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邊軍入關
三國,從黃巾起義開始 作者:唐吉可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既然沒有人唱反調,劉宏也不再猶豫。
他直接下旨道:“反賊猖獗,洛陽危機,召遼東公孫度、張掖趙評、西域張晏...”
“率邊軍入關,剿匪平叛,即日起行,不得有誤...”
“另昭告天下,各勤王大軍,滅黃巾者,賞侯封王....”
“陛下不可!”未等漢帝說完,便有人不顧殺頭風險跳了出來。
太尉楊彪更是上表道:“陛下,國朝祖訓言,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
“難道陛下,要冒天下之大不韙,開此先例...”
“懇請陛下收迴成命,不然老臣便跪死在這議政殿內!”
“吾等死諫...”
唿啦啦,殿內百官瞬間跪倒了一大片,細看之下大多皆為朝廷老臣!
皇帝調邊軍入京他們也就忍了,畢竟天下的局勢僵持至此,沒有新的力量是很難破局,而封王之事卻萬萬不可行。
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這是劉邦當年,在誅殺一眾異姓王之後,留下的祖訓。
如今卻被漢帝,直接打破,其中的影響可見之。
目前來說,天下雖然糜爛,但還歸劉姓。
若漢帝行封王之事,那可就真的要改姓了,所以一些忠於朝廷的老臣,才會痛哭流涕不惜以死進諫。
眾人反對,漢帝心中同樣不愉,他望著底下一眾人想要怒言斥責,卻又深深的忍了下來。
這些老臣雖然迂腐,但對大漢絕對忠心耿耿,漢帝也不想過於斥責。
誰忠誰奸,漢帝雖然還分不太清楚,但反對封王的,想來不會太過奸詐。
那些不吭聲的,才需要他提高警惕,以及重點防備的。
在劉宏看來,不反對,就是想稱王的意思,要重點提防。
若是此時有人知道陛下的意思,估計會拜倒大喊冤枉。
很多人是反對稱王的,但他們忌憚漢帝那愈發喜怒無常的性格,所以不敢輕易出言。
“懇請陛下收迴成命!”劉良等一眾老臣,再次諫言。
不過這一次,漢帝沒有繼續忍耐:“朕若收迴成命,諸位愛卿誰能破敵,是你趙典事還是劉宗正...”
劉宏望著殿下啞口無言的老臣,冷哼一聲:“哼,爾等若喜歡跪著,那就隨你們跪到幾時!”
言訖,也不管一眾老臣的哭嚎,漢帝直接起身離朝。
此次以王爵之位許天下,可不是劉宏腦子發熱一時想出來的,而是經過深思熟慮,與一眾心腹商議的結果。
當初高祖之所以能夠取得天下,不就是靠著一眾異姓王輔助,才能坐穩打下一片江山嗎。
如今局勢不容樂觀,若是以王爵,而換天下平,也未嚐不可。
若是換做洛陽被圍以前,有人給漢帝說封王之事,估計會直接砍了對方九族腦袋。
此一時彼一時,經過李屠夫的霍霍,與黃巾圍困之難,漢帝已經成長多了。
而且為了江山社稷,不至亡於己手,劉宏更是特意將高祖當年起家的史記,又重新誦讀多遍,以求能有所體悟。
有道是: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嚐寶此三鏡,用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漢帝能耐下心來品讀祖宗事跡,相較於以前的荒唐,對於一些事,便已經有了自己的判斷...
曆史上,劉宏也是通過大肆放權,借助地方豪強的力量,才能迅速平定叛亂,維持大漢統治...
且為了維持劉姓天下的力量,更是派遣各氏宗親傑俊,前往各州府擔任州牧刺史等最高長官...
從這一點上來看,劉宏早有先見之明,甚至對天下局勢的變化,了然於胸...
他沒有能力改變大勢,隻能想辦法,補救一番,盡量為大漢續兩口氣…
不管後人如何,隻要大漢不是在自己手中亡的,便是最大的利好…
他劉宏就算是死,也絕不做亡國天子…
.......
豫州治所譙縣,府衙大殿,董魔王也接到了朝廷的詔令。
西涼諸將匯聚一堂,董卓大馬金刀的坐在首位。
他那雙淩厲的虎目,掃過殿內:“諸位,朝廷有感北地壓力,又一道詔令發來...”
“言先滅黃巾者為王,剿滅三張者封侯,爾等以為我軍當如何...”
“這天下為王者,非主公莫屬!”
“主公雄踞西涼,威震羌胡,當為王者!”
牛輔郭汜等人跟隨其這麽久,對於其中想法也有所悟。
董越更是上前,出言附和道:“如今豫州黃巾,幾已平定,餘者山賊毛匪,不足為慮...”
“主公有心爭王,我等刀山火海,必為主公取之....”
董卓望著一眾摩擦接掌的將領,心中甚慰。
他將目光,轉向側手的青年文士:“文憂,汝以為朝廷詔王封侯之事,若何!”
“封王之事,自有主公決斷!”
李儒已經摸透了董卓的意思,盡管有心反對,但他知道,最終也隻不過是徒勞無功而已。
反過來還有可能惡了主公,索性不去反駁!
董卓擺手:“一人計短,多人計長,吾今日想聽聽文憂之言!”
對於自己這個女婿,董卓還是很重視的!
“唉!”李儒心中哀歎一聲,直接起身道:“主公,如今天下形勢已然明了!”
“我等隻需按原定戰略行事,何須去趟洛陽那灘渾水...”
如今西涼軍,已經掌控豫州全境,若天下有變,大軍南下可取荊州西向可入天府益州。
再加上河西走廊,據西域富庶,如此合四州之地,與西域諸國之力,何愁不能稱王。
隻不過目前的董卓,似乎並無此意,反而對大漢還抱有幻想。
或者說是,對漢帝抱有期望,其中道理隻有少數幾人明白。
西涼的董魔王,無疑是一個兇狠暴虐的主,但目前來說,他還對朝廷還算盡心。
相對於腦生反骨的李屠夫,董卓無疑更顯忠心。
董魔王出身於偏遠富裕之家,與積累千百年的世家大族,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他能做到前將軍的高位,並鎮守西涼,除了自身過人的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漢帝的賞識與提拔。
大漢寒門出身的高官不多,比如董卓、丁原、何進、蹇碩等等,皆是漢帝有意提拔,用來對抗世家集團的人才。
這種情況下,董卓雖然對朝廷算不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對漢帝,還算是有那麽一點忠心的。
大漢這艘船雖爛,但終歸沒沉呢,爛船還有三斤釘,更何況煌煌四百年積威。
如今漢帝以封王之事許諾,董卓很心動。
李儒的勸誡之意,被他直接忽略。
董卓反而道:“文憂,吾有心北上不必言它!”
“汝隻管為吾規劃一番,此次如何才能搶在各路大軍之前,滅了黃巾...”
他向李儒問策,不是要其站出來反對自己的,而是希望他能幫忙製定,詳細的北行的新戰略,以及怎樣撈取更多的功勞,好為封王之事做鋪墊!
他也不是不知道地盤的重要性,但戰略雖好,想要完美的實施卻困難重重。
先不說局勢變化,單是攻打打荊益二州,所耗費的時間與精力便讓人等不起。
其實董卓的顧略也不無道理,看看李屠夫,其念念不忘的想要奪取幽州,南下冀州實行劃黃河而製的戰略。
但損兵折將之後,到現在也寸功未得,所以有些戰略很好,但能不能完美的執行並完成那又另說了。
現在的董卓,還沒有那麽大的野心,因為四百年大漢正統深入人心。
朝廷遠沒有到達油盡燈枯的地步,你給他講什麽天下大勢,還真看不大明白。
在某些事情上,董魔王與李屠夫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一旦下定決心,便很難有所更改。
這個時候李儒的處境,與當初賈詡反對出兵幽州的情況有些相似,主公下定決心他們無力更改,隻能在一旁查缺補漏製定戰略!
李儒盡中無限惋惜,也隻得建言道:“主公欲率軍北上爭王,儒心有所同…”
“但豫州之地不可輕棄,當留一員大將坐鎮譙縣,以防天下之變…”
“哪怕三張入主洛陽,局勢不可挽迴,我等也有退路和棲身之地…”
“至於黃巾之事,主公隻需讓徐榮將軍,繼續待在洛陽與三張對峙...”
“我軍主力直接北上冀州,配合盧植老帥,先一步滅了戝首張角,洛陽賊匪則不戰自潰…”
“如此主公破廣宗,滅張角,居首功,勤王有力,保駕及時...”
“戰後隻需擺平盧植那老匹夫,這封王之事,水到渠成...”
“善,就依文憂之言,即日整軍北上...”
最終,董卓還是采納了李儒的意見,留一部分人馬,以州剿匪的名義繼續駐在豫州。
他本人則率三萬西涼主力,迅速北上冀州,準備搶奪破滅黃巾,平定叛匪的首功。
王侯的吸引力,對於董卓這些朝廷武將,是絕無僅有的。
非劉氏不王,已經很好的詮釋了,王的重要性...
嚴格來說,王與皇與帝曾經算是一個層次的存在,都是曾是人皇天子的象征...
甚至若真較真,八百年的周王天子,比所謂的皇帝還要來的更具正統和神聖性...
所以,王的吸引力,絕對值得董卓這等武夫,拚勁全力,前往取爭取...
他直接下旨道:“反賊猖獗,洛陽危機,召遼東公孫度、張掖趙評、西域張晏...”
“率邊軍入關,剿匪平叛,即日起行,不得有誤...”
“另昭告天下,各勤王大軍,滅黃巾者,賞侯封王....”
“陛下不可!”未等漢帝說完,便有人不顧殺頭風險跳了出來。
太尉楊彪更是上表道:“陛下,國朝祖訓言,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
“難道陛下,要冒天下之大不韙,開此先例...”
“懇請陛下收迴成命,不然老臣便跪死在這議政殿內!”
“吾等死諫...”
唿啦啦,殿內百官瞬間跪倒了一大片,細看之下大多皆為朝廷老臣!
皇帝調邊軍入京他們也就忍了,畢竟天下的局勢僵持至此,沒有新的力量是很難破局,而封王之事卻萬萬不可行。
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這是劉邦當年,在誅殺一眾異姓王之後,留下的祖訓。
如今卻被漢帝,直接打破,其中的影響可見之。
目前來說,天下雖然糜爛,但還歸劉姓。
若漢帝行封王之事,那可就真的要改姓了,所以一些忠於朝廷的老臣,才會痛哭流涕不惜以死進諫。
眾人反對,漢帝心中同樣不愉,他望著底下一眾人想要怒言斥責,卻又深深的忍了下來。
這些老臣雖然迂腐,但對大漢絕對忠心耿耿,漢帝也不想過於斥責。
誰忠誰奸,漢帝雖然還分不太清楚,但反對封王的,想來不會太過奸詐。
那些不吭聲的,才需要他提高警惕,以及重點防備的。
在劉宏看來,不反對,就是想稱王的意思,要重點提防。
若是此時有人知道陛下的意思,估計會拜倒大喊冤枉。
很多人是反對稱王的,但他們忌憚漢帝那愈發喜怒無常的性格,所以不敢輕易出言。
“懇請陛下收迴成命!”劉良等一眾老臣,再次諫言。
不過這一次,漢帝沒有繼續忍耐:“朕若收迴成命,諸位愛卿誰能破敵,是你趙典事還是劉宗正...”
劉宏望著殿下啞口無言的老臣,冷哼一聲:“哼,爾等若喜歡跪著,那就隨你們跪到幾時!”
言訖,也不管一眾老臣的哭嚎,漢帝直接起身離朝。
此次以王爵之位許天下,可不是劉宏腦子發熱一時想出來的,而是經過深思熟慮,與一眾心腹商議的結果。
當初高祖之所以能夠取得天下,不就是靠著一眾異姓王輔助,才能坐穩打下一片江山嗎。
如今局勢不容樂觀,若是以王爵,而換天下平,也未嚐不可。
若是換做洛陽被圍以前,有人給漢帝說封王之事,估計會直接砍了對方九族腦袋。
此一時彼一時,經過李屠夫的霍霍,與黃巾圍困之難,漢帝已經成長多了。
而且為了江山社稷,不至亡於己手,劉宏更是特意將高祖當年起家的史記,又重新誦讀多遍,以求能有所體悟。
有道是: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嚐寶此三鏡,用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漢帝能耐下心來品讀祖宗事跡,相較於以前的荒唐,對於一些事,便已經有了自己的判斷...
曆史上,劉宏也是通過大肆放權,借助地方豪強的力量,才能迅速平定叛亂,維持大漢統治...
且為了維持劉姓天下的力量,更是派遣各氏宗親傑俊,前往各州府擔任州牧刺史等最高長官...
從這一點上來看,劉宏早有先見之明,甚至對天下局勢的變化,了然於胸...
他沒有能力改變大勢,隻能想辦法,補救一番,盡量為大漢續兩口氣…
不管後人如何,隻要大漢不是在自己手中亡的,便是最大的利好…
他劉宏就算是死,也絕不做亡國天子…
.......
豫州治所譙縣,府衙大殿,董魔王也接到了朝廷的詔令。
西涼諸將匯聚一堂,董卓大馬金刀的坐在首位。
他那雙淩厲的虎目,掃過殿內:“諸位,朝廷有感北地壓力,又一道詔令發來...”
“言先滅黃巾者為王,剿滅三張者封侯,爾等以為我軍當如何...”
“這天下為王者,非主公莫屬!”
“主公雄踞西涼,威震羌胡,當為王者!”
牛輔郭汜等人跟隨其這麽久,對於其中想法也有所悟。
董越更是上前,出言附和道:“如今豫州黃巾,幾已平定,餘者山賊毛匪,不足為慮...”
“主公有心爭王,我等刀山火海,必為主公取之....”
董卓望著一眾摩擦接掌的將領,心中甚慰。
他將目光,轉向側手的青年文士:“文憂,汝以為朝廷詔王封侯之事,若何!”
“封王之事,自有主公決斷!”
李儒已經摸透了董卓的意思,盡管有心反對,但他知道,最終也隻不過是徒勞無功而已。
反過來還有可能惡了主公,索性不去反駁!
董卓擺手:“一人計短,多人計長,吾今日想聽聽文憂之言!”
對於自己這個女婿,董卓還是很重視的!
“唉!”李儒心中哀歎一聲,直接起身道:“主公,如今天下形勢已然明了!”
“我等隻需按原定戰略行事,何須去趟洛陽那灘渾水...”
如今西涼軍,已經掌控豫州全境,若天下有變,大軍南下可取荊州西向可入天府益州。
再加上河西走廊,據西域富庶,如此合四州之地,與西域諸國之力,何愁不能稱王。
隻不過目前的董卓,似乎並無此意,反而對大漢還抱有幻想。
或者說是,對漢帝抱有期望,其中道理隻有少數幾人明白。
西涼的董魔王,無疑是一個兇狠暴虐的主,但目前來說,他還對朝廷還算盡心。
相對於腦生反骨的李屠夫,董卓無疑更顯忠心。
董魔王出身於偏遠富裕之家,與積累千百年的世家大族,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他能做到前將軍的高位,並鎮守西涼,除了自身過人的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漢帝的賞識與提拔。
大漢寒門出身的高官不多,比如董卓、丁原、何進、蹇碩等等,皆是漢帝有意提拔,用來對抗世家集團的人才。
這種情況下,董卓雖然對朝廷算不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對漢帝,還算是有那麽一點忠心的。
大漢這艘船雖爛,但終歸沒沉呢,爛船還有三斤釘,更何況煌煌四百年積威。
如今漢帝以封王之事許諾,董卓很心動。
李儒的勸誡之意,被他直接忽略。
董卓反而道:“文憂,吾有心北上不必言它!”
“汝隻管為吾規劃一番,此次如何才能搶在各路大軍之前,滅了黃巾...”
他向李儒問策,不是要其站出來反對自己的,而是希望他能幫忙製定,詳細的北行的新戰略,以及怎樣撈取更多的功勞,好為封王之事做鋪墊!
他也不是不知道地盤的重要性,但戰略雖好,想要完美的實施卻困難重重。
先不說局勢變化,單是攻打打荊益二州,所耗費的時間與精力便讓人等不起。
其實董卓的顧略也不無道理,看看李屠夫,其念念不忘的想要奪取幽州,南下冀州實行劃黃河而製的戰略。
但損兵折將之後,到現在也寸功未得,所以有些戰略很好,但能不能完美的執行並完成那又另說了。
現在的董卓,還沒有那麽大的野心,因為四百年大漢正統深入人心。
朝廷遠沒有到達油盡燈枯的地步,你給他講什麽天下大勢,還真看不大明白。
在某些事情上,董魔王與李屠夫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一旦下定決心,便很難有所更改。
這個時候李儒的處境,與當初賈詡反對出兵幽州的情況有些相似,主公下定決心他們無力更改,隻能在一旁查缺補漏製定戰略!
李儒盡中無限惋惜,也隻得建言道:“主公欲率軍北上爭王,儒心有所同…”
“但豫州之地不可輕棄,當留一員大將坐鎮譙縣,以防天下之變…”
“哪怕三張入主洛陽,局勢不可挽迴,我等也有退路和棲身之地…”
“至於黃巾之事,主公隻需讓徐榮將軍,繼續待在洛陽與三張對峙...”
“我軍主力直接北上冀州,配合盧植老帥,先一步滅了戝首張角,洛陽賊匪則不戰自潰…”
“如此主公破廣宗,滅張角,居首功,勤王有力,保駕及時...”
“戰後隻需擺平盧植那老匹夫,這封王之事,水到渠成...”
“善,就依文憂之言,即日整軍北上...”
最終,董卓還是采納了李儒的意見,留一部分人馬,以州剿匪的名義繼續駐在豫州。
他本人則率三萬西涼主力,迅速北上冀州,準備搶奪破滅黃巾,平定叛匪的首功。
王侯的吸引力,對於董卓這些朝廷武將,是絕無僅有的。
非劉氏不王,已經很好的詮釋了,王的重要性...
嚴格來說,王與皇與帝曾經算是一個層次的存在,都是曾是人皇天子的象征...
甚至若真較真,八百年的周王天子,比所謂的皇帝還要來的更具正統和神聖性...
所以,王的吸引力,絕對值得董卓這等武夫,拚勁全力,前往取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