以對於其中的話,他向來隻是聽聽就好,當真就輸了。


    眼見主公既然已經把話說到這份上了,其中意思已經不言而喻。


    李屠夫執意而行,賈詡也不再勸勸阻,他已言明其中利害,如何抉擇自有判斷,


    隻有一側的逢紀張了張嘴想要進言,但看主公堅定的神色,在加上主張撤軍的賈詡都已經默不作聲。


    他心中的勸言,也改了口道:“主公欲提兵給鮮卑一個教訓亦無不可,但敵軍勢眾,主公當盡快調徐晃軍團北上為佳...”


    “元圖所言有理,待我部與徐晃軍團匯合之後,再行北上,也不遲...”


    兵勢兇險,臧霸的雲中軍團,因為先前圍殲拓跋軍,激戰慘烈,需要暫時換防休整...


    而目前武皋長城段的的兵力,隻有李信麾下的六萬戰兵...


    麵對浦頭或者慕容威等一部鮮卑,或許還能周旋一二,但若是鮮卑各部大軍匯合,李信手中的兵力就有些捉襟見肘了。


    鮮卑人號稱百萬,其中雖有誇張的成分,但從前方斷斷續續傳來的情報,以關外大營規模來分析...


    中南西各部大人,加上彈汗山王庭,和草原各部散落的頭人,其中所出動的人馬不低於三十萬。


    這還隻是保守估計,若是以其後續增兵規模,其中兵力可能更多。


    在戰略兵力都處於劣勢,和被動的情況下,與敵人進軍作戰,結果還真不好說。


    盡管李信在某些事情上喜歡一意孤行,但兩位謀士的查缺補漏,他是能聽進去的。


    他思慮一番,最後點頭道:“既然如此,那就調徐晃兵團北上支援...”


    “韓忠的匈奴旗兵出定襄,在令太史慈率領狼騎出雁關,隨時策應...”


    說到這裏,李信再道:“另外,著魏延入晉陽,主持並州大局,征召徭役青壯...”


    “同時從各地府庫中,調運糧草北上,以保證大軍後勤供應...”


    “另外,著薊縣黃紹,征召幽州役卒,擴充輔兵,北上擊胡…”


    “這一次,老子要讓鮮卑人知道,誰的刀子更硬...”


    最終,李信還是下定決心與鮮卑人打一仗,讓他們知道老子不是那麽好欺負的。


    而堅持了禦敵於境外的策略,可能有些冒險,但戰事怎能不兇險,區別隻是風險與收獲的對比而已。


    若依托城池防禦,先不說東西戰線縱橫千裏的難度,單是兵力後勤補給等就能讓夏軍疲於應對。


    有道是: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與其被動等著鮮卑人來攻,還不如主動出擊,將戰場的的選擇權握在自己手中,至少選擇一個有利於自己的戰場絕對沒錯。


    其實夏軍上下,在此之前根本就沒有打算與鮮卑人起衝突,魏延甚至下了刀槍入庫,不準與鮮卑人起衝突的命令,從這點就可以看出一二。


    夏軍之前的戰略規劃物資調動,都是針對南部冀州所施行的...


    如今鮮卑不依不撓,戰略規劃被打斷,南北物資重新調度運輸...


    這個過程中,消耗的人力物力,不以量計...


    如今與鮮卑開戰,以北方各地存儲積蓄的物資,短時間內尚且自足,但時間一長可就難說了。


    畢竟後續夏軍各部軍團,要陸續匯集於武皋和中段長城一帶,人吃馬嚼,對後勤的壓力很大...


    所以,將魏延調迴並州,總理後方,就很有必要了…


    ...


    隨著李信下定決心,與鮮卑全麵開戰,並州各郡縣府,也陸陸續續收到動員命令。


    正在晉陽處理事務的並州文武,看著手中的批文,心思不一。


    崔正搖頭,略感憂心:“唉,天下多紛亂,何時有太平!”


    “季安,莫要感歎,大軍此番是為北地百姓而戰,我等還是積極配合吧!”


    一名文士看了眼身前的兄弟,不由安慰道:“若北侯此番真能給鮮卑人一個教訓,北地也會安穩不少,所以此戰各地縣府應該會支持吧!”


    “希望如此吧!”崔正心中無奈,也知道不是感歎之時,隻得擬出一道道詔令,然後與各部協調商酌,在下發到各地縣府。


    當晉陽府內戰爭動員的政令一出,各階層,各地域,各部門,反應不一。


    世家大族凝眉沉思,想著該如何從此戰中撈取好處,而無數在家勞作的青壯百姓則被征召編營,上至四十歲中者,下至十四歲少年,大都要服從管理。


    這個時代,百姓的生活是貧苦且難耐的,征徭賦役可不是說說。


    生活在大漢朝,不但要繳納人頭稅地稅,同時還要定期服徭役。


    套用李某人的話就是:嘿,兄弟幹活嗎?


    往死裏幹…還不給錢的那種…


    戰爭是殘酷的,也有人說是仁慈的,但兵戈一起,就不單單是讓你讓你免費幹活那麽簡單。


    若打到慘烈處,普通青壯或者十三四歲的少年都要拿燒火棍上戰場,流血用命,很少有人能置身事外...


    ......


    武皋,地處雲中與陰山西側,並州北部。


    與定襄雁門相近,在關外與鮮卑人決戰,無論是後兵員還是後勤,都對夏軍大大有利。


    若是戰線拉長,代郡上穀漁陽乃至右北平,邊郡之地連綿上千裏,處處設防的後果就是處處無防,這一點李信看的明白。


    至於關外號稱百萬的鮮卑人,在李信看來,能有一半就不錯了,所以這仗有的打。


    李信此刻已經放棄了僥幸心理,他直接將深入冀州戰場的徐晃軍團也調度北上,其中態度可見一斑。


    這已經說明,他暫時對冀州沒了心思,而是將注意力轉移到了鮮卑身上。


    夏軍的戰略一波三折,變了又變,其中可以看作李信此人意誌不堅,也可以看作是沒有恆心。


    但有些事就是這樣,很少會按照謀劃來,其中總是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波折。


    因勢利導之下,李信也隻能暫時放棄幽燕戰略,以作它圖...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從黃巾起義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唐吉可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唐吉可汗並收藏三國,從黃巾起義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