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國外上映
你一句票房不看好我賺成世界首富 作者:寫書賺飯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萊奧和盧卡斯隻是萬千熱愛《電鋸驚魂》的年輕人的縮影。
他們幾乎占領了所有社交媒體,在各個地方訴說著自己對《電鋸驚魂》的喜愛。
@zeck:[恐怖片發展到今天,經曆了血漿時代、血腥時代、性和喜劇的時代、心理分析時代……但我今天才發現,創意才是決定一部恐怖片是否好看的關鍵。]
@dressmaker:[注意,真相就在眼前,真的就在眼前。]
@cocow:[其實這是一部勵誌片吧,看完之後,我仿佛懂得了生命的可貴。]
@shonleva:[剪輯和情節很棒,但背後缺乏對人性的分析,希望導演在第二部的時候能拍攝更多豎鋸的故事。]
@anday:[我太喜歡豎鋸的故事了,導演什麽時候才可以拍第二部?我該怎麽去催促導演拍第二部?給導演的公司發郵件可以嗎?]
@yaya:[正宗的記憶拚圖式密室電影,結合恐怖玩偶、密室逃脫、酷刑機關、偵探破案等等因素。我有預感,導演創造的豎鋸殺人狂會成為未來十年最經典的血腥圖騰。]
[……]
《電鋸驚魂》本就是歐美文化的產物,像電影中的恐懼來源多為開放式傷口,以此激發觀眾的恐懼本能,這正是歐美觀眾所欣賞的“恐怖”。
而華國,又或者說東亞的觀眾,恐懼來源更多是詛咒、冤魂索命和扭曲的規則。
所以《電鋸驚魂》在歐美掀起的熱度比起華國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短短七天,就已經獲得了3000萬美元的票房。
獅門影業靠著這一部電影賺得盆滿缽滿,伊森·莫頓更是在票房統計數字出來的當天給嬴佳打了個兩小時的電話。
一個小時用來表達對嬴佳的誇耀和感激,一個小時用來爭取以後的合作機會。
《電鋸驚魂》的火爆,同樣體現在各類電影雜誌和影評人口中。
[令人毛骨悚然的大師之作《電鋸驚魂》重新定義“恐怖”。]
[《電鋸驚魂》:當代恐怖片的裏程碑。]
[深度分析《電鋸驚魂》中隱藏的美國邏輯和哲學巧思。]
這是北美最具影響力的電影雜誌之一《電影評論》的新聞標題,這家向來隻關心名導演作品的電影雜誌對嬴佳爆發了極大的熱情,在文章中稱嬴佳的《電鋸驚魂》是開啟了當代恐怖片的新時代,是混合精神恐怖和畫麵暴力的絕佳體現。
其實在地球上,《電鋸驚魂》的藝術性一直為傳統老派的電影人詬病,爛番茄網上的評價並不太好。
但藍星的電影界已經很少出現這樣現象級的作品了。
所以,即便是向來嚴苛的《電影評論》都不吝嗇對《電鋸驚魂》的讚美。
[24歲的少女導演嬴佳攜《電鋸驚魂》席卷美國,她究竟有何魔力?]
[土生土長的華國人卻拍出如此美式的驚悚電影,細究導演所受的美國文化影響。]
[華國電影界的嬴佳成為了美國電影界的贏家!]
這是美國圖文兼備的大眾電影雜誌《娛樂周刊》,相比起電影,他們顯然對嬴佳的個人話題更為關注。
翻開這本雜誌,映入眼簾的是嬴佳的一張半身照,也不知道是從什麽地方找到的。照片裏的嬴佳甚至留著長發,捧著一本《美國影視文化研究》,近乎癡迷地讀著。
《娛樂周刊》還給嬴佳取了一個可愛的名字“the winner”。
這一期《娛樂周刊》很快就賣到脫銷,並且在不久的將來,隨著嬴佳的名氣越來越大,該期《娛樂周刊》在二手網站上被炒出了天價。
除了美國之外,電鋸驚魂在英法德美澳等地也收獲了大量的票房和粉絲。
幾乎是瞬間,嬴佳這個名字就全球知名了。
甚至有粉絲自發地為嬴佳建立了個人網站“thewinner”。
一點進去,就能看到嬴佳接受采訪的大頭照、個人信息和相應的作品。
一部《我在九零嫁下崗工》,一部《電鋸驚魂》。
有喜歡嬴佳的外國粉絲甚至掛上翻譯器看完了70集的《我在九零嫁下崗工》,然後在個人網站的論壇區發帖。
[信息是不是登記錯了!下崗工和電鋸真是的一個導演拍的嗎!!!]
下麵是其他粉絲的迴帖。
[是的寶貝!!!]
[我的心已經和貝爾加湖的湖水一樣冰冷了,沒有什麽能打動我……什麽!!!居然是一個導演嗎!!!]
[……]
措辭之激烈,情緒之瘋狂,可見一斑。
伊森·莫頓笑嗬嗬地把帖子鏈接轉發給了嬴佳,得到嬴佳迴複的一個省略號。
將《電鋸驚魂》引發的熱議推向高潮的是第62屆美國mtv電影電視獎。
mtv電影電視獎的評委會出人意料地將最高獎項——最佳電影獎頒給了《電鋸驚魂》。
頒獎詞是“精妙絕倫的創意,新穎流暢的剪輯方式,創造出一個‘惡而不自知’的‘豎鋸’。”
由於嬴佳未到現場,伊森·莫頓代替嬴佳領取了這個獎項,並在第二天後親自將獎杯送到了嬴佳手上。
在地球上,2004年上映的《電鋸驚魂》僅僅獲得了第14屆mtv電影獎最佳受驚表演提名,並未斬獲任何獎項。
不是說《電鋸驚魂》配不上,隻是那一屆的電影競爭力過於強了,什麽《大人物拿破侖》《飛行者》《賤女孩》《後天》《戀戀筆記本》雲雲,隨便挑一部都是值得載入史冊的經典。
但在藍星這個電影文化瘸腿的世界,《電鋸驚魂》的衝獎之路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
“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怎麽不算一種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呢?
當然,嬴佳是不會承認自己是猴子的。
拿到獎杯的當日,嬴佳讓葉明睿采購了一個巨大玻璃櫃放在辦公室裏,小心翼翼把獎杯放了進去。
玻璃櫃的很多櫃子都還空著。
但嬴佳有信心會將它一個個填滿。
和獎杯一起迴來的還有嬴佳獲獎的消息。
在《電鋸驚魂》深陷爭議的時候,嬴佳《電鋸驚魂》獲獎的消息宛如一道閃電,劈開了所有的質疑和汙蔑。
狠狠扇了所有看笑話的人一個巴掌。
他們幾乎占領了所有社交媒體,在各個地方訴說著自己對《電鋸驚魂》的喜愛。
@zeck:[恐怖片發展到今天,經曆了血漿時代、血腥時代、性和喜劇的時代、心理分析時代……但我今天才發現,創意才是決定一部恐怖片是否好看的關鍵。]
@dressmaker:[注意,真相就在眼前,真的就在眼前。]
@cocow:[其實這是一部勵誌片吧,看完之後,我仿佛懂得了生命的可貴。]
@shonleva:[剪輯和情節很棒,但背後缺乏對人性的分析,希望導演在第二部的時候能拍攝更多豎鋸的故事。]
@anday:[我太喜歡豎鋸的故事了,導演什麽時候才可以拍第二部?我該怎麽去催促導演拍第二部?給導演的公司發郵件可以嗎?]
@yaya:[正宗的記憶拚圖式密室電影,結合恐怖玩偶、密室逃脫、酷刑機關、偵探破案等等因素。我有預感,導演創造的豎鋸殺人狂會成為未來十年最經典的血腥圖騰。]
[……]
《電鋸驚魂》本就是歐美文化的產物,像電影中的恐懼來源多為開放式傷口,以此激發觀眾的恐懼本能,這正是歐美觀眾所欣賞的“恐怖”。
而華國,又或者說東亞的觀眾,恐懼來源更多是詛咒、冤魂索命和扭曲的規則。
所以《電鋸驚魂》在歐美掀起的熱度比起華國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短短七天,就已經獲得了3000萬美元的票房。
獅門影業靠著這一部電影賺得盆滿缽滿,伊森·莫頓更是在票房統計數字出來的當天給嬴佳打了個兩小時的電話。
一個小時用來表達對嬴佳的誇耀和感激,一個小時用來爭取以後的合作機會。
《電鋸驚魂》的火爆,同樣體現在各類電影雜誌和影評人口中。
[令人毛骨悚然的大師之作《電鋸驚魂》重新定義“恐怖”。]
[《電鋸驚魂》:當代恐怖片的裏程碑。]
[深度分析《電鋸驚魂》中隱藏的美國邏輯和哲學巧思。]
這是北美最具影響力的電影雜誌之一《電影評論》的新聞標題,這家向來隻關心名導演作品的電影雜誌對嬴佳爆發了極大的熱情,在文章中稱嬴佳的《電鋸驚魂》是開啟了當代恐怖片的新時代,是混合精神恐怖和畫麵暴力的絕佳體現。
其實在地球上,《電鋸驚魂》的藝術性一直為傳統老派的電影人詬病,爛番茄網上的評價並不太好。
但藍星的電影界已經很少出現這樣現象級的作品了。
所以,即便是向來嚴苛的《電影評論》都不吝嗇對《電鋸驚魂》的讚美。
[24歲的少女導演嬴佳攜《電鋸驚魂》席卷美國,她究竟有何魔力?]
[土生土長的華國人卻拍出如此美式的驚悚電影,細究導演所受的美國文化影響。]
[華國電影界的嬴佳成為了美國電影界的贏家!]
這是美國圖文兼備的大眾電影雜誌《娛樂周刊》,相比起電影,他們顯然對嬴佳的個人話題更為關注。
翻開這本雜誌,映入眼簾的是嬴佳的一張半身照,也不知道是從什麽地方找到的。照片裏的嬴佳甚至留著長發,捧著一本《美國影視文化研究》,近乎癡迷地讀著。
《娛樂周刊》還給嬴佳取了一個可愛的名字“the winner”。
這一期《娛樂周刊》很快就賣到脫銷,並且在不久的將來,隨著嬴佳的名氣越來越大,該期《娛樂周刊》在二手網站上被炒出了天價。
除了美國之外,電鋸驚魂在英法德美澳等地也收獲了大量的票房和粉絲。
幾乎是瞬間,嬴佳這個名字就全球知名了。
甚至有粉絲自發地為嬴佳建立了個人網站“thewinner”。
一點進去,就能看到嬴佳接受采訪的大頭照、個人信息和相應的作品。
一部《我在九零嫁下崗工》,一部《電鋸驚魂》。
有喜歡嬴佳的外國粉絲甚至掛上翻譯器看完了70集的《我在九零嫁下崗工》,然後在個人網站的論壇區發帖。
[信息是不是登記錯了!下崗工和電鋸真是的一個導演拍的嗎!!!]
下麵是其他粉絲的迴帖。
[是的寶貝!!!]
[我的心已經和貝爾加湖的湖水一樣冰冷了,沒有什麽能打動我……什麽!!!居然是一個導演嗎!!!]
[……]
措辭之激烈,情緒之瘋狂,可見一斑。
伊森·莫頓笑嗬嗬地把帖子鏈接轉發給了嬴佳,得到嬴佳迴複的一個省略號。
將《電鋸驚魂》引發的熱議推向高潮的是第62屆美國mtv電影電視獎。
mtv電影電視獎的評委會出人意料地將最高獎項——最佳電影獎頒給了《電鋸驚魂》。
頒獎詞是“精妙絕倫的創意,新穎流暢的剪輯方式,創造出一個‘惡而不自知’的‘豎鋸’。”
由於嬴佳未到現場,伊森·莫頓代替嬴佳領取了這個獎項,並在第二天後親自將獎杯送到了嬴佳手上。
在地球上,2004年上映的《電鋸驚魂》僅僅獲得了第14屆mtv電影獎最佳受驚表演提名,並未斬獲任何獎項。
不是說《電鋸驚魂》配不上,隻是那一屆的電影競爭力過於強了,什麽《大人物拿破侖》《飛行者》《賤女孩》《後天》《戀戀筆記本》雲雲,隨便挑一部都是值得載入史冊的經典。
但在藍星這個電影文化瘸腿的世界,《電鋸驚魂》的衝獎之路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
“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怎麽不算一種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呢?
當然,嬴佳是不會承認自己是猴子的。
拿到獎杯的當日,嬴佳讓葉明睿采購了一個巨大玻璃櫃放在辦公室裏,小心翼翼把獎杯放了進去。
玻璃櫃的很多櫃子都還空著。
但嬴佳有信心會將它一個個填滿。
和獎杯一起迴來的還有嬴佳獲獎的消息。
在《電鋸驚魂》深陷爭議的時候,嬴佳《電鋸驚魂》獲獎的消息宛如一道閃電,劈開了所有的質疑和汙蔑。
狠狠扇了所有看笑話的人一個巴掌。