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陽奉陰違
三國,從黃巾起義開始 作者:唐吉可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後軍大帳,四周守衛森嚴,崗哨侍衛三步一隔。
這些守衛人手鋼刀,身配胸甲,武備精良。
一個個麵色冷峻,宛若鐵石般矗立在寒風中,守衛大帳!
謹慎聰明的逢紀,自然知道,先前之舉得罪了多少人。
所以為了小命考慮,他軟磨硬泡,特地讓臧霸調來八百士兵,守衛自己的安全。
大帳內,逢大總管,此刻麵色難看發著脾氣:“欺人太甚,這些匈奴人,是看老子好欺負還是怎滴!”
“一個個嘴上配合,暗地裏卻陽奉陰違,難道真要主公的屠刀犁遍黃河內外,他們才能老實...”
望著暴怒的逢總管,帳內一眾狗腿子,心中惴惴不安。
雖然他們先前百般勸進,但真當眾人接手河套事務的時候,才知道其中艱難!
逐水草而居的匈奴人,可不像中原百姓那樣,便於管理。
各部落,大大小小,散落在河套平原上,陰山淺坳中。
有些是萬人大部,有些是百人小部,其中的人口數量,奴隸數據,大都隻有各部頭人,自己知道。
就算是單於王庭,也隻是粗略的記載了,屬於王庭的人口奴隸。
匈奴各主要大部落的人口,至於一些千百人部落,還真的是星羅棋布,數不勝數...
而這兩日,逢紀頒布的政令,大都石沉大海,各部頭人雖然表麵配合,但真正的成效,卻寥寥無幾。
美稷附近,還好一些,畢竟這地方就在李屠夫眼皮子底下,沒人敢耍什麽花樣。
再遠一些的,就有些鞭長莫及了,無論是法令的傳播,還是執行,都大打折扣!
這種情況,逢紀的惱怒,可想而知...
他本身就對匈奴無感,甚至還有些仇視,也沒想過為其謀福利啥的。
逢紀之所以廢奴,隻不過是投主公所好,行事不會有大錯...
然而,如今做出第一件事,便進展不順,主公到時會如何看待?
知道的說匈奴各部複雜,不知道還以為他逢紀無能呢?
“大人!”正當眾人苦惱之時,一旁侍立的王充,適時上前建言獻策:“大人,匈奴蠻夷,畏威而不懷德,依吾之見當以鐵腕治之!”
“以雷霆手段壓下,否則難以服眾...”
“哦,偉台有何高見!”逢紀轉首,麵露喜色。
對於王充,他還是很欣賞的,其當初在洛陽,能不費一兵一卒,從各大世家鄔堡中,弄出糧食,可見一斑。
果然如其所料,王充上前一步道:“大人,匈奴人逐水草而居,散落不集,難於管理…”
“若想要將總督府的法令,徹底落實,當將其部眾,聚而治之...”
“聚而治之!”聽到這裏,逢紀若有所思。
他久居中原,甚至在郡城為官,自然知道,中原朝廷是如何管理百姓的,法令是如何實施的...
若要在河套,貫徹總督府內的法令,肯定不止廢奴一事這麽簡單,後續肯定還有其他事情要行。
而匈奴部族製逐草而居,四處遊蕩,管理困難,各地權利,更是攥在部族頭人手中。
這些頭人,就像夏商時期的諸侯國,對族內有著很高的權威,和統治力。
夏軍想要繞過他們,施行廢奴,或者將法令貫徹,很難很難...
王充見大人似有所思,便直接言明道:“大人若想真正的,完成侯爺交代的任務,必需效仿中原集權...”
”把散落在各地的部落人員,收攏在幾個重要大營,集中管理...”
“然後將其頭人,與部眾編製打亂,征調青壯,解除武裝,收繳刀兵...”
“其後,再巧立名目,沒其牛馬牲畜,糧草物資,將資源統一配給...”
“如此,總督府,便相當於將匈奴人的命脈,全部攥在手中...”
“哪怕到時,他們想要反複,但沒了組織,沒了主力青壯,沒了武裝,沒了刀兵,沒了戰馬,沒了糧食...”
“縱使其先祖冒頓在世,有始皇赤帝之能,也難以翻出丁點花浪...”
“唔!”逢紀眸光閃爍,聽著其一番言語,若有所悟,同時心中又有所驚。
若改變匈奴人的習俗,聚集而居,不再逐草遷徙,確實能解決專製困難的問題。
但逢紀卻有些發寒,王充這中行為,簡直是在掘匈奴的根,是要徹底滅了匈奴的種。
其中種種策略,更是環環相扣,直指匈奴七寸要害,不可謂不狠辣,不可謂不狠毒...
特別是,其後麵幾項,若真依策行事,他們這種變革行為,豈不是比新朝王莽還要來的徹底...
在聯想到,王充的姓氏,這就讓人不得深思,讓人驚心...
王充的建議並不複雜,大概意思就是將各部及偏遠之地的匈奴人,集合在一起。
然後將其中頭人,與原有部眾組織,打散拆開。
然後解除武裝,收繳刀兵威脅,在分成幾個大略區域,進行統一管理...
最後,在以各種大義名目,將匈奴人的牲畜物資,集中收繳,統一分配...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把人合在一起方便管理,且頭人與原有部眾分散,雖然短時間內可能會造成秩序混亂。
到時,沒了頭人的組織與領導,這些匈奴人就算還有武裝,就算想鬧事,也成不了氣候。
後麵再將這些,散落的匈奴人逐個擊破,順勢瓦解...
到時在把牛馬牲畜,糧食物資,絲毫不落的握在手中...
掌握了戰馬,就相當於捆住了匈奴人的雙腿,控製了糧食供給,就相當於握住了匈奴人的生死命脈...
加上美稷城內,駐紮的夏軍狼騎,就算匈奴人想要暴動,也能快速鎮壓...
建議雖好,但逢紀卻沒有下定論,而是凝眉靜思,不敢輕易行事。
奴隸雖然是匈奴人的重要私產,但麵對夏軍的威懾,各部頭人大多隻是陽奉陰違敷衍了事,不敢太過激動。
若是按照王充之言,將各部落貴族打散混編,收沒牲畜財產...
那就是動了匈奴頭人的命根子,到時肯定免不了暴動四起,腥風血雨!
王充見他猶豫,不動聲色的又添了一把火:“大人,北侯心胸寬廣,能夠對匈奴一視同仁,但匈奴各部卻未必同心...”
“對於這些心懷異誌,且反複無常的的蠻夷,隻有鐵與血才是最好最快的震懾,沒有什麽好猶豫的...”
“大人難道忘了,當初匈奴人是怎樣折辱我等的,那生肉的滋味,北侯大人,可是親自嚐過的...”
果然,在聽到匈奴折辱,逢紀臉色掙紮一陣,似乎有所動搖。
張既這名狗腿子,見狀又接力建言道:“大人還猶豫什麽,北侯心有仁慈,胸懷天下,但匈奴胡虜,卻未必感恩…”
“若依王兄之策行事,便一舉解決河套之憂,除我軍頭後患,為侯爺大業增磚添瓦...”
此時帳中眾人也反應過來,以匈奴人逐草遷徙,分散而居的習俗,想要短時間內將法令貫徹,就必須將這些人集中管理。
若是王充之策真能順利實施,到時不但能真正的降伏匈奴這頭猛虎,將其三百年積累化為己用,更能一舉解決各部頭人的專權之弊端,徹底掃除河套治下之隱患!
河套不似並州,不是大漢,加上匈奴人民風彪悍,桀驁不馴,眼下不過是迫於形勢暫時臣服罷了...
對於這些陽奉陰違的匈奴各部,王充等人有感於施事艱難,早已開始失去耐心。
夏軍中除了李信這個大帥,能夠對治下民眾一視同仁以外,其他人諸如臧霸逢紀這些文武,皆對所謂的番邦蠻夷有所偏見。
他們這些土生土長的漢人,骨子裏總有一種,說不出道不明的的感覺,那就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這種情況下,眾人對於匈奴的態度,可想而知,所行所施便少了一些顧慮與掣肘。
李信在平定河套後,又沒有像當初取並州時那樣,與各部族頭人約法,這種情況,便無需顧慮...
而急於立功的王充等人,更是拋卻了心中的底線,將匈奴各部,將河套這百萬胡虜,都視為上升的踏腳石。
隻要有解決河套後患之功績,到時不但逢紀更得重用,他們這些幕僚,也會前途明亮,為北侯所另眼相看...
逢紀麵色糾結,結合先前遭遇,心中已經隱隱有所決斷,
但他還是,有些猶豫道:“此事關重大,吾需好好思量...”
......
這些守衛人手鋼刀,身配胸甲,武備精良。
一個個麵色冷峻,宛若鐵石般矗立在寒風中,守衛大帳!
謹慎聰明的逢紀,自然知道,先前之舉得罪了多少人。
所以為了小命考慮,他軟磨硬泡,特地讓臧霸調來八百士兵,守衛自己的安全。
大帳內,逢大總管,此刻麵色難看發著脾氣:“欺人太甚,這些匈奴人,是看老子好欺負還是怎滴!”
“一個個嘴上配合,暗地裏卻陽奉陰違,難道真要主公的屠刀犁遍黃河內外,他們才能老實...”
望著暴怒的逢總管,帳內一眾狗腿子,心中惴惴不安。
雖然他們先前百般勸進,但真當眾人接手河套事務的時候,才知道其中艱難!
逐水草而居的匈奴人,可不像中原百姓那樣,便於管理。
各部落,大大小小,散落在河套平原上,陰山淺坳中。
有些是萬人大部,有些是百人小部,其中的人口數量,奴隸數據,大都隻有各部頭人,自己知道。
就算是單於王庭,也隻是粗略的記載了,屬於王庭的人口奴隸。
匈奴各主要大部落的人口,至於一些千百人部落,還真的是星羅棋布,數不勝數...
而這兩日,逢紀頒布的政令,大都石沉大海,各部頭人雖然表麵配合,但真正的成效,卻寥寥無幾。
美稷附近,還好一些,畢竟這地方就在李屠夫眼皮子底下,沒人敢耍什麽花樣。
再遠一些的,就有些鞭長莫及了,無論是法令的傳播,還是執行,都大打折扣!
這種情況,逢紀的惱怒,可想而知...
他本身就對匈奴無感,甚至還有些仇視,也沒想過為其謀福利啥的。
逢紀之所以廢奴,隻不過是投主公所好,行事不會有大錯...
然而,如今做出第一件事,便進展不順,主公到時會如何看待?
知道的說匈奴各部複雜,不知道還以為他逢紀無能呢?
“大人!”正當眾人苦惱之時,一旁侍立的王充,適時上前建言獻策:“大人,匈奴蠻夷,畏威而不懷德,依吾之見當以鐵腕治之!”
“以雷霆手段壓下,否則難以服眾...”
“哦,偉台有何高見!”逢紀轉首,麵露喜色。
對於王充,他還是很欣賞的,其當初在洛陽,能不費一兵一卒,從各大世家鄔堡中,弄出糧食,可見一斑。
果然如其所料,王充上前一步道:“大人,匈奴人逐水草而居,散落不集,難於管理…”
“若想要將總督府的法令,徹底落實,當將其部眾,聚而治之...”
“聚而治之!”聽到這裏,逢紀若有所思。
他久居中原,甚至在郡城為官,自然知道,中原朝廷是如何管理百姓的,法令是如何實施的...
若要在河套,貫徹總督府內的法令,肯定不止廢奴一事這麽簡單,後續肯定還有其他事情要行。
而匈奴部族製逐草而居,四處遊蕩,管理困難,各地權利,更是攥在部族頭人手中。
這些頭人,就像夏商時期的諸侯國,對族內有著很高的權威,和統治力。
夏軍想要繞過他們,施行廢奴,或者將法令貫徹,很難很難...
王充見大人似有所思,便直接言明道:“大人若想真正的,完成侯爺交代的任務,必需效仿中原集權...”
”把散落在各地的部落人員,收攏在幾個重要大營,集中管理...”
“然後將其頭人,與部眾編製打亂,征調青壯,解除武裝,收繳刀兵...”
“其後,再巧立名目,沒其牛馬牲畜,糧草物資,將資源統一配給...”
“如此,總督府,便相當於將匈奴人的命脈,全部攥在手中...”
“哪怕到時,他們想要反複,但沒了組織,沒了主力青壯,沒了武裝,沒了刀兵,沒了戰馬,沒了糧食...”
“縱使其先祖冒頓在世,有始皇赤帝之能,也難以翻出丁點花浪...”
“唔!”逢紀眸光閃爍,聽著其一番言語,若有所悟,同時心中又有所驚。
若改變匈奴人的習俗,聚集而居,不再逐草遷徙,確實能解決專製困難的問題。
但逢紀卻有些發寒,王充這中行為,簡直是在掘匈奴的根,是要徹底滅了匈奴的種。
其中種種策略,更是環環相扣,直指匈奴七寸要害,不可謂不狠辣,不可謂不狠毒...
特別是,其後麵幾項,若真依策行事,他們這種變革行為,豈不是比新朝王莽還要來的徹底...
在聯想到,王充的姓氏,這就讓人不得深思,讓人驚心...
王充的建議並不複雜,大概意思就是將各部及偏遠之地的匈奴人,集合在一起。
然後將其中頭人,與原有部眾組織,打散拆開。
然後解除武裝,收繳刀兵威脅,在分成幾個大略區域,進行統一管理...
最後,在以各種大義名目,將匈奴人的牲畜物資,集中收繳,統一分配...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把人合在一起方便管理,且頭人與原有部眾分散,雖然短時間內可能會造成秩序混亂。
到時,沒了頭人的組織與領導,這些匈奴人就算還有武裝,就算想鬧事,也成不了氣候。
後麵再將這些,散落的匈奴人逐個擊破,順勢瓦解...
到時在把牛馬牲畜,糧食物資,絲毫不落的握在手中...
掌握了戰馬,就相當於捆住了匈奴人的雙腿,控製了糧食供給,就相當於握住了匈奴人的生死命脈...
加上美稷城內,駐紮的夏軍狼騎,就算匈奴人想要暴動,也能快速鎮壓...
建議雖好,但逢紀卻沒有下定論,而是凝眉靜思,不敢輕易行事。
奴隸雖然是匈奴人的重要私產,但麵對夏軍的威懾,各部頭人大多隻是陽奉陰違敷衍了事,不敢太過激動。
若是按照王充之言,將各部落貴族打散混編,收沒牲畜財產...
那就是動了匈奴頭人的命根子,到時肯定免不了暴動四起,腥風血雨!
王充見他猶豫,不動聲色的又添了一把火:“大人,北侯心胸寬廣,能夠對匈奴一視同仁,但匈奴各部卻未必同心...”
“對於這些心懷異誌,且反複無常的的蠻夷,隻有鐵與血才是最好最快的震懾,沒有什麽好猶豫的...”
“大人難道忘了,當初匈奴人是怎樣折辱我等的,那生肉的滋味,北侯大人,可是親自嚐過的...”
果然,在聽到匈奴折辱,逢紀臉色掙紮一陣,似乎有所動搖。
張既這名狗腿子,見狀又接力建言道:“大人還猶豫什麽,北侯心有仁慈,胸懷天下,但匈奴胡虜,卻未必感恩…”
“若依王兄之策行事,便一舉解決河套之憂,除我軍頭後患,為侯爺大業增磚添瓦...”
此時帳中眾人也反應過來,以匈奴人逐草遷徙,分散而居的習俗,想要短時間內將法令貫徹,就必須將這些人集中管理。
若是王充之策真能順利實施,到時不但能真正的降伏匈奴這頭猛虎,將其三百年積累化為己用,更能一舉解決各部頭人的專權之弊端,徹底掃除河套治下之隱患!
河套不似並州,不是大漢,加上匈奴人民風彪悍,桀驁不馴,眼下不過是迫於形勢暫時臣服罷了...
對於這些陽奉陰違的匈奴各部,王充等人有感於施事艱難,早已開始失去耐心。
夏軍中除了李信這個大帥,能夠對治下民眾一視同仁以外,其他人諸如臧霸逢紀這些文武,皆對所謂的番邦蠻夷有所偏見。
他們這些土生土長的漢人,骨子裏總有一種,說不出道不明的的感覺,那就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這種情況下,眾人對於匈奴的態度,可想而知,所行所施便少了一些顧慮與掣肘。
李信在平定河套後,又沒有像當初取並州時那樣,與各部族頭人約法,這種情況,便無需顧慮...
而急於立功的王充等人,更是拋卻了心中的底線,將匈奴各部,將河套這百萬胡虜,都視為上升的踏腳石。
隻要有解決河套後患之功績,到時不但逢紀更得重用,他們這些幕僚,也會前途明亮,為北侯所另眼相看...
逢紀麵色糾結,結合先前遭遇,心中已經隱隱有所決斷,
但他還是,有些猶豫道:“此事關重大,吾需好好思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